皇家园林
史书记载的皇家园林最早出现在商代,而考古提供实证的皇家园林则以西周陕西西安户县的灵囿和灵台皇家园林历史遗迹为最早,距今约有近3000年的历史。本书所涉及的古典皇家园林历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八个时间阶段。皇家园林自西周的灵台到清朝三山五园的历史过程中,经历过4个历史发展高潮,即秦汉、盛唐、两宋与明清。尽管历代绝大部分皇家园林建筑因历史上各种天灾人祸早已烟消云散,但最值得庆幸的是明清两代约600年间所创建的皇家园林体系,除了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所毁灭外,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来。明清皇家宫苑与陵墓园林体系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人类值得永久保留的珍贵历史文明物证。
故宫四大花园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故宫现被辟为“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慈宁宫花园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园中建筑集中在北部,其布置规整,左右对称,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花园的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
宁寿宫花园位于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清乾隆年间(1771—1776年),是乾隆皇帝改建宁寿宫日寸所建的花园,后来也称乾隆花园。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分为四进院落,园内共有建筑物20多座,整个园林显得灵巧而又新颖。
御花园位于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是为明清两代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御花园占地11000多平方米,全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
故宫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外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这三座殿宇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后廷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包括帝后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以及供嫔妃居住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俗称为“三宫六院”。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建福宫西花园位于故宫内廷西六宫的西北侧,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故称其为建福宫花园。又因该花园地处内廷西侧,又称西花园。建福宫西花园坐北朝南,将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融于一体,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散布有敬胜斋、碧琳馆、凝晖堂等建筑。
皇城园林北京明清皇城(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城建筑之一,是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皇城建筑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皇室建筑群。环紫禁城徒步漫游对认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这个城市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被誉为“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园”,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的皇家“禁苑”。北海主要由北海湖和琼华岛所组成,NN6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约39万平方米,陆地为29万平方米。琼华岛临水而立,挺拔秀阴,为全园的主体。岛上白塔高耸,岛下碧波浩淼。琼岛的东、西、北麓景观更为别致,有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历代皇帝拈香拜佛的极乐世界,著名的文物九龙壁和铁影壁……
北海白塔位于北海琼岛之巅,是北海最突出的建筑。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塔高359米,通体白色,全部为砖砌,塔身上圆下方,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
琼岛位于太液池的南部,元代称万寿山,金朝时称琼华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岛高32.3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
双虹谢位于琼岛南坡山脚,是一组呈半圆形的建筑,是乾隆皇帝仿照金山江天寺修建的。
北海九龙壁始建于1756年。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壁长27米,高5米,厚1.2米。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琼岛春阴在琼岛东麓,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碑文为乾隆所写。“琼岛春阴”为燕京八景之一。
北海团城位于北海南门外西侧,北海和中南海之间,是一处5米高近似圆形的城台。该城周长276米,面积4500平方米,为北京的“城中之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有承光殿、古籁堂、余清斋及十五间廊屋等。
坛庙园林
坛庙是中国古代国度的代表性建筑。坛庙建筑源自古代的人神崇拜,其崇拜对象包罗万象。明清两代京城有九坛八庙之说,京城坛庙布局中左宗右社(天安门东太庙西社稷坛)、上天下地(京城南天坛北地坛)、左日右月(京城东日坛西月坛),都是沿袭先秦时期祭祀文化的规制。其中主要部分仍然保存完整,现在所见的北京坛庙绝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遗物。
先农坛位于宣武区永定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时仿照南京的先农坛而建,清朝乾隆年间大规模维修。明清时代,每年农历二月,皇帝都要在先农坛亲祭先农和亲耕籍田,用以表达亲民务本的深意。
月坛位于西城区月坛北街,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1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后改为月坛公园,分为南园和北团两部分。
日坛位于建国门外大街路北,日坛路东侧,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原名“朝日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方。1949年以后这里辟为公园,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室的家庙,每逢有大典和年节时,皇帝都会到这里来祭祀祖先。太庙是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清帝退位后,改为公园,1950年5月定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P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