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养独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国)/黄全愈教育文集
分类
作者 (美)黄全愈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旅美畅销书作家黄全愈从容论述三大生存教育话题、六大生存法则,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和中国生存教育释疑解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举步维艰。

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在社会群体中生存,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掌握社会生存技能。

“学会生存”是时下很时髦的词语。“生存训练营”、“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越来越引人注目。当我们对孩子说“学会生存”的时候,我们究竟想让孩子学些什么?

什么是生存?在21世纪,人类要怎样才能生存?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东西方生存教育有哪些根本的不同?也许您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生存,是全人类面临的课题为此,联合国发出了“学会生存”的倡议

应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怎样让孩子学会生存之道?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深入研究美国家庭和学校的生存教育,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研究结果和许多真实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包括美国孩子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如何跟伙伴们相处等

作者把生存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教会孩子理财、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非常清晰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向,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作者笔下的三大生存教育话题、六大生存法则,为面对各种生存迷惑的人们指点迷津。

目录

儿子为我写序

代序:忙碌着活,或忙碌着死

一 是打斗,还是飞走

 臭鼠的这一招

 人的生存能力在退化吗?

 谁动了我的奶酪?

 马桶里的小风车

 你是谁?哼哼,还是唧唧?

 哼哼的故事:翻着英语词典吵架

 唧唧的故事:不能再吐第11次

二 “学会生存”,还是“学会做人”

 不吃“王八”的饥饿者

 “做人”与“生存”

 “学会做人”,一个危险的口号。

 生存教育的中国特色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三 就是这种“狗刨式”

 狼——初级探索者

 家长也参加“童子军”?

 四十九个生存教育必修课

 一盒饼干的价值

四 大河涨水小河满吗

 学会共处:生存法则之一

 “急”小孩之所“急”

 矿矿的“歪论”

 美国高中的“桃园三结义”

 怎样与周围的人共处?

 共患难“共”什么?

五 你成为我,还是你成为你

 发现心里的“新大陆”:生存法则之二

 发现心里的“新大陆”

 当一回狐狸妈妈

 “回炉”的大学生

 气压计的故事

六 该出手,还是不该出手

 给自己开间心理诊所:生存法则之三

 孩子第一天上学,您交代什么?

 愚蠢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韩信问: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吗?

七 上法庭,还是不上法庭

 懂得游戏规则:生存法则之四

 总统也可能是个流氓

 无辜的罪人

 不给熊道歉

 “厚黑”的生存黑洞

 “自助法庭”

八 要个富爸爸,还是当个“富”孩子

 学会理财:生存法则之五

 《富爸爸,穷爸爸》批判

 钱,一个复杂的命题

 关于“钱”的教育

 武器能杀敌人,也能伤自己

 该不该让孩子打理钱财?

 我的困惑

九 “性”,为什么会成为洪水猛兽

 养只“纸老虎”:生存法则之六

 奇怪的玩具

 罪恶的脚趾头

 老虎不能关在笼子里

 吃人的老虎

 纸老虎

十 “我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吗”

 中国的“差生”与美国的“问题孩子”

 阿巴拉契亚山民

 生存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美国“问题孩子”的最后一片绿洲

 美国社会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个中国男孩的故事——未来的爱因斯坦,

 或天生的“差生”

 在“差生”的背后

后记

试读章节

其实,为什么要鼓励“创”——“创新”,我在《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里也有专门的论述。

根据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发现:孩子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一个是Reality(现实的、现象的)的世界,另一个是Fantasy(美丽的、幻象的)的世界。两个世界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这两个世界不可分割地同时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

虽然创造必须要有“创”与“造”这两个要件,但是要能“创”,首先必须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有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然而,儿童的幻象世界又是想象力的发源地和摇篮。因此,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的创新,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同时,孩子的实践能力有限,如果一味地强调“造”的要件,就会抑制,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

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首先起源于科学家的想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先就是一个想象的产物。当全人类都在相信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时,就有一个人敢于超出现实去想象,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相对的。

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成就了超乎寻常的科学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表现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是人类最高阶段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的源头。或者说,具有超乎寻常想象力的科学家都曾经是一个具有非凡想象力的儿童。

人类的想象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的一个内在动力。

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想象力非常活跃。一般来说,进入青年期后,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加重,人的想象力开始呈下降状态。

另一方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实践能力又不断上升。

一般来说,人的想象力与年龄成反比,人的实践能力与年龄成正比。

当一个人的想象力的高峰与实践能力的高峰作曲线相交时,就是这个人的创造高峰期。

也就是说,人的创造力的黄金切割线,是他或她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最高交合处。

什么时期是人的创造高峰期?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不应一概而论。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学科、领域,结果可能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想象力最活跃、最丰富的时期。

儿童时期的幻象世界,就是人类想象力的发源地,是未来想象力的一个映照,是人的创造性的始发点。

因此,怎样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培育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的“创”——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重要环节。

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创新,才能有创造。换言之,首先要鼓励创新精神,才能有创造的成果。P128-129

序言

总序:只有素质教育能使中国崛起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

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

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

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

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

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在他的印象中,中国女足还是10年前那样所向披靡。有两个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说:一是今年中国女足输得一塌糊涂,连参加世界杯决赛的资格都没有;二是美国女足的人口是500万,而在中国还不到1000人。中国搞的是举国体制,把少数人集中起来苦练;美国是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到处都能看到女孩儿踢球。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也用举国体制在100所中学里专门为北大清华培养生源,能否短期内让北大清华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答案是否定的。邓小平早就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女足已败下阵来。同理,素质教育必须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实施。至此,我们来琢磨一下,斯坦福大学校长所说的“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现在开始就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必须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中国的大学才可能在12年后,获得一流的生源,在20年后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这就是他所谓的“最快20年”。换句话说,真的动了基础教育,就是“20年”,否则就是50年,甚至更长。但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谈何容易!  十多年前说“需要20年”,十多年后还说“最陕需要20年”。

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没有具体说中国多少年内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从他们所指出的中国教育的问题来看,他们是认同“最快20年”的说法的。因为,他们所指出的,是钱学森先生的遗恨,不是十年八年能解决的问题。巴西可以很中肯地指出中国足球的问题,因为两者相差太远,不怕你一蹴而就。如果不是数十年的差距,别人恐怕也不会大方地指出我们在教育上的问题,正如巴西对阿根廷的足球绝对不置一辞一样。但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出《文集》,许多话题十年前就提出来了。有人曾质疑人大社:“素质教育”是否旧话重提?两个星期前,一位叫李福琼的学生给我来信,并附上今年5月初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数位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从不同角度指出中国教育问题的报道。这些问题,不但都是而且仍然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世界名校校长的诤言,震惊国人!这位学生在信里说道:“其实这些顶级大学校长的高见,早在您前几年出版的书中就都指出来了……”中国人喜欢换口号,改提法。既想批倒“应试教育”,又不愿提“素质教育”。于是又提什么“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教育,把“人”育化为人才,完善“人”的人格的教育。看看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到极点,“穷”得只剩教育——把“人口”变为“人才”的教育,也正是教育使日本崛起成为强国。在西方有人说:未来20年将属于中国或印度。印度和中国谁先崛起,就看谁能在20年内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教育是“教”人、“育”人的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借世界顶尖大学校长的口说:实施素质教育最快需要20年,慢则50年。只有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才能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资源”,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前途在于教育。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明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素质教育能救中国。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还是人,因此,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话题。

中国的教育复兴,就是素质教育

我反对“注、疏、解”的研究方式,但被迈阿密大学任命为孔子学院的院长,在揭碑仪式上,需要讲几句话,我就讲了《论语》开篇的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学习和温习,不是愉快的事吗?朋友远道而来,不是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大哲学家最重要的著作的头三句话,竟是如此的平淡无奇、浅显简单?

“学习是愉快的”;“朋友来访令人高兴”;“要宽容他人”。一句句分开来看,还真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童叟无欺。但若将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细品,则别有洞天,就变成了回味无穷的浓茶醇酒。

一、如果这三句平淡无奇的话真是毫无关联,为什么《论语》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二、为什么“时常学习”要和“远方的朋友”联系起来?

三、为什么“近邻”不行,非得“远道而来的朋友”?为何一定要强调“远”?“远”的意义在哪里?在孔子的眼里,多远才算“远”?

四、为什么“时常”向“远道而来的朋友”“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五、为什么“不愠”别人的“不知”才是“君子”?

六、这个“不知”的“别人”是否包括“远道而来的朋友”?

当你试着回答上述六个问题时,你一定会思考出如下答案:

A:因为“远”会带来很多不同,因而要“时常学习”。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要近邻的同色,而要远方的异色。

C:古时没有e-mail,没有手机,也不知地球多大,从鲁到秦就是“天下”。跋山涉水,周游列国。人们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文化均不同,而且越远越不同。后来,有了进步,以为印度是“西天”。于是,去“取经”。所谓“取经”,不是被动地等“有朋自远方来”,而是主动走出国门去“学习”。那是后话。

D:因为“远”带来了差异和好奇,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挑战,所以“不亦说乎”。

E:因为“远”带来差异,因此“诸子百家”的互相学习会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也因此要像“君子”一样“不愠”别人的“不知”,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的这三句话,讲的就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的“多元文化”(关于“多元文化”,《文集》内有论述,请特别参阅《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一书中的《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一文)。

对我的非“注、疏、解”式的发言,美国同人均大摇其头又大点其头,摇头是感叹,点头是认同:“想不到两千年前,就有人大力提倡‘多元文化’。”“原来孔子是提倡多元文化的鼻祖。”“你说的就是美国大学开办孔子学院的理论基础。”……

欧洲有文艺复兴,我们没有,于是有入主张文艺复兴。原来有的,才能复。原来就没有,怎么复?于是乎,我想到了我们曾经有的、可以失而复得的“教育”。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的崇高教育目的吗?可惜以选拔为目的的科举制度后来逐渐颠覆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邃的教育哲学吗?可惜现在已被别人“中为洋用”地翻译为“Give Fil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Teach me to fish and 1 will eat for a lifetime(给我一条鱼,今天就吃完;教我钓鱼,受益终身)”。如今,别人在培养孩子的钓鱼能力;我们则只管填鸭式地喂鱼。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吗?可惜今天高考的选拔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学校划为“重点”和“非重点”,把学生分进“重点班”或“非重点班”(名称可能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这种“选拔”和“淘汰”的功能,异化甚至颠覆了义务教育的“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吗?“因材”就是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施教”根本原则。可惜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使得“因材施教”衍变为因“考”施教的以末为本的教育。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被称为“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吗?可惜被别人借到文官考核制度中去打破世袭,我们却为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把今天的教育异化为“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为考试服务的本末倒置的教育。

看看《论语》里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讲的是“亻”,“仕”讲的还是“亻”!无论“优”指“富余”还是“优秀”,也不论“仕”是指“有道德的公务员”还是“修身养性(许慎解为“学”——觉悟)”,都是标准的以人为本!

想想上面我们曾经拥有的教育,当今发达国家搞的不都是这些东西吗?  如果中国来个教育复兴,不是搞素质教育,还能是什么?

“野马副业”

整整一年不写博客,不见文章,没了消息,让许多读者深感失望,也引来很多猜测。“金盆洗手”,“隐退江湖”,“江郎才尽”……说什么的都有。

当“官”以后,杂事太多,俗务缠身,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似乎成了“野马副业”。其实,是在参与推广汉语的工作中,又发现了另一片天地。四年前,我发现在迈阿密大学300多学中文的美国学生中,只有两人用汉语词典。后来,我在给俄亥俄州立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学生讲课时发现,这些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研究生,大部分是在学汉语至少两三年以后才开始用字典。也就是说,美国学生在开始学汉语的两三年内,是没有工具可以借助的。试想,如果我们学英语没有词典,能够忍受多少年?恐怕一年都难坚持!到底有多少美国学生因此放弃学中文?只有天知道。

三百年前,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撰字典时,根本没有想到今天外国人使用汉语字典的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尽管汉语字典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但若让中国人使用部首和笔画去查“我”字,100个人中有99个会狼狈不堪。甚至姓“尹”的博士都查不到自己的姓,更遑论被简单、实用的英语词典宠坏了的外国人。

只要懂26个字母,谁都能查英语词典,但查汉语词典则必须先热身至少两三年。如何弥合这个巨大的差距?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设计并编撰了一部不用经过中文培训,任何人都能便捷地使用的汉语词典。编撰一部汉英词典往往需要一个颇大的专家群和大量的辅助人员,我们一家三口干这个,苦不堪言!这部近200万字篇幅的词典已在美国出版。国内版本将由商务印书馆于明年出版。

尽管没日没夜地赶词典,三年来没有哪一天能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觉,但心里时刻都忘不了中国的教育和关心教育的读者们。3月25日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一位叫林梦的读者留言:“教授,今年在网上查不到您这一年的消息,两会期间的教育改革也没听到您的声音,您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呀?您博客去年到现今基本没有更新!对了,郎咸平教授对教育的看法基本与您的一致,有机会去他的《财经郎眼》做做节目,推广您的教育理念。很想念您!”

读了这篇留言,心里不安了好一阵。好在《文集》很快要出版了。总算有个交代,也希望广大读者能谅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

《文集》要不要修改?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原来由各家出版社出单行本,为了各本书自身的叙述完整,各书中必然有些重复的部分。例如,在分析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时,我在《素质教育在美国》里,引用了“人的行为的两元性和两重性的交叉图解”;在阐述怎样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时,我在《玩的教育在美国》里,解释了“人的行为的两元性和两重性”的理论,等等。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文集》,原来有些重复的部分,要不要删?

当然,最简单的是所有的读者都买整套书,我们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书的内容,把重复的部分删掉。但考虑到有不少读者可能不买整套书,而是买单本。如果删了有关内容,买单本的读者就会不知所云。为了叙述的完整,也为了阅读的方便,似乎不删更妥些。

10年前针砭时弊,可能人木三分,但现在看来也可能如同隔世,如专业对口、包分配等。

我说:不应该改,鲁迅的著作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值得质疑的语法问题,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总之,落水狗的是否该打”等。  妻子打断我的话:“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看来还真是问题……”

结果,就是适当删改。并不是我想藏拙。敬请读者原谅。

又是一个20年

几十年来,我还基本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度假。去各地讲学总是来去匆匆,两次到杭州,连西湖在哪个方向,至今都一头雾水。不是接待单位粗心,而是行程确实太紧。

这次,我和妻子决定放纵一次自己,乘游轮到阿拉斯加漂流一周。结果,手机无信号,邮件收不到,秘书找不着,同事不知道,编辑无奈了,连儿子也不知道我们到了哪里。头两天,吃了睡,睡了吃(迷迷糊糊地睡,24小时免费吃喝),观风景,看演出……到了第三天,就有了罪恶感,似乎觉得对不起人生。于是,坐在阳台上,改书稿,写序言。

大海茫茫,晴空万里,雪山银白,冰川微蓝,海鸥翻飞,鲸鱼戏水,帆船悠悠,浮冰点点,晨曦一抹,晚霞万道……妻子笑我在奇幻的风光中竟然有内疚感。

我说:“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跑到哪里,都跑不出心灵的感知。我知足,但不常乐。谁叫我20年前就选了教育作自己的专业!”

噢,又是一个20年……

2010年5月26日

于阿拉斯加白今海峡

后记

有一年,湖南卫视请我去做节目,马东说了两个故事,由我选。一是韩寒;二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被人劫持,扔到井里,爬了又摔,摔了又爬……爬了11次,才终于得以自救。我选了后者。中国太需要生存教育。虽然,因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做了韩寒的节目,但我一直在想生存教育的课题。

知儿莫若父?

2001年夏天,我们一家还有杰西卡和泽克回了一趟中国。头天夜里,接力出版社的新总编白冰先生代表李元君社长在北京给我们一行五人“接风”。

席间,白总提出约新书稿的事。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再喝两口葡萄酒,尽管昏昏然、飘飘然,我还是没有接这个茬。

于是,白总把“攻击”目标转向了他们的老作者矿矿。

写书对于孩子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我暗想:白总找错了方向。

谁知才三招两式,矿矿竟答应了。

后来,回到美国,倒是我三番五次催促贪玩的矿矿写书,并埋怨他:“既然如此,何必当初(那么轻易地承诺写书)?”

矿矿竞说:“白叔叔是总编,又是您的朋友,我能不答应吗?”好像还是给了我面子。这是后话。

矿矿他们四人8月29日返回美国,我则留在国内讲学。

一边讲学,我就一边开始思考书的写作,总觉得“生存教育”不太好写……

11月14日我结束了国内的讲学,乘机返美。

一下飞机,就看到伸长脖子的儿子。

这小子过去总是在领行李的转盘处等我,这还是第一次“深入”到飞机旁的走道来接我。

看来这小子有话要说。

知儿莫若父。

果然,妻子才开个头,儿子就急不可待但又尽量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神情向我介绍:我在国内讲学这三个月,他的人生经历中有了一个大变化——他要竞选他们高中的President,大概就是“学生会主席”的角色吧。

我的内心强烈地震动了一下!

矿矿小学时竞选“班代表”,还有闹着玩的小孩“过家家”的成分。竞选高中的President,就完全不是儿戏啦。

但更让我对“知儿莫若父”产生深深的怀疑的是,矿矿他们策划的整个竞选计划的周详、老到、诡诈、缜密……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几个嘴上无毛的16岁的小子所为。

大概看到我目瞪口呆的“傻样”,矿矿解释道:由于他是这所私立学校唯一的中国学生,要在占99%的白人学生中赢得选票,其难度甚至超过一个华人在美国参选总统。因为少数民族人口毕竟在美国占了30%以上,而在他们学校仅有不到1%是有色人种。也正因为他的竞选几近“登天”,所以他们必须精心策划他的竞选。

下面“泄露”他的让我露出“傻样”的竞选策略一二:

1.必须寻找一个甘愿做副手但在同学中又有号召力、有票源的白人孩子来做自己的竞选伙伴。

2.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媒体,诸如报纸、电视台等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和知名度。

3.既要打造自己的形象和知名度,又不能显露竞选的企图。故,必须选好宣传的角度。

4.学校的媒体掌握在一位副校长手里,要动用媒体,必须要“动”这位副校长的脑筋。

5.考虑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挑选竞选伙伴必须既要有互补性,又要避开票源的重叠性(两个竞选伙伴都得到同一类孩子的选票,就不利于最大程度地吸引“广大”的选票)。

6.按规定,竞选对手之间不能互相揭短。怎样找一对“自杀性”的竞选伙伴来揭最主要的竞选对手的“短”。

7.怎样说服一对很有票源的朋友参加竞选,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的票源“抢”过来,然后在最关键的时候宣布“放弃竞选”,从而达到“挖票”的目的。

由于是自己儿子的亲口述说,让我仍觉得这些竞选策划还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气的天真成分;否则,我真要以为是某些政客的“阴谋诡计”了。

都说中国孩子“高分低能”,美国孩子“低分高能”。高在哪里?低在何处?说的语焉不详,听的不得要领。

听了矿矿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竞选策划,着实让人对美国学校里的孩子的能力刮目相看。

《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者,可能都还记得矿矿竞选班代表的故事。那时,矿矿还是一个纯真的,不敢抬头数选票,只能低着头,以老师记票时间的长短来估计自己得票多少的小学生。

短短的几年,儿子突然竞成了个选战的“高手”。

儿子的竞选,无论成功与否,光是这个参选过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存能力、社交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力……就给我足够的冲动去写《培养独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国》了。

盛世“危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Leaming to be.”(学会生存)

在信息、科技、生产、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口号是不是有点盛世危言?

据报道,某次上海市初三学生职业能力考试,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块橡皮、一枝铅笔和一个铅笔刀,但有一些考生竟然不会削铅笔……更有甚者,高考高手云集的黄冈,在2002年度高考体检中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嗅觉“失灵”。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生分辨不出醋类、酒类的气味,他们能闻出不同气味来,只不过不知道何为“醋”,何为“酒”罢了。

为了这个选题,我在北京讲学期间,专门与孙云晓先生见了一面。我住在燕山大酒店,我们到附近一家蒙古饭店吃的饭。人很多,站了好一会儿才有座位。吃些什么,记不得了。但谈些什么,却印象很深。

孙先生告诉我,他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国内引起大范围的讨论后,日本人开始注意他,并对他这个人进行专门的研究……

说实话,听得我真有点毛骨悚然。

看看周围穿着华丽的蒙古服上菜的少男少女,我意识到确实是置身于盛世。

孙先生把在夏令营中中国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弱点,归结为生存能力低下,竞争能力欠缺。孙先生感叹道:这个问题至今还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于孩子在学校期间出了问题,家长就把学校告上法庭。为了避免这类麻烦,许多学校根本不组织野外活动,一些地方教委干脆下令禁止野外活动……

我在《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里,就有专章论述“寻找男子汉”,抨击国内的某些社会风气:学习至上,崇尚文弱。

有句话,孙先生没说,是我心里想的: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过去用8年时间才打赢抗日战争,如果……  我不敢往下想。

如果及时享乐是盛世的一个表征,警醒世人居安思危的“危言”之一,应该是“学会生存”。

“狗剩”及其他

以前,我们的邻居有个叫“鼻涕阿三”的残疾儿童,尽管缺少关爱,但生存能力特强。印象中似乎从未得过感冒发烧。

在中国农村,许多人给孩子取名字,往往爱叫什么“狗剩”、“铁蛋”、“牛筋”、“柱子”、“石头”等烂贱的名字,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能有“牛筋”般顽强的生命力,“狗剩”般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

连农民也早就意识到了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但国内许多地方的教委却明令学校不得组织野外活动。

我与不少校长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都大摇其头,似乎苦不堪言。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学校不组织这类活动,放了学又被“关”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解题是“高手”,不知“生存”为何物。

看看动物,从小就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动物妈妈袖手旁观,有时甚至也推波助澜参与其中……别小瞧了这些追追打打,联合国提倡的21世纪的“生存教育”就在其中“三国演义”着呢。

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电子游戏机、山地车之类的豪华玩意儿。但是我们的童年生活,却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即使粮食短缺那会儿,没东西吃,为吃木薯、猫豆之类的杂粮,吐过两次,晕过一次,险些丧命,但玩起来,照样生机勃勃、生龙活虎。

我们的童年虽然物质贫乏,但在孩子自己组成的世界里,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玩”,却是五彩缤纷的。掏鸟窝,捉蟋蟀,打弹弓,玩棋子,游泳,爬树……要说踢球,那算最“奢侈”的啦,一伙孩子凑钱买个胶球,没踢几天就破了,破了也照样踢,那才叫“没气的球——别踢(提)啦”!最不济,捡几根破棍子往地上一撒,也能玩一种叫“剔棍儿”的游戏。当然,女孩子玩的什么踢毽子、跳大海,我们是不屑的。

儿子刚到美国,还没交上什么朋友,被关在家里,没让出门。加上我们还是穷学生,买不起什么好玩具,看着儿子玩得不痛快,感觉对不起孩子。想起儿时的“剔棍儿”,在超市看见有一美元一把的竹签子,是烤肉用的,就买一把回来,重操旧业与儿子玩“剔棍儿”的把戏,博士硕士趴在地上“陪”儿子玩,谁知玩来玩去,我们夫妻俩较上了劲儿,为某根棍儿动还是不动,争得不亦乐乎,儿子却兴趣索然地看着兴趣盎然的我们……

父母都想问:当今的孩子都怎么啦?有父母陪着玩,还没精打采的。

孩子也一定想问:当今的父母都怎么啦?连什么是“玩”都不懂。

在许多父母的眼里,孩子间的追追打打甚是无聊。

在更多孩子的眼里,大人们搓麻将打扑克更是乏味。

矿矿不屑于与我们玩其乐无穷的“剔棍儿”,却与宿舍楼里的孩子嬉戏追逐,玩得忘乎所以。却原来,孩子只有在孩子的世界里与同龄人交往、摩擦、纷争……才能长大。

小鸡长期在妈妈的羽翼下“偷生”,永远只能是一只无觅食能力的“小鸡”,无异于关养在车间的流水线上的“食料鸡”。

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生存教育”口号,似乎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其实就始于孩子身边的“玩”。

关养一只“食料鸡”,还是放养一只雏鹰?

这就是“生存教育”的答案。

既浅显,也深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