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海南音话文学/南中国学术文丛
分类
作者 朱寿桐//宋剑华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四个大方向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研究,主要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释义;海外华文文学身份的探源和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的建构。

目录

第一辑 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

 心态、姿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朱寿桐/3

 现代性困惑、焦虑与质疑: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宋剑华/19

 光荣与梦想:论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浪漫主义的表现特征/宋剑华/31

 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蒋述卓/42

 成长于新世界诞生之初:20世纪50至70年代少儿读本中“成长”模式考察/李学武/48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建构与反思/姚新勇/59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费勇/77

第二辑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释义

 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蒋述卓/91

 终结与开启:王国维之死及其意义探究/戚真赫/98

 胡适自由思想与平民文学主张/庄森/123

 被叙述出来的影响:胡适与美国意象派/莫海斌/135

 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庄森/145

 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戚真赫/185

 《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姚新勇/198

第三辑海外华文文学身份探源

 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饶芃子/215

 新时期“寻根文学”与台湾“乡土文学”之比较/吴奕铸/220

 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王列耀/226

 寻找身份:论“新移民文学”/吴奕铸/238

 论美华英语文学的题材局限/李亚萍/244

 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论苏童、白先勇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李学武/254

 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李亚萍/262

 眼睛望见模糊的边界:梁秉钧的诗歌写作以及香港文学的有关问题/费勇/268

 中国性质和本土立场:印尼华文诗人冯世才的写作/莫海斌/277

第四辑 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建构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及其他/饶芃子/287

 欧文·白璧德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宿命角色/朱寿桐/294

 “罪”意识与中国现代戏剧悲剧观/王列耀/307

 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刘晓春/316

 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刘晓春/332

编后记/345

试读章节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城市文学对于整个文学的拓展首先表现在对于文学现代性空间的拓展上。文学的现代性是文学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必然特性。现代的审美风尚、话语、意识、理念,现代的物质景观、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性的具体体现。它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内容,拓展着自己的疆域,并赋予自己时代的文学以崭新的面貌。因此,文学的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它的当代性,它是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

在乡土文学、军事文学、历史文学等几个中国文学的主要的类型中,文学的现代性异常微弱。乡土文学直面乡村生活,具有恒定的质素,从《诗经》中的“国风”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明代的小品文,直至沈从文的《边城》、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它的审美意识、审美风尚,它的物质景观、生活内容历千年而不变。即使是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现当代,处于强大的现代意识、城市意识的笼罩之下,它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拒斥多于接受。这在当代许多以城乡冲突为主题的小说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乡村生活在话语、意识、理念、景观、生活等等方面,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乡土文学的现代性形成极大的制约。

历史文学的现代性更为微弱,历史文学旨在复现早已逝去的历史风云,它远离当下的现代生活、城市生活,它所展现的一切,思想、意识、理念、生活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殊不相类。因此,在本质上,历史文学是与文学的现代性无关的。军事文学的题材更为特殊,军营生活、战争场面是其所描绘的核心。尽管最新的科学技术总是首先在军事领域得以运用,并使现代军队的一切呈现出与往古迥然不同的面貌。但是军事领域的一切毕竟与普通人的生活乃至感受完全不同,从而使得军事文学中,现代性呈现出极为特殊的面貌。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空间是极其狭小的。正如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其工业化一样①,中国文学对于现代性的展示同样远远落后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城市文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文学面貌,为文学的现代性提供了极为深广的展示空间。

城市文学将目光投向当下中国急剧变化的城市生活,城市的每一个新动向,从物质景观的巨变到精神世界的潮流涌动,都会得到精确的描绘。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城市文学更是现代化的敏感神经。现代化促使城市的一切迅速更迭,新景观、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观念以令人难以想像的速度出现,并迅速落伍,各领风骚三五天,由此形成了城市审美风尚的时尚性。唯新是从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时髦成为审美的普遍标准。中产阶级的奢侈豪华,时装的炫目与华丽,追星族的狂热,网络爱情的风靡无不体现出这种审美的时尚性,它是现代化的具体而生动的表征。而城市文学对于当下城市生活的直接切入,对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步叙述,对于这种审美时尚性的直接演绎,使得城市文学具有高度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空间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城市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强劲崛起,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坛的面貌,形成城市文学、乡土文学两极对立的文学格局。在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这种两极对立的文学格局将会逐步向城市文学一极倾斜,乡土文学将逐步式微。尽管由于中国乡村的广袤无垠,乡土文学仍然具有极其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文学格局演变的趋势却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也由此而进一步增强,文学现代性施展的空间也会因此而更加广阔。

后记

本书是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同人近年来的论文结集,是我们向关注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界呈交的一份答卷。

暨南大学在整整百年的曲折与辉煌中,与中国现代文学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曾于1927年12月21日莅临暨南大学,作了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著名讲演,演讲稿收入《集外集》;1929年12月4日,鲁迅又一次光临暨南大学,作了题为《离骚与反离骚》的讲演,有郭博如记录稿,发表于《暨南校刊》第28~32合刊(1930年1月18日)。鲁迅自称是“不大出来讲演的”,却在两年时间内两次来到暨南大学讲演,这不能不说是这座学校的荣幸。此外,鲁迅还关怀过暨南大学华侨学生组织的秋野社以及他们编辑的《秋野》月刊。其他如夏丐尊、曹聚仁、梁实秋、叶公超、郑振铎、汪静之、洪深、夏衍、张君励、顾仲彝、刘大杰、沈从文、郭绍虞、吴文祺、钱钟书、陈钟凡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学者都曾在中文系任教,并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郁达夫、林语堂等著名作家也都与暨南大学有较深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暨南大学复校之后,饶芃子先生执掌中文系和学校之时,十分关心本学科的发展,曾有从一个导师名下同时引进两名博士生以充实学科梯队的佳话,她亲自创建和长期领导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科,作为本学科的有力支撑,已跻身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沿。蒋述卓教授所在的文艺学学科是本学科重要的支撑学科,作为学校主要领导,他对本学科的发展向来手笔不凡,包括在不到半年时间内热情支持引进两名学科带头人;他以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本书收录的两篇,切实地壮大了本学科的学术力量。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暨南大学是一个充沛着生气与活力的新兴学科。该学科学术队伍齐整,学术背景较强:共有教学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具有硕士学位者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培养人才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3人。近几年来,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资助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2项,省社科资助项目5项,直接掌握的科研经费达170.5万元人民币。出版学术著作近30部,发表学士论文近30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2篇,在《文学评论》发表15篇,在《文艺研究》发表3篇,在《外国文学评论》发表1篇。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80余篇。学术带头人朱寿桐在创造社、新月派等文学社团的个案研究方面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并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论》等专著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发展探索出了社团研究的方法与路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形成相当的影响。另曾主持过《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等专项研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教授,日本九州大学言语文化部客座教授、台湾佛光大学文学所和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他是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本学科发挥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较为厚实的依托作用,力图在现代文学批评观念和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等方面都力图有较为系统的学术建树。学术带头人宋剑华近年来连续在《文学评论》上发表《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之反省》等论文3篇,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参与发动了一场较有声势的文学现代性的讨论,显示出一定的学术前沿意识。姚新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文化研究》,刘晓春的民间文学与当代文学关系研究,李学武的电影艺术与文学研究,莫海斌的“后新诗潮”的研究,分别从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边缘文化等多重文化视野透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现出多学科综合的新型气象。

与本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密切联系在一起,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成为暨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优势学科。经由饶芃子等老一辈学者的辛勤开创和勉力建设,暨南大学已成为全国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中心,成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相关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和办事机构所在单位,本学科的这一研究方向亦以力量齐整、成果较多、影响较大而处在全国同类学科的前沿位置。饶艽子曾先后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抉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比较研究》,出版专著《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合著),主编有《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王列耀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从华人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国精神》;吴奕镝的专著《菲律宾华文文学史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被认为是这一课题富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莫嘉丽也参与主持过《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撰著。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具有相对悠久的传统和公认的国际声誉,本研究方向从文学研究的特定角度,以相应的努力和成果强化了这一传统和声誉。为适应华人世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载体的多元变迁,本研究方向走出传统研究领域,将学术关怀由华文文学拓展到华人文学乃至华裔文学。

我们的学科在发展,发展中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特向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和读书界献上此书,代表我们的恳切之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