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历史,帝王的丧葬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镜子。施经纬编著的《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是作者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所写的毕业论文,其中选择了秦陵(秦始皇)、长陵(汉高祖刘邦)、高陵(魏武帝曹操)、唐陵(献陵,昭陵,乾陵)、北宋帝陵、西夏王陵、成吉思汗陵、明代皇陵(中都皇陵,孝陵,十三陵)、清代皇陵(清东陵与清西陵)这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皇陵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详细介绍了有关这些皇陵的文化和知识,同时还穿插了各位皇陵主人生前与死后的有关陵墓的有趣故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以及严谨的知识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施经纬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综观历史,帝王的丧葬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镜子。施经纬编著的《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是作者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所写的毕业论文,其中选择了秦陵(秦始皇)、长陵(汉高祖刘邦)、高陵(魏武帝曹操)、唐陵(献陵,昭陵,乾陵)、北宋帝陵、西夏王陵、成吉思汗陵、明代皇陵(中都皇陵,孝陵,十三陵)、清代皇陵(清东陵与清西陵)这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皇陵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详细介绍了有关这些皇陵的文化和知识,同时还穿插了各位皇陵主人生前与死后的有关陵墓的有趣故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以及严谨的知识性。 内容推荐 施经纬编著的《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即是作者在访问进修期间俯拾而得。中国的陵寝建筑可谓集中国风水文化之大成,他利用学习的闲暇时间将以往积累的资料加以整理,假期又探访实地,探访名胜古迹,对古代陵寝的选址布局以及相关营建规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设问解惑,释疑揭秘,文中不时穿插掌故逸闻,使文章平添声色。读者在获得沉甸甸的文化知识之时,抑或得到不期的惬意。 目录 第一章 阴世霸主 千古一帝秦始皇 贪恋红尘造地宫 骊山之麓始皇陵 无可奈何修陵人 秦陵兵马俑 防盗机关 水银之谜 长明灯的猜想 第二章 汉家陵阙 刘邦的长陵 刘恒的霸陵 刘彻的茂陵 神秘的金缕玉衣 茂陵石刻的传说 茂陵盗墓贼 第三章 阿瞒疑冢 最牛的盗墓高手 盗墓高手的身后事 七十二疑冢 五花八门的防盗机关 第四章 盛世唐陵 大唐葬俗 盗墓狂徒 无宝可盗的献陵 以山为陵李世民 一陵二帝的乾陵 第五章 北亡秋风 七帝八陵 宋陵石刻 宋陵之劫 宋代葬礼 宋墓装饰 第六章 迷失的西夏 神秘的西夏王陵 铁蹄弯刀 未解之谜 第七章 灵魂的驼毛 灵魂的寄托 死因之谜 烧饭习俗 秘葬猜想 第八章 北斗七星 紫金山下明孝陵 大明丧礼 朱元璋的迷魂阵 北斗七星的玄机 昌平十三陵 背后的故事 风水悬案 定陵考古之卧如北斗 第九章 东西双陵 选址之谜 帝王陵里哑巴院 泰陵传说 大清凶礼 隔代葬制 慈禧之陵 试读章节 陵墓也是坟墓,是人死之后的安身之处,然而这个词却有着自己高贵的身份,它是古时帝王坟墓的专用词。也就是说只有皇帝的墓才能称为陵墓,其他王公大臣的墓,地位再高也不能称为陵,哪怕立下的功绩再高,曾在朝中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死后所葬之墓也不能称为陵。 陵墓可以说是所有坟墓中的“最高阶”,与平民百姓的区分开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规格与制度。如今陵墓也成了封建时期帝王墓葬文化的特写,其中丰富的藏品及文字信息成了与古代联通的时光隧道,带人们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陵墓是帝王身份的象征,每一座陵墓都是一座艺术宝库。 陵墓分为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地上建筑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看出陵墓的规模,如坚固的城墙、城门、门前石像、诸多大殿、门楼,以及后来的神道及神道周边大量的石像生和牌坊、门楼等。 地下的建筑才是陵墓建筑的重点,另外不同的是,地下建筑更侧重于防盗,凡入口的墓道必定大做文章,或设有暗器,或设有重重巨石门,或设下机关,只为守护皇帝的一片安宁,让那些对皇帝陪葬物起了贼心的人有去无回。 皇帝生前千拥万护,有后宫佳丽无数,有宫女太监们伺候,身住行宫大殿,用的是金银玉器,死后也想要将这些皇帝独有的幸福带到阴世里去,所以陵墓的建制就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工程。 在地下要为皇帝修建寝宫,以及前殿、献殿、偏殿、陪葬墓等,寝宫是地宫的核心部分,其中的陪葬品一应俱全,相比皇帝生前寝宫的器物只多不少,这是整个陵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吸引盗墓贼们的地方。其他皇帝平时处理朝政的大殿,宫人们伺候所住的房间,都一应俱全,陪葬墓则葬着皇帝的后宫佳丽,以方便与其阴世做伴。 震惊中外的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一支地下军队,兵马俑士个个身材高大、英武不凡,还有形态各异的战马,这个最恋皇权的皇帝几乎在地下仿建了一个王国。 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贪生怕死,尤其是像秦始皇这样的霸主君王,从他的陵墓便可得知他对于帝王之位的痴迷。他活着时苦苦寻觅长生不老之方,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 秦始皇在东行时见到东海之滨出现的海市蜃楼,这让他十分着迷,于是秦始皇开始苦寻长生之术。其中有个叫徐福的方士,他对秦始皇说,东海之中有隐藏在缥缈云雾中的神山,上面有神仙居住,如果能够找到这座山,寻得这个神仙,那么便可以求得仙药,从而得以长生不死。曾见识过东海盛景的秦始皇听后大喜,随即命令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寻仙。 秦始皇苦等数月,却不见徐福归来,不知是其旅程艰险遇难了,还是畏罪潜逃了,很快秦始皇便不再纠结于此,派身边的方士侯生、卢生等人再次人海寻仙。 侯生与卢生几经周折,却始终未能找到所谓的仙人仙药,但也不敢回去复命,因为回头路即是死路,空手而归必定会惹来秦王大怒。于是,侯生与卢生便决定悄悄地远走他乡,隐世埋名。 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这让秦始皇愤怒不已,尤其是发现侯、卢二人有出逃之嫌时,秦始皇一气之下,下令彻查咸阳所有的方士,务必将侯、卢二人给揪出来。在苦查无果之后,秦始皇觉得自己就像个笑话,被这些方士戏弄了,想象着自己可能成为这些方士茶余饭后的笑料,心中的火点燃了他本就残暴的心,于是一声令下,将四百多名方士和书生全部活埋。 由此可见,秦始皇是多么的贪恋红尘,恋生越甚心越切,不如愿时便越是愤怒。他愤怒的本身也许并不是那些寻仙无果而失踪的使者,也不是那些被坑杀的书生,而是因得不到长生之道而心急如焚。一个人越是怕死,便越是会重视死后之事,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贪恋红尘。秦始皇一方面寻找长生之术,一方面在自己的陵墓建造上大费功夫,打造一个地下宫殿,谋划到了地下的世界仍然号令天下,永远做阴世的霸主。 P5-6 序言 陵寝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堪舆术数、大地艺术无不在陵寝建筑上有着突出体现。古往今来,身为天下至尊的皇帝莫不贪图长生不老,面对冥冥来世时,无不希求延续现世中的生活。凭借手中掌握的皇权和财富,皇帝们一方面寻求长生不老药,以求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另一方面选择风水宝地,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营建“事死如事生”的“万年寿域”,希求将生前所能享用的荣华富贵带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享用。 生死是人类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代中国人对生死的看法直接表现在皇家的陵寝建筑上,至秦汉时期,墓葬封土已然成为普遍采用的方式,帝王的方上更是高大宏伟,形同山岳,因之被称为陵墓。秦始皇陵是早期帝王陵墓的代表,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公元前247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直到死时(公元前210年)前后修筑达37年之久。为造秦陵,征集的所谓罪人达70余万之众,可证当时人民的劳役之苦。整个陵园占地“九顷十八亩”(总面积达56.25平方千米),取“久久”之意,可见其规模宏大。 继秦汉以后,唐代掀起了中国第二次陵墓建设高潮,在关中渭北盆地北缘与高塬交界处营建了“关中十八陵”。唐代帝陵的陵域内分为陵墓和寝宫两部分,陵即坟墓,有隧道通至墓室,称“玄宫”。在总体布局上,陵寝的规划思想与长安城的规划思想如出一辙,整个陵区相当于城郭,陪葬墓在“里坊”区,陵区相当于皇城,石人和石兽则象征为帝王出行时的仪仗,“内城”相当于宫城。陵园设计渗透着严格的礼制思想,一切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降至北宋,出现了统一规划的陵区,这对以后各代帝王陵的建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陵寝明显根据风水观念选择地形,由于当时盛行“五音姓利”的说法,赵属“角”音,陵址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东南有山,西北无山”,才合制度,因此各陵地形均东南高、西北低,一反前代建筑群由低至高并将主体置于最显赫位置的传统做法。陵区的诸陵各占一定的地域,称为“兆域”,其内布置作为陵墓主体的上宫和供奉帝后遗容、遗物及守陵祭祀用的下宫。按风水之说,下宫被设计在上宫西北,加之帝陵与后陵多成双布置,而后陵又位于帝陵西北,因此整个陵区的空间组合有一种内在的秩序,这种选址与布局思想对夏、金及明清陵寝都有深刻影响。 明代陵寝沿袭了唐代因山为陵、宋代帝后同陵和集诸陵于统一兆域的做法,同时又改革了某些旧的制度,如将唐宋两代陵寝制度中的上、下二宫合为一体,确立了以棱恩殿(享殿)为中心的长方形陵区布局;创立了以方城明楼为主体建筑的宝城制度,并改方形陵体为圆形陵体;另外诸陵合用一条公共神道。这些变化表明了封建社会的陵寝祭祀中远古“灵魂”崇拜观念的逐步淡化与礼制观念的不断加强。明代陵寝建筑改变了以往帝王陵寝规制中突出表现高大陵体的手法,转而注重建筑与山水的协调相称。在“如屏、如几、如拱、如卫”的陵地环境中,建筑虽是中心,是主体,却又掩映在群山之中,相互交融,相互映衬。 清代陵寝制度是明代的继承和发展,清代皇帝登基后即派王公大臣和堪舆人员赴陵区或各处卜选万年吉地,观山峦来往,察水去留,最后选定落脉结穴的最佳场所,称为定穴,也就是棺椁埋藏的位置及陵寝布局的轴线走向。并对此穴位作出文字说明及图样,谓之“说帖”,呈报皇帝批准。以风水角度而论,选址的要素可概括为龙、穴、砂、水、明堂、近案、远朝诸项内容,结合景观因素,取得与天地同构、天人共通,与大地山川永存常在、亿年安宅的理想效果。如清东、西陵的选址,在陵区南侧选择双峰以为门阙,如东陵的象山、天台山;西陵的东西华盖山及九龙山、九凤山。地形地貌讲求水脉分流、堂局开阔、藏风聚景、树木葱郁、气候湿润,这些从清代各陵的选址上都可以得到验证。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再与轴线感、对称感、尺度感极强的陵寝建筑相配合,形成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工浑然一体的环境氛围,山川成为建筑艺术空间的一部分,并产生纪念性,渲染了神圣、崇高、庄严、永恒的艺术效果。 传统陵寝的规划思想在近代的中山纪念堂中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陵园的总平面分墓道和陵墓主体两大部分,墓道的布置运用了石牌坊、陵门、碑亭等传统的组成要素和形制,用以创造序列感和庄严感,并为陵墓主体进行了合宜的铺垫。陵墓主体平面采用了象征性的钟字形,既寓意先行者鸣钟唤醒国人,又象征近代中国人的觉悟。在抵达祭堂前,人们须先攀登设计者所着意布置的大石阶和平台,宽大的石阶自墓道尽端的石亭至祭堂,由缓而陡,次第升起,造成了崇高而肃穆的气氛,对瞻仰者的精神起到了纯化和提升的作用。在视觉效果上,这层层宽大的踏步把尺度有限的祭堂和其他附属建筑连接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陵园建筑庄严恢宏的整体气势。 我与施经纬相识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他是2013年来院的访问学者,参与我院一个有关建筑风水方面的课题。施经纬对中国易学素有研究,对古代堪舆文献及实践也颇有心得体会,《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书稿即是他在访问进修期间俯拾而得。中国的陵寝建筑可谓集中国风水文化之大成,他利用学习的闲暇时间将以往积累的资料加以整理,假期又探访实地,探访名胜古迹,对古代陵寝的选址布局以及相关营建规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设问解惑,释疑揭秘,文中不时穿插掌故逸闻,使文章平添声色。读者在获得沉甸甸的文化知识之时,抑或得到不期的惬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