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孩子吗?您是否经常与孩子发生磨擦,感到不能沟通呢?请用心架起两代人之间理解的桥梁,你曾经也是父母的孩子啊,也当明白年少时的不羁与梦想,应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不是放任他们胡作非为,也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用正确的态度与他们沟通,给他们自由,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本书重点选择了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与个体实验研究,采用通俗易懂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总结,以供您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少年儿童研究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孟育群//徐岫茹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您有孩子吗?您是否经常与孩子发生磨擦,感到不能沟通呢?请用心架起两代人之间理解的桥梁,你曾经也是父母的孩子啊,也当明白年少时的不羁与梦想,应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不是放任他们胡作非为,也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用正确的态度与他们沟通,给他们自由,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本书重点选择了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与个体实验研究,采用通俗易懂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总结,以供您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国关于亲子关系调适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均为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全国知名教育机构——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的国家级顾问,曾经主持了诸多国家级教育科学课题,并应邀在全国举办过几百场大型报告会,受到广大父母与教师的尊敬与欢迎。 目录 第一篇 良好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1.亲子关系的发展/3 2.研究亲子关系的意义/6 3.我国新时期青少年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和问题/7 4.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13 5.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16 第二篇 改善亲子关系的30个建议 1.让孩子自己观察、思考、选择和做决定/47 2.最重要是做最好的“自己”/49 3.儿童多动症与幼儿正常的好动应区别对待/51 4.树立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才会让他更懂事/53 5.沟通与理解是保护孩子个性的前提/55 6.“失教悲剧”缘于对孩子的纵容等家教失误/58 7.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筹码/60 8.家教不是说教,而是教给孩子可操作的方法/62 9.帮助孩子制定“学习和休闲计划”/64 10.父母与孩子坦诚而科学地谈“性”/66 11.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在心理上有“断乳期”/69 12.倾听、理解、疏导,这是排解孩子内心障碍必须要做的事/71 13.提高孩子的情商应先由父母做起/73 14.家教是“系统工程”,父亲的作用无可替代/75 15.把握好生活中母子相处的底线/78 16.家庭教育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互动的过程/80 17.家庭教育不仅是“言教”,更是“身传”/82 18.请家教最好先与孩子协商/84 19.男孩子阳刚之气的形成离不开男性的榜样/86 20.孩子是待开发的才能宝库,不是读书机器/88 21.父母的任务是“发现”,是孩子自我设计的“参谋”/90 22.良好正常的心理环境才能避免男孩女性化/92 23.孩子的兴趣中有极高的“含金量”,家长要做的是因势利导/94 24.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是亲子融洽相处的首要条件/96 25.帮助孩子认识做人讲诚信和社会适应的关系/97 26.家教是心灵的唤起,打骂是对家教的无能和无奈/100 27.事事平常心,处处想他人是矫治强迫性行为的良方/102 28.让孩子看到社会是成长的环境,而不仅是有变故的家庭/104 29.帮助自己改变的决定,是抑郁症康复的关键/106 30.关注社会,不断学习,家长和孩子一道成长/109 第三篇调适亲子关系的22个案例和启示 1.原来都是我们的错 ——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尤为重要/115 2.张婷笑了 ——家长对孩子过分的爱会成为他们心理上的负担/119 3.真诚所至,“顽石”为开 ——“严密监控”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听话”/125 4.家庭恳谈会 ——沟通代替“高压”,孩子才会爱学乐学/128 5.雨中情 ——家长的唠叨会成为两代人“战争”的导火线/ 132 6.通向心灵深处的“双赢”之路 ——家长先立起来,才能给孩子做表率/135 7.还孩子一颗平常心 ——优秀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成就焦虑”/141 8.父母——孩子灵魂的雕塑师 ——家庭矛盾不能把孩子卷入其中/144 9.一位少女贪吃的背后 ——父母的虚荣心也会毒害孩子/150 10.母爱——女儿心中永远的歌 ——和母亲的亲密相处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158 11.心雨润苗细无声 ——家长对孩子的绝望是孩子自暴自弃的最重要原因/163 12.走出了“棒打出孝子”的误区 ——打骂不能造就优秀的孩子,平等地交流才是上上之选/173 13.港湾 ——离婚家长不可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求转嫁到孩子身上/178 14.开心果 ——把孩子看作平等的人来尊重他的人格与隐私/182 15.和孩子一起进步 ——家长不尊重孩子,孩子也就不会尊重家长/186 16.走上新起点的小伟 ——家长过于严厉的责备会让孩子陷入自卑与自责的境地/192 17.绽放出异彩的“小太阳” ——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只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从而误入歧途/198 18.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从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开始帮孩子冲出溺爱的漩涡/202 19.她长大了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是培养其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207 20.四季如歌 ——成绩不该成为亲子关系的“睛雨表”/210 21.沟通——开启心灵的钥匙 ——爱,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214 22.悠悠小草报春情 ——祖辈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助力而不是最大阻力/218 附录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的调适/223 后记/237 试读章节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和休闲计划" 在现代社会,生活学习是快节奏的,社会竞争激烈,一个人若是不会休息和放松,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就有可能崩溃。因为人的大脑需要多样化的丰富刺激,需要有节奏的工作,这样才符合人的生理节律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科学规律。古代的《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种观点影响深远,许多家庭都是以这样的观念要求孩子的:学习好的,孩子自觉地减少玩的时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更没有资格去玩。以下几个个案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个案一:国家级某科研单位男青年小苏,年仅25岁,已经工作了七年。他趁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请假来进行心理咨询。他说:“我是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从小在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声中长大。可是工作后我感到力不从心,患了神经衰弱,体质又差,自信心大大受挫。承担重点科研项目感到压力很大,成天忧心忡忡。研究所领导要提拔我做研究室负责人,我不敢接受,觉得自己能力和精力都不能胜任。为什么会这样?是我无能、不求进取吗?绝不是!恰恰是从小太用功了,我从没参加过男孩子打仗、上树之类的游戏,家里不让我劳动和做家务。结果呢?我成了深度近视,我在同龄人中个子最矮。所谓的神童,其实许多能力和潜力被压抑了。我的学生时代,只有躺在床上时,才感到时间是我自己的,我的‘自由’在枕头上,经常在睡觉前胡思乱想,所以人睡越来越困难,神经衰弱就是这样得的。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童年,我决不再做最好的学生,我宁愿轻松学习,尽情地玩个够!”好学生就不能玩吗?如今许多重点中学的学生们主张:要既会学习也会玩儿。 个案二:某中学初三女生小李,一向学习非常勤奋。可自从上初三以来,每当上课或在家做作业时,她发现自己脑子里经常出现许多怪念头:书上怎么有“黑点儿”?我这支钢笔写出的字为什么这样难看?我管不住自己的眼睛,怎么眼睛的“余光”老往书本外边看?我觉得自己坐不住了,好象应该站起来去外边走走等等。这些念头天天折磨着她,一直忍受了半年多,到临近中考时,她极度焦虑和紧张,再也不能坚持学习了,只好休学。当她来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医生与她的对话竟是这样的:“双休日你一般做什么?”“一天补课,一天自己做作业。”“你每天下学后学习几个小时?”“至少五个小时,老师和家长都说12点以前不能睡觉,必须抓紧时间学习!”“你什么时间娱乐和放松?”“哪有时间?一点不敢休息还成绩上不去,哪敢想娱乐的事!我晚上睡觉从来不用枕头,就怕自己睡得舒服早上起不来!”“你每天学进去多少?期中考试成绩怎样?”“反正每天拼命写作业也常常做不完,我脑子里乱糟糟的,谁知道学进去多少?期中考试两门没及格,所以,中考肯定过不了关,我只有先休学了。” 她患了强迫症和焦虑症,这种神经系统暂时失调的症状,就是因为学习生活缺少调剂和放松。 个案三:一位高一学生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总在班上前十名,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可以。但一回到家里就懒散,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学计算机,听音乐,还经常给同学打电话。他对学习没有紧迫感,休息日还找同学去玩,打篮球、踢足球、游泳,可真会玩。虽然老师还没有告状,可我担心他学习成绩会下降。他根本听不进家长的话,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心理医生对这位家长说:“您不必担心,您的孩子很会自我调节,他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对于他的全面发展大有好处,不但不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且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位家长一直与心理医生保持联系。果然,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个案四:初二中学生小松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父母工作忙经常出差,由爷爷奶奶来“管理”小松。可小松不服管,下学后经常跑出去玩,到七八点才回家,做作业经常拖到十一二点。后来,爷爷天天接送小松上下学,而且下学回家后就把他锁在屋里不许出门,可是小松学习成绩反而下降,父母只好带小松来找心理医生。听到以上情况,心理医生与小松认真交谈后,与他及父母一起达成了一项协议:爷爷不再接送小松上下学。他每周可以有两次下学后与同学在一起活动一小时的权利;双休日父母安排小松外出活动一天,另一天复习功课;小松自由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但每天必须保证8个半小时的睡眠。后经过作息时间表的调整,小松基本上做到了,他的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初三时他的学习成绩已经在班上名列前茅。 许多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好学生,都是因为学习过度、游戏不足;而那些所谓贪玩的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较差,则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安排游戏的自主性,总是处于被动挨训的地位,常常是玩也没有玩好,学也没有学好,因为爱玩的孩子就谈不上学习勤奋,他们往往因此而被埋没,既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锻炼自制能力,也没有人引导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事实告诉我们,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社会;青少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习社会交往,增长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应转变教育观念,应消除“戏无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给中小学生以娱乐和休息的权利,给他们以充分接触社会、了解信息的机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说“戏有益”,娱乐对于青少年是大有益处的。 对于孩子学与玩之间的协调处理,我们给家长提供如下建议: △无论成绩如何。都不能让孩子只有学习而没有娱乐,否则只会有低效率的学习。有张有弛才能提高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孩子们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休息一段时间是身体所需要的。这也是很多学生过度学习但成绩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戏与娱乐是孩子人格更加全面的重要途径。要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很多性格特征常常是在玩中形成的,他们也可能通过游戏来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更能让人接受等等,都需要通过与其他人一起游戏来获得。 △对于孩子的玩,家长可以做有益的引导,也可以一起参与。如果家长能顺着孩子的娱乐兴趣给予适当的引导,那么也可以让孩子“玩有所成”,把兴趣发展成特长不是更好吗?另外,如果有家长一起参与,不仅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可以防止孩子玩偏了方向。 △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并遵照执行。根据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实际情况,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让孩子自觉按照作息时间办事,以期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但这个作息时间必须得到孩子的认同才可进行。P64-66 后记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资助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研究”的一项研究成果。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最早执行和基本执行者。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国当今家庭教育存在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与家长教育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亲子关系集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教育观念的性质、特点和家长的观念与综合素质的状况;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依存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亲子关系是未成年人健康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是东亚文化历史传统较为典型的国家,强调父辈与子辈的纵向关系,特别是当今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尤为密切,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刻。但是经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相当普遍地存在误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已造成严重影响,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却是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在“八五”规划期间进行了少年期亲子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在“九五”规划期间,进一步深入探索了中小学如何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途径。在天津、沈阳市18所中小学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教育实验。坚持了科研人员、行政领导与中小学教师三结合的科研模式。实验得到了天津市教卫工委书记王鸿江同志(任课题顾问)、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泓同志(课题负责人之一)和市教科院院长王宗敏研究员等领导及实验校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课题组同志们克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与资料、人力、经费缺少等诸多困难,艰苦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设,学生孝敬父母的品德与自立能力有明显进步,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作为个案研究的学生进步更为突出,有的由问题行为较多,几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转变为学校、区、市级进步突出学生。实验受到家长、学生与学校的热烈欢迎。许多新闻媒介如《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光明日报》、网上与天津等省市报刊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做专题节目。天津电视台及广播电台多年来不断邀请课题组专家做节目及讲座,外省市邀请专家讲课。‘以张再旺主任(原天津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与钱其璈副主任(原天津市副市长)为领导的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积极向全市推广本课题,为此设立了“亲子教育指导委员会”,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天津市委常委兼市教卫工委书记)王鸿江同志和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德育)王泓同志,均批示在天津市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书重点选择了我们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与个案实验研究的部分案例(含实验后有的学校教师自己学习做的个案案例),采取通俗易懂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总结,以供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参考。本课题实验由总课题组负责人孟育群设计,指导、组织实施和指导撰写修改个案研究总结。子课题负责人李德善(天津市红桥区教科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王馥生(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具体负责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调适亲子关系的实验。徐岫茹、王文雄负责心理咨询部分。 本书作者: 本书由孟育群、徐岫茹主编,统稿定稿。李德善、王馥生任副主编,协助编辑、修改。 第一篇:孟育群、宋学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第二篇:徐岫茹(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雄(高工) 第三篇:实验校课题组: 天津市实验中学、41中、55中、17中、19中、109中、西青道中学、红桥区实验小学、塘沽二中、育才中学、大港油田1中、实验中学、大港油田中心区第1小学、第2小学。 孟育群、李德善、王馥生负责指导、编辑、修改。 附录:孟育群 由于本实验很复杂,难度大,我们课题组成员有关的素养不足,水平与时间有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项不成熟的尝试。本书的疏漏与缺点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最后,我们要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两位副主任孙云晚和安国启以及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库总策划林格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他们的热情关怀,积极支持,使本书能与大家见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