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库》对衢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收集和汇编,旨在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衢州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衢州文化的独特魅力。翻开《衢州文库》,你可以查看到载有衢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沿革的珍贵史料文献,追溯衢州文化的本源。你可以了解到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感悟衢州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和谐。你可以与圣哲先贤、仁人志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领略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它既为人们了解和传承衢州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又能激发起衢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
本书为潘玉光编的《余玠(巴蜀砥柱)/衢州文库》。
潘玉光编的《余玠(巴蜀砥柱)》系南宋名臣余玠的传记性著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余玠的生平,包括余玠少年时代在芳山故里的生活经历,青年时代转战淮东,中年守蜀十年,建立山城防御体系。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其的身后评说。全书尤为详细地介绍了余玠经营巴蜀、抗击蒙古入侵的前后经历。
祖籍芳山
余玠的祖籍问题,浙、赣、鄂三省一直存有争论。究其原因,讹误来源于元朝中叶宰相脱脱主编的《宋史·余玠传》。是它先声夺人,劈头一句“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定了歪调子,把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给懵住,也把一些胆小怕事的知情者吓得敢怒而不敢言。不过,这也难怪,那时交通闭塞,出行不便,离事发时间又相隔半个多世纪,当事人早已作古,许多场面已经淡化或不复存在,正如先贤余乘云所说:“与事久,论定之史笔自不伦耳。”再说,脱脱是胜者为王的蒙古族人,贵为当朝宰相,未经深入调查核实,便闭门造车,胡乱把抗蒙名将余玢的祖籍及出生地从浙江开化划归湖北蕲州。这种以我划线、不负责任的治史态度,就时代背景而言,是不足为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方面发现的文物依据越来越充分,许多宋史专家在事实面前认定“余玢祖籍为浙江开化”,从而一锤定音,真相大白,彻底推翻和纠正《宋史·余玢传》及有关史料的错误论断。
证据,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余玠唯一的亲生儿子余如孙,成年后跟随父亲鞍前马后多年,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他在自己起草的《蚧公墓志》(又称玠府君墓志)碑文里,开宗明义地写道:“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芳山。”“先公”即先考或先父,是对长辈死者的书面尊称;“世居”,就是世世代代居住;“衢州开化芳山”,就是衢州府开化县芳山村。这一生身父亲的居住地址和出生籍贯,对孤子如孙来说,是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它好比铁板钉钉,是再也明白不过了,不可能会记错、写错。
据我几十年的查证和研究表明,由孤子余如孙亲笔撰写的《玢公墓志》碑文,流传于世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宝祜乙卯年(1255年)十一月初九日,“如孙钦承君命”,将暴露数载的父亲“丧柩”从四川重庆护送到湖北广济余公山(墓址变化在另文说明)“趋葬”时含泪起草的。以该手稿内容刊刻的墓志碑文已于开庆元年(1259年)春,被奸相贾似道掘坟盗宝时彻底摧毁,幸亏原稿被有识之士辗转抄录,由历代开化《萝蔓青嶂余氏宗谱》承载下来。第二个版本是六年后的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八月初一日在浙江开化土地上出现的,标题是《光禄金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樵隐余公神道碑》,简称《余玢神道碑》,刊载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开化《萝蔓芳山余氏宗谱》卷之四第13册,其他余氏家乘谱牒上也屡见不鲜。标题改了,正文内容完全相同,字数已由原来的1438个增加到1786个(均不含标点符号)。新版墓志虽然开头署名“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李鸣撰文、资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李性传篆额”,但篇末的落款仍以“孤子如孙百拜泣蕲谨志”。说明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们可以想象,被软禁的余如孙得知父坟被掘开、原碑被摧毁后,惊诧莫名,恨得咬牙切齿,可又慑于对方炙手可热的赫赫权势,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公开声讨与反抗。因为当时虽然宋理宗迫于军事上政治上的压力,为挽回军心民心,表面上已下诏“追复余玢官职”,但内阁人马丝毫未动,贾、谢、徐、吴一帮奸臣仍在台上张牙舞爪为非作歹。阴霾尚未扫除,平反阻力极大,整个局势依然十分严峻。“小不忍,则乱大谋。”从长远计,余如孙只能采用韬光养晦的办法,暂且忍气吞声,装作逆来顺受,暗地里不动声色地在原稿上进行适当的修改、订正和必要的补充并恳请父亲的生前好友、当时仍在朝廷供职的李鸣、李性传签名盖章,借以增加墓志的权威性和保护层。这一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果然产生良好效应,之后谁也没敢动它,遂使这篇新版墓志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两个版本的碑文,在余玢祖籍问题上都一致强调“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P5-7
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代序)
由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编撰的《衢州区域文化集成》与《衢州名人集成》出版发行了,这两套集成内容广泛,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涉及衢州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文学艺术、乡贤名人等方方面面,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是一桩当今的文化盛事,也是近年来一项重要的文化成果。古人说:盛世修志,盛世修书。这两套集成的应运而出,再次见证了今天衢州文化的繁荣和兴旺。
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独特地域,承载着九千多年的文明,可谓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有着丰富多样又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创造一方文化,因此,就衢州的文化而言,无论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还是质朴自然的民俗文化,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神韵,这就是我们昨天的一道永不凋谢的风景!是衢州人的精神因子与文化内核,是衢州人文精神的源头。
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文化品位如何,靠的不是笔墨和口水,而是靠我们拥有的那份文化遗存,靠固有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人脉传承,靠历史留下的那份无需争辩的文化财富。这两套集成就是要对衢州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分类撰写,汇编成册,把那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让那些久远的同时又是馈秀的历史文化走出尘封,让那些就在身边的优秀当代文化更清晰,让它们变得可以亲近,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触摸,可以感受,让优秀的地方文化焕发光彩!
优秀的地方文化是我们与前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是我们世代传承的精神血脉。传承优秀文化,是我们今天应有的历史担当,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们出这两套集成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继承中发展当下的文化,推进我们的文化强市建设,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推衢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
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全市人民2T_团结一心,意气风发,开拓创新,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美丽的衢州梦而奋发努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有优秀的人文精神来凝聚人心,焕发激情,启迪心智,加油鼓劲!《衢州区域文化集成》与《衢州名人集成》的出版,就是顺应这一需要,通过接地气,通文脉,鉴古今,让昨天的文化经典成为我们今天追梦路上新的历史借鉴和新的精神动力!
衢州区域文化集成
衢州名人集成编委会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