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氏家世
一、弃商从军武士彟立勋授爵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美姿仪,少聪慧”的杨广登上帝位,是为隋炀帝。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长子为杨勇。开皇末年,皇太子杨勇与隋文帝夫妇发生激烈冲突,杨广在文献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下,趁机争夺储位。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皇太子杨勇遭废黜,次子杨广被立为太子。
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重,杨广写密信给杨素,商讨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阴差阳错地将杨素的回信送到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看了信后,龙颜大怒,正要宣杨广进宫当面责问,又来了一桩火上浇油的事,宣华夫人陈氏向隋文帝哭诉,说她在来的途中遭到杨广非礼,这真是一粒火星子溅到油锅里,怒不可遏的隋文帝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此刻,隋文帝才急忙命人草拟诏书,欲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闻风而动,将草拟诏书的大臣抓捕下狱,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候,并将隋文帝身边的侍从全部打发走,不久,寝殿便传出隋文帝驾崩的消息。登上帝位的杨广随即假传隋文帝遗嘱,逼杨勇自尽。
大业年间,为了向国民及周边邻邦显示国威,隋炀帝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宫,营建工程规模浩大,耗资之巨,极尽穷奢之能事。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为开通各段大运河,隋炀帝下令征调河南、淮北一百多万民工修“通济渠”,平均每户人家就有一人被征调,“役死者过半”。历时六年,开凿大运河工程基本完工,统称隋朝大运河,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可见当日运河两岸的繁荣景象。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水系,繁荣了隋朝经济,也为出游提供了方便,正好迎合了隋炀帝爱出游的喜好。隋炀帝经常外出巡游,每次所用龙舟等各色游船有数千艘,拉纤船工达九千人之众,清一色身着锦彩袍,谓之“殿脚”。船工有男有女,男称“殿脚”,女称“殿脚女”。据说,有一次隋炀帝下江南时,选了一千名美女在他的龙舟里,叫她们个个身穿一袭白衣,扮成“殿脚女”在船前拉纤,他在船上欣赏美女拉纤时,一名叫吴绛仙的“殿脚女”被他看中,当即被纳为嫔妃。
隋炀帝每次出游,船只从京口出发,五十多天才能全部发完,龙舟首尾相接达二百里长,浩浩荡荡,沿途五百里之内百姓进贡,美味佳肴,享用不尽,吃不完的就地挖坑埋掉。隋炀帝时期,官场腐败风气盛行,巡游途中,隋炀帝以官员供奉的财物多少为晋升标准,献得多的可以顺利加官晋爵,献得少的不仅升官无望,甚至被贬职。为了升官,官员不惜对百姓横征暴敛,加重税收,百姓苦不堪言。 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今扬州),三至涿郡(今河北涿州市),无节制地挥霍以及穷兵黩武,使隋朝的人力、物力消耗殆尽,人心尽失。“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兵役、徭役和饥饿,使得阶级矛盾尖锐对立。在隋朝江山危在旦夕之际,眼看末日将临,隋炀帝自知回天无力,每天沉湎于醉生梦死中,还常对着镜子自顾自怜,对萧后和身边的臣子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就在起义军风起云涌之时,晋中吕梁山一带也活动着一支农民军。在这支农民军中,有两名不显山不露水的士卒,一日武士棱,一日武士浼。
P1-2
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
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北宋著名谏臣 鲁宗道
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南宋著名文学家 洪迈
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著名历史学家 翦伯赞
后记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李华伟、林中华、李华军、范高峰、林学华、张慧丹、林春姣、李雄杰、刘艳、李小美、林华亮、陈聪、曹阳、李伟、曹驰、庞欢、刘艳、张丽荣、李本国、林晓桂、李泽民、龚四国、周新发、林红姣、林望姣、李少雄、陈志、张鹏、李天昊、刘洋洋、沈文彬、向丽、杨城、曹茜、刘宇、杨卫国、孔志明、叶超华、金泽灿、罗斌、赵志远、汪建明、翟晓斐、林承谟、曹雪、林运兰、曹建强、陈娟、许伟、曹琨、曹霞、丁艳丽、余泽灿、林葳、梁晓丹、赵生香、丁彦彬、李雄杰、张培玉、邵鑫、朱成兰、王晓玉、常志强、李友光、蒋永红、张江洲、李华军、张红平、李丽芬、林丽娟、李伏安、丁一、高屹松、杨枫彤、于永春、林喆远、韩梅俏、张恒、周宣、辛大念、孟凡君等不少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示深切的谢意!
武则天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盛世中,武则天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有“贞观遗风”之美誉。作为一个颇有建树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个人奋斗史和执政史,千百年来饱受争议。唐朝前期着重看她的正面作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将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对武氏提出尖锐批评。到了南宋时期人们对她的评价开始走低,称其“唐之罪人,几危社稷”。后世史学家尤其对她晚年宠幸面首的私生活无法接受,直斥其邪恶,否定她在政治生涯中的一切作为,将她与中宗时韦后专权合称为“武韦之乱”。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武曌(zhào),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有争议),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第八代子孙,她曾两次回到祖籍山西文水县。第一次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武则天扶灵回乡葬父。《永乐大典》记载: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据考证:这应该是武则天第一次回乡守孝期间的作为。第二次是她登上帝后宝座,回乡祭父。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唐高宗和武则天回并州巡幸,祭祀其父武士彟(yuē),宴请乡邻,赐帛官属父老,生者量才赐官,死者给予祭祀,并祭祀太原旧宅。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后来武则天又回过一次文水老家,朝拜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宿村里,夜晚出来仰观天象时,不慎被酸枣刺勾住裙衩。武则天扯开裙衩,掰掉勾刺,恼怒地骂道:“你这令人生厌的倒刺,派得上何用场!”次日,武则天离去。此后,这一带的酸刺都不长倒刺。因为此地曾做过武则天的行馆,故该村名曰:“武辕池”,至今未改。后一说虽不见经传,但确有一座刻有“武辕池”的石碑。1958年,文水县当地政府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那块石碑就会露出水面。
武则天出生时,他的父亲武士彟已是唐初新贵官宦。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七月,唐高祖李渊驾崩,同年武士彟忧伤过度身亡。幼年丧父的武则天,生活境遇大起大落,养成了她性格方面的机智精明。由于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文史,多权谋”,这都成为她日后作为一朝统治者的心理优势。
有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过人之处: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选入宫中,她与母亲离别时,杨氏伤心哭泣,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对母亲说:“侍奉圣明天子,焉知非福?何儿女悲夫?”武则天入宫十多年后,一次,训练唐太宗的烈马“狮子骢”,武则天口出惊人之语:“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及,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后来,武则天铁腕驭政,其手段与驭烈马如出一辙。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这成为武氏一生成败的关键,永徽六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的政治生涯并不平坦,障碍重重。
第一个阻力来自老臣刘仁轨,这位唐朝名将代表朝内大部分朝臣的意见,他以吕后之祸为例,陈述女人临朝称制的害处,武则天不动声色地以“今皇帝谅喑不言,眇身且代亲政”的理由,虚晃一枪,并致书刘仁轨赞赏其忠心,避免了正面交锋。
第二个阻力是扬州叛乱,英国公徐敬业打出“匡复大唐”的旗号,举兵造反。武则天以天子临朝的身份亮相前台,果断派兵镇反,用四十多天的时间将叛乱平息,并在朝内斩首宰相裴炎,将裴炎的支持者全部贬官罢职,清理门户,稳定了局面。
第三个阻力来自李唐王宗,“有反者,必欲杀之而后快。”武则天临朝引起了宗室王公的不满,他们互相联络,准备起兵逼武则天交出政权,但事前预谋不周,在武则天拜洛受图之前,李贞、李冲父子在博州、豫州仓皇起兵。此次宗室王公的叛军队伍,将无雄心,士无斗志,武则天只用了二十天时间便平息了叛乱。不止于此,武则天还穷究其根源,将凡有参与谋划之嫌的李氏王公斩尽杀绝。
此“三板斧”扫清了武则天称帝道路上的障碍。
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击门阀,改革科举
保守的门阀制在当时已是社会一大弊端,登上帝位的武则天,将保守势力的中坚力量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贬逐到边远地区,从朝内扫地出门,终结了关陇贵族自北周以来独霸政治舞台一个多世纪的局面,继而提倡科举考试,公平竞争。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举荐人才,不问出身,量才任用,引入优秀人才到社会上层领域。
2.促进经济发展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中有“劝农桑,薄赋役”的内容,这是一条重民生的政策,她还亲自编撰《兆人本业纪》颁行全国,鼓励农桑。武则天的执政方针注重“民为本”,重视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长足发展。
3.军事、外交双管齐下,稳定边疆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锋火迭起,并不平静,西突厥和吐蕃屡犯安西四镇和青海一带,北边的东突厥和东北契丹举兵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面组织军事反攻,收复失地,建立军事驻地,并开展屯田,使军队供给免去中转之虞,“数年咸得支给”;另一面,以怀柔的文化政策,接纳多元文化,派特使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助其发展生产,边境遂安。
4.文化空前繁荣
《通典》记载: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意思是许多优秀的官员都是通过文章被发掘出来的。到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甚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当时涌现出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武则天本人也爱好写诗,她的《如意娘》一诗,曾让唐代大诗人李白盛赞。“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精通文史的武则天还爱好书法和美术,在她的大力倡导下,唐代在雕塑、绘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武则天辉煌功绩的背后,也有唐朝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武则天时期虽然经济取得了发展,但她为称帝而尊崇佛教,修建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劳民伤财,几乎搞空了国库。武则天称帝后,为了肃清反对势力,运用了两个特殊手段:酷吏和铜匦(即意见箱),由于滥杀有功之臣,朝中一时无良将可用,使得东突厥复起,高宗苦心经营的安北易于敌手,再也没有收复。
执政期间,武则天为了铲除政敌,重用酷吏,奖励告密,制造冤案无数。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怒斥其“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武则天的一生有功有过,颇具历史魅力,应客观评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为读者奉上一段传奇、一篇史诗!
武则天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盛世中,武则天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有“贞观遗风”之美誉。作为一个颇有建树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个人奋斗史和执政史,千百年来饱受争议。唐朝前期着重看她的正面作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将她列为唐朝“七圣”,而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时,对武氏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到南宋时期,人们对她的评价开始走低,称她为“唐之罪人,几危社稷”。后世史学家对武则天晚年宠幸面首的私生活尤其无法接受,直斥她邪恶,否定她在政治生涯中的所有作为,将她与中宗时韦后专权合称为“武韦之乱”。
林树森所著的《武则天传(用意志统治王朝的女人)》试图穿越千年的尘封岁月,以武则天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为主线,正本清源,讲述她的是非功过与杰出的政治智慧,以及她对一个帝国崛起的深刻影响,同时让读者清晰地探究一个帝国的构建和崛起的根源。
弱质女流坚难逆袭,盛世红颜君临天下。
身前治国有方开启盛唐序幕,身后留下无字丰碑任人评说。
命运永远操控不了强者,伟大的女人会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
她在权力之路上步步为营,31岁尊享皇后殊荣,后半生独揽朝政,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皇帝。
她将个人意志附着在国家命运之上,抒写了从卑微的侍女到女皇的心路历程,及其心怀天下的智慧韬略和励精图治的非凡人生。
请看由林树森所著的《武则天传(用意志统治王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