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党前十年史/中共党史资政专题史书系/百事百卷百年中共党史大型普及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董宝训//张立华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董宝训、张立华所著的《建党前十年史》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十年间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变动规律的考察,探索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演变而来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前提,加强对这一特定时期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理解。

内容推荐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历史风云变幻,在酝酿着无数个可能之中正预示着一场历史必然。董宝训、张立华所著的《建党前十年史》探索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前提,有助于加深对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理解。

目录

导论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与世界

 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列强在华共管体制的形成

 三、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全面爆发

 一、濒临崩溃的王朝经济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三、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

 四、内外交困下的“新政”自救

 五、立宪骗局与清朝合法性的彻底丧失

第二章 孙中山开启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二、同盟会的成立与“三民主义”的提出

 三、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争

 四、各地反清武装起义

第三章 立宪运动的兴起与衰落

 一、立宪思潮的兴起

 二、立宪团体的建立

 三、立宪运动的开展

 四、立宪运动的破产

第四章 未完成的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二、武昌首义与各省响应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

 四、袁世凯东山再起与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五、帝制的终结

 六、未完成的革命

第五章 资本主义宪政理想的破灭

 一、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二、政党政治的雏形

 三、宋教仁喋血

 四、袁世凯帝制自为与资本主义宪政理想的破灭

第六章 制度转换失败与军阀混战乱局

 一、传统秩序崩塌后的权威危机

 二、皖系军阀的崛起

 三、府院之争

 四、直系军阀的演变与直皖战争

 五、西南军阀势力的崛起

第七章 革命党人的继续奋斗与挫败

 一、二次革命

 二、中华革命党的成立与护国战争

 三、捍卫“共和”的努力与护法运动的失败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八章 知识精英对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启

 三、改造国民性的努力

 四、知识精英的各种救国梦想

第九章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阶级意识的觉醒

 三、新思潮的涌入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改造社会的探索

 五、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六、各地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共一大的召开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与世界

20世纪初期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而且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均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在进一步加强国际资本主义对全球统治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争夺变得更为激烈。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清政府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始于鸦片战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到此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已完全成型。

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在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条件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由此引起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垄断现象的出现,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事实,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被定义为帝国主义时代。

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垄断组织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以美国为例,垄断组织已经控制了70%的金属加工业、66%的钢铁工业、81%的化学工业、85%,的铅的生产、95%的煤炭和石油生产。①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日、意等国情况也大致如此。由此可见,垄断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产的基础。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实现垄断化的同时,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和走上垄断。英国的5大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的40%,德国柏林9大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的49%。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这些金融寡头运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竞选和国家官吏,左右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随着各国垄断统治的建立,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促使资本家把大量剩余资本输往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对国外市场的掠夺,导致了各垄断资本集团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如在190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德国电气总公司签订了瓜分国际市场的协定,前者分得了美洲,后者取得了欧洲市场的垄断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约出现过114个国际卡特尔。

谋求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决定性动机,但是,从根本上讲,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只能使竞争更加剧烈和更具破坏性。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各国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变化,重新瓜分世界领土成为以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帝国主义国家间竞争的主要形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英国和法国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已经放慢,而美国、德国、日本、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崛起。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地位和战略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帝国主义经济实力的这种显著变化,给国际政治生活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带来重大影响。到19世纪末,英国占有的殖民地面积约为德国的9倍,法国的为德国的3.5倍。由于“我们这个行星上无主的土地都被霸占完了。世界上已第一次被瓜分完毕,所以以后只能是重新瓜分,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在新的竞争格局下,一方面,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不仅要千方百计地保住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还希望扩展新的海外领地。正如英国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所说:“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免遭流血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土地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生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帝国主义就是吃饭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我们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①另一方面,德、日、美等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强烈地觊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当旧的均势被打破后,列强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也就难以避免了。帝国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且也是“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仅存的少数半殖民地国家之一,自然难逃被列强重新瓜分的厄运。而中国被深度卷入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现实,也必将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列强在华共管体制的形成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由中日甲午战争所引发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在19世纪中期以后同样受到欧洲列强的侵略,但在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很快暴露出它的帝国主义本性。在日本征服世界的狂妄计划中,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就确定了对外扩张政策,并于1887年拟订了《征讨清国策》的战争计划,准备在5年以后对中国开战。为此,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扩充海军,并于1890年完成了军备改革,做好了对华开战的准备。

1894年5月,日本利用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的时机劝诱清廷出兵朝鲜,挑起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陆军向驻扎在朝鲜牙山的中国陆军展开进攻,并很快将战火从朝鲜燃烧到中国的辽东和山东威海地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P1-3

序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①。“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山穷水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解决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课题。1920年,针对改良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李大钊指出,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而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③同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不是几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知识分子凭空造出来的,而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选择。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④鸦片战争后,落后挨打的屈辱经历,使救亡图存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最急迫的历史课题。如何才能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如何才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苦思苦想的问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力量、各个政治派别,都曾为中国的命运和出路问题设计过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了各种艰苦卓绝的探索。从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朦胧向往,再到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洋务运动,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两个古老阶级均非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它们终究无力承担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更无从为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开辟道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宪运动,因为晚清政府事实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历史的合法性,而变成了注定无法实现的梦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无力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正当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穷途末路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出路的新曙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不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思想的指导,而且找到了实现社会改造方案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而中国共产党则成为履行这一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者。

《建党前十年史》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十年间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变动规律的考察,探索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演变而来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前提,加强对这一特定时期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理解。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发表了《如何研究中共历史》的讲话,系统地论述了中共党史的研究方法、历史分期、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等问题。在谈到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运动的发生时,毛泽东指出,大革命的发生是长期革命积累的结果,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大革命运动之所以发生的最重要的准备。他说:“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开始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毛泽东反复强调,“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①

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前提,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不仅具体揭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过程,而且清楚地揭示了一个伟大政党的孕育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然,辛亥革命也不是凭空发生的,辛亥革命的对象是晚清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建党前十年史》在阐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同时,在时间跨度上向前的必要追溯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是保持叙事结构完整性的需要,也是保持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链条完整性的必然要求,这一点也是本书在付梓前需要特别说明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