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资政专题史书系》系旨在贯彻党史教育“资政育人”的精神,专题讲述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客观评述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总结阐述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使读者在情与理、史料与识见的结合上,对党的历史形成系统、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
《中共党史资政专题史书系》文笔朴素平实,资料翔实可靠,既是记述严谨的史学著作,又是鲜活生动的党史教育普及读本。
姚金果、苏若群所著的《国共合作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生动地再现了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两党重要人物和共产国际、联共(布)领导人及其驻华代表的不同作用和影响。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谱写了荡气回肠的历史篇章,也留下了血雨腥风的历史记忆。姚金果、苏若群所著的《国共合作史(第一次国共合作)》以近些年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等珍贵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一些历史上似有定论、或有争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新颖独到的解读,生动再现了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两党重要人物和共产国际、联共(布)领导人及其驻华代表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是该领域少见的前沿精品之作。
第一章 黑暗中诞生的国共两党
第一节 孙中山奋斗在逆境中
1895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正式成立。孙中山为同盟会制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的清王朝的革命目标。
从此,这位屡挫屡战的革命志士,率领着自己的追随者,为推翻清王朝、创立中华民国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经过了一系列失败的武装起义之后,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取得革命成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在短时问内,颁布了许多革新的法案,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艰难而殷切地开拓着新生共和国的征程。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人人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然而,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提不出一个完整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没有广泛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将中华民国的大权交给了袁世凯。
中国人民刚刚见到一线“民主共和”的曙光,便再次跌入黑暗的深谷。
孙中山后来在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的信中承认,将政权交给袁世凯是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无不沉痛地说:
我的政治事业,在1911年10月开始并迅速普及全国的革命中获得了自己决定性的表现。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清王朝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我当时被选为总统。在我就职后不久,我便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因为我所完全依赖的一些朋友们,在当时比我对中国内部关系有更确切的知识,他们以袁世凯得外国列强信任、能统一全国和确保民国的巩固来说服我。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它的政治后果正像在俄国如果让高尔察克、尤登尼奇或弗兰格尔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宁而就会发生的一样。袁世凯很快就开始了恢复帝制的勾当。①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再次激起了孙中山的斗志,为了维护“共和”这面旗帜,他又开始了新的斗争。
1912年8月,孙中山将同盟会与国民公党等四党合并,创立了国民党。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由于对要求人党的人员缺乏必要的考察,致使其成分极为庞杂,不少投机分子和封建官僚,甚至与革命为敌的立宪派分子混入其中,使国民党实际上成为一个改良主义的政治团体。此时的孙中山,却醉心于“实业救国”,无暇顾及国民党组织的整顿。
1913年3月20日晚,一直为政党政治奔走的国民党员宋教仁被袁世凯派出的刺客杀害。血淋淋的事实唤醒了沉溺于实业建设中的孙中山,他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和民主保障的国家,革命党人放弃武装斗争,以和平手段取得政权的理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从此,他放弃了实业救国的梦想,决心率领革命志士,发动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发表《讨袁檄文》,率军向驻沙河的北洋军李纯所部第六师发起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孙中山立即命令上海、南京等地急起响应。
仓促起事的讨袁军,由于没有坚强的政党领导,又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结果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队各个击破,“二次革命”不幸夭折。
“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国民党从辛亥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军事力量丧失殆尽,在国民党人心中造成了重大刨伤,许多人对革命的前途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革命事业需要中流砥柱,革命党人需要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孙中山再一次站了出来!他从失败和悲伤中挺起了胸膛,劝告革命党人振作起来,恢复同盟会时期百折不挠、屡仆屡起的战斗精神,为推翻袁世凯的统治,保卫民主共和而继续战斗。他在给革命党人的信中表示:
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恶消长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即使及身而不能成,四万万苍生当亦有闻风而兴起者。毋怯也!①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总章》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这表明,孙中山希望中华革命党继承同盟会的精神,把推翻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统治、恢复民主共和制度、重新缔造民主主义共和国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