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汀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父亲

从计划写老家的人与事之时,甚至更早,我就意识到自己定会专门写写父亲。从前的文章,只言片语地提到他,却没有实实在在地写。那时候,对父亲的生命有着某种回避,我从前不清楚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在我能清晰自身之前,我不可能理解父亲。

在三十岁之前,在看到父亲灰白的头发和日渐苍老的面容之前,我一直以为他的生命仍有着许多美好的可能性,仍会经历我所不知的精彩。但等我每每回乡,第一眼看见他的身形和面容,这些想象中的可能和精彩,都变成了灰白色,淹没在长年累月的平淡之中。不管我是否情愿,年过半百的他,果真老了,还会越来越老。

前一段因事回乡,父亲在车站接我,我下车后有些为他的老态吃惊,才几个月没见,仿佛就有上千个日子把痕迹留在了他身上。透过父亲的影子,我看见老家又一代人的生命在被那儿的水土滋养之后,又被那儿的风雨侵蚀。家族里,爷爷辈只剩下二爷爷和二奶奶、三奶奶拖着病体(这一辈人现在已经彻底离去了),父辈里三叔老了,四叔也步向老年,而那个村子和村民的命运,却仍和许多年前一样,没有根本的改变,从长远的未来看,甚至更糟了。让我心里刺痛的感触是,父辈们老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这些老灵魂,在日常生活的惯性挤压中缩得小小的,或者扩得散散的,不再如青年时那么精光四射,亦不再如中年时自信阔达,那是一种疲惫后的淡然,一种苦痛中的超脱。站在自己的中年,回想父亲的前半生,我看见两代人生命的接续和错位,接续处血脉流淌,错位处血肉模糊,犹如看见去年的谷子地里长出了豆子,而今年掉落的豆荚又在风雨中腐烂,孕育着明春的麦苗。庄稼一茬又一茬,人一代又一代,都一样,春秋无语。

还是说父亲吧。

乡村教师

父亲很少谈自己的少年事,仿佛他十八九岁之前的日子是一张白纸,那时候留至现在仅有的痕迹,是一张破旧的高中毕业证和一张穿着军装的黑白相片。毕业证上,父亲的名字依然清晰如刚刚写下,照片上,父亲的笑容天真,面孔清秀。对我的人生而言,父亲的人生仿佛就从这个时期开始。后来的故事被人们的语言补白,二十岁时,经人介绍,父亲和母亲结婚。二十岁他仍带着孩子般的稚气,母亲长他三岁。婚后一年,我出生,我和他成为父子。我八个月大时得了一场病,几乎死掉。姥姥回忆说,在镇上简陋的医院里,父亲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或者瞪着大眼睛一夜一夜不睡,看着比病床上的我还要可怜而无助。我曾问过他当时的感受,时光太久远了,他记得并不深刻,只是说:“你都要不行了。”两年后,弟弟出生,我和弟弟像一横一纵两个坐标,把他永远地定格在父亲的位置上。  婚后三四年左右,他成了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干了几个月,不想干了,觉得挣钱太少,每日看着一群孩子也无聊。那时候,四爷爷还是大队书记,跑到家里游说父亲。母亲炒了几个鸡蛋,切了一盘咸菜疙瘩,他们爷俩喝了大概半小桶散白酒。四爷爷的目的只有一个,劝父亲继续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据父亲和叔叔们后来回忆,四爷爷当时的构想,并非只是让父亲继续当小学老师那么简单,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划。P3-5

后记

当我谈论故乡的时候,我是在说老家

刘汀

2013年,冬天,春节。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群山之间的一个村庄。

气温达到了零下二十四度,滴水成冰。

父亲在喂羊,母亲和妻子在刷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不停地吹着家里的泥坯房和简易门窗。

我坐在屋子中央,想我正身处的故乡。

于故乡所在的地方思考故乡,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荒谬感,这里面含着身临其境的真实和想象的虚幻。我清楚地知道,故乡是个悖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它并不存在,一旦它在某人的心里变成了存在,也就是这个人失去它的时候。我们当然还能以春节等各种理由回到那儿,和那里的人见面,走在似乎永恒不变的土地上,并且回到城市去谈论它,展示它的恶或美。然而对于不断提“故乡”这个话题的城里人来说,故乡从来不是一个标示在地图上的某个位置,它是人们对拥有不了的东西的一次挣扎,对失去的事物的不断惋惜。

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每次回乡,都从父母亲朋那里听到许多人和事,只是这些人和事都飞速地向记忆中的故乡相反的方向远离,而不是向回来之前所以为和设想的故乡靠拢。或者说,对离开故乡去远方的人来说,连那个记忆中的故乡也是留存不住的。不是我们抛弃了故乡,而是故乡抛弃了我们。真相是如此残忍:我们再也不能真正拥有它,甚至连故乡自己也不能。

但是,只要回到这块土地,我还是忍不住去打听他们的事,我想知晓人们在经历了时间和现实的冲击之后,是否还在那条生活轨道上艰难前行。他们仍然于各自的命运里狂奔,走向或悲或喜的结局,只是,无论我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述,都会把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变成一个个故事。

真正的悲哀是,故事讲述得再完整,也无法给予他们一丝一毫真正的安慰。所有的故乡写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虚伪的骗子。可是如果我们听闻了他们的人生,又怎能忍住不去写下来昵?

东边邻居家比我年长的一个哥哥,据说染上了赌博,欠了好多钱,被人追债,自己跑了,他媳妇也不敢留在家里,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去赤峰打工。年前,他们回来,想在老家过年,可久未住人的家里暖气已经冻裂,遍屋坚冰,出不起修理和买煤的钱,只好又带着孩子去了赤峰,留一座破烂的空院在风雪里。

我的一个堂哥,常年在附近的矿上干体力活,积劳成疾导致胸积水,在旗医院里做手术,用大针头抽出好多混着血的积液,休息了几个月,身体也未能复原,将来还能否再继续他的工作更是难说,可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十六岁,一个才三岁。  四叔的女儿珍珍高中辍学,在镇上的饭店里打工,染了一身的坏毛病,用劣质的药水染指甲,手指头差点烂掉,和小混混一起去打群架。后来经人介绍订婚,但很快退婚,不久又订婚,又退婚,然后跑到不知哪里去了。父亲告诉我,四叔和珍珍因为花完了订婚的彩礼钱,退婚后对方索要,还不起,被告到法院,差点蹲了班房。2010年夏天回乡,我在镇上见到过浓妆艳抹的堂妹珍珍,她带着无所谓的冲动莽撞,告诉我自己在一个火锅店里当服务员,然后急匆匆地坐着摩托三轮走了。之后再也没见到她,我气愤她的胡闹和固执,可我也多少理解她的苦闷:她迷惘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人给她指一个出路,更没有人许诺她一个将来。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越陷越深,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没有了顾忌,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四叔似乎不怎么想这些,又或许他时时刻刻在想这些,我不得而知,也无能为力,只是觉得悲哀。我的脑海里,一直印刻着他满身矿粉的瘦弱身躯,站在家里破败的院墙前,衣衫单薄,艰涩地笑着,眼神里只剩下微微的一点光亮。

这是一个黄昏,我蓦然间明白,这世界上有一些逻辑,是我不能也无法打破的,就算你知道它是那么的没有道理。

没错,身体的每个记忆都能向我们证明,老家人的生活,确确实实比十年前、二十年前要好很多了,吃得起肉,喝得起酒,甚至喝得上牛奶了。可这真的是好生活的唯一标准吗?没有同时建立精神价值的物质富裕(何况连富裕也算不上,只是刚刚温饱而已),让人们追随了欲望,俭朴变成奢侈,勤劳变成懒惰,热心变成自私。种地用机器,除草用农药,不愿种任何没有市场前景的作物。曾经村里每家每户都种的谷子、麦子、大豆,已经很少有人种植了,因为它们都不如玉米省力、卖钱。附近的几个地方开出了矿产,村里不少人都去那里打工,每年家里的日常开销基本解决,不再为孩子的几百块钱学费愁得不行。可他们没有劳动合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要长年干下去,几乎必然要被这份工作戕害身体。但凡有一点能力和门路的年轻人,都逃离了乡村,最差的也到镇上去开一个修理铺,或者卖肉卖水果了,留下来的老人们,像秋天大风夜里的庄稼,一个挨着一个地倒在许多以前没听说过的病痛上。

在老家,如今的生活,不用挨饿,也几乎不欠债了,可是大多数农民仍然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光亮。他们的光亮是什么?是儿女。除了很少一部分通过读书改变了人生轨迹之外,乡村的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都陷入另一种他们不理解、却又清楚地承受着的挣扎中,那不是未来,只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惯性,一种对自己全部人生的消极放纵。我的几个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以及我的邻居和其他村人们,一再用他们的经历告知我这一点,印证这一点。在这个不可逆的过程里,人人都被裹挟进来,看似是扼住了自己命运的喉咙,可在稍远一点的岸上,所见的只能是一片混沌和迷惘。

好像是从一个黄昏,往最深的深夜里走。

有一个晚上,我和老妈蹲在灶坑旁吃花生。我们说起十年前,家里穷困,过年也不舍得买花生,看见别人家的一点花生馋得不得了,现在买一大包放在那里,却又不怎么爱吃了。我问老妈,这变化是好了还是坏了。老妈说坏了。我问她为什么,老妈说:“生活丰富了,人心复杂了。”这是她的原话,可这不该是老家人的原罪。

当我们谈论故乡的时候,那么虚伪又如此真诚,所有的痛苦是实在的,所有的幻想都来自身体内部,这些矛盾的情感和态度,同时存在着,纠缠着。但是,不要再把它表述成一种所谓的乡愁吧,甚至也不要把那块生身之地深情地唤作故乡,写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当我谈论故乡的时候,我说的只是老家。

2015年6月6日

目录

序阴影里的微光

上部·人物

 父亲

 舅爷

 四叔

 三叔

 老头们

 几个女人

 东邻西邻

 表弟

下部·风物

 阳光里的喷嚏

 肚皮鼓

 去太平间砍人

 小乡俗

 鬼且怪

 奇谈

 戏与影

 稼穑

 碎生活

跋 当我谈论故乡的时候,我是在说老家

序言

阴影里的微光

张清华

读完刘汀的文稿,已是深夜了。静谧总容易让人产生涟漪般的浮想,而刘汀的文字正是荡开这涟漪的石头。作者虽年轻,但文字却是如此厚实沉重,甚至可以说有几分沧桑,他笔下的人物与经历是那样充满质感和痛感,让人读之久久难以释怀。

历来,这种有关“老家的故事”在文学中都是颇常见的。自鲁迅的故乡系列开始,有关故乡的人与事的书写,便是新文学中叙事的典范了。《故乡》《风波》《社戏》,乃至《祝福》《孔乙己》诸篇,都是可以叫作“故乡系列”,或者“鲁镇往事”的。而且从文体的属性上说,也确乎很难分得清它们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说是用了散文的笔法写出的小说,或是用了小说的笔调写成的散文,都未尝不可。这便是好文字的标记了,而今我读刘汀的文字,也有类似的感觉,尽管我知道它们是“散文”,但却鲜明地感受到它们小说般的精细和质感,在笔法上是如此鲜活和细微,人物的描画是如此传神和生动,细节的描写是如此跃然和丰盈。

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故乡,但我们思维中的常态却不是善于清理和叙述,而通常是关闭和遗忘的。刘汀的文字似乎再次唤起了我们关于“老家”的记忆,帮我们实现了一次内心深处的返乡之旅,再次忆起了那些被淡忘的人物,那些渐行渐远的风俗,那些贫瘠或丰富的人事与场景,苦难与悲欣,特别是,那些逝去的时光——从这个角度说,将它们当作一种诗意的文字,也是未尝不可的。

这让我感到惊讶之余又颇为欣慰,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的写作者,刘汀居然还有较为完整的乡村生活记忆,有着清寒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幕场景,这恐怕是同龄人中不多的,即或有类似出身的年轻人,却也不一定会关注这些人与事,至少注意力是不会在这上面的。这足以表明刘汀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有自己真实记忆的人。而且在我看来,一个没有乡村记忆的写作者某种程度上是有残缺的,不只是因为他缺乏有痛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会离自然和诗意更远,离一个有谱系的生命世界更远,更不要说有关“大地”的概念与想象了。刘汀,却让我依稀看到这些东西,在时下青年人热衷的城市叙述与幻感世界的描述中,刘汀确乎有更为珍贵的东西,显示了独有的质朴与深远。

读他的文字,我首先为之感动的是人物。那些故乡的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他们就活在字里行间,发散着他们的气息、体味,活动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中首先是多年挣扎在“转正”路程上的民办老师父亲的形象,以及父子两代人生命的接续和错位种种的描写。父亲当年没有走人乡村权力的核心,也没有能够成为建筑商,也许是家庭贫困多年的原因,而历经四年的退学与复读的轮转,终于考上名牌大学的“我”,面对父亲及家族亲戚“学而优则仕”的期待,却选择了清淡的文学生活,然后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现实挤压,个中滋味杂陈,真可谓难以言喻和想象。刘汀笔下的父亲,没有被美化得多么高大,而是保有了一个北方乡村汉子的本色,有他自己作为小农、作为小知识分子,作为父亲、作为一个底层的生存竞争者的全部真实,有他的父爱、权威和弱点。但他形象的真实与质朴,立体和感人,却让人读之难忘,似在眼前。

……

这不只是四叔的命运,也是整个乡村所面临的未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刘汀所描述的老家的微光与疼痛,也是全中国乡村的微光与疼痛。他是用了自己最熟识的老家作为一个案例、一个标本来认识和叙述的,所要展示和思考的,却是时代本身。这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抱负,我要对这个意图和抱负给予毫无保留的赞赏。

2012年,刘汀作为一名博士生来北师大随我读书,之前他已是一个小具名气的“80后”作家,且在一家很好的出版社供职,已策划了很多好的图书。这几年中,他一边勉力读书写作,一边为了生存而维持着原来的工作,可谓艰难而窘迫,但他还是坚持过来了,不只坚持,而且写出了一批有思考和有格调的作品,不只有小说,还有诗和散文。总之他是这样的充实而有收获,沉实而又充满信心。这让我欣喜,让我看到了一个好的作家隐隐出现的未来,一个让人可以期待的轮廓——尽管我清楚这道路还十分漫长,充满曲折和迷误。作为一个教书人,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值得欣喜的呢?

为人师者,要勉力而为好师,但又贵在不好为人师。我这篇序,少说也已拖了一年有余,除了忙,什么会让我一拖再拖,我自己也含混不清,大约是意在不想好为人师地指手画脚罢。其间刘汀也曾催问过,但他从来都说“不急”,我这样拖着,倒给了他再次沉淀和修改的机会云云。我知道这可能是谦辞,是出于做学生的无奈。但我也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想法,因为写作毕竟是个“慢活儿”,慢一些会更好,更有内涵的蕴藉,更有文字的味道。刘汀的“慢”是我喜欢的,唯其慢,会走得更好,更远些。

2015年1月30日,北京清河居

内容推荐

刘汀编著的《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是以写人的故事为主的散文集,作者刘汀情感真挚,触及关于亲人,关于故乡,关于离乡人内心最柔软最慈悲的一部分。

村小教师父亲,沉默承担着生活给予的全部重量;脾气死倔的四叔,跋涉在现实阴影里,最终又不得不归顺于命运;昙花一现的朦胧爱情被折断,小姑无法选择地接受了她的寻常人生;羊倌舅爷独居终老,平生无澜,生死都是孤独的,生命是沉默而坚韧的……这些被现实所裹挟的血脉乡亲,悄无声息地挣扎着、困惑着,人与事停留在时光里,渐成回忆的底色。老家留存了儿时美好,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我们唏嘘着这不同,也追寻着这不同。

编辑推荐

刘汀编著的《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中包含了十几篇文章,看得到天地广阔的乡村、渐已遥远的质朴儿时、挣扎困惑的乡亲, 这无法挽留之地,这渐行渐远的来处,蕴藉了困苦与暖甜,年轻离乡人的每一次归去更是同它再一次推离。“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令人感伤。作者以写作将它们留下。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我们无能为力,但老家遥远的微光停留闪烁,撑持了行路的异乡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