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来沪犹太难民中,有一位参加了八路军部队,担任医疗救护工作,并研制成功粗制青霉素菌。他的名字叫傅莱,原名是理查德·斯坦,1920年2月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殷实、温馨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维也纳的地方财务官,母亲是一名高级女装裁缝。1934年初,也就是傅莱14岁那年,奥地利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而爆发了国内战争。争取民主自由的社会民主党人和劳工阶级罢工游行走上了街头,后来发展到与政府军队展开殊死搏斗的巷战。傅莱作为坚守在“卡尔·马克思大院”的革命军中几个红小鬼之一,拼命地帮助搬运弹药和包扎负伤的战士。虽然最后政府军无情地镇压了革命军,但傅莱却更加坚定了维护无产阶级利益,追求和平和公正的信念。内战结束后,他于1937年秘密加入了奥地利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战地医疗培训,学会了使用X光、临床化验和防疫急救。后来,他除了在文理学校上学外,还一直坚持参加一些专科医院培训,并到离家不远的维也纳大学旁听相关课程。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傅莱成为了维也纳赫尔兹克勒斯特放射专科院和维也纳大学皇家附属医院的实习生。
1938年3月13日,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2月,奥地利共产党地下组织紧急通知他,他已被列入了盖世太保的黑名单,随时可能遭到逮捕,必须立即离开维也纳。为此,傅莱不得不告别热恋中的女友,放弃自己喜欢的医务工作,乘火车经瑞士逃到意大利的海港城市热那亚。1939年1月,他搭乘远洋客轮,前往中国上海。他知道有一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因此非常渴望能参加。在船上,他就打听怎样能找到八路军。当得知在香港的宋庆龄可以提供帮助后,船靠香港码头,他就急于上岸去找,但终因人生地不熟,没有找到。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傅莱终于来到上海。当时,他身上只剩下5个马克。因一时难以找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只好先住在虹口一个慈善团体开办的接待站,一面在一所临时传染病医院工作,一面继续打听投奔八路军的线索。同年3月,他经人介绍,北上来到天津奥地利医生开设的德美医院任X光及化验技师,后又转入天津马大夫医院工作,并前往邢台、北平等地寻找中共地下党组织。经过不懈的寻找,他终于和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1941年秋天,他当时在天津马大夫医院工作,突然接到北平中共地下党的通知,要他从天津赶到北平。他先到了北海公园,同联络员接头后一起前往颐和园和地下交通员接头。随后,他们骑自行车出发,取道妙峰山,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此,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与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对这片辽阔的土地生发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也是他日后选择定居中国的重要原因。 P3-5
“自由战士”傅莱 深深眷恋中国
Soldier of Freedom ― Frey's Deep Connection with China
犹太难民罗生特 新四军中白求恩
Jacob Rosenfeld, a Jewish Refugee and “Bethune” of the New Fourth Army
犹太姑娘朱迪丝 抗日情报女战士
Judith, a Jewish Girl and Intelligence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日军手榴弹 为何炸不响
Why the Japanese Army's Grenades Didn't Explode
犹太难民新生命 “上海宝贝”五百余
New Lives Welcomed―the Number of “Shanghai Babies” Exceeded 500
我们生于战乱 都是“上海宝贝”
Born in the Upheavals, We were All “Shanghai Babies”
四位当年“上海宝贝” 再聚洛克菲勒中心
Four “Shanghai Babies” of those Years Reunited at the Rockefeller Center
中犹爱侣天各一方 小爱曲折大爱圆满
Happy Ending of a Sino-Jewish Couple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
犹太画家牵手上海姑娘 聋哑情侣演绎相爱终生
Lifelong Love Story of a Deaf-mute Jewish Painter and His Shanghai Lover
犹太艺术大师 青睐上海画家
Young Shanghai Painter Rated by a Jewish Art Master
著名犹太画家 寻找上海阿妈
A Renowned Jewish Painter Looks for his “Shanghai Aunty”
犹太“女孩”薇拉 找到上海“爷叔”
Vera―A Jewish Girl who Found Her Shanghai “Uncle”
犹太美女婚纱 回到上海娘家
The Wedding Dress of a Fair Jewish Lady Came Back to its Original Place Shanghai
犹太难民结婚 家父担任主婚
My Father Presided over a Wedding between a Jewish Couple
上海犹太母亲 特别热爱上海
The Intense Affection of the “Jewish Mother of Shanghai” towards the City
一把剃头刀 珍藏七十年
A Razor Treasured for 70 Years
为了一句承诺 三代护书千册
Three Generations Preserved 1,000 Books in Fulfi lment of a Promise
老上海人一碗茶 暖人心头七十年
One Bowl of Tea from a Shanghainese Keeps Alive 70 Years of Heart-Warming Memories
铜牌纪念何凤山 上海放在中心点
Shanghai was Placed at the Center of the He Fengshan Monumental Bronze Medal
我家六位犹太房客 个个都是手巧艺精
The Six Families of Jewish Lodgers in My House were All Dexterous and Skillful
你给我白面包 我给你六谷饼
I Shall Repay You with My Six-grain Cakes for Your White Bread
谭冰若难忘犹太老友 黄鱼车接送音乐大师
Tan Bingruo's Unforgettable Old Jewish Friend ― a Great Musician Picked up by
Jinrikisha EveryDay to Work
一张逃亡旧船票 两代犹太参观人
An Old Ship Ticket of Exiles Attracted Interest of Two Generations of Jewish Visitors
九旬犹太老人 访沪就像回家
A 90-Year Old Jewish Senior Visited the Homelike Shanghai
弗雷德写自传 再现颠沛历史
Fred Wrote a Biography to Recur the Vagrant Past
收藏一块墓碑 留下一段史痕
Keeping a Gravestone to Preserve a Trace of History
八旬犹太人 一颗中国心
The Connection with China of an 80-Year Old Jew
寻根女大使 惊喜海门路
A Homesick Woman Ambassador Got Surprises on Haimen Road
邻居再忆抗战胜利日 犹见外国弄堂欢呼时
Neighbors Recalled the V-J Day and Cheering in Foreign Lanes
库尔特写信致上海市长 犹太难民碑立霍山公园
Kurt Wrote to Shanghai Mayor to Have a Jewish Refugees Monument Built in Huo Shan Park
当大批犹太难民亡命上海、饱受颠沛流离艰辛之日,上海也正处在日寇入侵、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煎熬之时。70多年前上海人和犹太难民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939年,傅莱逃亡上海,几经周折参加了八路军,并成功研制出粗制青霉素菌;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中也出现过白求恩式的人物;你给我白面包、我送你六谷饼的故事不胜枚举;中犹情侣相爱终生时有所见……
70多年来,这方土地一直是犹太难民和上海人魂牵梦绕的情结。女大使寻根、大画家找阿妈、犹太女孩找到上海爷叔;上海人三代护书、昔日邻居回忆外国弄堂……
一代代人心念上海、情牵虹口,演绎出犹太难民和上海的许许多多新故事。
《犹太难民与上海(第2辑情牵虹口)》是冯金生所著的一部散文集。
3万犹太难民逃亡上海不久,日本侵华当局将犹太难民赶至虹口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1万6千犹太难民与近10万上海市民相濡以沫,共度时艰,乃至同仇敌忾,合力抗倭。留下了许多时而艰难、时而温馨、时而勇敢的故事。
70多年来,这段往事成为当年的犹太难民和虹口的老居民共同的乡愁。这情结挥之不去,传至后人,又演绎出无数新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
女大使为父亲寻找旧居,儿子为长辈追踪往事……情牵虹口。
当大批犹太难民亡命上海、饱受颠沛流离艰辛之日,上海也正处在日寇入侵、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煎熬之时。70多年前上海人和犹太难民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70多年来,这方土地一直是犹太难民和上海人魂牵梦绕的情结。女大使寻根、大画家找阿妈、犹太女孩找到上海爷叔;上海人三代护书、昔日邻居回忆外国弄堂……
一代代人心念上海、情牵虹口,演绎出犹太难民和上海的许许多多新故事。
冯金生所著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第2辑情牵虹口)》重点讲述了同样遭受战争磨难的上海人以友善、包容的态度帮助犹太兄弟;犹太难民也为上海带来了艺术文化,乃至在他们中还走出了“白求恩”式的人物和抗日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