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J.米克罗维兹博士继他于1997年推出《躁郁症:家族聚焦治疗方法》之后,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以下称双相障碍)治疗的又一部力作。在书中,作者论述了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致病因素,描述了这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过程,并阐释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工具在使患者康复并重新融入家庭、工作和社会之中时所发挥的作用,使读者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全面和更准确的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家族聚焦治疗方法对双相障碍的疗效要优于个体治疗方法。
本书可以帮助双相障碍患者有效地处理双相障碍引起的各种问题、掌控自己的疾病和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书中介绍了双相障碍的病因、治疗以及自我管理,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和自我管理工具,从而避免因病症导致的极度的情感混乱和重大的钱财损失,并保持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第1部分 双相障碍的诊断和过程
1 我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2 什么是双相障碍
3 可以从诊断中得到什么
4 如何对待双相障碍的诊断
第2部分 病因和治疗
5 双相障碍从何而来——遗传学、生物学和压力性因素
6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能为我做些什么
7 接受药物治疗
第3部分 自我管理
8 双相障碍的自我管理
9 躁狂的自我管理
10 抑郁的自我管理
11 应对自杀的想法和感觉
12 有效地应对家庭和工作环境中的问题
冲动的、自毁的或上瘾的行为
当你开始感到躁狂时,你通常会做些什么事情?当你精力充沛时,你或许会觉得需要找一个发泄口。平常的生活节奏太慢了。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当患者变得躁狂时,他们往往会失去控制而冲动地采取行动。很多此类的冲动行为会危及一个人的生命或健康,譬如说,在高速公路上鲁莽地驾车,采取铤而走险的行动,或与许多不同的性伴侣发生无防护措施的性行为。玛莎的冲动行为(请参见第1章)是她在躁狂发作后出现婚姻问题的主要原因。
某些患者会做出不明智的决策,譬如说不分青红皂白地大手大脚地花钱。凯文现龄34岁,与他的父亲一起生活。当他变得躁狂时,他说服父亲清算了他的部分个人退休账户,而凯文将所得款项草率地投资于各种各样的商品,大部分投资都打了水漂。可以想象,他的家人对他怒气冲冲,他的哥哥拒绝再和他讲话。在发生这件事之前,凯文一直计划着搬出去独立地生活。但是他父亲在同意帮他融资以支持他独立生活的尝试前,坚持要他还清这笔钱。
卡尔现龄40岁,花费巨资来改善家庭环境。他安装了精致的壁炉和不实用的浴室装置,并布置了耀眼而华丽的油画。与他同居的伙伴罗伯塔越来越对他们日渐拮据的财政状况感到沮丧,而他俩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罗伯塔看来,卡尔不愿意接受,他的躁狂是该问题的根源这个事实。
自毁的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许多患者在躁狂发作中转向酗酒或使用药品。虽然药物使用问题和上瘾行为并非双相障碍的基本症状,但是它们会与心境障碍的症状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乃至相互恶化。患者往往想通过喝酒来将自己的心境从躁狂状态降低下来,并缓解躁狂状态通常伴有的焦虑、混乱和睡眠障碍的症状。某些患者使用可卡因、安非他明甚或大麻来增强和加剧躁狂期间的欣快体验。当患者处于抑郁状态时,他们往往渴求通过酒精或药品来舒缓疼痛,即我们所谓的“自我药疗”。与其他相关条件相比,药品和酒精滥用使你的双相障碍的进程更为糟糕(例如,Tohen et al.,1990;Strakowski et al.,2000)。Mark将酒精在他抑郁状态中所起的作用描述如下:
“当我抑郁时,喝酒对我来说似乎是一床安全毯。当我觉得最难受时,酒瓶就在壁橱里,像一个老朋友那样。我不会考虑它对我的身体有何影响,我唯一想要的就是醉得不省人事。有时候,仅仅是知道壁橱里有一瓶酒就足以让我感觉好些。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我不停地把事情搞砸。”
另一个双相障碍患者萨德不甚清楚自己处于躁狂阶段时为什么喝酒。当他在医院里接受治疗时,他将它总结如下:“我不知道我和痛饮有何关系(微笑)。我知道这不是好玩儿的,但当我每次处于这种状态(兴奋、躁狂)时,我就似乎需要喝得一醉方休。”
你的家人或许对你使用药品和酒精比对你的心境波动感到更为烦恼。他们甚至会认定你的问题与酒精或药品有关而否认双相障碍的诊断,认为它是你为自己继续喝酒开脱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这种看法或许是不正确的,但是你的医生将需要进行一项全面的诊断评估来弄清楚(请参见第3章)。
医生或许会对双相障碍的诊断表示怀疑,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当你并未使用药品或并未喝酒时也出现心境波动。例如,杰夫在逐渐形成酗酒问题前就经历过几次躁狂发作,因而双相障碍的诊断似乎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凯特在出现心境波动很久之前就形成了酗酒问题,而她的心境障碍的发作——尽管表现为典型的双相障碍症状的特征,譬如说急躁、睡眠障碍、无精打采、自毁的倾向以及容易冲动等——最终被归因于酒精中毒的影响。
小结:不同的观点
如你已经知道或刚才所看到的那样,双相障碍患者拥有那些构成其心境障碍的独特体验。两极之间的波动表现为情绪状态的变化和精力、判断、思维和睡眠模式的改变等特征。你的家人或亲朋好友不太可能理解此类跌宕起伏的体验(除非他们自己也患有双相障碍),而很可能会集中关注你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们和其他家人。大多数精神病医生对此并不太感兴趣,他们比较在乎你所具有的症状是否符合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症状,或那些指明特定治疗方式的症状(请参见第6章)。
此类不同的观点或许是你感到沮丧的一个根源,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其他人并不了解你或对你的内心世界不感兴趣。同样,如果你不在意或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那么你的家人或你的医生也会感到沮丧。此类大相径庭的知觉会成为你们在治疗计划上产生冲突的一个根源: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具有深切的体验,而其他人却似乎只对将你归类为病人这样的事情感兴趣。很多双相障碍患者由于在此类问题上的挫折,拒不接受他们表现出症状这样的见解,也拒不接受这种诊断及其相关治疗(请参见第3章和第4章)。其他患者则足够幸福,能够有效地与他们的医生和家人进行沟通,而后者也相应地设法理解此类个人体验。当然,你有希望找到这样一种治疗方案,它既能使你的心境保持稳定,又不会极度轻视此类个人体验对你所具有的意义。
不管你只出现过一次发作还是出现过多次发作,为你自己获得最佳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得到合适的诊断。第3章将通过回答如下问题来处理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心理健康专家实际上是如何诊断这种疾病的?
·医生在寻求什么样的症状和行为?
·你会在诊断过程中预期到什么?
·你的医生将如何从你那儿获取信息来确定这种诊断?
我将在描述这种诊断标准时,略微谈到“边界条件”这个重要问题:
·你如何知道自己患有双相障碍而不是某种其他的精神疾病?
·这种诊断是否对你的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如果没有的话,有否其他更加适合于你的症状的诊断?P27-29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J.米克罗维兹博士继他于1997年推出《躁郁症:家族聚焦治疗方法》之后,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以下称双相障碍)治疗的又一部力作。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这本著作有如下体会,不妨与读者分享。
首先,这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密,是双相障碍治疗领域中一本权威性著作。米克罗维兹博士在整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致病因素,描述了这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过程,并阐释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工具在使患者康复并重新融入家庭、工作和社会之中时所发挥的作用,使读者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全面和更准确的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家族聚焦治疗方法对双相障碍的疗效要优于个体治疗方法。就这点而言,它彰显了社会支持尤其是患者亲属的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其次,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令人耳目一新。本书自始至终穿插了大量的案例,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双相障碍患者与他们的家人、医生、雇主和同事进行交往的情形。作者往往通过只言片语,就能使案例中人物的某些特征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本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表格,便于读者记录自己每天的心境状态和服药的详细情况,并做某些预防练习,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因此,这本书不愧是一部方便而实用的“指南”,不仅可以供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用作治疗参考,而且可以供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人用作自助书籍。
再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不仅会觉得作者是一位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而且会觉得他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朋友,坐在沙发上和自己聊家常。在这种坦诚的沟通之中,读者就不知不觉地领悟了双相障碍的起因、治疗及其他相关的应对措施。作者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体现了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一种理念——患者与医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依从”与“被依从”的关系。本书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患者的深切的人文关怀。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提倡的那样,我们不仅要治疗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而且要适当地对待患者的“人”本身。
最后,正如作者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那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双相障碍治疗的书,而且是一本关于对健康的生活充满希望的书。作者用饱蘸乐观主义精神的笔触论述,尽管双相障碍患者目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是,随着诊断愈来愈精确,疗效高而副作用低的新药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对双相障碍这种疾病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和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愈来愈宽容,他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自己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因为作者坚信,只要患者充分了解这种疾病的知识,保持一贯的药物治疗,合理利用心理治疗,依赖良好的社会支持,使用自我管理工具,他们就能成功地应对这种疾病,度过更加完整的人生。
我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张掌然教授和钟年教授的热心支持,他们以宽厚仁爱之心,勉励我心无旁骛地翻译完这本书。非常感谢两位师长的厚爱和指点。另外,我的师妹叶颖、云燕和张秀文以及师弟汤平和张沛超为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我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我还要特别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王斌先生和陈进先生,他们深厚的学养和高瞻远瞩,使我获益匪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本书的面世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此外,为了便于我在春节期间对译稿杀青,我年届古稀的父母特意从乡下赶来武昌与我团聚,令我深感愧疚和感动。对这种恩情和亲情的感激之情,是任何言语也难以表达的。
译者衷心希望,《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这本书,能为双相障碍患者架设理解的桥梁和编织牢固的支持网络,使他们得以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译文定有纰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陈幼堂记于武昌珞珈山
2009年6日
“这是一本实用而易懂的书,它将使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人受益匪浅。”
——《躁郁之心》的作者 凯·贾米森·雷德菲尔德 哲学博士
“这本可读性极强的权威性著作,为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非常恰当的工具,减轻了这种疾病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
——《躁郁症》的合著者 弗雷德里克·K.古德温 医学博士
“这本书既令人印象深刻,又饱含仁慈之心……这本书必定会成为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人以及为他们进行诊治的内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必读本。”
——《双相障碍儿童》的作者 戴米特利·F.帕波洛斯和贾尼斯·帕波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