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为蔡东藩所著,详细叙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自问世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追捧。
本书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让人入门民族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北朝(3落日王旗典藏版)/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东藩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为蔡东藩所著,详细叙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自问世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追捧。 本书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让人入门民族历史。 内容推荐 民初著名作家蔡东藩曾先后撰写了前汉、后汉、两晋、南北史、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慈禧、民国12部通俗演义,全书1120回,合计约700万字,写了自秦始皇至民国13年(1924年)间2170年的历史(其中民国演义后40回由许廑父续写),为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的宏篇巨著。这次本社搜集多种版本,将原来的l2部历史通俗演义合编成《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分为36个分册精印,以便于广大读者收藏和阅读。 本书作者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讴歌了历朝保卫和振兴祖国的英雄人物,鞭挞和抨击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和伪善,还以较大篇幅描绘出、日中国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惨烈图景。本书在记述历朝史事和人物时,显现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资治平乱、休养生息、治学为政之道,书中均有精彩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给读者带来丰厚的教益与启示。因此,本书是一部进行中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 本书为《南北朝史》第三卷,讲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 目录 第一回 陷江陵并戕梁元帝 诛僧辩再立晋安王 第二回 擒敌将梁军大捷 逞淫威齐主横行 第三回 宇文护挟权肆逆 陈霸先盗国称尊 第四回 讨王琳屡次交兵 谏高洋连番受责 第五回 戮勋戚皇叔篡位 溺懿亲悍将逞谋 第六回 遇强暴故后被污 违忠谏逆臣致败 第七回 遭主嫌侯安都受戮 却敌军段孝先建功 第八回 背德兴兵周师再败 揽权夺位陈主被迁 第九回 昵奸人淫后杀贤王 信刁媪昏君戮胞弟 第十回 斛律光遭谗受害 宇文护稔恶伏诛 第十一回 选将才独任吴明彻 含妒意特进冯小怜 第十二回 韦孝宽献议用兵 齐高纬挈妃避敌 第十三回 陷晋州转败为胜 擒齐主取乱侮亡 第十四回 老将失谋还师被虎 昏君嗣位惨戮沉冤 第十五回 宇文妇醉酒失身 尉迟公登城誓众 第十六回 失邺城皇亲自刎 篡周室勋戚代兴 第十七回 挥刀遇救逆弟败谋 酣宴联吟艳妃专宠 第十八回 长孙晟献谋制突厥 沙钵略稽首服隋朝 第十九回 设行省遣子督师 避敌兵携妃投井 第二十回 据湘州陈宗殉国 抚岭表冼氏平蛮 第二十一回 反罪为功筑宫邀赏 寓剿于抚徙虏实边 第二十二回 恨妒后御驾入山乡 谋夺嫡计臣赂朝贵 第二十三回 太子勇遭谗被废 庶人秀幽锢蒙冤 第二十四回 侍病父密谋行逆 烝庶母强结同心 第二十五回 攻并州分遣兵戎 幸洛阳大兴土木 第二十六回 促蛾眉宣华归地府 驾龙舟炀帝赴江都 第二十七回 巡塞北厚抚启民汗 幸河西穷讨吐谷浑 第二十八回 端门街陈戏示番夷 观澜亭献诗逢鬼魅 第二十九回 征高丽劳兵动众 溃萨水折将丧师 第三十回 杨玄感兵败死穷途 斛斯政拘回遭惨戮 第三十一回 犯乘舆围攻紫寨 造迷楼望断红颜 第三十二回 御苑赏花巧演古剧 隋堤种柳快意南游 第三十三回 麻叔谋罪发受金刀 李玄邃谋成建帅府 第三十四回 迫起兵李氏入关中 嘱献书矮奴死阙下 第三十五回 弑昏君隋家数尽 鸩少主杨氏凶终 试读章节 第一回 陷江陵并戕梁元帝 诛僧辩再立晋安王 却说宇文泰既鸩死帝后,改立新主,朝野上下,统料他有心篡逆,不肯再守臣节。偏泰迟延未发,仍然照常办事。是曹阿瞒第二。一面窥伺东南,特遣侍中宇文仁恕,借聘问为名,觇梁虚实。仁恕至江陵,凑巧齐使亦至,梁主绎礼待仁恕,不及齐使。仁恕归国语泰,泰笑道:“吴儿必有所求,所以待卿有礼呢。”既而梁果遣使报聘,请据旧日版图,重定疆界。泰问梁使道:“汝主尚思拓土么?但教保得住江陵,已算万幸了。”梁使亦抗词对答,语多不逊,被泰叱使南归,且顾语左右道:“古人有言:天之所废,谁能兴之?难道萧绎违天不成!”嗣是图梁益急。再加降王萧备,按时贡献,屡请师期,好一个虎伥。乃特召荆州刺史长孙俭入朝,商议攻取方法。俭振振有词,与泰意隐相符合,乃复令还镇,使他预备刍粮,为进兵计。魏将马伯符,旧为梁臣,陷入关中,至此颇眷怀故国,密遣人赍书至梁,报知泰谋。梁主绎尚多疑少信,置诸不提。 会广州刺史萧勃,启求入朝,梁主绎特徙勃为晋州刺史,另调湘州刺史王琳代任。琳部曲强盛,又得众心,所以梁主绎阴怀猜忌,特将琳远徙岭南,琳亦知上微意,私语江陵主书李膺道:“琳一小人,蒙官家拔擢至此,岂不知感?今天下未定,迁琳岭南,倘有不测,琳怎得远道奔援?窃想官家微旨,无非疑琳生变,琳毫无奢望,何至与官家争帝?为官家计,不若令琳为雍州刺史,镇守武宁,琳自放兵屯田,为国御侮,君臣一德,内外无忧,岂不是今日良策么?”膺深服琳言,但一时不敢启闻。琳乃陛辞而去。叙入此事,为后文许多伏案。 散骑郎庾季才颇识天文,特上书预谏道:“今年八月丙申,月犯心中星,今月丙申,赤气犯北斗,心为天主,丙主楚分,臣恐一建子月,江陵必有寇患,陛下宜留重臣镇江陵,整旆还都,远避祸患;就使魏虏侵蹙,止失荆湘,尚不至倾危社稷,愿陛下勿疑!”梁主绎亦略知天象,喟然叹道:“祸福在天,何从趋避?”遂不从庾言。 到了暮秋,西魏果遣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出发长安,南下图梁。将士共五万人,长孙俭迎入戍所,向谨启问道:“大军前往江陵,未知萧绎将出何计?”谨答道:“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阳,乃为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深沟高垒,静待援军,尚是中策;若不先移动,但守外郭,便成为下策了。”俭又道:“如公高见,究竟绎用何策?”谨微哂道;“我料萧绎必出下策!”老成料事,如在目中。俭问何因?谨说道:“绎庸懦无谋,多疑少断,愚民又难与虑始,皆恋邑居,上下偷安,我所以料定萧绎,必出下策哩。”俭闻言拜服,且预贺成功。谨等遂统兵南下。 梁武宁太守宗均,忙向梁廷告警。梁主绎与群臣会议,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道:“两国通好,未生嫌隙,当不至兴兵入寇。”侍中王琛亦插入道:“日前臣奉使西魏,宇文尝温颜相待,何致忽然生变!”彼且不知有君,遑问汝国!绎乃复令琛北行,探问确音,琛奉命而去。是时梁主绎迷信道教,方在龙光殿中,召集群臣,演讲老子道德经。忽有边骑人报,谓西魏兵已至襄邓,叛王眢,亦率兵往会,指日前来,不可不防,梁主绎乃辍讲戒严。已而复由黄罗汉呈上一书,乃是王琛寄至,内云我至石梵,境上帖然,边报多是戏言,未足为凭。绎将信将疑,再至龙光殿讲论老子,百官戎服以听。父好佛,子信老,非此父不生此子。越宿又得边警,尚疑为未确。及警耗迭至,乃使主书李膺赴建康,征王僧辩为大都督,兼荆州刺史,命陈霸先徙镇扬州。僧辩、霸先两人,正与齐冀州刺史段韶交兵境上,失利还师。一闻江陵被寇,僧辩亟遣豫州刺史侯填,兖州刺史杜僧明,分领程灵洗、吴明彻诸将,先后进兵。郢州刺史陆法和,亦自郢州人汉口,将诣江陵。梁主绎独遣使谕止法和,略云都兵已足御贼,卿但镇郢州,不烦前来。法和不得已退还,涂垩城门,自著衰经,兀坐苇席,终日乃脱去。无非幻术欺人。 那西魏军已渡汉水,由于谨派令宇文护、杨忠两将,率精骑先据江津,堵截东路,建康各军,不得人援;护复攻克武宁,把太守宗均掳去。梁主闻报,夜率妃嫔等登凤凰阁,仰观天文,皱眉太息道:“客星入翼轸,恐难免败亡了!”妃嫔等进皆泣下,绎相对欷歔,夜半乃还宫就寝。翌晨,出津阳门阅兵,适值朔风暴雨,当面吹扑,冷不可当,没奈何轻辇折回。又过数日,已是十一月了,绎复乘马出城,督军筑栅,周围六十余里,命领军将军胡僧祐,都督城东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张绾为副,左仆射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四厢领直元景亮为副,他如王公以下,各派职守,部署已毕,始还人城中。未几已闻敌兵至黄华,距江陵仅四十里,绎亟命太子元良巡阅城楼,令居民助运木石。是夕即有敌骑进逼栅下。武昌太守朱买臣,衡阳太守谢答仁等,诘旦出战,互有杀伤,未得胜仗,仍然退还。西魏统帅于谨,令部众纵火焚栅,烈焰燎原,不可向迩,栅内居民数千家及城楼二十五座,俱成灰烬。遂四筑长围,断绝江陵出入。绎屡次巡城,俯瞩敌军强盛,惟四顾叹息,莫展一筹。或且口占诗词,命群臣属和,算是消愁的方法。愚不可及。嗣复裂帛为书,遣人催促王僧辩,书云:我忍死待公,何不速至!这书传将出去,终被西魏军截住,无从得达。王褒、胡僧祐、朱买臣、谢答仁等,再开门出战,又皆败还。绎复令王琳为湘州刺史,征使还援。琳忙督军北上,先遣长史裴政,从问道人报江陵,行至百里州,为萧警部下所获,弩与语道:“我乃武皇帝孙,难道不可为尔主么?若从我计,贵及子孙,否则立杀勿贷。”政诡言惟命。备锁政至城下,嘱令传语,谓王僧辩已自称帝,琳军孤弱,不能入援,政一面允诺,一面呼语守兵道:“援军大至,各思自勉。我奉王将军命,前来通报,不幸被擒,当碎身报国!”警闻言大怒,即命斩首。西中郎参军蔡大业谏阻道:“这是民望,若一杀死,江陵便不能下了。”乃释缚纵还。裴政孤忠,足以风世。 西魏军百道攻城,城中守兵,负户蒙檐,由胡僧祐日夕指挥,亲当矢石,明赏罚,严军律,众皆致死,故尚得相持数日。不料僧事占中箭身亡,内外大骇,朱买臣按剑进言道:“今日惟斩宗懔、黄罗汉,尚可谢天下!”梁主绎叹道!“前日不愿移都,实出我意,宗、黄何罪?”这语一传,众情益贰,及西魏军并力攻城,竟有人偷开西门,纳入敌兵。绎忙与太子元良及王褒、朱买臣等,退保子城。诸将苦战终日,渐不能支,相继散去。绎人东阎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去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欲自投火中,为左右所阻,乃用宝剑击柱,且击且叹道:“文武大道,今夜毁尽了!”死且不悟,可叹可恨! 当下使御史中丞王孝祀,草就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进谏道:“城中兵士尚多,乘夜突围,寇必惊退。如得脱身,便可渡江求救、。”绎素不便走马,摇首语道:“难成!难成!”答仁道:“陛下如不便驰骋,臣愿从旁扶掖陛下。”王褒闻言厉声道:“答仁系侯景余党,怎得相信!与其倚贼,不若出降。”答仁气愤填膺,复申请道:“臣蒙陛下厚恩,所以自愿效死,陛下如不愿夜出,内城将士,尚不下五千人,臣请背城一战,死亦甘心!”绎颇为感动,面授答仁为大都督,许配公主,即令出外部署。偏王褒固言答仁难信,且五千人怎能退敌,绎乃收回成命。及答仁再请人见,被门吏所阻,气得肝火暴升,狂喷鲜血,倒地而亡。贼中非无义士! P1-3 序言 子舆氏有言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夫孔子惧乱贼,乱贼亦惧孔子,则信乎一字之贬严于斧钺,而笔削之功为甚大也。春秋以降,乱贼之迭起未艾,厥惟南北朝,宋武为首恶,而齐而梁而陈,无一非篡弑得国,悖入悖出,忽兴忽亡。索虏适起而承其敝,据有北方,历世十一,享国至百七十余年。合东西二魏在内。夷狄有君,诸夏不如,可胜慨哉!至北齐、北周,篡夺相仍,盖亦同流合污,骎骎乎为乱贼横行之世矣。隋文以外戚盗国,虽得混一南北,奄有中华,而冥罚所加,躬遭子祸。阿■弑君父,贼弟兄,淫丞无度,卒死江都,夏桀、商辛不是过也。二孙倏立倏废,甚至布席礼佛,愿自今不复生帝王家。倘非乃祖之贻殃,则孺子何辜,乃遽遭此惨报乎?然则隋之得有天下,亦未始非过渡时代,例以旧史家正统之名,隋固不得忝列也。沈约作《宋书》,萧子显作《齐书》,姚思廉作梁、陈二书,语多回护,讳莫如深。沈与萧为梁人,投鼠忌器,尚有可原;姚为唐臣,犹曲讳梁、陈逆迹,岂以唐之得国,亦归篡窃之故智欤?抑以乃父察之曾仕梁、陈,乃不忍直书欤?彼夫崔浩之监修《魏史》,直书无隐,事未蒇而身死族夷。旋以谄谀狡佞之魏收继之,当时号为“秽史”,其不足征信也明甚。《北齐书》成于李百药,《北周书》成于令狐德芬,率尔操觚,徒凭两朝之记录,略加删润,于褒贬亦无当焉。《隋书》辑诸唐臣之手,而以魏征标名。魏以直臣称,何以《张衡传》中,不及弑隋文事?明明为乱臣贼子,而尚曲讳之,其余何足观乎!若李延寿之作南、北史,本私家之著述,作官书之旁参,有此详而彼略者,有此略而彼详者,兹姑不暇论其得失。:但以隋朝列入《北史》,后人或讥其失宜,窃谓《春秋》用“夷礼”则夷之,李氏固犹此意也。嗟乎!乱臣贼子盈天下,即幸而牢笼九有,囊括万方,亦岂真足光耀史乘,流传后世乎哉?本编援李氏南、北史之例,拾摭事实,演为是书。复因年序之相关,合南北为一炉,融而冶之,以免阅者之对勘。非敢谓是书之作,足以步官私各史之后尘。但阅正史者,常易生厌,而览小说者不厌求详。鄙人之撰历史演义也有年矣,每书一出,辄受阅者欢迎,得毋以辞从浅近,迹异虚诬,就令草草不工,而于通俗之本旨,固尚不相悖者欤!抑尤有进者,是书于乱贼之大防,再三致意,不为少讳。值狂澜将倒之秋,而犹欲扬汤止沸,鄙人固不敢出此也。若夫全书之体例,已数见前编之各历史演义中,兹姑不赘云。中华民国十三年一月古越蔡东藩自叙于临江书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