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可//刘瑛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国范儿,即回望民国,回望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大历史”——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一种精气神儿,虽已“绝圣弃智”,却又气息延绵。

时代变迁,范儿永存。《新周刊》独家策划,图文并茂。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的作者是周可、刘瑛。

内容推荐

抽三五、喝可乐、套黑衣、穿皮裤、聊八卦、抖历史、混派对、跑江湖、蹭演出、玩失踪,展示着一种范儿,用苹果、上微博、泡夜场、写歪诗、搞纯爱、爬珠峰、修老巢、办杂志、拍写真、逛巴黎,也是范儿……呈现陈丹青民国答问录,讲述口述的、前卫的、符号的、消费的、文艺的民国,呈现民国女子风采。《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呈现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蔡元培,胡适,张伯苓,晏阳初,梅贻琦,陶行知,梁漱溟,竺可桢,陈寅恪,马相伯,邓康延,傅国涌,谢泳,何兆武,熊丙奇。呈现百年小学课本之第一课。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的作者是周可、刘瑛。

目录

民国范儿——一种趣味 一种风尚 一种美学

范儿是一种精气神儿

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口述民国

前卫民国

符号民国

消费民国

文艺民国

民国女子

先生——一个称谓 一种修为 一种精神

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张伯苓:最可悲是教书匠

晏阳初:到民间去

陶行知:当时行知号知行

梁漱溟: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

陈寅恪: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邓康延: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傅国涌:大学教授是先生,小学老师更是先生

谢泳:西南联合大学为什么成功?

何兆武:我的先生私人史

肖锋:叫一声“先生”是抬举你

从先生到老师

百年开学第一课

试读章节

但“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成败不论,忠奸另说,譬如汪兆铭,诗词了得,美少年,居然弄炸弹,搞暗杀(蔡元培也干过同样的事),捉住判死,清朝官员念他才俊,给他免了——清朝的范儿也是性情毕露啊;再譬如胡兰成,浙江乡村穷孩子,学历背景全没有,出来指点江山,有学问有文采。现在嵊县胡村出来个穷小子,也就是打打工,写写手机短信吧……民初张国焘、陈公博他们去广州,年纪轻轻,满脑子革命见解:廖仲恺,就是廖承志他爹,千瘦老头,直接带着小伙子进国民政府面见孙中山,孙中山说你们讲讲吧,什么主张,他们就冲着国父大大咧咧说。民国的有志青年见了大人物,心里脸上,没遮拦。“五四”那天,以张国焘为首的学生队伍准备前往天安门,校长蔡元培出面劝说,给小张跑上来一把挡开,领着队伍就出校门了。

抗战之际,群情滔滔,也是蔡元培出面申说政府万难,结果学生竟然拥上去拖着打。蔡先生是怎样的资格与人格?经此一事,身心俱伤。

清末民初,中国民间冒死犯禁的猛人太多了,成了要命的基因遗传。1949年后,遗传错位了。林昭,1957年阳谋初起,没她的事,实在因为看不过所谓右派同学被围攻,忽然她就跳上桌面,大声喝断,和那些围攻者激辩,还当场念古诗。你想想,一个苏州的女子,二十几岁,浑身是民国的刚烈,她的上代就有民国的烈士,而她后来果真拿命抵了自己这股气。她在狱中也有柔弱愁惨之时,留有诗文,言辞凄然,情同秋瑾姑娘一一共和国时期多少不安分的少年,包括部分红卫兵,都以为是在继承先烈遗志,都有一脑门子被灌输的革命记忆,谁也不会想到那是民国记忆,他们仿效崇敬的中共烈士,是“民国范儿”啊。

那年《色,戒》播映,我遇见余光中夫妇,余夫人说,我们民国的女子是有烈性的。《色,戒》那位烈女子的上代,也是烈士,和林昭一样,一门之中,两代人喋血成仁。

现在的70后80后总算摆脱这致命的记忆了。掐断历史是要动刀的。张志新喉管给切了,但你知道林昭的待遇吗?她在单人囚禁时整天叫骂,狱卒专门制作一个头套,封住她的嘴脸,吃饭时解开,饭后再给严严实实套上,睡觉时也戴着。指挥家陆洪恩当庭叫骂,直接把他的嘴撕了,去刑场路中再给击落下颚,发不出声。切喉管是医学进步,并不止张志新。1979年我看过官方报道,总共40多人犯被切割,其中包括“文革”后执行死刑的人。古典文化转换的国家景观

《新周千叮》:民国若是个时间定义,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就结束7。若是个空间定义,它气息未绝。您是如何定义民国的?陈丹青:民国那股气,不是民国才有。清灭了,但是清朝上溯整个古代的那种士子气,那股饱满的民风,其实都在,都顺到民国来了。民国是新朝,是古老国家的庞大转型,民气格外强旺,不然哪来那么多前仆后继的乱党和烈士。关于清末民初的叙述,解放后弄得只剩鲁迅一个文本:在他的小说里,那个时代暮气沉沉,老朽不堪,可是你想想清末革命党那份嚣张、那份咄咄逼人,康、梁,还有徐锡麟、谭嗣同,舍我其谁,敢作敢当,是个腐朽时代的征象么?鲁迅自己,说话之猛,诅咒之毒,又岂是孱弱的国民所能为。他曾形容神州大地是“无声的中国”,其实在他的时代,中国吵闹得很哩。1915年胡适回国后,上下古今发议论,才二十六七岁,成名后每周择一日,家门敞开,各色人等进去和他摆龙门阵。今之网友或许讥为作秀,可今人哪来那股阳气。现在二十六七岁的博士生留学生,也就整天缠绕论文格式,排列关键词。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单说民国的大学教育,今时休想望其项背,当年浙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绍兴镇的中学校长会是周树人。近时读出版业巨子张元济往事,他好像是前清的举人吧,1949年新政权催其北上共议国是,老先生既疑且惧,几度上书推却,用的是汉赋的辞令……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

民国的前因,是在清代——清晚期,所谓白话文,所谓现代传媒、现代教育、现代习俗、现代价值观,包括初期工业、交通、邮政、商业等等,都出现了——民国的后果,则延伸到1949年之后。气数断绝,那要到“文革”了。毛泽东说,“文革”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继续斗争。我小孩子听着,吓得出汗,我们不是戴着红领巾天天升旗举手要接班吗,怎么还没斗完,现在想想,他很清楚,1949年前认识他、了解他,与他平视平坐的许许多多老辈,都还活着哪。

我是到20世纪90年代回国一看,才回过神来:我小时候,从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部分80年代,满大街是民国人(十三届三中全会主席台上,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包括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八老,哪个不是民国人?)。很简单,我辈的家长,民国青年,我辈的中小学老师,还是民国青年。为什么大家怀念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教育?原因固然很多,关键一条,那时各大学主要教授都是民国的文人。我上美院时,左翼老前辈如鲁迅的学生江丰、为聂耳填词的许幸之,都还在食堂打饭吃;北京城里,梁漱溟、钱锺书、沈从文、杨宪益,都好好活着呢。现在毛主席应该放心了:他的同代人都死了。

要说空间定义,除了殖民时期的建筑和古代建筑,全国目前可看经看的楼宇殿堂,譬如清华、燕京(即今之北大)、北师大、南京的中央大学(即今之复名的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当然,还有中山陵,大部分是民国人设计的。这些年有钱了,中国的大学建筑张牙舞爪,不伦不类,哪像是斯文之地。

再者,话语算不算空间?所谓白话文,现在公认最好的白话写作是在民国,而民国上乘的白话文是清末旧白话,渊源上溯宋、明。1949年后,尤其是1979年迄今的白话文,白是白了,然而无文,眼下你举得出一位文体家么?这是大题目,还得另说。P11-13

序言

什么叫“范儿”?这是当下北京的俗语,有点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味道。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论四大名旦,说是梅兰芳的样儿,尚小云的棒儿,程砚秋的唱儿,苟慧生的浪儿。其中这个“样儿”,就有点近似于“范儿”。其实,四大名旦,都是民国产物,即使在清末已经崭露头角的,也都是到了民国,才扬名立万。没有民国宽松的文化环境、活跃的媒体,也就没有四大名且。广义地说,就京剧而言,四大名旦也好,四大须生也罢,个个都有“民国范儿”。

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这个共和国的生存环境却不怎么样。北洋时期各个军阀混战,上千个大小军头,联甲倒乙,联乙倒甲,你打我来我打你。虽说战争烈度不大,倒戈频繁,但混乱却是经常性的。到了国民党当家,依旧是打,军头之间打,国共之间更打,一直打到抗战爆发,外面人打进来了,这才勉强罢战,大家一起跟日本人打。那个时代,跟今天不一样,还是个丛林时代,弱而大的中国,时刻面临列强的欺凌和侵略。这样的共和国,国力不强,民生凋敝,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样的共和国,严格地讲,是军国。无论是北洋时期,还是国民党时期,军人都是发言权最大的人物。中央的大头目是军人,各省的首长,也是军人。但是当家的军人,却都知道这个国家,是共和国,民主制度。所以,即使心不甘,情不愿,对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大体上还是能尊重的。民国很贫穷,什么都没有,但却有自由。北洋政府不管教育,国民党政府想管,也不大管得了。至于媒体、文化、艺术,大体上任由从业者随便折腾。有了自由,尽管环境恶劣,别的也可以有。

袁世凯家的孩子想进北大,北大校长说,考试面前一律平等,考就是。这是民国范儿。严修在袁世凯被免职的时候,上奏抗议,但袁世凯做了总统,几次三番邀严修入阁,无论职位多高,严修就是不答应,在民间办教育。这是民国范儿。袁世凯称帝,一败涂地,他没有把责任推给鼓噪他称帝的人,只说都怪他自己不好。这是民国范儿。直皖战争,皖系惨败。段祺瑞待在北京不走,说是责任自负,要打要杀,悉听尊便。这也是民国范儿。段祺瑞当总理,报人林白水在报上骂他“私处坟起”,段祺瑞装看不见,两者都是民国范儿。五四运动,学生上大街抵制日货,军警奉命干涉,学生比军警还横,两下都是民国范儿。拉黄包车的车夫,即使碰上城市的陌客,不多收钱,也不绕远,然而碰上五四青年,不仅不坐车,还要车夫上车他拉着,两者都是民国范儿。章士钊做教育总长,鲁迅做教育部的佥事,两个人为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风潮吵了起来,章士钊一怒之下,免了鲁迅的职;鲁迅告到平政院,平政院审查之下,发现程序有误,总长没资格免佥事的职,责令章士钊收回成命,章士钊也就收回成命。两者也都是民国范儿。但是,刘文典做安徽大学校长,见了蒋介石不称主席,令蒋主席龙颜不悦,因而丢了校长的职位,这就只有刘文典有民国范儿,蒋介石没这个范儿。康有为和粱启超是关系密切的师生,张勋复辟,老师热心参与,学生坚决反对。从此老师大怒,发恶声断交,但在老师丧礼上,学生却情真意切地称颂老师的功业。同样,师生两个,只有梁启超一个人有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就是一种教养,一种态度,~种文化,一种文人牛哄哄的劲儿。

中国人在清代,曾经经历了~个相当禁锢的岁月。从白山黑水下来的满人统治者,对理学表现了固执的喜好,官员和士大夫的性生活受到了严格限制,不许嫖娼;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严格限制,不许乱讲。蛮横的文字狱,使得文人著述,动辄获咎。士大夫的文学爱好,除了称颂拍马之外,已经没有了多少余地。学者们剩余的精力,都用在了儒家经典的考据上。满人的朝廷,甚至不许士大夫怀抱修齐治平的理想,他们能做的,只有替皇上办事。而在皇帝眼里,最好的臣子,就是会办事的办事员。这样的岁月,使得士人压抑得太久,清末,才迎来了一点政治上的解放,而进入民国,解放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不仅政治,而且精神的枷锁也被打破。从这个意义上,“民国范儿”,是一种解放。

只是,“民国范儿”已经成为玄宗旧事。今天说“民国范儿”,不过是白头宫女,闲话开元天宝事而已。经历过民国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逝去。在还活着的少数老人身上,“民国范儿”即使还有孑余,也只是偶尔才能闪现。讲一个过去不久的故事:曾国藩的孙子曾昭抡,一个哈佛学化学的博士,在民国的时候,被聘为民国中央大学化学系的主任和教授。一次中央大学的校长朱家骅召集系主任开会,曾昭抡刚从实验室出来,穿着破旧的工服,坐在下面。朱家骅不认识曾昭抡,开口便问,谁是化学系的?曾昭抡答,我是。朱接着说,曾昭抡来了没有?去把曾昭抡找来!曾昭抡转身就走,走到宿舍,打起行李去了火车站,从此离开了中央大学。这样牛气的教授,后来在大陆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却被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直至“文革”中在武汉大学被整死。“民国范儿”,连人带范儿一起去了西天。

今天,我们的知识人,已经用没边的谄媚(见到领导的时候)和没边的狂妄,代替了过去的恭谦和牛气。手里的活儿,除了粗制滥造,就是抄袭。“民国范儿”,官场没有,学界没有,市场也没有,连博物馆都没有。此时此景,说点“民国范儿”,算是纪念,也是挽歌。

2012年8月24日,于京北清林苑

书评(媒体评论)

“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

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

民国时代的商人、教授、文员、流氓、工农,女性,甚至儿童……各有范儿,大致是民初到上世纪30年代,民国风最鲜明,40年代到60年代进入模糊期,彤神扮相多有重合,“文革”到80年代,民国气完全消失,代之以共和国类型。

——陈丹青(艺术家,文化学者)

“民国范儿”就是一种教养,一种态度,一种文化,一种文人牛哄哄的劲儿。

今天,我们的知识人,已经用没边的谄媚和没边的狂妄,代替了过去的恭谦和牛气。手里的活儿,除了粗制滥造,就是抄袭。“民国范儿”,官场没有,学界没有,市场也没有,连博物馆都没有。此时此景,说点“民国范儿”,算是纪念,也是挽歌。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们今天讲民国文人、讲“民国范儿”,有一些是现实,有一些是想象,有一些是基于现实的建构,这个建构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用它来说明我们未来指向的东西。我们现在谈民国,从历史的角度看要还原真实,但是我们讲“民国范儿”,是为了塑造典型,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以指向未来。

——梁文道(香港学者,凤凰卫视评论员)

“民国范儿”,或者可以说是民国的形象,那是从容的、个性的、坦荡的、阳光的、常常超越了恐惧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没有那样猥琐。这份从容来自于王纲解纽、千年皇权被打破的一种释放感,也是晚清以来与世界接轨,呼吸到外部世界带来的开放感,同时也是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没有断裂的一种淡定。

——傅国涌(著名文化学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