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一次,脑细胞死一批
当年,李地(化名)乃本省高考文科状元,他绝顶聪明尤其是记忆力非同寻常,唐诗三百首能倒背如流,确有过目不忘之奇。重点大学的学生都够聪明的,而同学们谈到李地的聪明,便觉得自己的脑袋不是脑袋了。
李地大学毕业后就职某省报,当了主管政法宣传的编辑。这个差事与各地党政领导、党政部门打交道的机会极多,喝酒的机会也多。因为交往对象特殊,每每喝酒时不敢马虎,因此酒量不大的李地常为醉中人。李地常常醉得实在,也醉出了人缘,凡打过交道的各地党政领导说起他都有几分赞誉。此外李地与同事、朋友喝酒也以豪爽著称,从不惧醉。“把工作当成喝酒,越干越上劲;把喝酒当成工作,越喝越认真”是他的一句名言,叫响全省上下。
李地已有18年酒龄,目前在部门主任的位置干得有点压抑了,原因是社领导命名他为“本报第一迷糊”,这自然不是玩笑话,是批评。迷糊到什么地步?总编辑让他三天内赶写一篇评论员文章,他竞全忘了,害得总编辑不得不跟着他熬了一个通宵。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怎么会成了“本报第一迷糊”?李地自己也觉得奇怪:这脑袋怎么越来越木,记忆力直线下降,总是忘事?
李地带着苦恼进京问医,医学专家告诉他:都是喝酒惹的祸。
解放军301总医院的纪小龙博士是专门研究人体细胞的,对人体所有细胞了如指掌,在这方面可谓地地道道的权威专家。据纪博士讲,在人体所有细胞中,只有脑细胞没有再生功能。酒精对脑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一个人大醉一次,脑细胞就要死掉一部分,死掉多少就减少多少,再也找不回来。经常醉酒的人脑细胞经常受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记忆力逐渐减退。
纪博士的话不能不信,因为他讲的是科学。科学就是真理,谁不服谁倒霉。其实经常喝酒的人对记忆力减退都有体会,只是没想到是喝酒的原因,总以为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还能不减?年龄大肯定没有年轻时的记忆力好,这是事实;但不喝酒的人记忆力减退的速度肯定没有喝酒人快,这也是事实。
酒龄比较长的人都记得,20年前我国生产的白酒基本属于高度酒,度数最高的大曲、白干酒有60多度,一点火就着。酒精度尽管高,但属于纯粮食酒,喝起来醉得快醒得也快,一般不缠头。后来出现一种理论,说高度酒对人体害处大,应该把白酒的酒精度降下来,于是一场“革命”出现了,大量低度酒应运而生,挤得高度酒几乎没了市场。低度酒的出现使酒民的酒量变大了,能喝半斤高度酒的人稍一用力就能干掉八两甚至一斤低度酒,大大满足了一些酒民的虚荣心。殊不知,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低度酒不是粮食酿造的,工序简单,其中的含铅量大大高于高度酒。含铅量严重超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酒民的脑袋受到成倍的伤害,对低度酒越感兴趣记忆力衰退得就越快。可以回想一下,许多人头天喝醉酒到了第二天头脑一片空白,怎么回的家,和谁喝的酒,说了什么话,闹了什么笑话,甚至骂了人、动了手,等等,好多情景愣是记不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低度酒含铅过高导致大脑铅中毒,使记忆皮层受损。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酒民已经意识到低度酒“良民的不是”,于是又找回了高度酒,也算悬崖勒马,不失聪明。而仍有一些酒民无视其害,还是抱着低度酒喝水一般往肚里猛灌,似乎自己的脑袋不是脑袋。
有时也觉得奇怪:低度酒明明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大量生产?难道生产厂家不知其害?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成本低,生产快、盈利大。国家为什么不控制局面?道理也很简单,酒税可观,失之可惜,就像一边告诉你“吸烟有害健康”而提倡戒烟又不愿停止烟草生产一样。这与中国人的命不值钱有关。
毫无疑问,低度酒喝多了,对人体的伤害远比高度酒大,酒民们完全可以对它敬而远之。而高度酒尽管好于低度酒,也不意味着对人脑没有伤害,喝多喝醉照样让人记忆力大减。
不管白酒还是果类酒,也不论酒精度高低,只要它是酒,你就切记不可纵饮无度。纵饮无度的结果必定伤脑,而伤脑绝不仅仅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还常常引起脑缺氧、脑血管硬化、脑溢血等。中国乃至世界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大一曾讲,抗美援朝时期,医学界在解剖美国、中国俘虏兵尸体时,发现美国兵中血管壁增生者极多,而中国兵这种现象为零。血管壁增生是因为人体含有过多的脂肪和热量所致,这种病实为“富贵病”。这就是说,在50年代,中国人因为贫穷还患不起血管壁增生这种“富贵病”。而80年代后,中国人患血管壁增生者年年成倍增长,到今天心血管病已发展成为第一杀手,闹腾得心血管医院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原因何在?自然是因为中国人一天比一天富有,生活好了,喝酒多了,体内热量大增促进了脂肪增长。中年人患心血管病比例最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P23-25
我的人生,似乎与酒缘厚情深。
出生在酒乡——河南宝丰县。据史书记载,北宋名将岳飞麾下牛皋醉破金兵,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部将郝摇旗醉战清军的故事皆出此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宝丰大曲”一路走红,多年保持着河南酒类产品三大名牌(张弓、林河、宝丰)的美誉。
孩童时期不饮酒,但早早学会了“划拳”,小学五年级就敢与大人对垒相搏,自号“五龙酒童”(住家村名五龙庙)。
中学时期,便成“酒桌小将”,“不敌酒力善行拳,以小搏大醉罗汉”,这是中学老师对我的评价。大家莫觉奇怪,这是酒乡的“酒俗一景”:划拳童子功,酒桌中学生。
70年代末,应征入伍,家乡美酒伴征程,那6瓶“宝丰大曲”是父亲找老领导“批条子”好不容易搞到的。父亲嘱咐说:喝不喝,先带着,这是家乡的水,闻一下就来神。这就是酒乡人对酒的情缘。
当“新兵蛋子”时,极想家,熄灯号吹过,揣着一瓶酒悄悄溜进菜地,猛灌几口,闭目思乡。营副教导员当值查哨,闻香而来,拍下我的肩膀,轻声问道:“还是新兵蛋子,咋敢偷喝酒?”我下意识地把酒瓶递给副教导员,他顺势便是深深地一口呷下去,叹道:的确是好酒。但一定要记住,战士不允许喝酒,这是纪律。自那晚,三年战士生活,再不曾沾酒。
我被提为排长那年,三年前的营副教导员已经提升团政治处副主任,成为“七号首长”。“七号首长”把我叫到家中,竟拿出一个“宝丰大曲”空瓶子,说道:酒喝了,瓶子还保存着,这是纪念。你已经成为军官,可以喝点酒了,允许你今晚就在我家喝个痛快。
不久我成为“七号首长”手下的宣传干事,他对我的几项要求中依然包括一项:尽量少喝酒,酒多影响个人进步。那是80年代初,部队的确还处在“艰苦奋斗”的浓烈氛围中,营区的餐桌上只有八一、春节略飘酒香,平时极少有之。因为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战士喝酒的现象几乎不见,喜欢喝酒的干部也不敢明目张胆,多数情况是在自己家中或者跑出营区躲进地方餐馆过把瘾。当然,也有少数不太在乎的人,其结果必然不妙。我的股长因为带着酒气进会场,团长当场宣布“记行政警告处分一次,下连当兵锻炼三个月”。但股长并未改掉爱喝酒的习惯,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个位置干8年,直到转业。
那时期更不兴“公款喝酒”,团招待所的餐厅不放酒,即便团长、政委因特殊情况招待上级,也只能从家里拿酒。至今记得一件事,副师长来团检查工作,赶巧遇到生日,团领导“破例”设了酒宴祝福。两天后,师政委便专程来团,狠批团领导公款喝酒“影响风气”,命令参加副师长生日酒宴的所有人员“自掏腰包”。从不喝酒的团参谋长苦笑道:我就喝了杯茶,也掏7块钱,这茶真够贵的。
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此类“故事”定然感到不可思议,而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不觉奇怪,就那种“风气”。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那种“风气”往往给予“极左”的评价,而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们多认为“酒少风清”值得怀念。
80年代中期过后,说不清什么原因,军营“酒风”在不知不觉中渐起,无论军官还是战士,再无须“谈酒色变”了。越来越多的人陶醉在酒中,我自然也不例外,原本就是酒乡人嘛。
酒中人,酒中情,酒结文缘。80年代后期,将要军校毕业之时,我的中篇报告文学《酒歌》在南京《青春丛刊》发表了。于是有同学在毕业纪年册留言:唱着酒歌离校园,来日可称“张酒仙”?
《酒歌》只是真实记录了家乡的酒风酒俗而已,粗浅之作,并无厚度。因为当时的我尽管爱喝酒但对酒的认识并不深刻,更不具备以“酒文化”的眼光审视琼浆玉液的能力。
河南是产生中国第一滴酒的酒坛圣地,第一滴的创造者杜康被后人奉为“酒祖”,如此之地,酒盛之势不难想象。在河南驻军工作的数年间,身临其境,醉熏其中,倒是真真切切享受到了“酒文化”的几分味道。直到有一天,心血来潮,开始伏案笔耕,弄出一部《酒煮中国》(上),于2005年出版了,读者反映良好。但是,在赶写《酒煮中国》(下)的过程中,兴奋感渐渐消失,对整个作品视若“丑姑”。尽管驰骋酒坛数年,我觉得自己对酒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刻,知其皮肉不知核,因此作品内涵缺少“酒文化”应有的厚度。故而,《酒煮中国》(下),至今仍在“磨炼”中。我的欣喜在于,“磨炼”数年,感悟增多,似乎终于发现它的另一价值:硕镜。的确,杯酒如镜,其中折射出酒与政治、酒与社会、酒与经济、酒与文化、酒与人生等诸多真实而又生动的影像,如此“功能”,孰能替之?另一方面,中国“酒文化”所谓丰富而厚重,且令国人骄傲,核心在于它散发着“生活美味”,而这种“生活美味”远古至今熏染着中华民族,烘托着热情、快乐与幸福的气氛,如此“尤物”,孰可代之?以上感悟,增强了提升《酒煮中国》作品质量的信心,自然也多了几分欣慰。
但是,在“回炉”《酒煮中国》的过程中,却嗅到“生活美味”的丝丝腐气,且感到日渐浓烈。酒桌上的奢侈之风、功利色彩、粗俗之相、腐朽气息,着实令人忐忑不安。浊混清洌,臭败醇香,如此这般,中国“酒文化”这条大河流淌的将是何样的浊流?如此浊流将会何等污染我们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我们将如何保护一河清流滚滚不息?于是,想到了“酒桌革命”。
酒桌本是轻松之处,而“酒桌革命”这个话题并不轻松,因为这个话题连接着敏感的政治生活、混乱的经济秩序、败落的社会风气,连接着近20年间中国社会抹不去的沉醉“影像”。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沉重”而放弃责任,这种责任是呼唤中国“酒文化”的清流,更是呼唤健康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于是,便有了《酒桌要革命》这部作品。
《酒桌要革命》的写作始于2011年冬季,那时“吃喝疯”正处于巅峰阶段,同样也是社会公众声讨“吃喝疯”的高潮期。那个冬季,我专程赶赴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酒产地,调查茅台酒疯狂涨价与公款消费的联系。此行得到了如下信息:
——在茅台酒厂宾馆的客房一年四季没有一间空闲,天天住满全国各地“讨酒客”,有的一住几个月,也未必能满载而归。与需求量相比,26000吨的年产量太低了。
——据酒厂知情者透露,把拿着“批条”等酒的客户全部“消化”掉,怎么也要等三五年。方方面面需要“照顾”的关系太多了,而库存的酒太少了。
——一个专设的酒库存放着数十座“封缸酒”,每缸容酒500公斤,部队上将军衔者几乎人人一缸,地方省部级以上领导也有多人享受“封缸酒”待遇。据称每缸酒廉价收取50万元左右,平均每斤500元,而茅台酒的时价高出“封缸酒”数倍。
——70年代形成的茅台酒地市级计划供给取消,公开的解释是,此举利于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而实际情况是,无法满足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对茅台酒的需求,只得“割下补上”。
——各方正在酝酿把茅台酒申请为“奢侈品”,高价格、高品质、高需求的产品属性已具备申请条件。
——谈及茅台酒的前景,当地一位官员预测:茅台酒价一飞冲天的历史没有结束,三年内,它的出厂价将轻松越过每斤3000元大关。
以上信息,使我不由得联想到社会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公款养大了茅台酒,茅台助推了“吃喝疯”。
综合各种社会信息、说法,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吃喝疯”的主力队伍是政府官员,公款是最大的后盾。我在想,如果茅台酒真的申请“奢侈品”成功,如果茅台酒的价格真的突破每斤3000元,那么,真的要形成“美酒配英雄”这一局面,而这一“英雄”队伍非官员莫属,因为没有哪种力量能与公款较量。我又想到2011年见诸报端的一个惊人数字:中国公款吃喝费用迈向4000亿。而依照茅台“申奢”“3000元”这般前景发展下去,中国的“吃喝疯”刮走的公款定将再次大上一个台阶了。那将是一个怎样巨大的数字?粗略计算,恐怕要吓人一身冷汗。
那个冬季,作者的心境与寒冷的天气同样糟糕,在写作《酒桌要革命》的初期,胸中填满了不安,脑海翻滚着骇浪,不时又感到自己如“杞人忧天”般愚蠢可笑。总之,仍在劲吹的“疯势”在不断削减着写作《酒桌要革命》的激情,我已告诫自己为“徒劳”做好心理准备。
2012年的金秋给国人带来划时代的期盼,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仅就“酒桌”而言,其变化足以令人感到振奋。中央“八项规定”的颁布、社会对“吃喝疯”的围剿,为《酒桌要革命》写作注入了强量“兴奋剂”,使这部作品伴随着几多期望加速完成了。
《酒桌要革命》旨在呼唤中国酒文化的清流,提倡健康的饮酒观念和习惯,建言依靠法律约束与“杖责”酒坛陋相……当然,作品也无法回避对腐败风气的抨击,因为中国“吃喝疯”的盛行的确与腐败风气息息相关。作品无论述说什么,这一切,皆缘于对人的美好生活、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对人间琼浆美味的久香之期盼。
诚然,一部作品,一己之见,绝无“济世”奇效,自然不求对酒坛有多大的改变作用。但作者并不怀疑拙作对人们的提醒与参考价值,少许“醒世”之用,也就不算徒劳。
2011年春起稿于北戴河,2013年秋完稿于北京。
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
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据考证,那是果类腐烂后产生的浆液,发现者名仪狄,乃帝女。
大禹“遂绝旨酒,而疏仪狄”,即下旨颁布禁酒令,并疏远仪狄。大禹甘为后人做戒酒的榜样,而后人薄效,商纣王“造酒池,可行舟”,果然喝掉了江山,应验了大禹之言。
“酒亡商纣”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警告,但这样的警告并未切断中国酒文化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尤其杜康又发明酿造了含有粮食成分的酒类,当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烧酒”(白酒)在唐末宋初出现以后,中国便真真切切沉醉其中了。
此后,“酒禁”不断,然屡禁不止,星更月移至今,天依然,人依然,酒依然。为何彳
孟浩然有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李白有叹: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白居易有文:麦曲之项,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孕和者何?浊醪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产灵者何?酒醑一酌,离人迁客,转忧为乐。
欧阳修有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酒中礼,酒中情,酒中乐,酒中灵,酒中之蕴历数不尽,实乃天地共厚之物,怎一个“祸”名而终?怎一个“禁”字了去?
酒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有人比喻说,酒是文化的酵母,文化是酒的灵魂。
历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酒与文化何时断缘?刘伶的《酒德颂》、白居易的《酒功赞》、王粲的《酒赋》、王绩的《醉乡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诉衷情》、关汉卿的《沉醉东风》……从这些数不清的文诗词曲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妙笔佳章,更有中华民族对酒的钟情,以及酒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尤其唐、宋时期,酒文为伍、酒香弥卷的局面使得酒与文化的融合空前鼎盛,“酒文化”对社会形成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经久不衰。
酒事千年,酒香万代,显示了酒寓于文化、寓于生活的价值。酒是人间尤物,它与天地共存,与岁月共伴。
可是,到了今天,人们对酒竟发出了“祸及生命、祸及健康、祸及家庭、祸及社会、祸及文化、祸及文明”的评判,“酒桌革命”成了不能不提的话题。似乎,人间琼浆混浊了、串味了,人之过?酒之过?
把酒问青天。
一问天:杜康留美味,人间欢愉添;贪杯多祸殃,当否责酒仙?
二问天:官场几杯酒,百姓四季汗;豪宴无平民,酒奢谁汗颜?
三问天:酒疯遍地起,大漠鼓船帆;谁解此中忧,挥刀断绳缆?
四问天:有酒好待客,适饮为酒贤;醉卧不知晓,伤身谁人怜?
五问天:酒中有风雅,千古多美谈;而今粗俗旺,文化几多钱?
六问天:前有琼浆颂,后有双刃剑;孰知杯中物,福祸在己端?
七问天:壶中乾坤大,执壶连江山;可否问酒政,记否大禹言?
八问天:杯中岁月长,举杯饮悠闲;我等月宫游,嫦娥可翩跹?
张向持编著《酒桌要革命》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比较系统地写酒文化的书。在当前酒文化混乱的局面下,这本书从酒文化、酒风俗、酒科学等角度告诉读者喝酒要变革,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喝酒了。要移风易俗,改变以前落后的喝酒习俗,提倡先进、科学、有益的新风俗、新风尚。本书写作上通俗易懂,是一本很不错的文化读本。让读者欣赏图书之余,又能学到有关酒文化、酒风俗等知识,同时又了解了解酒科学,改变落后的喝酒习俗。
张向持的报告文学《酒桌要革命》旨在呼唤中国酒文化的清流,提倡健康的饮酒观念和习惯,建言依靠法律约束与“杖责”酒坛陋相……当然,作品也无法回避对腐败风气的抨击,因为中国“吃喝疯”的盛行的确与腐败风气息息相关。作品无论述说什么,这一切,皆缘于对人的美好生活、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对人间琼浆美味的久香之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