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样读资治通鉴(帝国强人从霍光王莽到刘秀)/中国权谋大解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锐圆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复原历史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一部大书。翻开《资治通鉴》,除了阴谋,就是杀伐,怎样排除异己,怎样消灭敌人,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本书用今人的视角、生活体验及现实发生的事例,重新解读《资治通鉴》,教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

内容推荐

该书以鲜明的个性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使294卷的《资治通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令人忘而却步,与普通读者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历史变得亲近了许多。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是该书最大的特点。该书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专制、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解读历史反观当下,因为历史的经验也昭示着卓越的管理智慧。本书的文笔兼具尖锐辛辣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读起来有生动之感,让人重温了文史不分家的传统。

目录

275.后巨人时期:摄政集团分裂

276.后巨人时期:几件小事

277.昭帝明断

278.昭帝早亡的受益人

279.非典型废立

280.公元前74年

281.沽直作威

282.霍光与霍家班

283.宣帝刘询戒急用忍

284.秀一秀生猛

285.谁干的?

286.倒霍运动的信号弹

287.霍府贾府的同一个梦想

288.相斗容易相处难

289.摧抑豪强

290.平庸时刻

291.萧望之称病与张敞探监

292.静默功夫

293.专业做官

294.“爰及苗裔”是真正的大忽悠

295.老将谋边

296.老鼠戴草帽

297.疏不荐亲

298.五日京兆

299.皇家戏法大揭秘

300.从商鞅变法到宣帝中兴

301.中国式的批评

302.纲纪松弛

303.皇帝糊涂杀师傅

304.分离主义

305.一地鸡毛

306.两次大赦

307.天气和时事预报

308.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309.千古争说王昭君

310.优游不断

311.甥舅治国

31 2.新老国舅大比拼

313.大司马

314.再说大司马

31 5.祸水不会从天降

316.和杨过一样

317.历史的必然

318.查办亲贵的政策水平

319.望之不似亡国之君

320.没有把批评家喂狗

321.王莽上位

322.刘骜之死:领袖要有担当

323.快乐的废物

324.历史的可能性

325.悍妇吵闹

326.传递麻秆

327.政治伦理

328.王氏当权

329.周公现象

330.近权情更怯

331.寻找民意支持

332.印玺崇拜

333.王莽的两重心结

334.王莽的极左幼稚病

335.王莽的经济改革

336.王莽时期的世道人心

337.王莽的行政效率

338.体制内的反制

339.乱

340.他得罪了所有的人

341.回头无岸

342.刘秀怎么秀?

343.再说谶纬

344.内争

345.政治花脸很关键

346.刘玄不是懦弱之辈

347.昆阳一战及前前后后

348.告别王莽

349.不知称王称帝者几何

350.我们一直在努力

351.招降纳叛的政策尺度

352.招降不纳叛

353.知天命还要尽人事

354.悉听上断

355.守臣道

356.君主谀下

357.何如高帝?

358.如何奖励“不义”的行为

359.刘秀营中反叛多

360.难以定位的隗嚣

361.举足轻重的窦融

362.如何处理检举信

363.最早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364.治乱的能量

365.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366.终于统一

367.帝王标本(一)

368.帝王标本(二)

369.皇帝亲自抓统计

370.异常之事,非国休福

371.权力之外岂有他哉

372.低水平政治的点点滴滴

373.最上镜的马援

374.那个红衣少年

试读章节

275.后巨人时期:摄政集团分裂孝昭皇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

初,武帝崩,赐诸侯王玺书。燕王旦得书不肯哭,曰:“玺书封小,京师疑有变。”遣幸臣寿西长、孙纵之、王孺等之长安,以问礼仪为名,阴刺候朝廷事。及有诏褒赐旦钱三十万,益封万三千户,旦怒曰:“我当为帝,何赐也!”遂与宗室中山哀王子长、齐孝王孙泽等结谋,诈言以武帝时受诏,得职吏事,修武备,备非常。郎中成轸谓旦曰:“大王失职,独可起而索,不可坐而得也。大王壹起,国中虽女子皆奋臂随大王。”旦即与泽谋,为奸书,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传行郡国以摇动百姓。

……

九月,丙子,秺敬侯金日(石单)薨。初,武帝病,有遗诏,封金日(石单)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马何罗等功封。日(石单)以帝少,不受封,光等亦不敢受。及日殚病困,光白封,日殚卧受印绶;一日薨。

燕王刘旦发难,说明一姓王朝即使在政权相当稳定的时候,内部分裂的威胁依然存在。权力是那么诱人,获得权力又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法定程序,只要我是皇帝的儿子,就具备了相应的资格。如果老皇帝在驾崩之前没有指定接班人,没有确确实实的交代,自然给燕王一类野心家提供了可能性,即使老皇帝明确指定了接班人,只要有点实力,有点赌本,在巨大的诱惑下,在急于成龙的属下的怂恿下,就会有宗室子弟揭竿而起——天下为一姓之家业,兄弟闹分家是经常发生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家贼难防,所以抑制宗室就是历代帝王不宣之于口的内功心法。

皇室子弟,一方面是兄弟骨肉一家人,另一方面又是最高权力的竞争者,所以制度化的安排非常重要。早期的制度是分封,分封有震慑外人的考量,也有羁縻自家子弟的意思。皇帝对宗室的要求就是富贵一方,享乐一生,职责就是喝酒泡妞,醉生梦死,拜托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以及侄儿们,不要再有什么更上一层楼的想法。

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分封这种方式问题多多,汉帝国搞分封,觊觎中央大位的宗室不绝如缕,西晋搞分封,遂有惨不忍睹之八王之乱,朱元璋脑子一时水含量提高,也搞了分封,他死后就有叔叔打侄儿的内乱,凡此种种,把有高贵血统的宗室子弟安排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对帝国是大大的不利;于是,对历史经验稍有尊重的帝王,一般就不会再玩这种危险的游戏,王还是要封的,但是不能让他们“之国”,不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不能拥有军队或私人武装,而是要把他们圈在京城,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在王府里玩乐,要玩也只能斗蛐蛐听戏,不能玩官兵抓强盗,不要动刀动枪,宫里的万岁爷最忌讳这个。到目前为止,大汉帝国的中央始终是强势的,七国之乱尚不足成气候,何况燕王刘旦过家家式地另起炉灶,所以中央一纸诏书下来,一切都灰飞烟灭。

能给你的已经都给了,不能给你的永远不会给。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永远不能抢。

金日殚在昭帝即位后就死了,他是三位托孤大臣中的一位。托孤于三人,简单的奇数方便投票表决,有互相制约之效,我不知道汉武帝是不是有这样的设计在里面,金日殚的存在,似乎维护了霍光、上官桀之间的平衡。金日(石单)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之源是所谓的“正”,他为了自己的这个品牌甚至不惜杀掉了儿子,所以他对霍光、上官桀在心理上都有一点压力。汉武帝临死之前,颁发诏书,封三人为侯,金日殚不受,霍光等亦不受。是不敢受,不好意思受,还是在老金的榜样感召下,自动自觉地不计名利?看来都有可能。金日殚一死,像圣徒一样的守护者去了,这种三方相互制约的稳定结构遭到了破坏,权力斗争以自己的逻辑继续展开,霍光和上官桀的矛盾逐步公开化了,最后的结果如我们熟悉的许多政治角逐一样,只有四个字:你死我活。

“初,霍光与上官桀相亲善。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人决事。”看来,当时两人关系不错,还是儿女亲家,而且两人还分享摄政的权力,不过不是绝对平分,周一到周五霍光掌权,周末按规定霍光必须“休沐”,上官桀就成了法定的值班总经理。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然容易引发危机,因为权力和毒品一样,从来不沾,尚不知其快感为何,一旦有机会沾上,就会成瘾。后来的政治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只要还没有在病榻上昏迷过去,就一定要把权柄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假之于人,不找代理人,权力让别人代理一会儿,说不定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上官桀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并且很快发现了获取的路径。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有一个五岁的女儿,虽然还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但好在皇帝也只是小学一年级,和小皇帝结娃娃亲,这是一条多么灿烂的金光大道啊。于是,上官桀开始运作此事。有意思的是,这位女童既是上官桀的孙女,同时也是霍光的外孙女。要说起来,这个兼有霍光、上官桀两位托孤大臣血统的小女孩,倒真是做皇后的不二人选。

汉武帝杀了小皇帝刘弗陵的母亲,他担心“子少母壮”,母后会干预朝政。但是,他想没想到,八岁的小孩子,怎么着也需要母爱,需要女性的关照。母亲不在了,大臣们选拔小皇帝的姐姐盖长公主进宫照料他,这位皇帝的大姐姐替代母亲照顾小皇帝,顺理成章,她也会对皇帝产生政治上的影响力。

盖长公主的男朋友丁外人和上官安是好朋友,上官家族和宫廷之间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P1-3

序言

我们中国可能缺石油,但从来不缺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问题是,能够汲取这种历史经验和掌握历史智慧的人并不是很多。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专用教材,讲兴衰,讲治乱,讲权力的本质,讲管理和用人的经验,当然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些教训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写就的。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太沉重了,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吗?回答是:有必要。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并无太大的差别,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哪些人应该读《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原来的读者锁定皇帝,今天皇帝不存在了,那么,领导者、管理者、头头脑脑都应该读。窃以为,怎么管理好中国人,《资治通鉴》比进口版的HBA教材要高明得多:反过来,被领导的、被管理的、打工的,也应该读,参与权力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规则。

《资治通鉴》是用文言文写的,尽管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语文课,但是很多人仍然不能流畅地阅读文言文,怎么办?那就跟着锐圆一起读。看锐圆用现代眼光跟踪中国历史进程,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本质。

你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

锐圆只能算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来解读《资治通鉴》,是因为:

我是1963年出生的人,经过毛泽东的革命时代,邓小平的改革时代。又跟着江泽民走进新时代,接着又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解读和清代的王夫之不一样,和生活在台湾的柏杨也不一样,锐圆虽然不敢奢望能和他们一样成为《资治通鉴》的权威读者,但是相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这一代,了解认知中国历史是从“批林批孔”这个特殊的切入口开始的,被灌输教条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到了愤青的年龄(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都在进行文化反思,我们被告知“历史积淀”正在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后我们这一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要赚钱,要供楼,要奋斗,也有焦虑。仅以我个人而言,做过记者,卖过楼花,在企业打过工,自己也办过广告公司,在中国很多地方生活工作过,这些普通而又典型的经历让我具有“这一代”的历史视野。

我对历史的解读,不一定是高明的,但肯定是真诚的。细心的读者也可能会发现,我的观点和态度在解读过程中是有调整和变化的。本书的第一部,大部分内容是1986年到1992年写的,从2006年开始,我在天涯网“煮酒论史”上完成了秦汉部分,而且将继续书写以后的部分。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前后认识的变化,我尽量把这种“原生态”保留了,可能是从幼稚到成熟,也可能是从激进到保守。

如果说《老子》是认识论,《论语》是世界观,那么,《资治通鉴》就是中国人的方法论。

伟大的著作不仅需要通读,更需要读通。让我们一起读通《资治通鉴》吧。

2009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8: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