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诺贝尔文学经典。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小说主人公尤利·日瓦戈在他不到四十年的短短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几乎所有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他对所有这些历史事件都作出了反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瓦戈医生(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苏)帕斯捷尔纳克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诺贝尔文学经典。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小说主人公尤利·日瓦戈在他不到四十年的短短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几乎所有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他对所有这些历史事件都作出了反应。 内容推荐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创始于40年代末,写作近10年,直到1956年才最终完成。小说主题揭示的是知识分子与革命的问题,即俄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命运问题,也就是体现为人与历史的问题。 《日瓦戈医生》触及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凝聚了作家对人类、对历史、对社会以及个体生命的全部体验和思考。在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短暂的40多年的人生中,他经历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以及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诸多社会大变动,同时也伴随着饥饿、贫穷、屈辱等种种精神磨难。小说正是以这些广阔的历史画面为背景,描绘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30多年变革中的悲剧命运。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5点钟开出的快车 第二章 另一境地的少女 第三章 斯文季茨基家的圣诞舞会 第四章 大势所趋 第五章 告别旧世界 第六章 莫斯科的住宿处 第七章 旅行途中 下卷 第八章 抵达 第九章 瓦雷基诺 第十章 在大路上 第十一章 林中游击队 第十二章 甘甜的花楸树 第十三章 雕像楼的对面 第十四章 重返瓦雷基诺 第十五章 结局 第十六章 尾声 第十七章 尤里·日瓦戈的诗作 试读章节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正在念修改过的稿件“贫困问题之关键。” “依我的意见,我觉得最好还是改成‘实质’。”伊万·伊万诺维奇边说边在校样上做必要的改动。 在那个昏暗的、镶了玻璃的阳台上,他们修改着那份校样。只能看见乱放在地上的喷水壶和其他的园艺工具,墙角立着一双沾了干泥巴的沼泽地用的水靴,靴筒弯到地上。一把破旧的椅子背上还搭着一件雨衣。 “同时,死亡与出生的统计也表明……”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声地念道,“应该写明统计年度。”伊万·伊万诺维奇边说边写了下来。 有微微的过堂风吹过阳台,小册子的校样上压着花岗石块,免得让风掀起来。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修改完毕之后,就要急着回家。 “要下大雨了。我必须赶紧走。” “没有的事,我不放你走。我们这就喝茶。” “我必须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城里。” “说什么也没用,我不管你这些。” 茶炊的烟气从花圃里飘了过来,驱散了屋里的芥菜花香和烟草气味。仆人们正把奶油、水果以及点心从厢房端过去。这时候又听说帕维尔到河里去洗澡,并把马也牵去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只好答应留下来。 “趁着准备茶点的工夫,咱们到河边走走,顺便可以在长凳上坐一会儿。”伊万·伊万诺维奇提议。 依靠和大富翁科洛格里沃夫的交情,伊万·伊万诺维奇便占用了家资富有的科洛格里沃夫的管家住的两间厢房。这座小楼还有楼前的小花圃坐落在庭园的荒凉的一角上。在庭园的进口处是一条半圆形的旧林荫路。林荫路杂草丛生,如今已经没有往来的车辆,只有垃圾车经过这里向堆放干垃圾的一条沟谷倾倒残土和废弃的砖石料。科洛格里沃夫是个同情革命、思想十分进步的百万富翁,目前正和妻子在国外旅行。庄园里除了他的两个女儿娜佳和莉芭、一位家庭女教师和为数不多的仆人之外,就再无旁 生机盎然的黑绣球花长成一道稠密的篱笆,把管家的小院同整个花园、池塘、草地和老爷的住宅隔开。于是伊万·伊万诺维奇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就绕着这绿色的篱笆走去,每走过同样距离的一段路,前方绣球花丛里就有数量相同的一群麻雀飞出来,使这道篱笆荡起一片和谐的啁啾声,如同一股水流沿着管道在他们前面流动一样。 谈起科学界和文学界的后起之秀的时候,他们走过了温室、园丁的住房以及一座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石头建筑物的废墟。 “有才能的人并不少。”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说道,“但当下最盛行的是搞各种各样的会社与团体。无论这些团体信奉的是索洛维约夫、康德,还是马克思,反正都是随声附和的,都是庸才的栖身之地。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与那些并不真正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世界上值得我们相信的东西太少了。我认为,应该忠于不朽,这是对生命的另一个更强有力的称呼。要保持对不朽的忠诚,必须忠于基督!啊,你居然又皱眉头了,我认为你这家伙什么也不懂。” “嗯。”伊万·伊万诺维奇支吾了一声。这个长着一脸怪样的胡子,有着淡黄色细头发的精灵鬼,十分像一个林肯时代的美国人。他不时地把胡子捻成一缕,用嘴唇去够它的两端。“我觉得你自己明白,我对这些事的看法根本不同。对了,顺便问一下,能不能告诉我你到底是怎样还俗的。我早就想问这个问题了。也许,你真的是有点儿怕,或者只是被革出了教门,嗯?” “你干吗要变换话题?但是,我觉得谈谈也好。就是革出教门又怎么样?别提啦,已经用不着再诅咒这些了。总之,不愉快的事的确有过一些不利影响。比如说,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得担任公职,不允许到京城去。可是这都算不上什么。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吧。现在我就向你解释为什么我说应该相信基督。一个人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不必了解上帝是否存在和为什么要存在,但一定要知道,就现在的观点来看,人事实上不是自生自灭的,而是生活在过往的历史中,由基督创造的历史,福音书就是历史的依据。到底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要确定世世代代关于死亡之谜的解释以及对如何战胜它的探索。由于探索,才会发现了数学上的无穷大,然后才发现了电磁波,才会创造出交响乐。缺乏一定的热情是无法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有精神装备的人才会有所发现,而精神装备的源头就在福音书中,可是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呢?首先,这就是对亲人的爱,也是生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生命力充满人心,不断寻求着出路和消耗。其次,就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个人自由的思想和生命就是牺牲的思想。到目前为止,你要注意,这还是十分独特的。在这个意义上,远古是没有历史的。那时只有被天花弄成麻脸的罗马暴君所干出的卑鄙的血腥勾当,他丝毫也意识不到每个奴役者都是何等的蠢材。那时只有被青铜纪念碑和大理石圆柱所歌功颂德的僵死的永恒。只有在基督降世之后,时代和人类才自由地舒了一口气。只有在基督降世之后,生活才有了希望,人不再死在街头篱下,而是终老于自己的历史之中,死于为了战胜死亡而从事的火热的劳作之中,死在自己为之献身的这个主要任务之中。噢,瞧,我说上瘾啦!我看我现在是对牛弹琴吧?” “伙计,医生说不应该叫我谈玄学这一套,因为我的胃受不了。” “让上帝保佑你吧。算了,你不愧是个幸运儿!你这儿的景色美极啦!身在福中不知福,住在这儿的人反而感觉不到。” 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亮得刺眼睛。河水在阳光下起伏不停地流着,如同整块的铁板,突然间又皱起一条条波纹。这时候只见一艘载满了马匹、车辆、男男女女的沉甸甸的渡船从这边的河岸向对岸驶去。 伊万·伊万诺维奇说:“你看,才5点多钟,看见没有,那辆快车是从锡兹兰来的,每天5点多的时候都会经过这里。” 只见在平原的远处,一列明显的黄蓝颜色的火车从右向左开去。因为距离很远,显得非常小。突然他们发现,火车头上冒出了一团团白色的蒸汽。原来是那列火车停下了,稍后,就从它那里传来了警笛的响声。 “奇怪,有点儿不正常,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儿了。它没理由在那片沼泽地停车,准是发生了什么事。咱们回去喝茶吧。”伊万·伊万诺维奇说。P8-10 序言 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0年1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艺术精英之家,犹太人家庭。父亲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是位出色的画家,莫斯科美术一雕塑一建筑学院的教授,俄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画过插图,并有画作收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这些都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母亲罗莎尔·伊西德罗芙娜·考夫曼师从鲁宾斯坦,是位天才的钢琴家。画家谢洛夫、弗鲁别利、科罗温以及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等知名人物都是他们家庭聚会的常客。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意象丰美、音韵和谐的特点。1908年,帕斯捷尔纳克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入历史语言学系哲学专业。1912年,动身前往德国马尔堡大学哲学系学习。1914年,帕斯捷尔纳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云中的双子星座》。接着,陆续出版了《越过壁垒》(1916)、《生活——我的姐妹》(1922)、《主题与变奏》(1923)、《第二次诞生》(1932)等多本诗集。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创始于40年代末,写作近10年,直到1956年才最终完成。小说主题揭示的是知识分子与革命的问题,即俄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命运问题,也就是体现为人与历史的问题。小说触及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凝聚了作家对人类、对历史、对社会以及个体生命的全部体验和思考。在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短暂的40多年的人生中,他经历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以及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诸多社会大变动,同时也伴随着饥饿、贫穷、屈辱等种种精神磨难。小说正是以这些广阔的历史画面为背景,描绘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30多年变革中的悲剧命运。 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出生于西伯利亚富商之家,但父亲遗弃了他们母子俩,后来父亲受到事业伙伴的陷害,挥霍了百万家产,卧轨自杀。而尤里10岁时,母亲又去世了,他成了孤儿,被舅父带到莫斯科,寄养在格罗梅克教授家里。日瓦戈天资聪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外科医学,而且喜爱哲学和历史,还擅长作诗。大学毕业后,他同纯洁、美丽的教授女儿冬尼娅结为夫妻。日瓦戈对人对事严谨、客观冷静,同时又具有宗教影响下的博爱精神,在他身上明显体现出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特征。他憎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憎恶革命前的俄国旧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积极参战,担任部队军医。他也曾衷心地欢迎十月革命,支持苏维埃政权,主动留守在医院,夜以继日地工作,直到莫斯科的粮食及日用品奇缺,为了不至于饿死,他们才举家迁往乌拉尔。然而,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被抓到游击队的生活,还有诸多血淋淋的现实,使他对革命产生了隔阂。日瓦戈思想的矛盾在于,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认为只有善才能带来善。虽然他始终未和白军同流合污,但也越来越与革命政权格格不入。当在瓦雷基诺的世外桃源生活最终破灭,寄托他美好理想的同拉拉的爱情也成为泡影,而能给他温暖的家人又远在国外,心力交瘁的日瓦戈只身返回莫斯科。在首都,日瓦戈瞧不起那些迎合时尚的知识分子,他宁愿干一些粗活糊口。最后,心脏病发作,猝死街头。 女主人公拉丽萨(拉拉)的命运同样悲惨。她和日瓦戈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一个主线,也是描写最为动人的篇章。拉拉在少女时代遭到父亲的朋友、无耻的律师和政客科马罗夫斯基的蹂躏。但她不甘堕落,努力摆脱恶棍的纠缠,读完大学,毕业后与安季波夫结合,他们来到拉拉的出生地,即乌拉尔的尤梁津城申请到小学教师的工作,有了一个女儿,叫卡佳。后来丈夫上了前线,杳无音信。拉拉去前线寻夫,一无所获。拉拉留在前线医院做护士,与日瓦戈医生相遇、相知并相爱。但她终究未能逃脱科马罗夫斯基的魔掌,她与日瓦戈所生的女儿也流落他乡,历尽磨难。最终,拉拉在参加完日瓦戈的葬礼后,被关进了劳改营,因为她的身份是逃亡国外的远东共和国司法部长的夫人。拉拉的一生受尽摧残和磨难,但她仍未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她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正是日瓦戈所期冀的理想化身。 《日瓦戈医生》最初的书名之一叫作《男孩子与女孩子》,源于勃洛克的诗作《柳枝》的第一句,除了纪念勃洛克之外,这也表达了一种与该诗相同的心绪,即受难的生命得永生。而1948年,在完成小说的第四章后,作家才最终将小说的书名定为《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日瓦戈的俄语拼写,是生命以及生活之意,含纳了作家对生和死的态度,以及对受难—死亡—永生等问题的思考。 作品完成后,因书中所体现的对十月革命的态度问题而未予在国内发表。1957年11月,《日瓦戈医生》的意大利译本率先在米兰问世,立刻引起轰动,旋即被译成多达15种文字,在西方形成空前的帕斯捷尔纳克热潮。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肯定作家“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这一决定激怒了苏联官方和文学界的领导,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们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将小说列为“世界第一本政治禁书”,认为作家对国家、革命和人民心存不满,并把作家开除作协,同时,国内新闻媒介也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批判,官方还警告说,如作家出国领奖,将永远不得返回苏联。迫于压力,作家不得不宣布放弃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在《诺贝尔奖》(1959)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诺贝尔奖 我完了,如同一只受围猎的野兽。 人间自有人在,有自由,有光明, 而在我的身后是一片追捕的喧嚣, 回头顾望逃出厄运已然杳无期冀。 黑暗的森林和池塘岸边, 还有被砍倒的云杉原木。 周边的通路完全被切断, 一切无所谓,悉听尊便。 我做了什么污秽之事, 我是杀人犯还是恶棍? 我只是迫使整个世界, 为我的美丽大地哭泣。 但是即便行将入木, 我也相信终有一天, 向善的精灵会战胜, 卑鄙和仇恨的暴力。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痛苦和孤寂中病逝,结束了苦难的一生。1988年,蒙尘30载的《日瓦戈医生》终于回归苏联,在《新世界》杂志刊出,它的作者也得以平反昭雪,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证书也由其子在1989年代为领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