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往往都有自身的内在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或编者都是有讲究的,通读全书能较好地掌握全书的精华。以金传富的这本《古今读书法精选》为例,“阅读准备”相当于饭前的开胃汤或小甜点,能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读书的历史”部分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人类是怎样从读书开始走向文明的。“读书的意义”部分的文章则告诉我们原来读书是这么一回事,其中有很多的学问与真谛。“读书的经验”部分是名家的读书经验集,它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读书的乐趣”部分则通过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们对读书之乐的描述,启发我们读书原来并不简单。“怎样读书”部分教我们怎样读书,“买书与藏书”、“书家生活”两个部分则介绍了与读书家们有关的逸闻趣事。
正如19世纪著名作家凯勒说的: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宽阔的生活的海洋。”《古今读书法精选》的作者金传富通过精选出的古今中外众多名人、书家撰写的关于买书、读书、藏书的文章和论断,引领我们去认识并体昧读书的历史、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经验、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方法以及书家买书、藏书的喜怒哀乐等等,《古今读书法精选》旨在让广大中学生在阅读方面少走弯路,快乐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一、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
今天跟大家谈谈读书。我猜测,大家听说今天谈这个题目,多少会有点失望。因为谈读书的人太多了,在我之前有很多人谈过,在我之后也会有很多人谈,比我读书读得好的人谈过,比我读得不好的人也谈过。这样一个很老的题目,大家听起来可能稍微有点厌倦。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题目,大家要老是去谈它?老是去谈它,这本身就说明,读书这个东西,可能是我们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基本的行为,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因为它是基本的,所以我们老是要去谈它。而且也因为它是基本的,所以它是没有答案的。越是基本的问题越是没有答案的,比如“人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永远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有的人说了你也不相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是一个有魅力的问题,虽然它很老了,但是它很有魅力。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魅力,你谈完了也就算了,正是因为它有魅力,人才会冒着谈不好的危险还要来谈它,这就说明这个问题本身是有吸引力的。
我谈的是比较个人化的体会。因为是比较个人化的,片面的,主观的,就可能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二、带着满脑子的想法来读书,可能造成大的障碍
先做这样一个假设,不同的人用同样的精力去读同样一本书,得到的效果会怎么样呢?这个效果没办法量化,但是我们假设可以把它量化,就可能排出来一个从低到高的分值,有的人可能分值很低,甚至低到是负数,也就是说读书可能读坏了,还不如不读;有的人就是正值,而且正数值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不一样呢?我觉得我们需要追究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的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读书能获得一个最大的正值。
先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庄子》的杂篇《庚桑楚》里面的。庚桑楚是老子的一个徒弟,他学得很好,学成之后自然就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其中有一个人叫南荣越,他有很大的困惑,向庚桑楚请教了很多的问题。庚桑楚就跟他讲了很多很多,讲得口干舌燥,但是都没用,南荣越说我的问题一点都没有解决。庚桑楚就说,那我是没有办法了,你去找我的老师吧。南荣越就背着干粮,七天七夜,找到老子。老子见到他就问,你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接着又问:你来就来吧,你怎么还带着这么一大帮人来?南荣越一听,吓了一跳,赶紧回过头去看。可是身后并没有什么人。南荣越极为不解。就在他回头看的时候,老子又说了一句很厉害的话:难道你没听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么?老子这样一说,南荣越更加不明白了,他说,本来我有很多问题要来问你,被你这样一吓,我连要请教什么问题都吓忘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老子看到南荣越带了很多人来向他请教问题——当然是没有什么人,老子的意思是说,南荣越的脑子里面有很多人,他是带着满脑子的想法来向老子请教问题的。这样的话,其实是很难获得解答的。在接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是把自己的心空出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抽屉用得时间长了,塞满了许多东西,如果我要往抽屉里面再放新的东西的话,就必须把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清理出去,留出空隙。当我们的大脑要去接受新的东西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把大脑空出来。所谓“虚心”,不是“态度好”的意思,“虚心”是真正地把你的心空出来。空出来才有地方把新的东西接受进来。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要。我们这些已经基本完成学业、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的人,脑子里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对人,对事,对语文教学,对什么什么东西,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脑子里的想法太多了。这些想法当然有的时候是好事,可是对于我们接受新的东西来说,有的时候很可能是一个大的障碍。
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一个孩子接受东西比大人快,一个原因就是他脑子比我们空,他比我们“虚心”。我自己在大学里教书,有一个体会,我给本科生上课,有研究生、进修的老师来旁听,可是一个学期听下来,一般总是本科生学得多学得好,研究生和进修的老师未必赶得上本科生。同样是一门课,同样是一本书,也都很努力,为什么所获得的东西会有差别,而且有的时候差别还特别大?我觉得这里就有那个南荣越的问题,带了太多的想法来听课、读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老子给南荣越解惑的方式是很好的,一见面他这样两个问题把南荣越一吓,让南荣越要问什么都忘记了,正所谓“当头棒喝”,让脑子一下子空了出来。脑子空出来才可能接受新的东西,这个是我讲的一个意思。
三、在“无知”的位置上去“胡思乱想”
脑子空出来,不是说要大脑一片空白,读到什么就接受什么、相信什么,而是说,要把自己放到一个非常“无知”的程度,既因为“无知”而“虚心”,又是在“无知”的位置上去思想、去质疑。我们通常看到的思想和质疑,往往是从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去进行的,往往带着“有知”的优越感,要显示的也是自己的“有知”。其实,“无知”地去“胡思乱想”,可能更有所得。这个说起来容易,因为是套话,你要觉得自己是“无知”的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P46-48
在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泛娱乐化时代,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成年人忙于学习考证,忙于工作生活,忙于灯红酒绿;中小学生忙于功课作业,忙于考试补习,忙于网络游戏。生存竞争的压力中,多的是急促匆匆的脚步;快餐文化的挟裹下,有的是娱乐至死的狂欢。而需要充足时间,从容心境,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或被束之高阁,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典藏”,或被割裂阐释,成为当今娱乐文化的一部分。正应了马克·吐温那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但是,无论是时代文化氛围的变化,还是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经典难懂等,都不是我们远离经典的理由。没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发展,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都需要经典的滋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发这套亲近经典丛书,其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往往令人无所适从。比如出版市场,虽表面看来,出版物不胜枚举,繁荣异常,其实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开卷未必有益。因此,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经典,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这里有神奇动人的童话寓言,有令人神往的神话传说,有幽默风趣的人物故事,也有好玩可乐的世间百态。借助这些经典,我们既可以跟着汤姆·索亚去历险,可以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可以随孙悟空上天入地,可以与古圣先贤促膝晤谈,也可以在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引领下,饱览人类世界的精神宝藏,领略深刻与睿智,品味崇高与激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人格的提升。此种乐趣,唯有读者方可享受。
作为一套学生课外读物,这套丛书既收入了中小学语文学习中所涉及的传统经典作品,也有一些新的,包括哲学、历史、科技、艺术等门类的经典作品。内容上与课堂学习相结合,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具有“亲和力”,不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负担,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其知识面,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使经典变得亲切、亲和,成为大家须臾不离的朋友。那么,这些“朋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是针对性。这套丛书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自不同的学习要求,安排相关内容。适当增加课内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所没有,而又比较重要的内容。二是趣味性。编写者充分考虑了大多数读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阅读基础,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说经典,文心与文字兼美,知识与趣味并重,情趣盎然,胜意无限,以激发阅读兴趣。三是实用性。既考虑到中考、高考对学生语文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的要求,同时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滋养,使之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和书卷气息。
阅读这套课外读物,不像读教科书,没必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整块时间。精研细品亦可,浮光掠影亦可;挑灯夜读亦可,见缝插针亦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亦可,“好读书不求甚解”亦可。即使随便翻翻,也定会有所收获。我相信,聪明的读者朋友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顾之川
2009年4月1 6日于京东大运河畔两不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