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_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读名著送电影,本书配有电影光盘,让你在品读名著的同时,感受电影带给你的震撼和身临其境!
《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巴黎当时的一个真实故事写成。主人公玛格丽特酷爱茶花,常以茶花为饰,故称“茶花女”。她出身贫寒,为人善良,天生丽质,聪慧绝顶,在巴黎受到公子哥儿们的追逐包围,迫于生计沦落为妓而不能自拔。在那污秽的环境里,她敢于追求纯朴、正直的爱情,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可是,在梦魇一般的时代里,等待她的只是一个悲惨的结局。最后,在爱情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玛格丽特含恨离开人世。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充满浓烈的抒情色彩。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只有真正深入地对人做过研究的人才会成为一位出色的人物塑造者,这同你如果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下一番工夫仔细学习是一个道理,对这一见解我始终坚信。
我的作品属平铺直叙那种,这是因为以我这样的年纪,很难拥有一枝生花的妙笔。
但是,对于我所叙述的故事的真实性,烦请大家务必相信,因为这之中的几乎所有人,至今都还尚存于世,尽管女主角已经不幸先逝。
此外,在巴黎的一些人也可以对这其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做一个见证,当然这是在诸位如果还觉得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做法。能够将这个故事照实写下来的人也只有我一个,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机缘的巧合,使得我亲眼目睹了那一切,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一部完整的并且意味十足的故事来。
下面的叙述也许会让大家知道我是如何知晓这一切的。
在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二日的那天,我看见一张黄颜色的巨幅广告出现在拉菲路口,广告的内容是要对一些家具和贵重古董进行公开拍卖。这些被拍卖物品的主人已经过世。在广告上我没有找到死者的姓名,只是知道十六日从正午到下午五时是拍卖的时间及昂坦街九号是拍卖的地点。广告上还另外标明,在十三、十四日两天中,这套公寓和家具会向大家公开展示。
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古董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算不买,也可以让自己一饱眼福。
翌日,我来到拍卖地点。那时,公寓里已经开始有参观者出现,尽管时间尚早。他们中也有一些女士,眼前的这些奢侈华丽的摆设令她们不时地露出惊异、甚至是赞赏的表情,尽管她们身着丝绒外套,披开司米围巾,而且精美的四轮马车还在门口为她们守候着。
很快,对于这种惊异与赞赏的原因我便知晓了。其实这并不难发现,我所置身的这所公寓的主人是一个靠情人供养的女人。而这种女人的闺房正是那些上流社会的女士们充满好奇的所在,此时却又偏偏有一些上流社会的女士。这些靠人供养为生的女人平时和贵妇人一样,拥有豪华的马车,在歌剧院和意大利剧院订包厢。她们会肆无忌惮地将泥浆溅到贵妇的马车上,她们的包厢就在贵妇的隔壁。巴黎则更是她们不知廉耻的所在,在那里,她们尽情地炫耀自己的美色及富有,过着一种悠闲放荡的生活。
我所置身的这所公寓的女主人已经去世,这也正是那些最贞洁的女人也肯来这里的原因,甚至她们可以踏足这间公寓的卧室,这里曾经充满的龌龊空气仿佛因死神的降临而得到净化了。其实,她们完全可以说来这儿只是为了参加拍卖会,参观一下广告中提到的物品,提前挑选一下,至于这公寓的主人是谁,她们并不知晓,于是踏足这里便成了一件平淡无奇的事了。然而这些贵妇在欣赏屋内摆设的同时,仿佛对屋主人的以往生活更感兴趣。当然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有关这个交际花的奇闻轶事她们都早有耳闻了。
然而她们并没有那么幸运,这个女神的去世仿佛将屋内的所有秘密也一同带走,在这问公寓内你很难找到任何可以显示屋主人生前操皮肉生涯的东西。
况且,在这里值得花钱的东西也并不少。出产于布尔的玫瑰木家具,塞弗尔和中国的瓷器,萨克森的小型塑像、丝绸、绒布以及镶着花边的绣品,在这里都是随处可以见到,这里的摆设奢华至极。
我追随着那几个早到的贵妇的足迹穿过公_寓进入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墙上都蒙着波斯墙布,我本打算要进去看个究竟,然而这时却看到那几个贵妇退了出来,而且还边走边笑,似乎对于刚才见到的东西感到不好意思一样。她们的举动将我那本已很强烈的猎奇欲望刺激得更加强烈。这是一间梳妆室,但从其奢华的摆设中便对死者生前的挥霍无度可见一斑了。
一张大桌子在靠墙的地方站立着,它的宽起码有三尺,长起码有六尺,上面还点缀着闪亮发光的奥科克和奥迪奥宝石。这里的收藏真可谓是奇珍异宝。对于从前曾经生活在这问内宅的女主人来说,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她在梳妆打扮时的必需品,这些物品多数是由金银制成。但是从中也不难发现这些物品明显是积累得来的,而并非是由哪一个情夫单独提供的。
这间由人供养的女人的梳妆室的每个角落此刻已被我尽收眼底,但心中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不快,并且这里的每样东西,我都会兴趣盎然地进行一番仔细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一个独特之处引起r我的注意,那就是在这螳精致的物品上总会有一些不相同的姓名缩写以及官衔。
我的眼睛定格在这些文字上面,而心中却在暗自思忖,这些文字都是这个可怜的姑娘一次次买卖的记录。然而,毕竟上帝对这个姑娘还算宽容,因为他并没让她像其他交际花那样,在人老珠黄时悲惨地死去,而是让她在年纪尚轻、容貌依然艳丽如花的时候死于奢华的环境之中。其实对于这一类的女人来说,失去年轻与美貌便等同于死亡。
我想一个人最悲惨的境遇莫过于晚年的堕落生活,尤其是对这一类女人来说。一个没有半点尊严的晚年,是不会有人去关心的。然而,这样的悲惨境况并没有使她们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悔恨,她们所痛心疾首的问题只是不该挥霍无度和对一些事情掉以轻心。但不管怎样,人们所能够知晓的悲惨遭遇中一定有这一情况出现。以前我曾经结识过一个红极一时的女人,她有一个女儿,这也是她过去的生活中所留下的惟一财产,这个女孩的容貌与她的母亲不相上下,至少那时人们是这样评价的。这个女子名叫路易丝,她可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母亲从未对她说过“你是我的女儿”,然而这个母亲却理所当然地像所有养育过自己的孩子的母亲一样成为她的供养对象。而她对自己母亲的愿望并没有做出半点违背的行为,只是漠然地、也是必然地成为一个由人供养的人,她似乎对别人为自己挑选的行业并无半点反抗之心。
纸醉金迷的日子过早的到来以及延续,使得这位可怜的女子始终为病魔纠缠,然而让这种日子持续下去却又是她的惟一选择,所有的这一切已使得她对善与恶的概念模糊到了极点,不过反正也没人去关心她是否有这种判断力。
其实这位女子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消失,因为差不多在每天的同一时刻我都会在大街上见到她。她经常由母亲陪伴,几乎每天如此,这一切看上去仿佛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在与自己心爱的女儿同行。我那个时候年纪还轻,所以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轻浮风气对我还是颇具吸引力的。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脸上那一副天真无邪却忧伤痛苦的神情在任何一个处女的脸上无论如何都是找不到的。
甚至我可以说这种面孔简直就是屈从女郎的面孔。
直到有一天,这种表情突然从这位女子的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开朗愉快的神情。似乎她的母亲给她安排的幸福生活已经开始。其实天主为何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如此不堪一击的软弱女子,让她在残酷的生活压力下没有一丝的快慰呢?这一天到了,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身上尚存的纯洁灵魂使得她对这个发现喜不自胜。每个人都会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设置一个避难所。路易丝也不例外,她的母亲便是这件事的避难所。诸位读者,此时我们并非在这里虚构一些有关风化的轶闻,这确实是一件真正存在过的事。假如这个女子所受到的苦难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时时挂在嘴上,那么最好就闭口不提。这些女人受尽世人的唾弃与欺侮。没有人肯仔细地聆听她们的倾诉或是给她们一丁点儿公正的评价。一件对我们来说羞于出口的事在她母亲那里只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手头可供支出的钱对两个人来说已经不算太多,更何况对三个人,况且怀孕的时间会白白浪费掉,因为这样的孩子不会有用处。
翌日,一个算得上是这位女子母亲朋友的接生婆来到了路易丝的住处。经过数日的卧床休养,路易丝并没有任何康复的迹象,反而比以前更加憔悴,更加苍白。
过了三个月,她的处境引起了一个男子对她的同情,他想方设法使她复原,然而这次的结果比上一次还要糟。由于流产的缘故,路易丝最后与世长辞。
留在世上的母亲会怎样呢?也许只有上天知道!
那些银制匣子在我眼前停留的片刻,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个故事。可能我所谓的片刻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整个屋子中除了我和一个看门人已别无他人,而他也只是为了监视我是否有偷盗行为才留下来的。
我朝这个老实人走了过去,他一脸惶惶然的表情。
P1-4
小仲马(1824-1895),法国作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培养了小仲马的文学兴趣。尽管小仲马对父亲的浪荡生活颇有微词,可还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直接影响。1848年小说《茶花女》发表,使小仲马一举成名,在此后的三年中小仲马又创作了《塞尔旺医生》(1849)、《棕红头发的特里斯唐》(1850)、《百合女神》(1851)等十余部小说,都没得到预期的反响。1852年小仲马改编的话剧《茶花女》获准上演,取得巨大成功。后来小仲马又写出了《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等二十余部剧作。1875年小仲马进入法兰西学士院。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一般均译为“茶花女”。作品刻画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她身上带有妓女的普遍习性,生活豪奢放荡,但她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因为她偏爱孤傲的茶花,因而人们称之为“茶花女”。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已暗恋她四年的外省青年阿尔芒。阿尔芒的痴情深深打动了玛格丽特,她接受了阿尔芒的爱情。阿尔芒与她心心相印,激起她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于是奇迹出现,玛格丽特的肺炎逐渐好起来了。为了摆脱那种奢华但又令人窒息的环境,她倾其所有,与阿尔芒到乡间居住,和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他们像所有纯洁的恋人那样互相信赖,分享着爱情的芬芳与甜蜜。玛格丽特准备变卖财产,清还债务,和阿尔芒过自由自在的简朴生活。此时,阿尔芒与交际花相恋的消息却传到了他父母的耳中,阿尔芒的父亲闻讯大怒,赶来兴师问罪,当他得知玛格丽特对自己儿子确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触动,但仍坚决要求她与儿子断绝关系。为了阿尔芒将来的幸福,在他父亲的逼迫下,玛格丽特忍痛离开。阿尔芒不知内情,想方设法报复、凌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遭此打击,绝望地远走英国,在凄凉、贫病中离开人世。至此,阿尔芒父亲才将真情告诉儿子,阿尔芒陷入深深的痛苦、自责之中。
爱情,古往今来是人人神往的美妙生命体验,人们向往之、怀念之、赞美之、咏歌之。但是生命本身有如此多的不可捉摸,爱情亦非万能,死亡时常横亘在爱情与痛苦之间,因此爱情与死亡被誉为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茶花女》中有爱情与世俗偏见的冲突,有爱情与享乐之间的选择,更有爱情与死亡之间的角逐。茶花女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给千千万万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了逃避现实,她只得放纵自己,“被迫牺牲肉体以换取精神的满足”,但在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中,她仍保有独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感叹道:“她像最高尚的人一样玉洁冰清。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我们在通读全书之后,不禁为之扼腕叹息。沦落风尘的茶花女仍然在渴求着爱情的真谛,“已经感觉到爱情的脉冲,它可以使整个宇宙怦怦跳动,它还神秘地交织苦痛和温柔,苦痛和温柔,在我心头”。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妓女的心灵赎罪色彩,阿尔芒的出现打破了她旧时的生活,唤醒了她心头的感情欲望,但是要在一个始终存在着偏见的社会中觅得生活之所需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此时的阿尔芒成为她情感的寄托方向,枯萎的心开始得到了灌溉,而就在此时,心头所积压的情感都爆发了出来,在爱的感召之下,玛格丽特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正如神父说的:“她活着的时候是一个罪人,但地将像一个基督徒那样死去。”一切的罪过已在此时被赎清,她带着圣洁的心离开人世。在她与阿尔芒的爱情中充满着情感的对峙、心的抗衡。爱的煎熬和恨的折磨,这一切又汇聚成这一段流传千古的悲剧,引得千百万读者潸然泪下。
波德莱尔说过:“……在所有的美中,欢愉无疑是最庸俗的,而黯然的遗憾里的悲剧是最美的,尽管人会在纷飞的泪水中肝肠寸断,但经过心碎洗礼的灵魂会品尝到更为瑰丽的美……”。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悲剧性才成就了《茶花女》。 《茶花女》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林纾于1898年翻译介绍至中国。当时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具有开创价值。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