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篇伟大的反对奴隶制的宣言,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运动的前驱。书中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并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作品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作品突破了在小说方面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浪漫主义传统,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穿插轮叙的技巧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它深刻地反映了南部奴隶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揭露了蓄奴制的野蛮与反动,为唤醒民众反对蓄奴制以及推动废奴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的觉醒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性格和表现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的嘴脸。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这部小说在启发民众反对农奴制的情绪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第一章 在本章您将认识一位好心人
寒风吹打着房间的窗户,房间里的灯光映衬着这个二月的黄昏。这是P城一间陈设优雅的客厅,两位绅士很有雅兴地举杯对饮。他们没有召侍者,并且两人坐得很近,好像在商议什么秘密而重要的事情。
虽然我们叫他们绅士,但似乎其中一位和这个称呼很不相称。这个人身材矮胖,五官平常,而脸上的神色却似刚占了大便宜一样得意洋洋,一眼望去,便让人想到惟利是图、附庸风雅、势利小人等词语。他打扮得更是花哨,穿一件很市井的杂色马甲,脖子上是一条颜色亮丽刺眼的蓝底黄点的围巾,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他还打了一条花哨的领带。这副打扮跟他这个人的派头倒是十分相称。他手指很粗大,套了几个大戒指更显得庸俗不堪,金表链上缀了一大堆不知什么内容的奇形怪状的图章,随着他讲话时夸张的动作而丁当作响,而他也似乎很为自己的装束而自豪。他讲话肆意践踏文明人的耳朵,不时由他口里冒出的污秽不堪的词语让人难以转述,即便照样说出来也不得其神法。
与他交谈的谢尔比先生倒像个真正的绅士。他屋里那优雅的布置表明主人的治家有方,在这个殷实的家庭中,两人正在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更确切地说,是交易。
“就这样吧。”谢尔比先生说。
“那可不成,站在一个商人的立场,我可不能答应。”对方边说边对着厅里的灯举起酒杯。
“不过,黑利,你可要仔细想想啊,哪里再找得到像汤姆这样的黑奴呢?像这样诚实、忠厚又聪明能干的黑奴已经不多见了,他能把我的农场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可是一笔大财富啊!”
“你指的诚实是黑人中那种诚实吗?”黑利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白兰地。
“当然不是,我说的是真正的诚实,真正的。汤姆真的聪明诚实,又稳重,而且他在四年前一次野外布道会上人了教,我相信他是真心皈依了。从那以后,我把我所有的财产——钱、房子、马、农场,都交给他打理,我很相信他,因为他对我很忠诚,尽守一个黑奴的本分。”
“是吗?谢尔比,幸好你遇到了我,我相信黑奴中也有诚实的人,可有的人就不信。”黑利又挥了一下有黑利特色的大手,“去年,我送了一批黑奴去奥尔良,其中就有一个老实人。他对上帝很虔诚,他祷告时就像去布道会一样,而且性情温顺、寡言少语,真是我的一棵摇钱树啊!要不是卖主急于脱手,我怎么会得到这个宝贝呢?要知道,在他身上,我净赚了六百美元啊,六百啊!哈哈,信教的黑奴真是个宝贝,可是你可别骗我啊,他真的是信徒吗?”
“当然了,汤姆可是个货真价实的信徒,白人教徒也比不上他啊。”谢尔比很自豪地说,“去年,我在辛辛那提有一个五百美金的款子,我只派了他一个人去取。我对他说:‘汤姆,我相信你,你是一个基督教徒,可别干违背上帝的事情啊。’汤姆就真的回来了,带着那五百块,当然我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后来别人告诉我说一些卑劣的小人曾经唆使他拿了钱后逃到加拿大去,他确实很有机会这么做的。但他是汤姆,他说:‘主人那么信任我,我怎么能逃呢?’你看,多么好的仆人啊,我真舍不得把他给你呢!用他去冲减我对你的全部债务,绰绰有余了,你说这不是很公平吗?”
“商人可都是很公平的,我甚至还有一点儿良心,但也只够发誓用的,”黑利开了个小玩笑,“不过咱们是老朋友了,只要能做到,我一定够朋友。不过你也知道,这年月,生意难做啊,唉!”这个人贩子装模作样地叹息了一阵,又往杯里倒了些酒。
厅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默了,只有轻轻的啜酒声,经过了一阵难堪的沉默,谢尔比声音有点单薄了:“那你说到底怎样才能成交呢?” “这样吧,汤姆之外,再加上一个男孩或女孩。”人贩子的话掷地有声。
“不添不行吗?我真的拿不出人来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卖奴隶呢?我可真是什么都拿不出了。”
这时,门忽然被推开了。一个第二代混血男孩跳了进来,他大约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相貌俊俏,十分讨人喜欢。脸儿圆圆的,黝黑的皮肤闪着滋润的光泽,头发卷卷地贴在头上,像细细的绒线,又浓又长的睫毛下一双闪着亮光的眼睛中透着天真,一件红黄格子的小衬衫让他那种童真与清纯表露得更加无遗。这张清秀有趣的小脸上写着自信,却又有几分腼腆,可以看出主人平时的宠爱才会让他这么随意。
“吉姆·克罗,”谢尔比叫着这孩子的名字,“把它们捡起来!”顺手扔出了一把葡萄干。
孩子灵巧地左右跑动,来换取主人的赏赐,主人乐得哈哈大笑。
“来,吉姆,唱个歌,跳个舞,让这位先生来看看你的本事!”孩子便唱起了一首在黑人中很流行的节奏热烈的歌曲,全身还随着歌曲的节奏左右扭动,摇头跺脚,这滑稽的动作加上那清脆的童音,让人看得捧腹大笑。
“好极了!”黑利大声喝彩,扔了几瓣橘子给这孩子。
谢尔比的兴致似乎也很好:“吉姆,学学库乔大叔患风湿病时走路的样子。”
话音刚落,孩子立即变成了一副病痛残疾的样子,他滑稽地驼起背用主人的大手杖拄着地面,颠簸蹒跚而行;那故意挤着小脸而显出的皱纹让人忍俊不禁,时而还咳嗽一两声,吐出一口痰,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两个绅士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好样的,吉姆,”谢尔比先生似乎非常得意,“让我们看看老罗宾斯是怎么唱赞美诗的吧!”
孩子停下来,严肃地把小脸拉得老长,努力做出庄严的样子,用故意压低的鼻音哼起一首赞美诗来。
“就这样吧,我决定了,”黑利忽然拍着谢尔比的肩膀说,“把这个孩子给我吧,加上他,我们的债务就算清了,这样够公道吧!”
谢尔比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门又被轻轻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大约二十五六岁的第二代混血女人。 P1-3
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北部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青年时代随全家前往距离南部蓄奴州只隔一河的辛辛那提市,她在那里住了十八年,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流亡的黑奴,奴隶们悲惨的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那里的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但也遭到了奴隶主的诋毁。1853年她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大量资料证明小说所揭露的事实是有充分依据的。此外,她还发表了一些描写英格兰风土人情的小说,如《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等,以及描写新英格兰农民和渔民的短篇小说和散文。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做《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的利益。另一个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帖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过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会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甘愿被主人卖给奴隶贩子黑利抵债。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后被孩子的父亲圣克莱尔从黑利手中买过来当了家奴。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菜尔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但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圣克莱尔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莱尔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从此,汤姆落到了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奴隶主列格雷手中。列格雷把黑奴当做“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逃跑,她们躲藏起来。列格雷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汤姆终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因为汤姆是他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领受他小主人迟来的援手,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乔治·谢尔比狠狠地一拳把列格雷打翻在地,就地埋葬了汤姆。回到家乡肯塔基后,小谢尔比就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性格和表现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的嘴脸。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这部小说在启发民众反对农奴制的情绪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