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吃粗粮十九年
讲述:田法宗
记录:史克己
清朝桐城派古文大家方苞曾记载过孙承宗先生这样一段轶事:归安茅止生在高阳孙少师(承宗)门下学习。曾回忆起老师的一则故事。孙承宗在前明天启二年,以大学士身份任蓟、辽二州经略使,设置酒宴饯别亲朋好友.来参加宴会的有百余人。有一位客人走上前对孙承宗说:“您出任经略使,起先我是为国家而庆幸,但是现在我又有忧虑。地方、国家,都寄托在您一人身上,(如果)您能胜任,准备用品自己供养自己,人人(自然)都不能诽谤您;如果不能胜任,即使毁弃自己身家性命,罪责难以逃避,何况勤俭节约呢?我们这班食客都吃精粮,而唯独您吃粗粮,(这种)为了夸饰小小的虚名而有意俭省,并不是承担天下重任的方法。”
孙承宗公向他作揖道歉说:“先生对我的指教很对,但是我不敢用这个来求名。喜好华服美食,在我还是秀才时就一直不觉得满足,自从考中进士后,我脱下粗布衣衫回到乡里,考虑到此身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拥有。再说,朝廷多遭变故,边关局势一天比一天让人感到惊骇,我担心一旦承担了国家重任,不能忍受住饥寒、劳顿之苦,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从此不敢满足自己的嘴巴、身体的欲求,勉强用这种办法来自我勉励,以至到今天,有十九年了。”
方苞百年多以后议论道:哎呀!孙承宗道公的志气挫败了阉党,他明察万事,集合有智谋且忠诚勇敢的读书人,并竭尽他们的才能,选用处在危困之境界、伤病的士卒来施展他们的武力,(即使)唐、宋的名士、贤人尚且难有类比的;至于忠诚能感动他人,被他所纠察所指斥的人,退职后也没有怨言,(那些)背叛的将领、远方的外族之人都明白他的志向。至于表里如一,那么从汉代诸葛武侯以后,他的胸襟气度,只有孙承宗道公才具有。所以克制反省自己、忧民I尤国的真心自然影响遍及于天下,不是自己具有豪杰的才能,而是大概继承了孔圣人的仁道,谁能和他在这方面相比呢?但是只有一些在朝中执行政务,和掌管边境事务的职责,视同一体的人,确实不能容忍下他。《易经》上说:“诚信能感动小猪。”那些妒忌的小人竟然不如豚鱼的感动通融,可不是让人惧怕吗!
斥宦官
孙承宗守卫边关,杀得后金军望风而逃,威名大震。
这时候,天启皇帝宠信的太监魏忠贤,官封九千岁,把持朝纲,哪个大臣敢不听从他的主意,轻的发配充军,重的杀头问罪。为了树立他的威望,让人在各地为他建造生祠。因为孙承宗威望日盛,魏忠贤想拉拢他,他又念自己与孙承宗是河北老乡,便想请孙承宗带头为自己造生祠,于是,派人给孙承宗捎去一封信。
孙承宗看了信后,气得撕了个粉碎,对送信人说:“你回去告诉魏忠贤,以后少千祸国殃民的事,孙承宗做的是大明皇帝的官,不是你魏家的官,人没死先造生祠,真是天下奇闻,我不捧他这臭脚。”魏忠贤的信使满面怒容说:“孙大人,大明江山多半姓魏,得罪了九千岁,有你的好吗?”
孙承宗说:“最多不过是个杀头吧?姓孙的不是软骨头!”信使听了,自知难以说动孙承宗,便无趣地走了。
回龙宫的故事
讲述:齐玉峰
记录:房亚娟
魏忠贤拉拢不了孙承宗,便在天启皇帝面前说孙承宗拥兵自傲要回京师,以清君侧为名,自己想当皇帝。
昏庸的天启皇帝听了魏忠贤的谗言,想把孙承宗逮京问罪,但又没抓住孙承宗要回兵京师的证据,况且孙承宗在辽东屯田抗敌,不但不用皇帝发粮饷,还老打胜仗,又不忍杀头问罪,便下了一道圣旨,要孙承宗回家为民,罢了孙承宗的官。
孙承宗回到高阳后,正是秋季汛期,雨水连绵,洪水暴涨。城南东田果庄那道保护高阳城的大堤一日千险,人们打多高,洪水涨多高,总是平着河槽。
孙承宗听到险睛后,带领全家老少上了大堤抢险。说也怪,孙承宗一上了大堤,洪水就不长了,人们趁这劲儿一下子把大堤增高了二三尺。之后孙承宗搬了个木墩,坐在堤上,注视着洪水的变化。
忽然,有个白胡子老头从水里出现,一阵风似的走到了孙承宗面前,施礼说:“孙大人,我是水族头领,今年该我值年,要水淹高阳城,你坐在这里小神我不敢。”
孙承宗正颜回答:“我在堤在,我亡城亡。”
白胡子老头恳求地说:“孙大人,我交不了差呀!”
孙承宗说:“我替你交差!”说着,让人取来了文房四宝,写了一张字条,交给了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接过字条揣在怀里,向孙承宗行了个礼,跳入水中不见了。
再看洪水,一个劲儿往下抽,慢慢地变成涓涓细流绕城而去了。
为了纪念孙承宗上堤抗洪,人们在大堤上修了个小庙,里边塑着孙承宗的坐像。这小庙叫“回龙宫庙”,这条大堤如今人们还叫它“回龙宫大堤”呢!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