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本书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溪笔谈(精)/中华国粹经典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宋)沈括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本书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内容推荐 沈括是北宋著名科学家,他博通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佚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数种,而《梦溪笔谈》更是他毕生的心血,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梦溪笔谈》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杂谈式笔记,共分六百多条,属自然科学的有二酉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目录 卷一·故事一 民族服饰 槐厅之争 雌黄改字 卷二·故事二 宗子授官 卷三·辩证一 武备 阳燧 解州盐池 无定河流沙 香草辟蠹(曲) 炼钢 酿酒 蒲芦 度量衡考 卷四·辩证二 三江考 桂屑除草 云梦考 卷五·乐律一 凯歌 协律 润州玉磬 乐有志声有容 广陵散 琴材 卷六·乐律二 共振 卷七·象数一 改历之争 斗建与岁差 极星测量 刻漏 二十八宿 日月之形 日月蚀 天气预测 木钟馗与日月食 卷八·象数二 修历重在实测 撤免历官 更造浑仪 卷九·人事一 苏合香丸 李士衡不重财 身享其用 王方贽均税 孙之翰不受砚 王安石不受紫团参 卷十·人事二 李余庆除奸 林逋隐居 卷十一·官政一 赫连城 刘晏理财 校书官 傅潜误国 战棚 赵谏专横 军粮 治河 食盐官卖 混柱 卷十二·官政二 复闸 重农 吏禄 卷十三·权智 陵州盐井 颡叫子申冤 狄青夜夺昆仑关 曹玮用兵 王秀诈术 潴水为塞 浅水取土筑堤 导水治堤 巧用间谍 卷十四·艺文一 小律诗 非孟 文体 平王东迁之年 集句诗 卷十五·艺文二 潞公诗-· 寮与棘 卷十六·艺文三 乌鬼 卷十七·书画 正午牡丹 谈画理 晋宋墨迹 徐熙画赞 意在笔前 董源山水画 卷十八·技艺 木经 軎术与缀术 隙积术与会圆术 棋局总数 增成法 活字印刷 卫朴精于历术 梵天寺木塔 医不能持书以为用 药不可久服 卷十九·器用 黄彝 吴钩 牛革箭袋 神臂弓 古剑 汉墓壁画 凸面镜 透光镜 弩机 冷锻制甲 折玉钗与玉臂钗 屋上覆檬 古印章 卷二十·神奇 陨石 莱类病变 雷电 世无先知 卷二十一·异事异疾附 虹 夹镜 冷光 金币考 奇疾 登州地震 滴翠珠 海市蜃楼 延州石笋 泽州化石 宝剑 三司使宅 鳄鱼 海蛮师 旋风 卷二十二·谬误谲诈附 一木五香 卖卜之术 李溥营私 车渠 卷二十三·讥谑 蚊虻、木马与凌床 卷二十四·杂志一 石油 跳兔 霜信 淤田法 海陆变迁 朱砂 雁荡山 指南针 士族兴衰 茶芽 荔枝 粘虫之敌 蜘蛛 引水造田 卷二十五·杂志二 两头蛇 天蛇 建茶 胆矾炼铜 测量高差 避风行船 文饰习气 木地图 李顺纪实 宋太祖治军 诸葛亮用人 卷二十六·药议 药物的吸收 丁香 方剂的组成 金罂子 汤、散、丸药 采草药 鹿茸皇麇茸 枸杞 细辛 甘草 油麻 天麻 天名精 盐类的结晶 蒿 赭魁 石龙芮 补笔谈卷一 辩证 驳班固讥迁 乐律 燕乐二十八调 琴瑟应声 徐衍奏琴 补笔谈卷二 象数 潮汐 十二气历 权智 智保边城 一举三得的施工法 创建船坞 艺文 论书法 器用 古鼎 补笔谈卷三 杂志 守令图 阵法 药议 莽草 论用药 天竹黄 磁针 零陵香 杜若 钩吻 黄镊 枳实和枳壳 试读章节 协律 【原文】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其志安和,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音而知政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日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译文】 古代的诗歌都先要吟唱,然后用表现一定感情的音调依照吟唱的韵律谱写成曲,称为协律。如果思想感情安乐平和,就用平和的音调来吟唱;如果感情忧郁怨恨,就用忧郁怨恨的音调来吟唱。所以太平盏世的乐曲平和欢快,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音调和乐曲的情感,没有不欢乐安和的;动乱时期的乐曲幽怨悲愤,是因为语言和思想内容、音调和乐曲的情感,没有不幽怨悲愤的。这就是考察音乐可以了解政治情况的道理。诗歌之外又有和声,就是所谓的曲了。古乐府都是把声和词写在一起的。比如说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现在器乐曲中的过门,也是古乐府和声的遗留手法。唐代人直接将词添进曲中,不再使用和声。虽然这种格式相传是从王涯开始的,但在贞元、元和年间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多,也有在王涯之前的。另外小曲中有“成阳沽酒宝钗空”的词句,据说是李白写的,但是李白的集子里面有四首《清平乐》,唯独没有这句。而《花间集》里面记载“成阳沽酒宝钗空”,却说是张泌写的。不知哪一种说法对。现在曲调与词意紧密配合的,只有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民歌小调,以及《阳关》、《捣练》等,比较接近过去声词相从的传统。唐人多依照曲名的含义填词,所以歌词表达的悲哀和欢乐的情绪与曲调还比较协调。现在有些文人就不再懂得曲调有哀曲和乐曲的分别了,用悲哀的曲调演唱欢乐的歌词,用欢乐的曲调演唱悲哀的歌词,虽然语意很深切,却不能动人心弦,这就是曲调与词意不相协调的缘故。 润州玉磬 【原文】 《国史纂异》云:“润州曾得玉磬十二以献,张率更叩其一,日:‘晋某岁所造也。是岁闰月,造磬者法月数,当有十三,宜于黄钟东九尺掘,,必得焉。’从之,果如其言。”此妄也。法月律为磬,当依节气,闰月自在其伺,闰月无中气,岂当月律?此懵然者为之也。扣其一,安知其是晋某年所造?既沦陷在地中,岂暇复按方隅尺寸埋之?此欺诞之甚也! 【译文】 《国史纂异》记载:“润州曾经掘得玉磬十二个献给皇帝,掌管计时的张率更敲打其中一个,说:‘这是晋代某年所造的磬。这一年有闰月,造磬的人依照月数造磬,因此应当有十三个。在埋黄钟磬东面九尺的地方掘下去,必定能再得到一个。’按他的话去做,果然如此。”这是胡说八道。根据月令造磬,就要依照中气,这一年固然有闰月,但闰月没有中气,怎么能当月律而增造一个玉磬呢?这是无知的人编造出来的。敲打其中一个,怎能知道是晋代某年制造的?既然沦陷在地里面,哪有功夫再按方向、距离来埋磬呢?这也太虚幻了。 P22-25 序言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1093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晚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属杭州市)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一位通才,在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他有很多重要的创见,至今为举世学人称道;他有很多正确的科学论断,远在西方学者数百年之前便明确地提出。 《梦溪笔谈》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因此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翻译,通俗实用。但由于时间仓促,有的地方未能仔细斟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与专家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