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起攀登8844(创业者背后的风险投资)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幸玮//陆悦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老资本势力,细说创业者遴选规则!30余家投资者全力配合,10多位成功融资的创业者鼎力相助!资深记者亲历硅谷,访谈投资者和创业者群体——Google、盛大、百度、三大门户网站、蒙牛、尚德……追溯神秘投资者轨迹,重现风险投资半世纪变迁!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全球各地的风险投资者纷纷以中国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本书内容旁征博引,详细介绍了风险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发展过程:从探路期、泡沬期、蜷伏期、破冰期再到蜂拥期。本书作者不仅与在风险投资业中重要且具代表性的风险投资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同时对不同的创业者在中国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书将为创业、正在创业或正陷入为寻找投资者而焦灼中的创业者,以及有志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或正在寻找创业者的投资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篇 硅谷先驱淘金沙丘路

 1.1 萌动年代

 1.2 硅谷探险

 1.3 失落狂喜

 1.4 天堂坠落

 1.5 嘘声一片

 1.6 一鸣惊人

第2篇 探路期(1993—1998年)

 2.1 IDG:拓荒人的撒网术

2.1.1 第一家姓“洋”不姓“中”的报纸

2.1.2 第一家外资风险投资公司

2.1.3 “兄弟”之争

2.1.4 飞越旧体制

2.1.5 刺激1999年

2.1.6 完美退出

2.1.7 引入硅谷基因

 2.2 华登国际:门户织网人转身

2.2.1 拓荒大陆

2.2.2 “意外”的投资

2.2.3 撮合“姻缘”

2.2.4 谁是出局者

2.2.5 “早退者”的遗憾

2.2.6 “第二次亲密接触”

 2.3 上海联创、联创策源的交叉象限

2.3.1 “意外入伙”

2.3.2 为人做嫁妆

2.3.3 逃过一劫

2.3.4 美钞不是万能

 2.4 汉鼎亚太:抢滩大陆

2.4.1 谁改变了徐大麟

2.4.2 一头扎进IT业

2.4.3 “国字头”带来的困惑

2.4.4 亚洲金融风暴中求生

2.4.5 星巴克牵线人

第3篇 泡沫期(1998—2001年)

 3.1 英特尔投资,走向激进的企业投资者

3.1.1 投资“中国雅虎”

3.1.2 保守的烙印

3.1.3 苏爱文时代

3.1.4 中国龙与印度象的差异

 3.2 智基创投:IT教父的二次创业

3.2.1 首次创业遭遇“滑铁卢”

3.2.2 二次再造施氏创投

3.2.3 从英斯克转战掌上灵通

3.2.4 单飞大计

3.2.5 “只投三缺一”

 3.3 联想投资:IT守望者的侠客行

3.3.1 再续足球友谊

3.3.2 从行军到“侠客行”

3.3.3 浅尝Web 2.0

3.3.4 “卓越”的出口

3.3.5 三年大限

 3.4 软银:日本“盖茨”破茧互联网

3.4.1 “日本盖茨”初成

3.4.2 上市前夜控股雅虎

3.4.3 两个“孩子”的“婚姻”

3.4.4 3 000万美元追捧“过时技术”

3.4.5 非典宝宝

3.4.6 青藏铁路上的风险投资者

 3.5 中经合:不做“最高境界的赌博”

3.5.1 钢丝上的舞蹈

3.5.2 “VC是一种平衡术”

3.5.3 邂逅三大门户

3.5.4 上亿身家——“江南春难以复制”

第4篇 蜷伏期(2001—2003年年底)

 4.1 “叛逆明星”德丰杰

4.1.1 “世袭”VC

4.1.2 首战眼球经济

4.1.3 散播“病毒”

4.1.4 冲出硅谷

4.1.5 牛市里买的“彩票”

4.1.6 狂奔还是转身

4.1.7 “重整旗鼓”

 4.2 欧洲捕食者3i

4.2.1 吃出来的“小肥羊”

4.2.2 少数派报到

4.2.3 60年欧洲“酿造”

4.2.4 重磅智囊团

 4.3 集富亚洲:泡沫下成长

4.3.1 入“不”逢时

4.3.2 管它3721

4.3.3 逆境而生

4.3.4 扎根谋生

4.3.5 一决高下

 4.4 华盈创投:“爆破2005”

4.4.1 “亚洲四小龙”之新加坡基因

4.4.2 收获在2005年

4.4.3 “媒体基金”的分心术

4.4.4 “给自己打工”

第5篇 破冰期(2003年年底—2005年)

 5.1 鼎晖:传统为王

5.1.1 受阻政策禁令

5.1.2 “结盟”百年大牌投行

5.1.3 路遇开山做蒙牛

5.1.4 大棒和萝卜

5.1.5 标杆的影响力

5.1.6 秃鹫与土狼之争

 5.2 独立者赛富

5.2.1 “篱下”诞生

5.2.2 钦点舵手

5.2.3 路遇“困兽”

5.2.4 “游说者”独家入围

5.2.5 踢掉门口的石头

5.2.6 神秘接盘人

5.2.7 “独立宣言”

5.2.8 冷门追逐

 5.3 从龙科到德同:复制对尚德的前瞻性

5.3.1 泡沫后遗症

5.3.2 8 000万美元首富缔造

5.3.3 向传统回归

 5.4 今日资本背后的个性驱动力

5.4.1 “超浓缩痛苦”煎熬

5.4.2 准妈妈闹独立

5.4.3 今日资本的“真功夫”

5.4.4 淡化性别色彩

第6篇 蜂拥期(2005年至今)

 6.1 红杉资本:王牌越界者

6.1.1 两个明星的诞生

6.1.2 撞上雅虎

6.1.3 巨变:和KPCB的第六次合作

6.1.4 “绝不轻入中国”

6.1.5 领衔第四站点

6.1.6 百变者

 6.2 凯雷与“白宫群英俱乐部”

6.2.1 “找到凯雷的心脏”

6.2.2 “金三角”——向亚洲出发

6.2.3 强势整合

6.2.4 “3号增长基金”七十二变

 6.3 KPCB:三江汇流

6.3.1 秘密会晤

6.3.2 三江汇流

6.3.3 轰开城门

6.3.4 补缺KPCB

6.3.5 大腕跌撞登场

6.3.6 摇醒沉睡的巨人

6.3.7 过亿美元的大买卖

6.3.8 延续神话或是创造神话

后记A 那些命运创造者

后记B 写在最后

试读章节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VC走过了美国同行数十年的历史,一同成长的还有那些受到资本支持的产业,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创业到上市的过程,并在国内引爆了新的产业。

本书提到的风险投资仅是资本冰山的一角,其他活跃的资本形式:对冲基金、并购基金都是值得关注的,他们一起塑造了整个的经济格局。

与其他私募基金相比,风险投资更偏向于中、早期的项目,投资的金额也相对偏小。但一本最近几年翻译到中国的哈佛MBA教材《风险投资业》告诉我们,即使是倾向于中、早期项目,美国主要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将钱投入到那些真正充满风险的项目中,而是即将获得回报或可预期获得回报的项目中。早期项目并没有成为风险投资的目标,天使投资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在国外,技术创新型企业接受了主要的风险投资者资助,而在中国,模式创新型企业受到追捧,这和中国很多产业还没有形成稳定格局有关。2004年之后,蒙牛乳业、盛大网络、分众传媒、无锡尚德、如家酒店、百丽鞋业等企业相继上市,让人看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机会,也让人看到了资本助力下的行业重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我们缺乏成熟的商业体系,各个行业都缺乏足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这一点尤其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突出。中国的很多产业尽管存在收入巨大的企业,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这些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对于创业者们来说,中国的经济正在达到一个拐点,每一个行业都在催生出自己的领头羊企业,这一点除了创业者自身的觉悟和能力提高外,资本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探寻风险投资的价值时,我们发现(尤其在中国)资本的介入,让创业者们获得了短时间内完成重整行业的机会。比如国美、苏宁对于电器零售行业的重整,蒙牛对于乳制品行业的重整。通过对上述事件的累牍报道,国内的创业者进一步了解了资本的运作形式,而蒙牛、永乐电器的对赌协议,以及娃哈哈与达能的产权诉讼都让创业者心感警然。

在资本日益丰沛的今天,我们周围世界的变化也在加快。资本的雷达正在一遍遍扫描各个行业,以期捕获其中的佼佼者,一旦该行业的领头羊获得融资,其他的参与者也会心向往之,加速与资本的融合,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崛起。

不可否认,资本为创业者发展壮大所需的时间成本支付了账单。这或许可以解释风险投资的部分价值。

行文将止,又一次浮现起那些令作者印象深刻的被采访者们,汉鼎的徐大麟先生、IDG的熊晓鸽先生的经历讲授让作者仿如亲历了当时那段历史,为相对匮乏的早期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智基的陈友忠先生多次在入夜发来他对我们采访的回复,同时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让本书其他部分的写作也汲取到很多营养,联想投资的欧阳翔宇先生提供的多本VC行业教材和与作者的探讨让作者看到了行业内更多的东西,德同的邵俊先生提供的行业知识分享也是作者不可多得的财富。

其他还有很多人,都为作者尽快完成该书提供了帮助,比如IDG任瑛和3i的samantha女士,她们的职业精神让作者钦佩。如果要把感谢的人拉出一张名单,除了接受采访的对象外,那些帮助联系的人名也可以拉满一页纸,在这里就不逐位列述,一并谢过了。

最后,也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

陆悦

2007年9月11日于北京

序言

全球高科技产业这些年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创投(VC)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它为有技术、有想法却苦无资金的创业团队提供了实现创业梦想的可能性。而创投资金的大举涌入,也造就一批批的科技业新生力军。

我很早就将创投的概念引进台湾地区并成立了宏大创投。之后随着宏基公司的成长茁壮,在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宏基也通过旗下相关的创投基金投资了不少高科技产业,累积了很多经营管理与投资经验,并掌握了市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4年年底,我从宏基公司退休后成立了智融集团,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因此以“智能融通、共创价值”为经营理念,希望智融集团在新经济时代能发挥影响力。其中创投基金的经营管理就是集团业务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同时并以“诚信”、“专业”、“绩效”作为经营原则与理念,也希望在经营事业之余,对社会有所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全球各地的创投资金纷纷以中国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创投业者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力,也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在此时刻,本书付梓将能为有志投入创投领域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本书内容旁征博引,详细介绍了创投业者进入中国市场发展的过程:从探路期、泡沫期、蜷伏期、破冰期再到目前的蜂拥期。本书作者不仅与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创投者进行深入的访谈与对话,同时对不同的创业者在中国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书中这些丰富的资料相信将有助于让外界更加了解创投者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再辅以书中所介绍这些海内外重量级创投者在中国所采取的不同投资策略与运作方式,相信这也将有助于中国未来建立更健全的创投发展机制与环境,并能促进创投业更快速的发展。

从IDG集团、华登国际、上海联创、联创策源、汉鼎亚太,到英特尔投资、智基创投、联想投资、日本软银集团、中经合等创投业者早期就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并前往布局,如今随着中国已由“世界的工厂”朝向“世界的市场”发展,创投业者无不前往卡位,也造就创投资金如今已投资在中国许多新兴产业,并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IT产业、网络产业、通信产业到许多新兴的科技(如能源产业等),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仍不断将出现许多新的投资机会,可供创投者与创业者一同携手合作,只要能了解当地的环境,掌握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相信创投者将继续在中国市场找到许多创新发展的投资机会。

施振荣

宏碁(Acer)创始人、智融集团董事长

后记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VC走过了美国同行数十年的历史,一同成长的还有那些受到资本支持的产业,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创业到上市的过程,并在国内引爆了新的产业。

本书提到的风险投资仅是资本冰山的一角,其他活跃的资本形式:对冲基金、并购基金都是值得关注的,他们一起塑造了整个的经济格局。

与其他私募基金相比,风险投资更偏向于中、早期的项目,投资的金额也相对偏小。但一本最近几年翻译到中国的哈佛MBA教材《风险投资业》告诉我们,即使是倾向于中、早期项目,美国主要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将钱投入到那些真正充满风险的项目中,而是即将获得回报或可预期获得回报的项目中。早期项目并没有成为风险投资的目标,天使投资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在国外,技术创新型企业接受了主要的风险投资者资助,而在中国,模式创新型企业受到追捧,这和中国很多产业还没有形成稳定格局有关。2004年之后,蒙牛乳业、盛大网络、分众传媒、无锡尚德、如家酒店、百丽鞋业等企业相继上市,让人看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机会,也让人看到了资本助力下的行业重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我们缺乏成熟的商业体系,各个行业都缺乏足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这一点尤其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突出。中国的很多产业尽管存在收入巨大的企业,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这些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对于创业者们来说,中国的经济正在达到一个拐点,每一个行业都在催生出自己的领头羊企业,这一点除了创业者自身的觉悟和能力提高外,资本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探寻风险投资的价值时,我们发现(尤其在中国)资本的介入,让创业者们获得了短时间内完成重整行业的机会。比如国美、苏宁对于电器零售行业的重整,蒙牛对于乳制品行业的重整。通过对上述事件的累牍报道,国内的创业者进一步了解了资本的运作形式,而蒙牛、永乐电器的对赌协议,以及娃哈哈与达能的产权诉讼都让创业者心感警然。

在资本日益丰沛的今天,我们周围世界的变化也在加快。资本的雷达正在一遍遍扫描各个行业,以期捕获其中的佼佼者,一旦该行业的领头羊获得融资,其他的参与者也会心向往之,加速与资本的融合,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崛起。

不可否认,资本为创业者发展壮大所需的时间成本支付了账单。这或许可以解释风险投资的部分价值。

行文将止,又一次浮现起那些令作者印象深刻的被采访者们,汉鼎的徐大麟先生、IDG的熊晓鸽先生的经历讲授让作者仿如亲历了当时那段历史,为相对匮乏的早期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智基的陈友忠先生多次在入夜发来他对我们采访的回复,同时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让本书其他部分的写作也汲取到很多营养,联想投资的欧阳翔宇先生提供的多本VC行业教材和与作者的探讨让作者看到了行业内更多的东西,德同的邵俊先生提供的行业知识分享也是作者不可多得的财富。

其他还有很多人,都为作者尽快完成该书提供了帮助,比如IDG任瑛和3i的samantha女士,她们的职业精神让作者钦佩。如果要把感谢的人拉出一张名单,除了接受采访的对象外,那些帮助联系的人名也可以拉满一页纸,在这里就不逐位列述,一并谢过了。

最后,也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

陆悦

2007年9月11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随着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创投业者无不前往卡位,并在中国许多新兴产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内容旁征博引,有助于让外界更了解创投业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宏碁创始人、智融集团董事长 施振荣

投资业是长跑比赛,不是短线操作,它的成功需经多年的积淀与磨合。作者对行业观察和记录的坚持不懈,是这本让第三方有机会了解该行业变迁的书籍能够出炉的关键。

——鼎晖投资总裁 焦震

这样一本以专业投资发展为主轴的书籍即将面世,反应出当前趋势,很高兴看到东西方创投优势结合发生在中国。创投已进入全球化,跨国案例很多,资金对国内来说已不是问题,但贵在如何运用并刺激产业经济的发展。

——汉鼎亚太董事长 徐大麟

本书作者为我们重现了风险投资行业变迁的历史图画,也为慧眼的读者揭示了一个不难发现的事实:在中国。从事风险投资本身,也是一个充满了困惑与诱惑、挑战与刺激的创业过程。投资需要理性,置身炼狱更不能忘了冷静。

——IDGVC创始合伙人、中华创业投资协会理事长 熊晓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