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奇是位诗人,像许多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还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葬师,司埋葬和焚烧死者之职。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思索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则催人泪下。这里有逝去的父母、夭折的子女;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者……这里有生者对死亡的思考,有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内容推荐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密歇根一个小镇的殡葬师,司埋葬和焚烧死者之职。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

这里有在幕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目录

译序

一 生死如梦

二 格莱德斯通的名言

三 发明抽水马桶的人

四 基督的右手

五 道成了肉身

六 高尔夫墓场

七 寻梦的人

八 诗人和食客斯文尼

九 万圣节之夜

十 艾迪大叔的公司

十一 杰茜卡、“新闻猎犬”和卖棺材

十二 在冬天上路

试读章节

米罗去世所在的医院是一流的。每扇门上都有标志,说明这是哪个部门,哪个科室,其分类和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密切相关。我原以为,这些词总合起来,应是表明“人类状态”的意思,其实不然。米罗的遗体放在地下室,位于“收发室”和“洗衣房”之间。米罗如果还能喜欢什么,他会喜欢这样的位置。米罗所在的房间叫做“病理室”。

对于死,医学和技术用语总是强调“失调”。

所以,我们总是死于各种机能障碍、机能不全、机能紊乱、机能衰退、机能异常、机能停止,直到最后“完事”。这些病或是慢性的,或是突发的。死亡证明书上的语言一向软弱无力,米罗的死亡就被说成是“心肺功能衰退”。同样,哀痛中的霍恩斯比太太,会被形容为“垮了”、“毁了”、“散了架子”,仿佛她身体上真出了什么结构性的毛病。这就等于说,死和悲痛并非万物神圣秩序的一部分,米罗的过世和他的未亡人的哀泣,都是,或者应当归类为,一种难堪。对于霍恩斯比太太,“举止适当”意味着表现坚强,经得起狂风暴雨,好给孩子一个榜样。这方面,我们有热心的药剂师可以慷慨相助。至于米罗嘛,当然了,举止适当的意思大概就是,他回到楼上,咬牙坚持,让心电图仪呀脉波仪呀一概“嘟嘟嘟”地尖叫不停。

但米罗此刻却身处楼下,在“收发室”和“洗衣房”之间,安放在不锈钢抽屉里,用白塑料布浑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而且,由于米罗脑袋小,肩膀宽,肚皮大,双腿消瘦,脚胫上又系了个标识牌,垂下一条白线,他看上去像一颗大得吓人的精子。

我签字把米罗领走,一度曾经想到,米罗对这些是不是很在意。但现在我们知道,他不在意,因为死者一无所求。

回到殡仪馆,在楼上的涂油间,在标着“非请莫入”字样的门后,米罗·霍恩斯比躺在瓷桌上,沐浴在明亮的灯光里。解开裹布,扳直身体,米罗多少恢复了一点他的本来面目——双目圆睁,嘴巴大张,恍如重返人世。我替他刮脸,合上他的眼睑和嘴巴。我们把这一步叫“整容”。有些“容”,如眼睛和嘴巴,永远也不会恢复生前的样子:开开合合忙个不停,专注于某事,露出某种表情,告诉我们这事那事。在死亡中,它们告诉我们的,是它们从此再不会有所作为了。最后处理的细节是米罗的手,一只交握着另一只,安放在腹部,摆出轻松、安详和休息的姿态。

这双手从此不必再忙碌。

摆姿势前,我为他净手。

几年前妻子搬走时,留下孩子,也留下了一堆没洗的脏衣服。妻子弃我而去在镇上是件大新闻。洗衣房是人们说东道西的好地方。当时虽然议论甚多,却没人知道如何安慰我。我想,他们也是无能为力啊。为了弥补,他们送来蒸锅和炖牛肉,带我的孩子出去看电影,划船,请他们住在附近的妹妹来看望我。米罗所做的,就是一周两次派洗衣店的车来,帮我处理换洗衣服,这样做了两个月,直到我请到管家。米罗每天早晨来,带走五大包脏衣服,中午时候,再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折叠得整整齐齐地送回来。我从未要求他这么做。说来我和他并不熟,从没去过他家,或光顾他的洗衣店,他太太也不认识我太太。他的孩子太大,和我的孩子玩不到一块。

新管家安顿下来以后,我去向米罗道谢,并交付欠账。米罗的收据上详细开列了清洗和烘干的次数和数量,消耗了多少洗涤剂、漂白粉和柔软剂。全部算下来,我估计要六十元。我对米罗说,取衣服,送衣服,熨烫、折叠、分类,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和孩子们,让我们有干净的衣服穿,干净的毛巾和床单可用,这笔钱该怎么算。米罗闻言一笑:“别放在心上。一只手洗另一只手,谁跟谁呢?”

我先是让米罗的右手压在左手上,然后反过来,然后再反过去。后来我想通了:这无关紧要啊。不管怎么放,一只手洗另一只手,分什么彼此呢。

涂油大约花了我两小时。  做完这件工作天已大亮。

P11-13

序言

20世纪50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以为殡葬的意思就是埋到地下。父亲是殡葬师,他在那些和我一起玩的孩子的眼里,比在我眼里更神秘。

“你爸爸到底做什么?”其中一个会问:“他怎么弄的?”

我说,肯定先有个坑,挖个大坑,再就是那些尸体,死人的尸体。

“把他们埋起来。懂吗?埋到土里。”

这就够了,他们不说话了。

尽管嘴上说得理直气壮,我心里并不踏实。我很奇怪,殡葬的字面意思是“带到下面”(undertaker),为什么不是“放到下面”(underputter)呢?说实话,对于死人,“带”字总让人感到有点大词小用。“带”有陪伴的意思,而死人一路上不需要别人陪伴。你可以“带”你妹妹去商店,而自行车呢,你可以把它“放”在车库。我喜欢在这些字眼上较真。

七岁那年,家里送我去学拉丁文——当祭童非懂拉丁文不可。这是妈的主意,她说,如果我对主不敬,主也不会对我好。我对此坚信不疑。在我看来,妈的话即便算不得真理,也是最接近真理的。拉丁文神奇而有魅力,元音多,念起来响亮。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我跟着圣克伦班教堂的肯尼神父学发音。他给我一张卡片,神父要念的部分用红字,我念的部分用黑字。肯尼神父来自爱尔兰,和我叔祖是神学院的同学。叔祖年纪轻轻死于肺结核,我的名字就是由他来的。我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妈和肯尼神父“密谋”的计划,就是想一步步把我培养成神职人员。多年以后,肯尼神父退休回到家乡加尔威的盐山,我听他原原本本地讲过这事。世界变化太大,教会迥异于往昔,肯尼无法适应,只好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

我记得有一次他和父亲在教堂后面见面。那时我时常提前回家,在葬礼上帮忙。父亲一丝不苟地穿着晨礼服,抬棺人戴着手套,绳索的扣眼里别着白花。院子里停放着棕色棺材,旁边是抽泣不止的死者遗属,亲友们肃立在他们身后。

教会的规则修改了,全盘英国化,法衣由黑色改为白色。对此,肯尼神父不以为然。他走出教堂,气冲冲地对父亲大叫:“爱德华,听说这葬礼改为‘庆祝’了。既然如此,脸上还挂着一副严肃表情干什么?赶紧告诉格林玛尔迪太太,主教大人希望他们在葬礼上能快活起来。”

格林玛尔迪一家对肯尼神父的冷嘲热讽司空见惯,不为所动。

我手捧圣水,站在一身白袍的神父和一身黑衣的父亲之间。

……

在关于我的著作的书评中,人人都会提到我不寻常的职业,意思在说,对于一位殡葬师,写诗真是不坏的事。“殡仪员诗人”和“诗人殡葬师”成了我的标准称呼。黑体字标题想尽量抓住读者的眼球:《观察家》用的是“尸丛文集”,《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用的是“请到我的殡仪馆”,《华盛顿邮报》则说,“诗歌深入黄泉”。对这些说法我并不反感。被人关注总是好事嘛,我对自己说,哪怕像个跳舞的狗熊呢。说心里话,我觉得,那些在大学任教或在其他类似的高尚领域工作的诗人们,他们和殡葬师有何不同?不也是在生活、在爱与死中寻找意义和声音吗?有人曾经问西穆斯·希尼,为何写了那么多“哀歌”(elegiac poems),希尼反问道:除了哀歌,还有别的诗吗?叶芝写给庞德——或是庞德写给叶芝,我记不清了——的信中说:“性和死,是诗人写作的唯一主题。”性很美,死亡则比比皆是。这些,我自问,对于那些诗人教授、诗人编辑、诗人家庭主妇或诗人爸爸,有什么不同吗?

哪种葬仪不是寻求更多地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呢?

尽管如此,父亲的问题还是问得好。他知道葬仪如何形成和塑造了他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成为他自己。他知道,别人的悲伤,别人的漠然,别人的绝望、希望和信仰,他们互相护持、选购棺材的方式,他们献花和道别的方式,他们怎样哭和笑,怎样饮酒和戒酒,都使他得以更深地了解自己,他的禀性,他的家族,他的上帝。我想他一定知道,二十二年前的今天,我搬到米尔福德,我的生活也将那样被形成、改变和塑造。

做殡葬师就是让自己献身于一项事业,保证、允诺一定完成它。有朝一日他离去了,我也将这么做。我告诉他我会写一本书,我心中的这本书是写给诗人看的,他们对我们做的事存有疑问;或是写给读诗的人,他们探求诗意,想知道更多。父亲心目中的书是写给我们这个阴森行业的从业者的,他们一身黑衣,在周末和假日工作,将车辆安排好,准备安葬死者的遗体;他们在深夜被唤醒,有人死了,他们必须匆忙赶去,尽他们的职责。

此时此刻,就在这里,束缚松开,不那么严肃的许诺兑现了,誓言实现了,葬礼完成了。

                   托马斯·林奇

                  于米尔福德,密歇根

                   1996年6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林奇的作品肃穆、坦率,不乏黑色幽默,而又略带感伤,所有这些,都被完美地统一于某种机智的病态当中。林奇写了一部关于死亡的极有个性和怪异的杰作,一部詹姆斯·乔伊斯将乐于称之为“葬礼喜剧”的书。

——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国作家)

卡大卡曾经说过,一本书应当是劈开人类内心之冰的利斧。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就是如此。身具诗人和殡葬师的双重身份,林奇的写作粗旷而富有洞察力,同时不失其优雅。

——吉姆·哈里森(Jim Hamison,美国作家)

林奇的语言功力令人敬佩:坦诚而饶有诗意。

——艾尔莫·列奥纳德(Elmore Leonard,美国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