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彝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从远古时期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这里被发现,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在彝区有大量的遗存,而且始终影响着彝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彝族毕摩文化(信仰的灵光)/中国原始宗教文化图文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起国庆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彝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从远古时期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这里被发现,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在彝区有大量的遗存,而且始终影响着彝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容推荐 《中国原始宗教文化图文丛书》,力求展示我国多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亮点,本书是该系列中《彝族毕摩文化——信仰的灵光》。 本套书的作者都是多年研究、介绍中国原始宗教的专家学者,他们长年在我国边疆少数地区调研,书中内容多是他们在实地考罕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各书均是本民族作者写该民族宗教文化,读来亲切感人。 本套书融知识性和欣赏性为一体,图文并茂,相互呼应,让读者在阅读愉悦中获取许许多多原始宗教的信息…… 目录 引言 一 彝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形态 1. 自然的人格化 天地日月星辰崇拜 山石水火树木崇拜 2.虚幻的图腾祖先 竹的后裔 马缨花始祖 虎与鹰的氏族 葫芦衍生的子民 3.血缘祖先的崇拜 三魂观与三灵观 马都:祖灵的象征 撮毕:祭祖大典 独特的土主信仰 二 毕摩及其文字经籍 1.毕摩历史源流 2.毕摩的法器 凉山毕摩法器 贵州布摩法器 昆明地区西波法器 楚雄毕摩法器 大理阿闭法器 广西腊摩法器 3.毕摩与彝文的创造 4.毕摩与彝文经书 祭祀经 占卜经 百解经 祈福经 指路经 三 神秘的原始巫术 1.占测吉凶祸福 鸡卜的秘密 胛骨的征兆 木卦的信息 鸡蛋的神奇 猪脏的预示 牛羊角卦象 2.禳解病灾殃祸 招魂祛病术 祈安净宅术 3.诅咒与盟誓 咒鬼与咒人 盟誓的方法 神明裁判 四 无处不在的禁忌 1.禁忌的产生 源于自然崇拜的禁忌 源于图腾崇拜的禁忌 源于祖先崇拜的禁忌 源于鬼魂岽拜的禁忌 2.禁忌的各种类型 生产忌 婚丧忌 生活忌 年节忌 毕摩忌 五 祈愿丰收的生产祭祀 1.狩猎祭:祈祷猎事顺利 2.畜牧祭:祈求六畜兴旺 3.农事祭:祈愿五谷丰登 六 灵光普照的日常生活 1.服饰印载的灵性 2.与神共食 3.神人同居 七 神圣的人生祭礼 1.求子护育 求子 护育 2.穿裙裤礼 3.婚嫁祭俗 4.丧葬祭礼 八 神灵的颂歌与祭典 1.神话:宗教的注脚 创世的丰碑 洪荒的记忆 2.祭祀歌谣:神灵的颂歌 3.年节:神灵的祭典 岁时年节:祭祖 火把节:除秽 跳宫节:忆祖 密枝节:社祭 九 祈神乐舞与神画灵物 1.与神共舞 虎舞 送灵舞 娱神驱鬼舞 2.为神谱曲 3.神画巫符 4.避邪灵物 石雕泥塑 吞口面具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彝族民间美术的天地里,石雕泥塑和吞口面具独具特色,司称民间美术中绽放的两枝奇葩。它们不仅具有审美、装饰的艺术功能,同时具有避邪免灾的宗教功能。 石雕泥塑 彝族民间的石雕泥塑之物,多用来镇守家宅,阻止鬼魅妖孽进犯家庭。选择的对象有虎有猫也有狮,有的置于宅门两边,有的耍在门楣上,有的放在中柱脚前,有的安在房檐上,但都具有避邪的功能。云南永仁县彝族支系俚颇人家,有的在正屋的中柱脚下放置有一对石虎,彝族视中柱为家宅的主心骨,中柱有石虎守护,家庭就能得到平安。滇南红河一带的彝族石虎,形体粗壮笨重,用整体粗石简单雕琢而成。 云南文山彝族的陶虎头,形似骷髅,双眼深凹,龇牙咧嘴,嘴巴大张,五官夸张,甚为恐怖,常放置在住宅的屋檐上,确有吞噬进犯家宅鬼魅的震撼力量。云南呈贡县彝族瓦猫,有的放在门楣上,有的置于屋檐上,用黄泥土捏制而成,胸前还执有一醒目的八卦图,并涂有红油漆,四肢直立于瓦背上,耳朵高竖,眼睛向外突出,头顶“王”字,显得十分机警和凶悍。在彝族民间,虎与猫实则同一动物,猫就是虎,虎即为猫。 云南石林县彝族支系撒尼人,几乎每家每户的房檐上都安有石虎,有的放一个,有的放两个。安放石虎必须要选择吉日,认为虎日安放的石虎最具灵性。安石虎时,必须要请舅舅回来开光点血届时,舅舅要捉一只红公鸡,先念一阵消灾、镇邪等咒语后,随耳用嘴咬破鸡冠,将鸡冠的血点在石虎的五官上,烧香化纸后安上。彝族认为,经过开光后的石虎就被赋予了神性,具有避邪的功能。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舅舅,就得安两只或三只石虎。安放好的石虎,不准轻易触摸它,即便要稍加挪动位置,也要先敬香化纸钱,否则,石虎的灵性就会散失,家庭就会遭遇不幸。 吞口面具 吞口,也称镇宅面具,其作用与路口的石虎、门檐的瓦猫等大抵相同。云南楚雄一带的彝族吞口,形状为虎头,用整块木质雕刻而成,一般都带有长柄,呈勺的形状。其中的“五虎吞口”最具特色,在一个大虎头内含有四个小虎头,即额头上一个,两只眼珠中各长一个,口中咬的剑柄也雕成虎头形状,形象威严肃杀。彝族认为,吞口在虎年虎月虎日刻制,选虎日悬挂最能灵验,将它悬挂在门檐上,能吞食邪恶,镇守家宅。此外,前述崇拜虎的部分彝族,在举行祭祖大典时,要将葫芦瓢凸面涂红,绘成狰狞的黑虎头,然后在史诗的吟唱声中,把瓢绘虎头悬于大门门首正中。这类吞口不是用来驱邪的,而是图腾祖先的象征。 彝族节祭面具深受各种灵魂崇拜观念的影响。云南双柏县罗婺村的彝族在火把节期间使用的面具,特点突出。届时,要挑选两个青年男女装扮成公、母虎神,头戴像人又似虎的木雕面具,面具的嘴装有野猪或獐子獠牙,跳虎舞者身披草裙草衣,赤足。周围的人则扮为牛马、野兽,随虎神共舞。虎神所到之处,人们争相奉献食物和酒,以求吉祥。 云南禄丰县高峰乡彝族在火把节期间,要制作三个竹扎纸糊的大面具。三个大面具中,白的代表诸葛亮,红的代表关羽,黑的代表孟获;一说代表白蛮、红蛮、黑蛮的首领,或太阳、月亮、土主。面具高约一百二十厘米,宽约八十厘米,面部造型怪诞,头戴绘有彩色图案的尖冠,耳际有两个人头,俗称抢耳神。孟获的脑门多一只眼,传说是专管阴间之事的,能够镇邪避邪。三个面具可谓目前见到的最大的面具。节日的第三天,由数十名小伙子组成的刀舞队,以及由三名中年男子率领的面具队,在锣鼓队的伴随下到村中挨家挨户驱鬼逐疫,并请彝族毕摩念《驱鬼除邪经》。 云南易门县彝族的哑巴神面具,为避邪面具,用一只稍作处理的有背带的火草包或麻布袋制成,两面均绘有传说中的哑巴公面像,造型稚拙古朴。面像五官用蓝、红、白三色细线描绘,额部两端插缚几根雉尾作为装饰。表演时,将火草包或麻布袋倒套在头上,背带垂于胸前。由于面具眼部未镂空,故要在火草包或麻布袋中垫一些杂物、树叶,使人脸与面具之间产生一些空隙,以便朝外视物。 此外,彝族的避邪面具也常使用在各地的丧葬习俗中。云南师宗县彝族的丧葬礼仪面具,用整木雕刻而成,施彩绘,用绳扎戴在人面部,用它来驱逐震慑沿途的鬼怪。云南石林县彝族的丧葬面具为狮虎,出棺前,有两人戴套头狮虎面具在前开路,沿途跳面具舞,以示驱除祖魂回归祖地途中的妖孽。 彝族节祭面具深受各种灵魂崇拜观念的影响。云南双柏县罗婺村的彝族在火把节期间使用的面具,特点突出。届时,要挑选两个青年男女装扮成公、母虎神,头戴像人又似虎的木雕面具,面具的嘴装有野猪或獐子獠牙,跳虎舞者身披草裙草衣,赤足。周围的人则扮为牛马、野兽,随虎神共舞。虎神所到之处,人们争相奉献食物和酒,以求吉祥。 云南禄丰县高峰乡彝族在火把节期间,要制作三个竹扎纸糊的大面具。三个大面具中,白的代表诸葛亮,红的代表关羽,黑的代表孟获;一说代表白蛮、红蛮、黑蛮的首领,或太阳、月亮、土主。面具高约一百二十厘米,宽约八十厘米,面部造型怪诞,头戴绘有彩色图案的尖冠,耳际有两个人头,俗称抢耳神。孟获的脑门多一只眼,传说是专管阴间之事的,能够镇邪避邪。三个面具可谓目前见到的最大的面具。节日的第三天,由数十名小伙子组成的刀舞队,以及由三名中年男子率领的面具队,在锣鼓队的伴随下到村中挨家挨户驱鬼逐疫,并请彝族毕摩念《驱鬼除邪经》。P206-209 序言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当时,原始宗教的意识笼罩着整个社会,其他意识都必须依附原始宗教才能存在和发展。 古往今来,沧海成桑田。随着岁月的流逝,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观念及其祭祀仪式、风俗礼仪等已濒于灭绝,但在有的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中,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礼仪风俗仍有存留。这是原始宗教的文化遗留,也是人类原始思想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原始宗教是孕育原始思想文化的母腹,也是培育远古文明的摇篮。原始宗教中包含着丰富厚重的人类思想文化信息,蕴藏着原始哲学、原始思维、原始教育、原始天文历法、原始医药、原始音乐舞蹈、原始雕塑艺术、原始伦理法规、原始风俗民情等,它是原始思想文化的载体,宛如一棵根深叶茂的意识之树。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我国原始宗教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显苦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 从历史意义而言,今天我们去领悟中华民族远古原始宗教文化的真谛,如同我们去认识世界失落的文明,即古印度文明、爱琴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以今人的眼光看我们原始先民的思想活动、社会活动、生存环境等,确实有难以理解之处,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人类童年时期,就不会惊奇了。毕竟古人和今人的心灵是能沟通的,昨天是源,今日是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脉相承的。 中国原始宗教宛如一层神秘的面纱,覆盖着我国许多远古的文明。如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迹,墓地遗骸头东足西的葬式、遗留的赤铁矿粉,显示了灵魂观念的产生。没有灵魂就没有观念,没有观念就没有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我国远古文明的曙光。雪域高原的古老苯教,象雄王国的故垒废墟,大漠孤烟中的萨满鼓声,丽江白水台的东巴灵洞,泸沽湖畔的格姆女山……这许许多多的文化遗迹,仿佛向我们诉说着遥远年代的文明。许许多多依然存在的文化景观,企盼我们去认识、观赏和开发,拂去历史的尘埃,展示它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原始宗教文化图文丛书》,力求展示我国多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亮点。首批问世的《心灵的火焰——苯教文化之旅》《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走进图画象形文的灵境——神游纳西占王国的东巴教》《银苍玉洱间的神奇信仰——白族本主崇拜》《大漠神韵——神秘的北方萨满文化》,是我们撷取的我国原始宗教文化长河中的五朵浪花,每本书各具特色,魅力四射。 本套书的作者都是多年研究、介绍中国原始宗教的专家学者,他们长年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书中内容多是他们在实地考察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各书均是本民族作者写该民族原始宗教文化,读来亲切感人。 本套书融知识性和欣赏性为一体,图文并茂,相互呼应,让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获取许许多多原始宗教的信息…… 本套丛书因系初创编著,不足之处,请读者赐教,以臻完善。 杨学政 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2003年 后记 我从小生长在偏远的彝家山寨,亲眼目睹和体验到彝族原始宗教对彝族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强烈影响,心里早已萌发写一本有关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方面的小书的想法。到云南民族博物馆工作后,有机会赴各地彝区开展民族文物的征集和田野调查工作,积累了一些第一手资料,在参阅前人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小书。虽然初衷是想系统介绍彝族的原始宗教文化,但限于本丛书的统一要求和篇幅,有些内容只有割爱,难免留下些许遗憾。 拙著从选题到付梓,倾注着很多前辈、同仁的关爱和心血。丛书主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杨学政研究员为鼓励我这个后学,把此书的选题列入整套丛书之中,并仔细地为我审定了撰写大纲。彝族著名学者左玉堂、乌谷、张纯德、普学旺等研究员以及云南民族博物馆谢沫华馆长、普卫华副馆长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段明明、杨兆麟、欧燕生、杨军等同事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使此书增辉不少。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为使本书尽量与丛书的体例、风格、要求相符,此书虽经过了几次修改,但限于学识,一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赐教指正。 起国庆 2002年8月于昆明粱家河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