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只有一次,品格与价值观决定一生的成败。
本书擷取《论语》精华,可读性强!书中结合现代案例,融入实际生活,趣味性浓!傅佩荣教授精研《论语》近40年,是华人世界公认的儒学研究大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权威性高!随书赠送《傅佩荣解读论语》DVD一张,物超所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青少年论语读本(附光盘傅佩荣给青少年讲论语)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傅佩荣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成长只有一次,品格与价值观决定一生的成败。 本书擷取《论语》精华,可读性强!书中结合现代案例,融入实际生活,趣味性浓!傅佩荣教授精研《论语》近40年,是华人世界公认的儒学研究大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权威性高!随书赠送《傅佩荣解读论语》DVD一张,物超所值! 内容推荐 从《论语》中透露出来的孔子及其弟子好学深思;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正直善良、谦虚有礼的优良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与对黎民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本书是专为广大青少年而写的,其目的是要告诉广大读者,《论语》历经两千余年,依然历久弥新,仍是值得青少年学习的经典。 目录 第一章 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对富贵的态度 如何面对人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平常处见真意 恰到好处的情商 尊重自然生态平衡 自然的人性 用心的境界 快乐由自己创造 急难见真章 无人企及的境界 入世与出世 天下楷模 第二章 努力向学——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 学习的快乐 好学使人进步 学习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走上人生正途的关键——学习 勤能补拙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学习为人处事 正确的学习态度 温故而知新 好学的颜渊 学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诗经》的学以致用 第三章 人生态度——志存高远 人各有志 正韶过错 理性控制行为 交友之道 快乐的真义 避免过失 常怀敬畏之心 中庸之道 珍惜时间 第四章 仁者爱人——人生正途 人性的整体性 民风与居住环境 化被动为主动 仁与忠恕 因材施教 精神胜过物质 当仁不让 以仁治国 杀身成仁 成就完美人格 颜渊的志向 保持真诚的心意 仁者无偏私 人生真正的目标 改过迁善 仁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行仁需要一生的努力 樊迟三问“仁” 智者是走向仁者的必经之路 推己及人 从身边做起 孔子不相卫_ 随时都可行仁 智仁勇三达德 仁者管仲 第五章 礼貌、礼节、礼仪——人际规范 重视礼的细节 礼是区分,乐是和谐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礼是人际关系的共识 礼是实现美德的前提 礼让为国 纯朴和文饰不可或缺 礼乐的根本在于真诚的情感 和谐的前提是守礼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德行教化礼制约束 孝心与礼法配合 礼不能名存实亡 礼的教育 第六章 孝、悌——从家庭出发 为人以孝悌为本 子承父志为孝 孝顺的唯一 孝顺是自然情感的流露 真正的孝顺 读书人的层次 读书人良好的德行 三年之丧 不违不怨 把握机会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与个人生命 慎终追远 交游有道 第七章 如何看待政治——为政之道 无为而治 以德行治理天下 重在修身 提拔正直的人 恩威并施 政治与孝悌的关系 自身端正 模范的作用 名正言顺 《诗经》与政治 欲速则不达 切勿懈怠 胸襟广大 各司其职 勤政治国 以民为本 试读章节 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他曾说,平常即使吃着粗粮,喝着白开水,累了的时候以手臂作枕头睡觉,也是很快乐的。我们不要以为,孔子认为贫穷是快乐的,他的意思是贫穷时,知道另外有快乐的来源,就不会以贫穷为苦了。因为孔子自小的身世就让他认识到这一点。 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当时才二十岁左右,由于孔家无法接纳他们,母亲只好带着孔子回娘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孔子,由于家境清寒,必须帮忙做所有琐碎的家务,也因此学会了许多本事。出身平民的孔子,没有资格上当时的大学,他不甘心学习之路就此断绝,于是立志求学。当时的同龄人在十五岁的时候,都开始进入百工行业谋生,而孔子则立志求学继续深造。孔子立志求学以后,就遍访名师,历史上记载他曾“问礼于老子”,也曾向有名的盲人乐师师襄习乐。我们可以从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知道他用功的程度。 当时孔子随师襄学习弹奏一首曲子,师襄认为他已经弹得不错了,就要他换一首新曲子练,孔子却说:“不行,我只会弹奏这首曲子而已,还不懂得掌握技巧。”师襄只好继续让孔子练习。又经过几日,师襄认为孔子已经弹奏得够好了,可以换别的曲子练习,孔子又说:“还是不够,我只知道它的技巧,却不懂这首曲子的真正含义。”又练习一阵子,孔子仍然觉得自己只是知道这首曲子的用意何在,却还不了解这首曲子描写的人。最后,他终于弹到“得其为人”的境界,即知道这首曲子里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他对师襄形容说,这个人长得瘦而高、皮肤黝黑,眼睛看着遥远之处,好像在牧羊一样。这个人就是西周的周文王,师襄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因为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正好是歌颂周文王的,孔子这个学生竟然能“习其曲,习其术,习其志,得其为人”。师襄于是离开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这就是“青出于蓝”的最佳实例,说明孔子学习任何事物都能学得很透彻。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在他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跟随他学习了,并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团体。五十一岁时,孔子才出来做官,一开始当县令,做得很好,在五十三岁时代理宰相事务,使得鲁国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政治是诡谲的,孔子做得太好引起邻近的齐国的妒嫉,眼见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日盛,齐国担心会受到威胁,开始紧张起来,于是用美女来迷惑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鲁定公看到这么多的美女、骏马,竟然“定”不下来了。他开始疏远孔子,孔子由此知道自己很难在鲁国实现理想,便在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时状况颇多,有时遇上战争,有时被当作人质,有时被抓,有时被围,甚至还差一点被杀。有一次弟子子贡听到别人描述孔子神情落寞,活像一只丧家犬。孔子听了子贡的转述,就笑着说:“我对外形不在乎,但说我是丧家之狗,说得没错!说得没错!” 孔子一直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周游教化,当时是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的晚年可谓相当凄凉,亲近的人都比他先走一步:七十岁时,儿子孔鲤过世;七十一岁时,最好的学生颜回过世;七十二岁时,最忠心的学生子路因跻身卫国的内战而遭杀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辞世,享年七十三岁。许多弟子自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更是守了六年。后来,孔墓附近形成了村落,名为孔里。 孔子的一生看似平凡,志向也无法伸展,但他凭什么拥有这么大的成就,一直到现在,还被后代当成伟大的人来尊敬呢?原因在于,孔子以身教、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与“典型的人”,正所谓“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就是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天下人都会效法。一个普通百姓能作为百世的老师,正如司马迁所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要去追随谁呢?为真正了解孔子,我们且从《论语》本身来诠释。P2-3 书评(媒体评论) 傅佩荣教授是专攻哲学的,他有西学背景,旧学根底也深厚。他的讲座有学理有问题意识,无一句无出处,人又儒雅,口才也极佳。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