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会停下脚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当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时,不要忘记,贫困固然会禁锢心灵,可是,富裕也会让灵魂沉沦。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日益殷实的时代里更应不断升华。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中世纪抄本插图的发展历程和抄本插图中的《圣经》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直观的信仰(欧洲中世纪抄本插图中的基督教)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龚缨晏//石青芳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时代不会停下脚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当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时,不要忘记,贫困固然会禁锢心灵,可是,富裕也会让灵魂沉沦。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日益殷实的时代里更应不断升华。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中世纪抄本插图的发展历程和抄本插图中的《圣经》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一个独特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成就。书中以欧洲中世纪抄本插图艺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100多幅精美的插图,直观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基督教信仰,同时也折射出了时代特征与社会风情。这既是一豁艺术史著作,也是一部宗教史著作,还可视作是文化史著作。面对着辉煌的人类艺术成就,人们不仅会获得视觉的享受,而且还能得到心灵的愉悦。 目录 上编 欧洲中世纪抄本插图的发展历程 书籍:从泥版到书册 3 基督教的产生发展与早期基督教艺术 19 拜占廷插图艺术 37 爱尔兰·萨克逊插图艺术 59 加洛林时期的插图 76 奥托时期的插图艺术 96 穆扎拉比与盎格鲁·萨克逊抄本艺术 115 罗马式插图艺术 137 哥特式插图艺术 159 下编 抄本插图中的《圣经》故事 神创造世界 183 从伊甸园到失乐园 186 挪亚方舟 194 巴别塔 198 雅各夺了以扫的福 201 雅各梦见天梯 205 雅各跟天使摔跤 209 约瑟的故事 211 摩西的故事 215 大卫的故事 222 以塞亚的幻觉 228 耶稣诞生 231 受胎告知 233 生在马厩 235 博士朝拜 238 逃往埃及 241 施洗耶稣 243 治愈彼得岳母 245 彼得拿到钥匙 247 荣入圣城 249 给门徒洗脚 251 耶稣被捕 253 审判耶稣 255 上十字架 257 耶稣复活 259 主要参考文献 26l 后记 264 试读章节 书籍:从泥版到书册 欧洲中世纪抄本中的插图,是人类文化史中的瑰宝,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载体是书籍,它的表现形式是绘画,而它的内容则基本上是以基督教为题材的。这样,按照现代学科分类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一)艺术学,因为这些插图本身就是绘画;(二)宗教学,因为这些插图绝大多数是以基督教为题材的;(三)文化史,因为这些插图的载体正是传承文化的书籍;(四)社会史与思想史,因为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社会状况。这些插图,还是地中海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要研究这些抄本,首先必须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 泥版 从生物学上来讲,人类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且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人类却创造出了其他任何一种动物都无法创造的辉煌成就,人类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这主要归功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杰出能力:保存并传递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不断得到发展。 大约在25000~30000年前之间,出现了人类最早的艺术品(主要是洞穴岩画与女性小雕像)。这些艺术品,既可以看成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表现,又可以视为知识的记录,而文字的诞生,则使人类的这种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曾用不同的书写材料来记载文字。古代中国,在纸张发明之前,把龟壳、牛骨、竹简、木牍、缣帛等当作书写材料。在古代印度与东南亚地区,主要书写材料是棕榈树叶(中文又称其为“贝叶”等)。在两河流域,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则是泥版。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就是在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的城市乌鲁克(Uruk)第四层中发现的,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200年。由于泥版上的象形文字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专家们认为,苏美尔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应当更早。在这种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后来演化出西亚的楔形文字系统。 古代两河流域泥版文书所记载的内容,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外,还有像《吉尔伽美什诗史》这样的长篇文学作品。目前关于图书的通行定义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张等形式的载体上并具有相当篇幅的文献。”根据这个定义,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当然属于图书。由于在泥版上难以绘画,这些人类早期的图书上没有插图。泥版文书上人、动物、植物、车子之类的象形文字,虽然与实物很像,但它们是文字本身,而不是作为文字附属品的插图。泥版文书上的文字,与其说是“写”上去的,还不如说是“压刻”上去的。 除了泥版外,两河流域的居民还发明了用蜡板来书写文字,并将几块蜡板“装订”成“书本”。20世纪中期,英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古代亚述帝国的城市尼姆鲁德(Nimrud)的宫殿中,就发现了这样一部“书本”,共15“页”,每一“页”大小为33.8×15.6厘米,用象牙制成。人们先在象牙板上涂抹一层蜡,然后在蜡上写字。用金铰链把各“页”连接起来,就是一本“书”了。此“书”的时代为公元前9世纪前期。不过,这样的“书”制作成本太高了,不可能大规模流行。而且,由于蜡容易融化,上面所写的内容也不会保存得很久。这样,在两河流域,最通行的书写材料还是泥版。 泥土是人们最容易获得的材料了,古代世界的许多民族都曾将文字写在泥土做成的泥版上。在欧洲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约公元前2000~前12世纪)中,也广泛使用泥版文书。爱琴文明中的文字始于公元前2000年代早期,属于象形文字(见图4)。公元前17世纪,出现线形文字A,到了公元前15世纪晚期,讲希腊语的居民将其发展为线形文字B。与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一样,线形文字泥版上只有一些与实物相似的文字符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插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在泥版上绘画。插图的出现,需要书写材料的革命。这种革命最早发生在埃及。P3-6 后记 2001年秋,为了研究利玛窦世界地图,我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欧洲中世纪抄本中的插图,并为之深深地吸引,于是,有意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写一本书。由于杂事太多,一直未能动笔。2004年,石青芳老师也来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工作,她是毕业于艺术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事之余,发现我们在欧洲绘画艺术方面竞有颇多共识,便开始筹划写作。当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料的不足。2006年,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批准了我们的研究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这样,使我们有机会到各地查找资料,从而大大加快了研究进程。经过最后的努力,书稿终于杀青。在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谈几点感受。 1.自中世纪起,基督教一直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基督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深奥的文献上,也反映在直观可见的插图艺术中。因此,要想全面认识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就不能不研究插图艺术。 2.中国古代文明固然伟大,但包括欧洲中世纪文明在内的世界其他文明同样也光辉灿烂,有些方面甚至是中国文明所不及的。西方历史上那些绘制在羊皮纸上的精美插图,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在古代中国,则见不到这类插图。一个民族,只有虚心地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衰落灭亡。 3.与现代社会相比,中世纪欧洲的物质生活无疑是贫乏、落后的,可是,还是有无数人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抄本及插图的制作。这就表明,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支柱更为重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绝对不是像现在一些“专家”们所说的那样,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饮食男女”。 4.在如今的许多中国人心目中,大学似乎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设立的。还有一些人,正努力要把大学变成名利场,变成赚钱训练所。人们似乎忘却了大学的其他使命:传承文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于是,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读大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困惑也好,迷惘也罢,至少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在这些美妙的插图中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并为中世纪艺术家的恒心与热情所感动。 时代不会停下脚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当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时,不要忘记,贫困固然会禁锢心灵,可是,富裕也会让灵魂沉沦。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日益殷实的时代里更应不断升华。 国内对西方抄本插图的研究并不多,还存在许多学术空白。限于资料条件,本书的缺陷大概也不少,因此,我们真诚地期待批评的意见,以推动学术的进步。我们把这本书视做一块垫脚石,希望有人能够踩着它登上国际学术舞台。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学者也能够自如地在国外图书馆中研究西方抄本插图的话,那么,我们将感到由衷的欣喜。 龚缨晏 2008.2.2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