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之后,管理界倾听谁的声音?查尔斯·汉迪!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管理界的预言家、哲学家,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本世纪最具创见的组织行为大师,《金融时报》十大管理名师的第二名!德鲁克与汉迪被分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翘楚!这本全球销量达100万册的书是汉迪的第一本著作。在本书中,汉迪找出了组织中的几十个变量,并一一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并理解该如何管理一个组织。为了使学生变得生动有趣,书中还以专栏的形式为读者呈现有趣的案例以及其他管理学家的理论精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组织的概念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英)查尔斯·汉迪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德鲁克之后,管理界倾听谁的声音?查尔斯·汉迪!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管理界的预言家、哲学家,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本世纪最具创见的组织行为大师,《金融时报》十大管理名师的第二名!德鲁克与汉迪被分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翘楚!这本全球销量达100万册的书是汉迪的第一本著作。在本书中,汉迪找出了组织中的几十个变量,并一一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并理解该如何管理一个组织。为了使学生变得生动有趣,书中还以专栏的形式为读者呈现有趣的案例以及其他管理学家的理论精华。 内容推荐 这本全球销量达100万册的书是汉迪的第一本著作。30年后的今天它仍是很多大学和企业中的教学用书,书中的许多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管理的圣经。 本书的主题就是探究有效管理的核心。大多数在组织中工作的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组织,也不清楚组织是如何运转的,而随着组织性质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如何有效管理也有不同的困惑。 汉迪找出了组织中的几十个变量,并一一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并理解该如何管理一个组织。为了使学生变得生动有趣,书中还以专栏的形式为读者呈现有趣的案例以及其他管理学家的理论精华。那些为组织生存和发展满心焦虑的人从此可以放松下来,以开放的眼光从新审视组织真正的意义。 目录 第一部分 组织的概念 第1章 关于本书 第2章 工作动机 第3章 角色与互动 第4章 领导力 第5章 权力和影响力 第6章 群体的运行 第7章 组织文化 第二部分 概念的应用 第8章 组织成员及其发展 第9章 组织中的工作及其设计 第10章 关于政治和变革 第11章 写给管理者 第12章 组织的未来 致谢 试读章节 金钱 如果在描述动机的章节中不讨论一下金钱或报酬的激励作用,那显然是很说不过去的。不幸的是,正如最近有人所说的那样:“尽管人们普遍同意,金钱是建立和改变行为的一个主要机制,但对于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依然所知甚少。”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激发因素,金钱的价值取决于个人计算、受金钱影响的需求的突出性、对于某种E要素会带来更多金钱的期望,以及金钱满足某种需求的效用。 在这里我们无法完整研究金钱的所有作用,但是一些重点还是要指出的。 金钱是包罗一切的。没有任何一个著名的需求分类中包括了金钱。可金钱却常常被认定是能够满足从饥饿到自我实现的各个要求。但真实情况却是因人、因文化而异。大多数人在开列自己的需求清单时,并不会把金钱列在前面,但这也可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偏见(金钱是万恶的,但是用钱买的东西就没关系了)。 金钱是比较的基础。金钱可以精确地计算。而大多数的其他激励因素却不能。因此金钱有着独特的用处,可以用做比较的标准。与过去比较、与其他组织比较、与其他人比较。由于金钱伴随着地位、责任、成功、自主或安全的增加,所以它是一个可以拿出来测量和谈论的要素,而不是潜在的因素。有人说,我们对于在比较中失利的担忧,远超过了对于在比较中获胜时的快乐。换句话说,我们把钱作为一个标尺。当我们在任何一个比较中落败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如果在比较中得胜,我们就觉得“运气不错”。如赫茨伯格所说,在某种意义上,金钱并不是一个保健因素,而是一种“等价物”。报酬的绝对数量经常牵涉到到他人、某人自己的报酬曲线、未来期望和自我观念,因而成了公平性的衡量标准。本书的第二部分会讨论雅克把“决策时间范围”作为公平基础的观念。其实许多争论的关键在于公平而不是金钱。劳勒(LawIer)的发现(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过高估计同事的报酬,因而感到不满),进一步说明了重要的是公平,而不是金钱本身。 金钱的巩固作用。从对于动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定期增加期望的目标,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年年增加的报酬,可能会被看做是工作条件,而不是对于特别的努力的回报。只有一些销售人员会把金钱与特别的努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他们素以能被金钱大大激励而著称。 计件工资制曾经能够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但是有证据显示,产品数量的变化和控制权与额外的报酬一样,具有激励作用。此外,个人计件工资制会带来不安全感,而群体计件工资制又有责任不清的问题。 尽管有种种的困难,但与安全感、地位和工作满足感相比,在组织的某些部分,报酬依然是更为简单、也较为便宜的激励人的方法。但是管理者必须考虑到公平因素或者主观认为报酬不公平的因素。 结论 经过这一番对于动机理论的总体概述,读者或许也像我一样,对这一领域内大部分工作感到失望。我希望动机理论能够为人展示生命中的真正目标和存在的理由。 动机理论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大多数人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制定自己生命中的中短期战略,还是很有用的。在组织中,任何人如果要尝试激发E要素的力量,或是把它们集中到某个具体的目标上去,那么这种决策就是很重要的。但是附带条件也很重要,因为激励是个过程,是在“我”的心里发挥作用。但是这个“我”的最本质的身份,却必须用其他的定义来加以解释。这个解释是很重要的,因为激励过程要在这个“自我”中发挥作用。“‘我’是各个心理契约中的一方,‘我’有一组程度不同的需求,但这都是怎样来的呢?通过遗传或是环境偶然造成的吗?对此我能做点什么吗?或者我只是个无可奈何的牺牲品?” 自我观念 “自我”的问题、自我观念的问题、自我理想的问题,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是所有动机研究的根本。前面我们讲过,莱文森曾提出,一个人的自我理想、对于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可以产生一种拉力,这就是最基本的激励力量。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已经提出,神经官能症的中心,就是病患对自己的判断依据有问题。他们的理想根本无法达到,因此他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乃至憎恶自己。高成就需求者应特别小心不要如此。我们无需像莱文森那样斩钉截铁,但一个人关于“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观念,确实能够影响到不同需求的突出程度。当我的职业从组织高管变成了教育者和学者后,我发现,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自我观念,确实迫使我降低物质需求,加强了其他的需求,如同事的尊敬等。 我们对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了解有限。这是因为: 自我观念大部分是来自于我们在生活中所选择的榜样。在青春叛逆期的时候,我们会抵制旧的榜样、寻找新的榜样。父母会失去榜样的地位,有时候又会在日后恢复。一个人的教师会对其关于工资和社会地位的看法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一个男孩一直都在同一个村子里长大,在村中的学校读书,那么他就会有一个不变且前后一致的榜样,而且他会毫无困难地形成自我观念。而那些才智出色的男孩子则要做出一个困难的选择。理查德·霍加特在《文化的用途》一书中,描述了出身工人家庭的文法学校的学生,是如何使用两种不同的语音(一种在学校,一种在家)来区别生活中的两个影响源的。父母很难接受自己不再成为子女的榜样,无法影响他们的自我观念。然而社会的流动性和弹性的增加,为更多的年轻人展示了更多可能的榜样。 P43-45 序言 想到我的书即将在中国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和美好未来的土地上出版,我感到非常激动。回顾30年的写作生涯,我发现我的书勾勒出了我心目中西方经济的商业革命的进程。我感到中国现在也正处在这样一种商业革命之中,但其速度却要比西方快得多。在这30年里。我写书的目的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回答工作、生活和管理中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转而思索“我们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最近又在探讨“我们为何要这样做”。在现今的中国。这些问题想必也都是需要解答的。 我写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76年,我给书取名为《组织的概念》(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因为那时我认为(并且现在仍然认为),大多数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并不理解什么是组织,或者组织是如何运转的。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使得人们工作得不开心,也没有效率,而且往往会失败。在我看来,有时候组织会成为禁锢人类灵魂的监狱。我自己在组织中工作时就经常会有这种体验。 我的第一本书成为了标准的教科书,全球销量已经达到100万册,而且在30年后的今天仍是很多大学和企业的教学用书。这就告诉我,国家可能有兴衰起落,但人们的希望、恐惧和动机却没有太大的改变,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是如此。世界会改变。但人性不会,而我的书写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过组织却是会变的,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允许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工作,并且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实现协同配合。我们不再需要把所有相关人员都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完成工作。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改变了管理者的一切。你无法直接看到你的员工并与他们面对面交谈,所以你就必须加倍努力地思考如何组织、控制他们的工作,以及如何给他们报酬。 我想,我们可能必须重新思考组织的本质。买下人们的时间然后有效地对其加以利用,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吗?如果技术的发展允许人们在远离主要组织的较小单位中完成工作,那我们何不直接购买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呢?这样就能省去很多琐碎的监督工作,省去对下属的监视,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都离得很远。组织能够节省办公空间、养老金和其他福利,以及用于管理的时间。总之,我们可以把很多为我们工作的人和群体看成是供应商而非雇员。这样可能对双方都有利。 这些在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在1980年可并非如此,因此我开始写第二本书《工作与生活的未来》(The Age of Unreason)。我想要告诉那些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为什么他们在思考如何组织、协调、沟通工作时,可能需要进行“颠覆性”的思考,并且需要非理性的和革命性的思维。在这本书中我谈到了三叶草组织(Shamrock Organization),这种组织由三类工作者组成:核心人员、外包人员和自雇工作者。我认为后两种工作者应该是把自己看成是拥有独特的顾客组合和项目组合的“组合式工作者”,所以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于某一种收入来源。 像我所有的书一样,这本书对于那个时代的欧洲和美国来说也是超前的。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为独立谋生做好准备,而组织也不信任独立工作者。但是,慢慢地,世界改变了。把所有人都招进组织里来所需的费用太高。我的想法和我所发明的词逐渐流行开来。但现在我又开始担忧组织所面临的新压力了:保持全球竞争力、不断扩大的组织规模,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工作、不断地对它们的“人力资源”提出更多要求。这会对组织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努力工作的核心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他们是否会像我在《觉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一书中所说的,遇到变成“空雨衣”的危险呢?我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个雕塑公园里看到一尊雕像,那是一件无人穿着的空雨衣。那天上午,我参观了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穿行在一排又一排的桌子、一间又一间的办公室之间,我感到那里的人们正处于为了他们的角色而牺牲掉自己个性的危险之中,也许他们只是些无名的“角色扮演者”。 我觉得是时候了,我要说,组织对社会的影响令我感到担忧。我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为周遭的事情感到困惑。我们好像比从前更努力地工作,并且也变得更富裕,但却比以往更不快乐。生产力是提高了,但这通常意味着是更少的人在付出更多的劳动。对于那些不再被需要的人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工作的人们来说,也经常不是什么好事。人类的寿命更长了。所拥有的时间也比以前更充裕了。但我们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打发这些时间,特别是一旦组织不再需要我们工作时,我们就更加不知所措。这世界太让人困惑了。 为了和更多的读者分享我的思想,现在我是两份杂志的专栏作家。我也在组织之外活动,以反思这个社会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正开始成为我自谓的社会哲学家。《个人与组织的未来》(Beyond Certainty)就是一本此类文章和一些其他著述的合集。我觉得整本书的篇幅可能有些过长,但那些由闪现人类思想火花的短文所汇集而成的书,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可能更方便。他们可以把书放在案头或者床头,时不时地拿起来翻看。我发现,尽管我已不在教室里讲课,但骨子里我还是个教师。好的教师只管讲故事、提问题,而寻找答案则是学生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教师只能指点方向,给出建议。 在《饥饿的灵魂》(The HungrySpirit)一书中,我指出了虽已找到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部分答案,但却不确定对此能够做些什么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在非洲,人们说渴望分为两种:渺小的和伟大的。渺小的渴望,是指渴望获取维系生命所需的东西:必须的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这些东西所需的金钱,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而伟大的渴望。则是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在这本书中,我分析了资本主义能否不追求提高道德观而继续存在下去,以及市场是否也有其局限性。在个人层面上,我苦思冥想的是认同感、宗教、社区和教育方面的事情。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只有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一些想法。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它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前进方向;而对于所有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则必须探究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在担忧自己对于管理者的教育是否已经达到了可能达到的最佳水平。我受托领导一个小组来对比研究英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对管理者的教育方式的各自不同特点。研究成果报告结集成为一本很有趣的书——《经理人制造》(Making Managers),它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对于管理者或领导人的培养方法,各家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方法,但都认为应该把实践经验同正规学习结合起来。在研究这份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英国的管理者所获得的管理教育是在军队服役(当时所有男性都要服义务兵役),或作为会计接受培训时得到的,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完全适合于商业企业和政府组织。这本书促成了英国商学院的大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BBC)要求我在《大师论大师:汉迪解读13位管理大师》(The Handy Guide to theGurus of Management)一书中总结世界顶尖管理思想家的工作和思想。只有这一次,我没有再提出我自己的想法,而是设法介绍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这是一项很有用的训练。太多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家都是师心自用,路子越走越窄,很少会停下来看一看其他人的研究方向。实际上,我一直都是一个其他人思想的阐释者,使他们的想法能够契合当今普通人的工作。 其实,在写我最近的一本书,也就是我的自传——《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后来所写的很多作品,都极大地受到了我在大学时研究过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影响。回首过往,我发现原来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中,有那么多是来自于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而非正规的学习课程。但是要想从中学到东西,仅仅经历过这些事情还不够,还必须要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思考。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有太多时候根本没有思考的余裕。这将成为我下一本书的焦点。 我希望我的新读者们会喜欢我的思想、我的故事和我的感想,并且能从中受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