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的领袖就要登场了,就要和路易十四较量了,不管路易十四的前途在当时看起来多么远大。这个新的领袖就是威廉二世和亨利埃特·斯图亚特的儿子,英王查理一世的外孙奥兰治亲王威廉。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人们就是把他看作总督制的代表。
一六七二年,这个年轻人才二十二岁。约翰·德·维特曾经做过他的老师,想把这位旧时代的亲王教育成一个好公民。做老师的虽然爱自己的学生,但是更爱祖国,于是用《永恒法令》夺去他当总督的希望。可是上帝嘲笑凡人的狂妄自大,他们居然不和天国的帝王商量,竟妄想建立和推翻世间的政权。上帝利用荷兰人反复无常的性格和路易十四造成的恐怖,改变了议长政治,废除了((永恒法令》,为威廉·德·奥兰治重新建立了总督制。上帝在威廉身上安排了他的计划,不过是什么计划只有等将来才知道了。
议长在他的同胞们的意志面前屈服了;然而,高乃依·德·维特就比较固执,尽管奥兰治派的群众包围了他在多德雷赫特的住宅,用死来威胁他,他还是拒绝在恢复总督制的法令上签字。
他妻子哭哭啼啼,一再央求他,最后他才签了字。不过,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了这两个字母:VC.(vi Coactus),意思是说“为暴力所迫”。
那一天,他居然没遭到仇人的毒手,真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约翰。德‘维特虽然比较快、比较容易地就顺从了他的同胞们的意志,但是他这样做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几天以后,居然有人蓄意谋杀他,砍了他很多刀,不过他受了伤,没有死。 这远不能满足奥兰治派的要求。 只要两弟兄还活着,对他们的计划来说,就是一个障碍;于是他们临时改变了策略,打算用诬陷来达到他们用刀子没有达到的目的。同时准备到需要的时候再用第一个策略来补充第二个。 在需要的时刻,上帝手边很少有一个现成的伟大人物来执行一项伟大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一旦遇到天缘巧合,有了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这个得天独厚的人就立刻名垂史册,而且受到子子孙孙的敬仰。 但是魔鬼在干预世事,要毁灭一个人的生命或者颠覆一个帝国的时候,手边却很少找不到一个现成的歹徒,只消在他耳边说一声,他立刻就会行动起来。 在我们这个故事里,准备做恶魔的代理人的那个歹徒,我们相信前面已经提过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第克莱尔,是个专职的外科医生。
他声称:高乃依·德·维特,正像在签名后加上的那两个字母所证明的,对取消((永恒法令》这件事非常气愤,而且对威廉’德’奥兰治切齿痛恨,曾经请了一个刺客,要把共和国从新总督的手里解救出来;而这个刺客呢,就是他自己,第克莱尔;可是他一想到人家要他干的这种勾当,就悔恨万分,所以他不愿意明知故犯,决定把这个罪恶揭发出来。 奥兰治派听到这个阴谋以后,有多么愤怒,还是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吧。一六七二年八月十六日,检察长派人到高乃依家里逮捕了高乃依,于是,约翰’德‘维特的高贵的哥哥,“普尔唐的留亚特”,在布依坦霍夫监狱的一间牢房里,在正式审问以前,受尽了酷刑。其目的是像拷问罪大恶极的犯人一样,要逼他承认暗杀威廉‘德‘奥兰治的阴谋。
可是,高乃依不仅有大智,而且有大勇。他出身于殉教者家族,死守着自己的政治信仰,正如他的祖先们死守着宗教信仰,用微笑来迎接苦难一样。所以在受刑的时候,他能用坚定的声音,按照诗的节奏,背诵贺拉斯①的Justum ettenacem①的第一节;他什么都不招认,不但耗尽了那些刽子手的精力,而且打消了他们的痴心妄想。
虽然这样,法官们还是免除对第克莱尔的起诉;同时对高乃依却做了一个判决,撤销他的一切职务和爵位,判他负担全部诉讼费,并且永远驱逐出共和国国境。
高乃依·德·维特一生都在为民众的利益服务。对民众来说,这个不仅是对一个无辜的人,而且也是对一个伟大的公民所做的判决,应该说是满意了;可是,正如我们就要看到的,这还远远不够。P4-6
亚历山大·仲马这个名字不仅属于法国。而且属于欧洲;不仅属于欧洲。而且属于世界。大仲马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明播种者的那种人,他净化并改善心灵。他丰富着人们的灵魂、头脑、智慧;他激起人们对阅读的渴望,他开掘着人类的心灵,并在人类的心灵播种……
——[法国]维克多·雨果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中,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6re,1802—1870)是广大读者非常熟悉的一位。他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1829年在巴黎上演,比雨果的《艾那尼》上演还要早一年,打响了浪漫主义戏剧的第一炮,给古典主义戏剧一次猛烈冲击,也使他一举成为浪漫主义文坛的一颗耀眼明星。他的剧本接连获得成功,其中有(《安东尼》(1831)、((查理七世》(1831)、((奈斯尔之塔》(1832),等等。
大仲马虽然写了这么多剧本,但是使他最负盛名的还是长篇历史小说,而且数量也十分惊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火枪手》(1844),((基督山伯爵》(1844.一1845),《玛尔戈王后》(1845),((二十年后》(1845),((布拉热洛纳子爵》(1848—1850),((黑郁金香》(1850),等等。这些小说大部分后来都改编为舞台剧。
大仲马的小说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人物也大都在历史上出现过,但小说的主旨不在于重述历史,而在于渲染主人公的冒险奇遇,把历史上有过的一些事件和人物升华为小说,不再是历史本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仲马的小说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情节变化多端,引人人胜,正如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的,大仲马就是“戏剧的化身”。
郁金香这种美丽的花,原产于小亚细亚,1559年经由君士坦丁堡传至欧洲,在这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这小小的植物给整个欧洲带来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在荷兰,甚至出现了举国若狂的郁金香热。大仲马的((黑郁金香》正是以十七世纪荷兰的激烈的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培植黑色的郁金香这条线,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荷兰在十六世纪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成立了七省联邦,也就是荷兰共和国;荷兰的工业、航海业以及海外殖民扩张都有了巨大发展,成了世界强国之一。但是它与西班牙、法国以及十七世纪中叶兴起的英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国内北方的资产阶级与南方的贵族之间以及宗教、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也此起彼伏。本书提到的约翰·德·维特在与奥兰治派的斗争中被资产阶级推举为议长,掌握了国家实权,1667年制定((永恒法令》,废除了由奥兰治家族担任的总督制,削弱了奥兰治家族掌握的军权。但是到了1672年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突然入侵,奥兰治派利用这个挫折废除了《永恒法令》,恢复了年轻的奥兰治亲王的总督地位,并且引发了民众的反对。1672年8月20日在海牙发生了暴乱,坚决主张与法国谈判的主和派,荷兰议长约翰·德-维特和他的哥哥高乃依·德·维特惨遭杀害。《黑郁金香》的故事就是从这一个日子开始。大仲马善于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编造故事的技巧来描绘历史事件,正是这个历史事件给故事带来了惊心动魄的悲壮气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使读者带着浓厚的关切心情关心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
凡·拜尔勒和萝莎,一个是判了无期徒刑的要犯,一个是监狱看守的女儿,他们的爱情是纯洁的,真诚的,它与博克斯戴尔的仇恨和忌妒以及格里弗斯的凶狠残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历经艰辛,合作培育出的黑郁金香正是他们爱情的象征。
世上是否真的有黑郁金香呢?译者孤陋寡闻,但译者看到1983年5月16日的《新民晚报》有枕书先生写的一篇名为“郁金香”的“博物小识”,提到这样一个传说:海牙有一个皮匠所种的郁金香中,有一株开了黑花,马上有人来向他求购,最后这株黑郁金香换得一千五百金币。但来人接过那株黑郁金香,立即将它摔在地上,狂暴地践踏它,不用说皮匠,连旁观者也给弄糊涂了。原来这人自己也种郁金香,巧的是他也种出了一株黑色的。为了保持“唯一的黑郁金香”的称号,他不惜代价,不择手段,非把对手摧毁不可,他一边踏,还一边对皮匠说:五分钟以前,你如果要一万金币,我也只好给你。
译者引用了这个传说,目的在于说明黑色的郁金香即使没有,也是人们的一个梦想。梦想如果不是空想,也有可能实现的机会。也许早已经实现了,只是译者不知道罢了。
译者
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一 感恩的民众
二 兄弟俩
三 约翰·德·维特的学生
四 凶手们
五 郁金香迷和他的邻居
六 一个郁金香培植者的仇恨
七 幸运的入交上了厄运
八 侵入
九 德-维特家的专用房间
十 看守的女儿
十一 高乃里于斯·凡·拜尔勒的遗嘱
十二 就刑
十三 一位观众心中所起的变化
十四 多德雷赫特的鸽子
十五 窗洞
十六 老师和学生
十七 第一个球根
十八 萝莎的情人
十九 女人和花
二十 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情
二十一 第二个球根
二十二 花开了
二十三 忌妒者
二十四 黑郁金香换了主人
二十五 凡·西斯当会长
二十六 园艺协会的一个会员
二十七 第三个球根
二十八 《花之歌》
二十九 凡·拜尔勒在离开洛维斯坦因以前,和格里弗斯算账
三十 我们开始猜到等着高乃里于斯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刑罚
三十一 哈勒姆
三十二 最后一个请求
结局
译后记
大仲马著的《黑郁金香》以十七世纪荷兰的激烈的政治斗争为背景,以培植黑郁金香为主线,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正直的凡·拜尔勒是郁金香培植的爱好者,并在试着培育郁金香新的品种——黑郁金香,拜尔勒的邻居博克斯戴尔也想培育出黑郁金香。博卑鄙阴险,对拜尔勒很忌妒,不择手段地监视拜尔勒的行动,暗中破坏他培育起来的郁金香,在拜尔勒即将成功之际,他又诬告拜尔勒藏着有损于荷兰总督制的信件,致使他无辜入狱。拜尔勒在狱中与看守的女儿萝莎相识并相爱,并把偷偷带进监狱的黑郁金香球根交由萝莎培育,在萝莎精心照料下,黑郁金香终于开花,但博却窃取了黑郁金香……
《黑郁金香》是大仲马主要作品之一。
集激烈的政治斗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令人心惊的恶毒阴谋于一体,情节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黑郁金香》以十七世纪荷兰的激烈的政治斗争为背景,以培植黑郁金香为主线,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