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坊———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五本,收录了新任作协主席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的散文精品。
这些散文涵盖了文化思考、艺术感觉、人生体悟等多种类型,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女性在散文创作上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女作家的敏感、细腻、唯美的特质,带给散文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的魅力。丛书每本都有一位熟悉作者创作、思想成熟的选编赏析者,他们或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或是作家、记者。这些编选者在对女作家的散文创作进行整体回顾与盘点、选编成集后,又对每一篇散文精品一一进行了赏析。
本册为《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
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其中,“女性篇”集结了数篇以女性视角探讨女性存在的文字;而“说我篇”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她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并且坚定地前行。
我不喜欢的中年人
我不喜欢总爱说自己年轻的中年人,那是对一个人基本的组成部分——年龄的不敬。年龄是生命的坐标,好似一个中学生,一年年读书,一年年升级。明明要进大学了,却要蹲班二年级,不很相宜吧?
我不喜欢总爱话说沧桑的中年人,疑那里面隐含着虚荣的夸耀和无奈的凄凉。经历是一个事实,总挂在嘴边,就成了邮寄过时的请柬,除了一笺华美或是简陋的纸,已无出席的意义。
我不喜欢好为人师的中年人。你已多少有些教诲他人的资本,仿佛家有薄粮的下中农。但目前最要紧的活儿,是感天谢地祈人和,把自己地里的麦子种好,不要对着广阔的田野指手画脚。
我不喜欢唉声叹气的中年人。你可以放声哭泣,却不要长久地抑郁。不妨和三五好友深情倾诉,之后把泪抹干,微笑向前。
我不喜欢惧怕衰老的中年人,以你的经验,已知那是不可逃避的天然。别装烂漫,别故意显示身手敏捷头脑不凡,懂得渐渐消失并欣然迎接老迈是一种成熟的光荣。
我不喜欢停顿学习的中年人。学习和年龄没有关系,只和心智相连。明白了书本如同钙质,幼儿需要老年人需要,中年人也需要的时候,你就心平气和地眷恋它了。
赏析
人到中年,不同的人从这句话里品出的是不同的滋味。本文极为简短,只有五百字,用排比句式道出了自己对中年的理解,虽然并未直接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中年人,也没讲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中年人。
怎么写重要还是写什么重要?这在许多作家眼中都有自己的定论,但看毕淑敏的散文,内涵的挖掘似乎更重于形式的表现,可这并不能说明她就忽略了这种外在表现,比如这篇小文则体现了她极好的梳理功夫,人们或许都有过的模糊感觉,到了她手里就被施了魔法般井井有条。
从内容上看似乎只表达了作家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个醒目的标杆,让人不能视而不见。
本文列出了她不喜欢的中年人常犯的五种毛病,可谓正己之镜:
首先,不喜欢总爱说自己年轻的中年人,因为那是对年龄的不敬。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毕淑敏的那篇尽人皆知的《素面朝天》。“明明要进大学了,却要蹲班二年级”,幽默风趣!学医的经历让她确定:人,在尊重文明礼仪等社会规范时,更要首先尊重自己的生命和生理阶段。
其二,不喜欢总爱话说沧桑的中年人,因为疑那里面隐含着虚荣的夸耀和无奈的凄凉。此观点让人再次回味《定风波》中作者“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三,不喜欢好为人师的中年人。作者再现幽默本色:你已多少有些教诲他人的资本,仿佛家有薄粮的下中农。看到这一条,我不禁想起毕淑敏的处世态度,尽管先后从医从文从心理学研究,从繁华京城到荒远西藏都留下了她与生活亲密拥抱的身影,几乎听不到她以丰富的阅历学识作资本的说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不逾矩,对毕淑敏,此言极是。
其四,不喜欢唉声叹气的中年人,与作者一向乐天的性格一致。
其五,不喜欢惧怕衰老的中年人,与第一条相近,建议合并为一条。
其六,不喜欢停顿学习的中年人。
散文的魅力,在于抒发独特的情感,也就是说要有不同于他人的真知灼见,同时,这种独特情感又具有某种共性,非哗众取宠而为之,能引起读者共鸣。本文虽为不带叙事色彩的纯粹观点表达,却丝毫没有枯燥之嫌,直抒胸臆的结果是得到读者的认同。 P37-39
这套书是“女人坊”系列丛书的第一辑。女人坊,顾名思义,由女人和坊组合而成。简单地说,这套书的内容全部是由女人完成的。其实,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所创造的作品,都可以用劳动来统一表述。我向来认为,作家、艺术家就是手工劳动者。他们劳动的场所该称为坊,就像油坊、磨坊、染坊那样。不知别人怎样,近年来我到乡村每每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坊,我便心动,便有一种眼泪噙满眼眶的动容。真的,请不要笑话我的多愁善感,我只想表达我的一种心情。
我为什么要在第一辑书选择“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呢?想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自白话文章以降,女作家随着新文学的开始逐步登上中国文坛,她们的群体出现,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一直以男性主宰文学的格局。然而,尽管在现代作家中,女性作家有相当一批人曾经辉煌耀眼过,但同整个男性作家比较起来,还是逊色得多。建国后的十七年,女性作家几乎整体星夜无光。而真正使女作家扬眉吐气,可以同男性作家比翼齐飞的时代,则是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一同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作家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有些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坛。是不是可以这样判断,女性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我觉得女性作家的成熟,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的成熟,它还包含着整个文学的成熟、政治上的成熟。很难想像,即使是所谓的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会出现我们中国这样一支庞大的女性作家队伍。二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文学诸多样式中,女性在散文创作上似乎有着天生的亲和力。相对于男性,女人更富于感性。我过去曾说,非感性的东西,与散文无关。近些年来,我们有相当多的男性作家醉心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虽然也一度火过,但仅仅经历五六年的样子就逐渐成了强弩之末。对此,很多人问我是什么原因,我回答说,那些过于理性的东西,实在不是散文所需要的。如果读者想得到文史知识,多看些那方面的专业书籍就可以了,何必要通过作家去解读呢?相反,我们的女作家就极少有人写那些所谓有文化的东西,结果她们的散文越写越是散文了。三是我近十年来一直从事散文的批评研究。可以说,我是近十年中国散文直接的亲历者,我深知其个中的变化与奥妙。有的风头正劲,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默默潜行,有的风光依旧,当然还有端着架子、摇着旗子、举着奖牌、一路招摇过市的,对于这些我觉得都不重要,我非但不想否定,反而希望它存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那些真正的好的散文、有质地的散文是怎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由于专事散文批评研究,很多朋友常问我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某某作家的散文如何?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在本人主编的《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具体化之即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生活积累型、文化思考型和艺术感觉型。在此平台上,散文创作的题材越宽泛越好,技巧越灵活越好。不论是哪种类型,只要写好了,都不失为一篇好散文。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也曾经说过,你不要问我对哪个作家的整体印象如何,我只想谈这个作家的具体作品。我总觉得,作家之间是很难比较的,除非是同一题材的同题征文。就像我们所选择的这五位作家的作品一样,你不能说某某人的作品就比某某人的好,甚至你不能说某作家的这一篇就比那一篇好。因为,题材不同,环境不同,作家的感觉也不同。同样,对于我们的五位赏析人,你可以说这个作家的作品如何好,你不能一定也让我认同,因为那只是你的认识。不必多说,我们所选择的五位作家,她们的散文作品大体代表了她们个人的最高水准,或者说也大体代表了中国当代女作家散文创作的水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她们只是众多优秀作家中的代表,我知道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女作家中肯定还有着许多优秀的散文篇章。或许,在下一辑中就会出现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名字。至于五位赏析人,均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和记者,他们在赏析名家精品力作时,常常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以至忘记了自己还有赏析的任务。等把赏析的文字用心写完了,还是感觉没有写准确写生动,唯恐亵渎了作品的美好,误导了读者。
过去,关于作品赏析一类的书有出版社尝试过,但像这种一对一的形式,还不多见。承蒙学林出版社同人的认可与支持,终于使这第一辑“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面世。自然,这种赏析形式不会是“女人坊”的唯一形式。以后,我们还将会陆续推出这一类的其他形式的文学原创成果,但前提必须是女性作家,是女性作家中有成就、有个性、有发展前途的作家。在“女人坊”里,人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