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西湖全书》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本书为系列之一,讲述了周恩来与西湖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周恩来在杭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概貌,反映人民领袖伟大而又平凡的感人事迹。
周恩来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卓越领导人。浙江是周恩来的故乡,杭州是周恩来非常热爱的地方,他与杭州人民和西湖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周恩来就曾风尘仆仆先后两次来到杭州,为抗战工作四处奔波。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又先后几十次来到杭州。在新安江水电站工地,在梅家坞茶乡,在街道小巷,在工厂、部队、学校,在科研、文艺单位……都留下了他亲民爱民的和蔼形象。在本书中,我们注重了通俗性和可读性,并按照栋材辅国、厚德载物、高风亮节三篇来选择资料,力求图文并茂,从不同侧面反映周恩来在杭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概貌,反映人民领袖伟大而又平凡的感人事迹,给杭州人民提供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为西湖历史留下一缕馨香的墨痕。
烽火千里行 奔波为抗战
1937年3月25日,夜幕降临,喧闹了一天的西湖渐趋平静。一辆小轿车悄悄地停在了湖边一幢幽静的别墅门口,从车里走出来一位中年男子,身形矫健。近看时瘦削的国字脸上透着一股坚毅,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闪着几许睿智。他就是名震中外的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此次秘密来杭,周恩来肩负着全党的重托,将与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直接会晤,就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重大事宜进行谈判。随车同来的是专程从上海陪他到杭州的中共联络代表潘汉年和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
当时正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不久,周恩来在事情发生后处变不惊,从容应付,经过多方斡旋,取得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最好结果。为了进一步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从1937年2月开始,周恩来与叶剑英和国民党方面顾祝同、张冲等人在西安展开了国共领导人的第一轮谈判。周恩来明确提出,要求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军队,承认共产党的边区,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组织各党派的联盟,谈判一开始进行得比较顺利。3月8日,在双方意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周恩来将谈判结果拟成条文,电告蒋介石。但两天后,国民党方面提出要对条文作原则性修改,使之具有收编共产党军队及边区的性质,双方在民主政治与红军独立领导、苏区隶属等问题上产生激烈争执,相持不下,谈判陷入僵局。于是,周恩来当机立断,提出直接与蒋介石面谈,蒋亦回电允诺。随后就有了这次杭州之行。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这位一度合作过、又几番较量过的老对手并不陌生,对他说变就变、言而无信的秉性更是了如指掌,况且扣留从西安送他回南京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的“前车之鉴”犹近在眼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这次谈判极为关注,几次发电报,建议周恩来原地(西安)等候对方派代表来谈判,以防不测。然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周恩来早已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毅然踏上了吉凶难卜的征程。
3月22日,周恩来与张冲同机前往上海,与蒋夫人宋美龄会晤。周恩来不失时机地先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拥护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可以取消暴动政策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制度;现在红军驻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执行中央统一法令与民主制度;取消红军名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蒋委员长的统一指挥。同时,也希望南京政府能够实行和平统一、团结抗日的方针,实现民权,制定民主宪法,准备对日抗战工作等等。宋美龄当场表态,她个人认为中共是可以合法存在的。当然,宋美龄毕竟不是蒋介石。
而后,与蒋介石的谈判终于开始了。
寒暄过后,周恩来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立场,是站在为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改善的共同奋斗的纲领上,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计,我们寻求的是彼此的谅解和相互的真诚,而决不能接受国民党关于“投降”、“收编”之类的种种诬蔑。
蒋介石对这样直截了当的方式显然缺乏思想准备,尴尬之余,只得承认:中国共产党有民族意识,是具有革命精神的一股新生力量,几个月来的和平运动影响很好;但国共分家、骨肉相煎,导致十年来革命失败、各地军阀割据和帝国主义侵占国土的局面,彼此都要有勇气去检讨过去。
周恩来趁热打铁,明确重申了中共中央提出的15项谈判条件,并提出几点合理要求:一、陕甘宁边区行政完整,不得分割;二、红军改编后人数须保持4万人以上,3个师以上须设总部,国民党不得派遣副佐及政训人员;三、红军学校必须办完本期;四、红军防地须增加。
P2-4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人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像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
本书的编辑出版,缘于《西湖全书》的编纂;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于2004年年初把《西湖全书》中涉及“老一辈革命家与西湖”的编书任务交给了市委党史研究室。我们首先于2004年编辑出版了《毛泽东与西湖》一书,随即着手《周思来与西湖》一书的编写工作,如今终于付梓。
周恩来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卓越领导人。浙江是周恩来的故乡,杭州是周恩来非常热爱的地方,他与杭州人民和西湖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周恩来就曾风尘仆仆先后两次来到杭州,为抗战工作四处奔波。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又先后几十次来到杭州。在新安江水电站工地,在梅家坞茶乡,在街道小巷,在工厂、部队、学校,在科研、文艺单位……都留下了他亲民爱民的和蔼形象。在杭期间,他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地工作,树立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鞠躬尽瘁的光辉榜样;在西子湖畔他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实事求是、廉洁奉公、豁达大度的公仆本色和崇高“官德”更是深深地镌刻在了杭州人民的心中。杭州人民对他的怀念,日久而弥深。因此,把杭州人民对周恩来的回忆和怀念编成《周恩来与西湖》一书,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在《周恩来与西湖》一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注重了通俗性和可读性,并按照栋材辅国、厚德载物、高风亮节三篇来选择资料,力求图文并茂,从不同侧面反映周恩来在杭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概貌,反映人民领袖伟大而又平凡的感人事迹,给杭州人民提供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为西湖历史留下一缕馨香的墨痕。
在图片收集方面,本书引用了《千古功业镌故园——周恩来在浙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情满西湖——老一辈革命家与杭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等书中的一些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资料收集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杭州出版社徐吉军副总编和楼倩编辑的大力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加上水平有限,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
编者
2006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