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远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畅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畅编著的《心远集》主要是作者十余年来随手写下的文字集,除少数几篇见诸于报纸副刊外,大多存放在自己博客之上。就做人和写作而言,作者希望自己能不假雕饰,真诚自然地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无论是“闲人闲情”“社会万象”,还是“岁月如歌”“亲情似水”,都希望能让人从中看到一个自然朴素的书写者。本书语言质朴、清新、流畅,既有对生活的感悟,也富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内容推荐

刘畅编著的《心远集》散文的动人之处,正是来自流淌于文字间那种自我的真实,来自于对生活无雕琢的自然倾诉,从而彰显出作家对生活敏锐的感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于读者来说,读他的散文,你既不会觉得是在学习政治读本,也不会有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清谈之感,一切似乎都发生在你的身边。

目录

闲人闲情

 茶趣

 看牙的文明

 西坝豆腐

 跷脚牛肉

 闲话点心

 松花皮蛋

 幺麻子藤椒油

 菜子花儿黄

 江边的小树林

 科举废止百年杂感

 “相遇”巴别尔

 寻找心灵的家园

 说“狼”

 理想与现实之间

 杞人之忧

 别样的考试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社会万象

 教坛聊斋之“束侑”

 教坛聊斋之“推敲”

 教坛聊斋之“终南捷径”

 鞋匠的平凡生活

 鞋匠的这个夏天

 一个普通教师的暑期“两会”

 冬日闲话

 教坛奇闻四则

 张老师的教师节

 山路弯弯

 女为谁容?

 旅游杂谈

 小城故事之“奇异婚恋”

 小城故事之“五百万大奖”

 小城故事之“小题大做”

 邂逅

 行走在首善之区之“皇城根下”

 行走在首善之区之“荷塘无月色”

 末代晃舞

 阿光的快乐

 虎!虎!虎!

 ——偶入某论坛的奇想

 我们无处安放的同情

 世上本无事

 网购也疯狂

 红苕,你还是那个红苕?

 没落

 世事无常

 重视

 寒冷的冬日

岁月如歌

 那个叫“马踏”的小镇

 余马儿

 陈五珥

 儿时的友谊

 吴老师

 阿强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我的艺术人生

 那些与9相关的年月

 “32l”的哥们

 吾师阎老

 大可

 阿光的幸福生活

亲情似水

 记忆中的爷爷

 父亲

 外公的全家福

 我的四舅

 清明·族谱

 从没叫过的表叔

 一片茶叶

 “我们是毛主席的好孩子”

 君子兰

 孩子,离别时请挥挥你的手

 爱的回应

 京城赶考之“艺术特长”

 京城赶考之“大学之大”

 京城赶考之“齐挤独木桥”

 京城赶考之“考验父亲”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周末

 给河马刷牙

 父亲节

 尘埃落定

 鱼与熊掌

 冬日暖阳

 穿西装的儿子

 汽笛声响

试读章节

家乡虽为小城,但其美食却享誉川内,其中一绝便为“西坝豆腐”。

记得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大学毕业分到小城。一年寒假,在杭州上学的弟弟回家路过小城,我陪他一起去吃西坝豆腐。那时“西坝豆腐”的名声远不如现在响亮。小店坐落在府街口,我们十一点过去时,小店虽已开张,但却没有豆腐。问其原因,方知这小店每日所卖豆腐,都要从四十多里外一个名口U西坝的小镇用船运来,当时乐山屈指可数的卖“西坝豆腐”的店家,都是每日等到豆腐从西坝运来方才开业。这日江上浓雾,船行较慢,故误了时间。我们不愿意放弃品尝豆腐美味的机会,便在小店喝着茶,和店家聊天时知道了这“西坝豆腐”之所以鲜嫩可口,除了店家烹饪的手艺外,其磨豆腐的水质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一直等到1点多才吃到这顿让人难忘的美食。

如今,“西坝豆腐”已成为乐山大小餐馆的招牌菜,不过,尽管这些大小酒楼饭店都能做出可口的“西坝豆腐”,但其豆腐已不再从西坝运来,其味自然也难以纯正如初了。要品尝到真正原汁原味的“西坝豆腐”,还是要到古镇西坝去。 ’

西坝,这个以豆腐闻名的小镇,距乐山二十多公里,位于岷江冲积型平坝边缘。“西坝”原名“西溶”,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其实“西溶”这名字挺不错的,不知后来为什么改“溶”为“坝”了,问了一些当地人,也都语焉不详。据史书记载,西坝古镇建制于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 1 1年),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人称“西坝水码头”。西坝境内溪流密布,水质极好,镇中有一井日“凉水井”,从深井中取出的水清洌甘甜。由此井之水磨制出的豆腐口感鲜嫩,入口化渣,绵软而有韧性,而且还有股清甜的味道。

“西坝豆腐”是一种大众喜爱的菜肴,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制作历史(一说为2000多年)。不过以前的豆腐制作工艺简单,品种也不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在厨师和美食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西坝豆腐在花色和品种上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名闻暇迩的“龚氏西坝大酒店”,其豆腐的品种已达到400余种。那些绝不雷同,色香味俱全的豆腐宴席,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一般专营“西坝豆腐”的小店,其品种也可达一百余种,而最为常见的则有30多种。尽管品种繁多,但按其佐料配兑和烹饪方法大致分为红油型和白油型两大系列:红油型以麻、辣、烫、绵、软、嫩、香为特点;白油型则色彩油亮,淡雅清醇。两类豆腐皆有各不相同的色、香、味、形,令人观之悦目,食之爽口。

20世纪90年代初,曾和家人一起去西坝吃过一次正宗的“西坝豆腐”。当时交通不如现在方便,需从乐山乘公交车到有小西湖之称的五通,然后坐人力三轮到岷江边,再乘轮渡方可到达。那时的小镇尚存古朴之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皆是木板为壁,青瓦为顶的民居,高低错落的青瓦房挤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街道。清晨时分,如纱的薄雾飘浮在坝上,身着碎花蓝布衣裳的村姑,竹篮里担着刚磨出的豆腐,施施地走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几声清脆的吆喝声,如川剧的清口昌,抑扬有致,使静谧的小镇平添了几分古风遗韵。

小镇上最为有名的豆腐店是极具时代特色“三八饭店”。听其店名便可知道,这个小店有两个特点:一是从老板、厨师到服务员均为清一色的女性;二是其名字具有浓厚的“文革”特征。尽管时代变化,但店名却一直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当时的“三八饭店”如同镇上其他小店一样均为木板房,店内一色原木八仙桌,长条木橇。入得店来,朴素无华的怀旧之感油然而生,其情其景在不经意问也就有了几分鲁迅先生笔下咸亨酒店那种乡镇小店的味道。

P10-11

序言

我们这代人的写作训练大多启蒙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停课“闹革命”的时候,我们在语文方面得到最多的学习,恐怕就是口若悬河的演讲和激情澎湃的大字报了。当我们还没掌握应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的基本要领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让语言成为斗争的工具。在模仿和套用中,我们使自己的文风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和时代的特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是表现革命形势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是用来攻击自己“斗争”对象的;要表达对领袖的热爱,我们则会用“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之类的比兴手法。在我看来,“文化大革命”中的很多大字报,是不乏激情和文采的,只不过那种激情和文采因其浓烈的政治八股模式,使其成为展现潜藏在人性中的某些不良特性宣泄的途径。显然,我们的写作启蒙在这样的文风熏染之下,一开始就具有了当代散文的某些共同的特质——自我的缺失。

在当代文学的题材中,“颂歌”是最早体现出时代特征的主题。而对这一主题表述最早且最为突出的载体却是诗歌而非散文。散文的“颂歌”时代大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时代似乎急需一种激情来振奋民族的信心,鼓舞人们的斗志,于是散文便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开头设悬念,首尾相联系,章显其志的写作模式成为范本,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歌颂成为散文写作规定性的主题。主题的规定性与技巧的程式化,难以避免地使散文这一最具个性色彩的文体成为时尚的传声筒。时代的大“我”成了散文的主旋律,而个人情感以及身边琐事的描写,则被视为布尔乔亚的矫情而遭到摒弃。面对这些被称为“当代散文经典”的范本,我常常感到自己在精神境界上的薄弱,总是找不到与之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因为我无法想象,在三年困难时期,面对无数的饥民,面对国民经济的崩溃,我们还能把祖国描绘得如花似锦?面对无数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儿童,我们还能写出像童子面茶花那样热烈的赞语?

美,是需要发现的,但对美的认识却是因人而异的。从这些当代散文的“经典”中,我最终体味到“境界”于一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尽管我也曾多次在白天和黑夜里穿行于三峡,但却始终未能找到那种“战斗一航行一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豪迈情怀。显然,我无法达到那样的境界,我也难以认同这样的境界。我毫不怀疑这些大家们对生活的真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但在我的文学理念和教学活动中,他们就是一段历史,一段自己真诚地投入,但却在其中失去了自我的历史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散文从尘封的文学史中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四五十年前的林语堂、周作人等,以他们那平和冲淡的方式独抒性灵,耕耘着《自己的园地》,书写着《雨天的书》。从这时始,我才知道了散文还有一种这样的写法。这些在三十年代前后风云一时的人物,以极其平淡的情怀和毫不张扬的文字,将地方风情、衣食住行之类的身边琐事写得亲切自然,在“吃茶”“乌篷船”等江南小景中透露出一种尘世间的世俗情怀。让我在阅读的快感中感叹不已的是,要将茶余饭后、园内庭前的芝麻小事写出生动和情趣,而且还不乏文化的气息,无疑是需要一种超然于凡尘之上的洒脱和文字功力的。

看似俗世凡尘,实非俗世凡尘,这样的文字是需要一种悟性和修为的。只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三四十年代那样激荡的时代风云里,囿于一己的情怀,醉心于那一方净土,怕是难以求得心灵上真正安宁的,个人的小“我”想要钻进文学的象牙塔去躲避时代的急风暴雨也是不现实的。林、周等人的过分自我,有使其散文成为文人把玩生活和文字游戏的倾向,而如周作人辈欲成为“隐士”的愿望,在时代的腥风血雨里也是难以实现的。

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后,生活的多元使得散文多元的特征也越来越显著,独领风骚,一统文坛的现象已不复存在,风格与时尚都是那样的短暂,我们在这样的生活中享受着文学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在众多当代散文作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贾平凹和汪曾祺。一个带有浓浓的黄土高原泥土气息,一个饱含江南水乡的细腻情怀。他们的散文不乏谈天说地和时代风云,也有民情风俗和儿女情怀,但他们都能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他们抒写身边琐事,儿女情怀,没有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清高。他们评说时事,谈天说地也无那些迎合时尚粉饰现实的夸夸其谈。相对于汪曾祺的轻灵飘逸,贾平凹的散文更显得厚重而富于质感,而且也更多地通过身边琐事的描写,对人性中的美与丑进行真诚赞美和无情地抨击。显然,他们散文的动人之处,正是来自流淌于文字间那种自我的真实,来自于对生活无雕琢的自然倾诉,从而彰显出作家对生活敏锐的感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于读者来说,读他们的散文,你既不会觉得是在学习政治读本,也不会有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清谈之感,一切似乎都发生在你的身边。

作家铁凝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散文是可以滋养心灵的,而真正能滋养心灵的散文在本质上都是朴素的,不勉强的。”我想这样的概括应该算是当代散文回归自我最本真的体现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