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人会读心术吗?大脑有更多潜能可以开发吗?笑话为什么好笑?为何女性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就很讨厌?人人都能被催眠吗?音乐怎么让我们起的鸡皮疙瘩?由爱生恨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有些人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壹心理编著的《自知心理学(为什么我们这么想那么做)》涵盖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生活职场、自我认知等方面内容,帮你揭开生活中的一些谜团,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心理。每天学一点有趣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缓解压力和焦虑,治愈心灵,和谐人际关系,收获正能量,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与工作。
为什么越睡越困?难过时为何会心痛?相由心生是真的吗?星座分析靠谱吗?为什么男人会被制服诱惑?为什么脑海里一直有旋律徘徊?通过社交网络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吗?……
这些极其常见的疑问,人们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认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壹心理编著的《自知心理学(为什么我们这么想那么做)》帮你揭开生活中的种种谜团,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心理。用自知通向理性生活,用心理学教你避免错误决策,用全新的视角化解生活中的困扰和情绪陷阱。
一般在电视剧里,如果有一男一女第一次见面就互相看不顺眼,以后每次见面都像见了仇人似的,可能大部分观众都能预测到他们的感情路线了。为何原本的“冤家”却成了彼此的意中人呢?或许有人说是编剧为了增加剧情的波折性而增添了夸张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冤家”。难道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还是另有原因呢?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或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虽然这个试验研究的是对工作结果的及时反馈是否会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但从这个试验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关注的需要,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亲子教育中,常常有些孩子捣蛋调皮得让父母头疼,不管如何打骂都不起作用,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时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在“冤家”的互动模式里,虽然大部分都是批评或针锋相对,但也相当于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关注是一种能量上的投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投入的能量越多,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在你心里的位置就越牢靠。反差:原来在我心中你最美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试验:实验分4组进行,对某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被评价者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其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其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对数十人进行试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这一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冤家”之间的怦然心动往往在于突然发现原来对方也有优点,不似之前你对他的印象,或者是对方突然有一天也对你送上关心的话语,不似之前的冷言讥讽,这会让你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反差。这种先贬后褒的反差更容易让你对对方产生好感,而当你撇开成见,带着好感去重新认识一个人时,就会发掘出他更多的优点。
争吵是彼此了解与适应的磨合
在情侣或夫妻之间,争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争吵是伴侣之间相互了解、彼此适应的磨合方式。美国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曾做过一项调查,旨在研究那些能够在结婚30年之后仍对配偶抱有热情的夫妻,到底有什么经营良方。结果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共同点居然是:敢于吵架。所谓的敢于吵架,是指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不满,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对于情侣来说,“冤家”们似乎提前进入了这种磨合期。一般作为普通朋友,大家聊天的内容不外乎兴趣爱好、每日趣闻等,而“冤家”们则已经开始了对对方的人品、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挑剔与批评,而随着这种争吵,彼此了解得越深入,越有可能磨合出一种相对和谐的相处方式,并擦出爱的火花。P57-59
由壹心理出品的《自知心理学》一书即将问世,因缘际会,我受邀为本书写序,甚感荣幸!
本书之写作,源自壹心理的一项名为“打卡学习”的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心理学常识,意义非凡!从2013年5月创办以来,这个栏目存在已将近两年,汇集了各界专业的心理学者在这里执笔书写,创造了一篇又一篇精彩非常的心理科普文章,累计阅读量也近百万。
这种对心理学的热情与执着的表现,我深表敬意!
逐一阅读书中精选的78篇文章,我看到一个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和广受大众关注的心理话题,都被用一些浅显易懂却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表现了出来。比如,“为什么初恋难以忘怀”“鬼压床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人都能被催眠”等等。本书不仅选题十分有趣,切合实际,更可贵的是,这些专业的心理学作者们都有着妙笔生花的本领,让原本或枯燥死板、或神秘诡异的心理学知识跃然纸上,成为一种让人愿意亲近的“大众科学”,让从“心”了解自己不再是一纸空谈。
想当年,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在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1998~2000年度主席的时候,曾对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两大目标:让心理学积极起来(make psychology positive),让心理学走向社会(make psychologypopular)。壹心理这些年来,就是在做这两件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虽然是句老古话,可这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我与心理学打交道的三十个年头里,无数的来访者都会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遭遇或大或小的各种问题。怪诞行为、情绪烦扰、爱情纠葛等等,这些一直在旅途中不断给人带来困扰的问题陷阱,其实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心理机关”。了解这些“心理机关”的运作原理,会让我们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麻烦”,从“心”开始调节并享受一个充满乐趣的生活。那么,如何能够通俗简单地了解如此复杂的“心理机关”呢?
这,正是本书的精彩所在。
换言之,正是有了这么多心理学者的悉心雕琢和壹心理团队的用心运作,才有了这一篇篇引人入“心”的佳作诞生。也正是在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心理人齐心协力的奉献中,一部汇聚了众人智慧与汗水结晶的诚意书作应运而生!
遥想三年前与壹心理初识的时候,他们还只是一群怀抱着“让更多普通人热爱心理学”梦想的初生之犊。经过三年的历练与奋斗,他们已获得800万忠实拥趸的热切支持,并做到了每天都能让17万热爱心理学的粉丝在壹心理的网站上受益。我不仅为他们骄人的成绩感到惊喜,也十分钦佩壹心理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此预祝《自知心理学》畅销,也谨祝壹心理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学,亦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加入到这个妙趣横生、茁壮成长的心理圈中来!
是为序。
怪诞行为、情绪烦扰、爱情纠葛等,这些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带来困扰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暗藏着一个个“心理机关”。了解这些“心理机关”的运作原理,会让我们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麻烦”,从“心”开始调节并享受一个充满乐趣的生活。那么,如何能够通俗简单的了解如此复杂的“心理机关”呢?这,正是本书的精彩所在。——心理学家 《登天的感觉》作者,岳晓东
这是一本真正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书中的文章,试着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科学心理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种种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知识有趣,行文风趣,值得一读。——心理学家 畅销书《为何家会伤害人》作者,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