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是“中学生古典名著阅读之旅”中的一本,它根据中学生的需要,对《论语》进行了注释、点评,翻译并把《论语》中经典的名言警句分类摘编,相信会得到中学生读者的欢迎。
这部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结孔子言论而成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因为它是语录体,所以随时阅读都很方便,而且洗炼并富于启迪。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采掘复合性富矿,不仅收获颇丰而且还会有意外的发现。因为它形式灵活,读者可以不必始终劳神,时而细细品味,时而浏览而过,更不须受那些“体系”、“层次”之累。
教·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
多闻阙疑。 (2.18)
子人太庙,每事问。 (3.15)
回也闻一以知十。 (5.9)
朽木不可雕也。 (5.1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15)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0)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2)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欠过矣。 (7.17)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19)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5)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7.34)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7)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9.6)
吾不试,故艺。 (9.7)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23)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吾从先进。 (11.1)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 (11.4)
由也升堂矣,未人于室也。 (11.15)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2)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3)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24)
下学而上达。 (14.25)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1)
有教无类。 (15.39)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9)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2)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3)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7.8)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5)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9.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3)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L9.22)
P204-P205
阅读是快乐的,同时也是“痛苦”的。特别是中国古典名著既因其重要成为中考、高考的考点,也因其语言的历史差异成为学习的难点。为帮助广大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中快速过关,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学生古典名著阅读之旅》丛书。首批推出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诗经》、《史记故事》、《论语》、《古文观止》。
本丛书以教育部指定中小学必读图书为主体,同时选择了一些中学训练和考试中经常接触的著作。根据每种原著的不同情况,我们还特别邀请东北师大附中初高中一线教师进行了改写、注释或点评。方便学生在阅读中克服难点,抓住要点。这是此套丛书重点所在,特点所在,也是最能体现这套辅助阅读图书水平的关键所在。
如果通过本丛书可以引发同学们去主动阅读,并和你喜爱的古代文学作品去作更多心智交流,催发你做不停的阅读之旅,在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同时。让你的生命在阅读中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我们的编写目标就达到了。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在油墨的清香中去游历五光十色的世界,走进阅读、学会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
编者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