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与梅州书系”涵盖了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展示了客家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寻根、旅游、学术、交流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文献。本书为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地对围屋加以分类描述,并对围屋内外的楹联作了典型剖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客家围屋/客家与梅州书系/客家研究文丛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黄崇岳//杨耀林 |
出版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客家与梅州书系”涵盖了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展示了客家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寻根、旅游、学术、交流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文献。本书为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地对围屋加以分类描述,并对围屋内外的楹联作了典型剖析。 内容推荐 “客家与梅州书系”分《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八本书,每本书20至25万字之间,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客家与梅州书系”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首部“新探”,先声夺人;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本书为丛书之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客家围是客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史诗 一、中原文化的传承 (一)中原建筑文化的继承 (二)聚族而居的躯壳 (三)中原古代礼制的活化石 (四)儒家思想的体现 (五)佛、道文化的反映 (六)小农经济的基地 (七)滚动发展的营垒 (八)“风水宝地”——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二、鲜明特色的建筑 (一)精心选址 (二)就地取材 (三)规模宏大 (四)布局严谨 (五)通廊住房 (六)功能齐全 (七)防御坚固 (八)祠住合一 (九)内涵丰富 (十)自然和谐 三、方圆变奏的韵律 第二章 闽、赣、粤客家围的风采 一、闽西、赣南客家围掠影 (一)闽西客家土楼 (二)赣南客家土围子 二、南粤客家围风貌 (一)方楼 (二)圆楼 (三)半月楼 (四)椭圆围 (五)八角楼 (六)围龙屋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八)堂横屋 (九)杠式楼 (十)城堡式围楼 (十一)围村 (十二)碉楼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十四)自由式围屋 第三章 南粤客家围的地区衍变 一、分布在饶平、大埔和蕉岭的方、圆土楼 二、分布在饶平、大埔的半月楼 三、分布在梅县、兴宁等地的围龙屋 四、分布在兴宁、五华等地的四角楼 五、分布在惠阳、深圳等地的城堡式围楼 六、分布在深圳的围村 七、分布在英德、翁源等地的高围墙四角楼及“锅耳”山墙 八、分布在始兴等地的“棋盘围”和碉楼 第四章 南粤客家围与畲族、福佬、广府及外来文化的关系 一、饶平、大埔客家围与畲族的关系 (一)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的今昔 (二)大埔湖寮蓝氏自称是祖先畲族的汉族客家人 二、饶平、大埔客家围与福佬文化的关系 三、深圳客家围与广府文化的关系 四、梅州、深圳客家围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五章 梅州、深圳客家围楹联文化内涵考释 一、门联 二、祠联 三、堂号 (一)郡望堂号 (二)道德文章 堂号 (三)吉祥物象堂号 四、堂联 五、吉庆联 第六章 深圳客家围对梅州建筑文化特色的传承 一、深圳客家围的文化特色 (一)承袭性 (二)兼容性 (三)创新性 二、客家围的保护与利用 后记 书系编后记 试读章节 闽西客家围,素以用泥土夯筑的圆土楼(图1)、方土楼和前低后高的府第式建筑“五凤楼”著称。尤其是被日本学者形容为“地上长出来的蘑菇”、“天上掉下来的飞碟”,或被美国军事情报部门神经过敏地误认为中国神秘的“导弹发射场”的圆土楼,越炒越热,世界知名。其实这种圆形建筑,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早在五六千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和姜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就发现有半地穴式的以木条为骨架,敷上草拌泥作墙,屋内地面中有火塘的圆形、攒尖顶住房,以及村落中间有长方形的大型公共活动房,村周围有壕沟和哨所遗迹。这无疑是我们的祖先原始氏族部落“聚族而居”的反映。在河南的汉代墓葬中发现有用圆形粮仓作随葬品,只是带穹隆形的仓顶,与闽西天顶敞开的圆土楼有别。在河南洛阳亦发现有唐代大型半地穴式的圆形粮仓遗址。可见我们的祖先对圆形建筑早有经验。圆形建筑具有牢固和宽敞而省工的特点,故一直作为民居、仓储和庙坛(如北京的天坛)而存在,但像闽西客家圆土楼如此庞大和高层、防御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则极为罕见。它是聪明智慧的客家人,为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土的一种创新,可谓今古奇观。圆形土楼以闽西永定等客家人地区为多,但闽南漳州平和、诏安等闽南人地区也有,一直延伸到广东大埔客家人地区和饶平福佬人地区。它像一串串的糖葫芦在闽、粤伸展,成为一种以客家人为主,闽南、福佬人共有的民居文化现象。但圆形的闽西客家土楼与圆形的闽南、福佬土楼,其外形相似,而内部住户结构却迥异。这是不同民系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反映。而客家人住的椭圆楼、八角楼和半月楼等可看做是圆土楼的变异,是圆形派生衍化出来的。 方形是传统的中国民居建筑形式。而雄伟壮观的闽西方形土楼却是另一种典型。方形客家围比之圆形客家围分布更为广泛,形式更为丰富。闽西客家的方土楼,主要以祖祠为中心,呈口字形,还有目字、日字形等等,不带碉楼,用泥土夯筑。赣南的方形“土围子”有口字、国字和套圈形,四角带碉楼。粤北的四角楼或多角楼与赣南的“土围子”相似。粤东的堂横屋、杠屋、牛角屋和四角楼,以及粤中惠阳、深圳等地的城堡式围楼等等,总体上都属方形土楼系列,只是在剖面上楼房降低了,住房只一二层(或房内带棚的暗两层),唯四角的碉楼比住房高一二层。在建筑材料和方法上,赣南、粤北、粤东、粤中的客家围均主要用泥土或三合土(泥、砂、灰)夯筑,土坯、卵石或青砖砌筑,或外砖内坯的“金包银”,有很大的同一性,而与主要用泥土夯筑的闽西方、圆土楼有较大差异性。 围龙屋是方圆结合、前方后圆的粤东梅州地区客家围的典型。它是用横屋和半月形的后围龙将堂屋包围起来,平面具闽西方、圆土楼相糅合的特点。它的防御功能比闽西土楼低,比半月楼高,而居住的舒适性则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下堂、中堂到上堂逐级高一个阶梯,祖祠在上堂,悬山式屋顶,脊平直,突显其府第式尊卑有序的礼制,但没有闽西上堂高耸、用九脊歇山式屋顶、脊两头起翘的“五凤楼”那种气派。为加强防御性,兴宁、五华等地的围龙屋,则有四角建碉楼者,又与赣南和粤北的客家围有共同之处。粤中惠阳、深圳的客家城堡式围楼,则是由兴、梅地区移民带去的围龙屋的发展,可以说是吸纳了闽、赣、粤客家围和广府民居的精华的创新形式。 上述是客家围从方、圆至方圆结合的方圆变奏韵律,它奏出一曲特色鲜明、高亢悠扬的客家围之歌。这是客家围形式的主旋律。再深入考究下去,就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客家围的类型、材质、功能与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自然人文背景和精神文化有密切联系。 P15-16 序言 客家文化,与广府、潮汕文化一道,共同托举了整个广东文化的大鼎,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客都,作为广东客家文化的中心地,“文化梅州”的彰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兴起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题中之义。众所周知,世界客属大会已召开了20届,不仅在中国多个省份(包括台湾)多次召开,而且在东南亚,乃至大洋彼岸的美洲,也都召开过。它已经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其影响正日益扩大,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 客家文化固然是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二者却不存在从属或画等号的关系。因为,客家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地域文化的表述,它的一部分可以与岭南文化相互叠合,但覆盖国内10多个省并远播到海外近百个国家的这一分布,使之更具民族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独特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成分。这一事实表明,上百年客家学的兴起,一波接一波,不仅在广东、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都是与这一文化特质分不开的。客家文化之所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著名学者的关注,并不断有新成果出现,正在于这一非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为此,被海内外所认同的客都梅州,理应有自己更成熟、更浑厚也更新的声音——拿出反映客家文化的力作来。 由梅州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编纂的《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就是这样诞生的。 梅州,是客家民系成熟、定型的中心地,更是客家民系向五湖四海,尤其是向全世界扩展的集散地。因此,全球客家人认同梅州为客都,与认同赣南为客家摇篮、闽西为客家祖地是相一致的。粤闽赣“客家大本营”占有客家人口一半左右,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随着“泛珠三角”战略的提出,这个大本营正好列入这一大战略地图之中,其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到来。而我们这套书系,也算是为这一黄金时期的到来鸣锣开道,并期许其更辉煌的未来。 参与编纂这一书系的作者,均是来自广州、深圳、梅州的知名客家学研究专家,他们不拘陈说,敢于立言,为这套书添彩不少。客家学需要不断开拓自己新的领域,方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立于科学的不败之地。 我们不难体察到专家们的良苦用心,这一书系的八部书,正是从八个不同的领域上向前拓展,从而相对地形成自己的系列。相信广大的客家人也与我们一样,视之为客家人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 近年来,无论是客家文化的系列丛书,还是广东历史文化的书系,都出版了很多种。可以说,不同的系列,有不同的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书系,学术品位高,严谨、细致、自有独到之处;有的书系,面向广大读者,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普及功能见长;有的书系,别开生面,独辟蹊径,剥茧抽丝,环环相扣,又是一番风光……总之,各有千秋。 这套“客家与梅州书系”,研读下来,有如下鲜明的特色: 一是其首部“新探”,先声夺人。明确其意向在开拓与深化,它坚持的是客家研究的主流派的观点,但对传统的“南下说”予以了补充与必要的修正,尤其是从人类学、历史学及哲学的高度上,突破了谱牒考证的樊篱,从文化动因、民族自尊、心理认同诸多方面,强化了“南下说”的论证,使之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移民史乃至整个世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上。读罢,不仅倍获教益,且很受鼓舞。客家学研究,就需要这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新领域,切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数典忘祖、哗众取宠。 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八部书,当是八个不同的维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构架,不至于顾此失彼,造成某种偏颇。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是高雅文化还是民俗文化,人文地理、精神气候,都得以出色地表现。这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也要有细部的描绘,殊为不易。 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这里,有不少篇章,都文采斐然,有诗情画意,亦富于哲理的思考。其实,雅俗共赏,从不影响任何一部书的艺术性,这是大家的共识了;同样,它也不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深度。思想一旦掌握了大众,就会化作一道疾闪,照亮世界历史,也包括客家历史的进程。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出的是客家人广博的精神世界。 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一卷在手,自会兴趣盎然。因此,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开放为前锋的时代精神上,这套书系自有其不俗的表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多年来一直很关心客家文化,很关心梅州的发展,这次欣然命笔,为八部书题写了书名,这令我们深为感动。 愿“文化梅州”更光彩四射! 愿客家人更奋发向前! 后记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世界客都——梅州,是闻名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建设山区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2003年底,梅州市委宣传部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编纂出版一套客家文化普及丛书,并列为市委宣传部创新客家文化“五个一”重点工程之一,以着力挖掘、整合、创新客家文化,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客家历史与现实,让广大客家人继承和发扬客家精神。适逢2004年初,梅州市委、市政府聘请一批梅州籍的专家学者为“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在举行受聘仪式期间,首批应聘“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的两位乡贤——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同志和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同志提出建议:联合梅州、广州、深圳三地的研究力量,共同编纂一套客家文化普及丛书,着眼于大客家,立足于客都梅州,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历史文化,打造“文化梅州”特色品牌。在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框架下,我们不谋而合。我把这个建议向市委书记刘日知同志作了汇报,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并将其列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并委托我具体组织实施。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经常奔走于广州、深圳之间,多次召开穗、深、梅三地学者及有关人士座谈会,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市文联、嘉应学院的主要领导共同商榷,形成共识。设立了由广州、深圳、梅州三地代表共同组成的“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以下简称“书系”)编纂委员会,延揽一批知名客家研究专家为书系作者,负责书系的编纂工作,并邀请有关领导担任顾问。同时,在市委宣传部设立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书系编纂出版的联络协调等工作。 经过反复酝酿与讨论,我们确定编纂书系的宗旨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大省、打造世界客都”。同时,确立书系着眼于大客家,凸现梅州客都地位,全面体现权威性、科学性与系统性。书系包括《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之子》《客家诗文》《客都梅州》八部书。 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本土文化的滋润。客家人是来自中原的一个大迁徙的民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垦拓,业已凝结成薪火相传的客家精神。编纂此套书系,整理客家民系的历史文脉,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有助于振兴中华文化,丰富岭南文粹,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利于搭建起世界各地客家人心灵沟通的桥梁。 建设文化大省,需要学术文化的支撑。当代广东,在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之中,全方位系统整理研究本民系的学术专著尚属新的探索。编纂这套书系,整合广州、梅州、深圳三地客家研究的科研力量,首开省内跨地区学术界联合之先河,不仅有助于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形成学术研讨合力,还为广东文化大省的大厦添增一块坚实的基石。 打造世界客都,需要特色品牌的彰显。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大本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郭沫若先生曾给予“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誉。通过编纂这套书系,立足梅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揭示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弘扬客家民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当代客家人的崭新风貌,从而树立梅州“文化之乡"的良好形象,不仅为寻根、旅游与文化交流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还为“世界客都”打造特色名片,为“文化梅州”增光添彩。 编纂出版这套书系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委书记刘日知同志多次与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为书系的编纂出版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华南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和支持本套书系的编纂出版工作,把这套书系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客家研究文丛》的出版规划。校长李元元教授为编纂出版书系的目标、框架、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学校出版社和客家研究所要与合作单位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全力打造精品。深圳市文联、嘉应学院为书系的编纂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欣然为书系题写书名,一些海内外知名学者热情为有关书稿撰写序文。书系编纂之前和脱稿后,市委宣传部专门召集梅州市文化界专家征求意见,并作修改补充。梅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广东卷烟总厂梅州卷烟厂等单位也为编纂出版书系给予支持。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客联会等部门和单位,以及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梅州市摄影家协会等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广局,积极协助调研工作,并提供有关资料和照片。许多梅州籍海内外文化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满腔热情地为书系的编写提供意见和建议,提供文物资料、史料和线索。正是由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套厚重的书系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此,我代表书系编委会对所有为书系编纂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付出辛劳的同志,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系无论在知识涵盖还是编纂经验方面都与广大读者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0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