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总问题可以归结如下,即为什么人类不是进入到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为了回答这一总问题,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是从唯物主义转向批判理论,二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意识形态和文化批判。这种转向使得霍克海默能够从理论上比较彻底地清算极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消极影响,并对启蒙精神、工具理性以及文化工业这一系列现代理念与现象展开前无古人的批判,从而为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后来的发展路向奠定坚实的方法论与思想史基础。《走出启蒙的神话——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作者方晶刚在总体介绍法兰克福学派的前提下,概要阐述了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特征与其独特的理论路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考察和阐述了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四大主题:实证主义批判、启蒙精神批判、工具理性批判和文化工业批判,由此揭示出霍克海默思想对代当代人类存在经验的重大意义。
《走出启蒙的神话——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由方晶刚编著。
《走出启蒙的神话——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简介:
为什么人类不是进入到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入到极权主义盛行的新的野蛮状态?20世纪60年代风靡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试图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理论指向旨在帮助当代人走出“无家可归”的困境,重新找回被技术文明遮蔽掉的人类精神家园。
霍克海默是这个学派的缔造者。他的批判理论的路向是马克思主义,但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即从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批判;这一转向表明,他对马克思关于贫困化、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企图以“批判理论”来唤起人的自我批判意识,把人从奴役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传统理论置身于现存社会自身赖以再生产的专门化劳动过程中,旨在维护并促进社会本身的再生产,它从现存的事实出发,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主义的结论,是一种肯定性的理论;批判理论则是将自身置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现存的社会制度之外,旨在揭露、批判现存社会中那些被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和这个再生产过程本身所蕴含的矛盾与危机,从而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理论。
启蒙企图摆脱神话,却又陷入了新的神话。“知识就是力量”被启蒙精神演绎成了“技术就是权力”。人和自然的分离以及人和自然的对立,使人对自然的统治变成了人对人的统治。
工具理性盛行,启蒙精神使人的理性在工具理性面前黯然失色。工具理性导致了庞大的、日益扩张的社会经济政治系统与分散的、日益萎缩的个人生活世界的分裂;科技和物质文明日益显露成就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生存日益面临困境的价值世界的分裂。技术文明在不断地扩大满足物质生活的外延的同时,却使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内涵日趋缩小。
走出启蒙的神话,找回自我,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霍克海默及其法兰克福学派所追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