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激情的著名作家,他思想深邃,感情丰富,目光敏锐,笔触细腻。他非常善于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题材和历史事件进行独到的观察和独特的描述,他尤其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本书收录了茨威格的散文代表作以及一些著名人物传记的精彩片断,珠玑璀璨,异彩灼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茨威格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茨威格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激情的著名作家,他思想深邃,感情丰富,目光敏锐,笔触细腻。他非常善于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题材和历史事件进行独到的观察和独特的描述,他尤其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本书收录了茨威格的散文代表作以及一些著名人物传记的精彩片断,珠玑璀璨,异彩灼人。 目录 与恶魔搏斗 弗里德里希·尼采/张黎译(3) 没有角色的悲剧(3) 二重肖像画(8) 疾病的辩护词(13) 认识的唐·璜(23) 正直的热情(30) 向自我转变(39) 南方的发现(48) 逃向音乐(58) 第七个孤独(63) 深渊上的舞蹈(68) 自由的教育者(76) 荷尔德林/钱春绮选译(80) 狄俄提玛(80) 黑暗中的夜莺的歌唱(88) 许珀里翁(90) 他们单单被捆在(95) 荷尔德林的独自的诗(97) 人的命运转折时刻 滑铁卢的震撼世界的时刻/钱春绮译(111) 格鲁希(112) 加尤之夜(116) 滑铁卢的上午(117) 格鲁希的失误(119) 一霎眼之间的世界历史(120) 滑铁卢的下午(121) 决战(122) 恢复平常(124) 马利恩巴德悲歌/钱春绮译(128) 人物·书籍·城市杂记 为向马克西姆·高尔基表示敬意发表的演说/米尚志译(143) 难忘的经历/米尚志译(154) 声音/米尚志译(166) 拜谒亿万财富/米尚志俞宙明译(176) 下降(178) 装甲旋转塔(180) 安防大厅(182) 财富隐居之所(184) 隐形的黄金(186) 上升(188) 不眠的世界/米尚志译(191) 贝尔塔·封·苏特纳/米尚志译(198) 欧洲的心脏/米尚志译(207) 千万个命运的住所/米尚志 译(222) 伊珀尔/米尚志译(227) 没有心脏的城市(229) 梅宁门(230) 死者纪念仪式(232) 贝拿勒斯:千座神庙城/米尚志译(235) 人间最美的坟墓/米尚志译(245) 书,通向世界之门/米尚志杜云译(247) 恩斯特.勒南/米尚志俞宙明译(257) 论歌德的诗/绿原译(275)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批注/绿原译(285) 手迹的意义与美/米尚志译(290) 向书致谢/米尚志译(299) 编后记(302) 试读章节 歌德以八岁稚拙的童手在生日贺帖上为外祖父母写出了第一首诗。八十高龄的歌德又在故世前几百小时以苍老的手写下了最后一首诗。在如此德高望重的一生,诗歌包作的光芒始终不渝地飘荡在这个不知疲倦的头颅上。没有哪一年,在许多年份没有哪一月,在许多月份没有哪一天,这个奇才没有用格律的语言诠释并确证他的本性的奇迹。 就歌德而言,抒情创作是从最初发笔开始,直到最后一口气才结束:写诗之于他,犹如放射之于光,生长之于树,为了不断阐述他的生命,是同样不可缺少而又不言自明的。这完全是个有机的过程,是歌德的基本成分的一种功能,一种没有便不可想象的功能,人们几乎不敢称之为行动,因为行动表示多少囿于意志,而一旦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就其必然的创造性质而论,便恰如化学反应或者像血流一般完成。从散文语言到押韵的诗意文字,完全自由自在地发生在他笔下:在书简中,在戏剧中,在中篇小说中,散文沙沙作响,突然长出了翅膀,一变而成这种较高级局限之无局限的形式。每种激情高昂地飘荡在这种形式里,每种情绪溶解在它的各个区域里。因此,在他整个广阔的一生,几乎遇不见任何一种重大的人事,没有写进他的诗里去。因为,正如歌德很少写没有阅历的诗,他的阅历也很少有一件没有投上诗的金色的影子。 有时这种抒情川流也会有堵塞和阻碍,恰如肉体会有疲倦的时候。但是,抒情成分在歌德身上绝不会完全熄灭。人们常常相信,到他晚年那个从内心喷发的泉源,已被断绝在沉闷的生活之下,为习惯的垃圾所淤塞。但是,一段经验,一次情感的爆发突然间又会喷出新的泉源来——诗句开始从另一个深处,仿佛从另一些变年轻了的血管重新涌流出来,抒情文字不但回来了,而且——真叫不可思议!——还带有另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旋律。因为他的每件新作,他的每次变化也变换着他的内心音乐,歌德的诗便随着血液每次发酵而冷却,并被压榨成新的香精——永远是另一种,又永远是同一种,用他自己的说法:“于是我分裂着自己,爱人啊,我又永远是一个。” 抒情才智在强度和弹性的最高级别上的这种坚韧不拔,在这位诗人身上是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学还拿不出什么能在持续性上同这种富裕的强度相提并论。只有他自己身上另一种冲动才是同样耐久的,并且控制着每个清醒的时刻:即用思想约束才智(正如在诗中用形式约束亲身经历一样)的激情。两者都是把被规定生活变成形象和思想、用创造性规则把生活全部加以提高的同一种意志的结果,正如天国的河流从存在的同一根源一直流到世界的尽头,这两条河流也是从他的内心深处潺潺流经他的整个一生:它们的汇合和始终不渝的同时性构成他所以出类拔萃的奥秘。P275-276 后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是著名的奥地利人道主义作家。1881年11月28日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纺织工厂主家庭。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日耳曼语文学和罗马语族语文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1年出版诗集《银弦集》,以抒情诗登上文坛。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欧洲、北非、印度、美洲各地旅游。在比利时师事维尔哈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跟罗曼·罗兰一起为自由与和平事业战斗。反战戏剧《耶利米》即在此时完成。1919年移居萨尔斯堡,埋头写作。在这里,他的私人藏书占欧洲第一位。他的写作方向也转到小说和散文传记方面。希特勒上台后,他先逃往英国,后去北美,最后于1941年定居巴西。由于对战争感到绝望,对他自己的博爱理想感到幻灭,他于1942年2月23日跟他的第二个妻子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一同自杀。巴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在我国也为人熟知。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他的作品就被介绍到我国。他的中短篇小说现在已有全集翻译问世,他写的传记文学也有一部分被译成汉语。他不仅是中短篇小说的杰出大师,也是卓越的散文家。这部《茨威格散文选》就是企图将他的一部分散文介绍给我国读者。现将本书内容简介如下: 《弗里德里希·尼采》(全译) 茨威格于1925年出版一部《与恶魔搏斗》,描述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位诗人的一生,本文即其中的一篇。这里的恶魔,原文为Daemon,并非基督教所说的恶魔或魔鬼(Teufel),而是各个人的与生俱来的内在之魔,字典上有译为“护灵”、“守护神”,或译为“魔神”、“性灵”、“精力之魔”者,他操纵各个人的一生的命运(Schicksalsmacht),又是支配各个人的感情和行动的魔力,也就是人的内在之力(innere Kraft,根本使命),或者也可以说指思想家、艺术家的不可遏制的、令人骚动不安的创作热情,Daemon与“骚动”(Unruhe)的确是不可分的,思想家、艺术家一旦陷入这种创作热情,便会表现出无限的创造力和令人惊讶的才能(类似我国所说的鬼才),他们会骚动不安,与自身的Daemon进行不停顿的搏斗,最后甚至像个英雄一样死于这种搏斗之中。尼采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一个在骚动不安中被Daemon折磨得以致发狂的人。 由于着眼于此点,所以,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传记作品,它没有叙说尼采一生的生活,没有介绍尼采的著作,也没有评价尼采的思想,而是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刻画,再现尼采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给这位孤独的伟大哲人树立一尊永恒的雕像。 《荷尔德林》(选译)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一1843)是德国的伟大诗人,跟尼采有某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极度孤独者,都没有结过婚,都度过坎坷不遇的一生,都过着漂泊的生涯,又都是在精神错乱中结束他们悲剧的一生。 本文虽也着重精神分析和心理描写,但比《尼采》一文却多了一些评传成分。它介绍了荷尔德林的童年,介绍了荷尔德林跟“狄俄提玛”的恋情,评论了荷尔德林的作品:小说《许珀里翁》、悲剧《恩培道克勒斯之死》,特别是对荷尔德林的抒情诗本质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说明,这对于我们理解荷尔德林的抒情诗大有裨益。 顺便说一说:荷尔德林的诗作,在他生前并不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初,才越来越为人推崇,并得到极高的评价,贝希尔称誉荷尔德林的诗作使德国语言达到了一个高峰,并称颂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抒情诗人。如今,甚至有不少德国学者和教授认为荷尔德林在抒情诗领域里的成就要高于歌德。但是,荷尔德林的作品在我国翻译出版的还不多,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滑铁卢的震撼世界的时刻》 本文是茨威格的历史特写或历史小品(Historische Miniaturen)《人的命运转折时刻》(Stemenstunden der Menschheit,1927,1936,1943增补)中的名篇,叙述滑铁卢一战的失败造成拿破仑一世的毁灭。但是作者在本文中并没有让拿破仑担任主角,却把滑铁卢的战败归咎于拿破仑手下的一个骑兵指挥官格鲁希,认为他未能阻止普军跟英军会合,导致拿破仑的败北,也就是说,拿破仑的命运操纵在格鲁希手里,而格鲁希,由于他没有抓住命运赐给他的大好良机,使他不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显赫的大功,为此,不由引起作者的惋惜和长叹。其实,这个立论,未免有失偏颇,拿破仑穷兵黩武,终究会逃不了覆灭的命运的。话虽如此,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题材,文笔流畅,描写生动,所以本文一向为人所爱读,在我国,早就有人译出,在抗战时期上海的《万象》杂志上刊载过,解放以后,又出版过《人的命运转折时刻》的两种译本,而这篇特写的译文一再为各种杂志所转载。 《马利恩巴德悲歌》 歌德于1821年8月去波希米亚的温泉疗养地马利恩巴德疗养,在莱维卓夫人家中见到她的大女儿乌尔里凯,对她发生好感。次年又去该地,好感竟上升为爱情。1823年7月,歌德又去该地,竟异想天开,不顾自己的74岁高龄,托人向莱维卓家提亲,要娶年甫19岁的少女乌尔里凯为妻。结果当然使歌德失望。他于9月5日怅然启程回魏玛。在马车中开始构思,写《马利恩巴德悲歌》。全诗于9月18日写完于魏玛。 这首悲歌是歌德一生中最后一段黄昏恋的纪念,是歌德爱情抒情诗中最优美、最杰出、最感人的一首绝唱,被称为老年歌德的天鹅之歌。它是歌德晚年生活中的转折点,使他克服了一生最后的大危机,从此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余年,完成不朽的大作《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游历时代》。 茨威格本文即以这首悲歌为红线,记叙了这段黄昏恋的始末,刻画了歌德的喜与悲,不啻为这首悲歌作了详尽的诠释。 茨威格的《人的命运转折时刻》,一般都被归入该氏的小说一类,显然有点不大合适,例如该书中有一篇记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英雄的瞬间》是用诗的形式写成,另有一篇记叙托尔斯泰的《逃向苍天》却采用戏剧形式,因此,还以将该书称作历史特写或历史小品为宜,而不应将它归入小说或传记体裁。在此,我就将以上两篇收入这本散文选中了。 《人物·书籍·城市杂记》 本书原题《与人物·书籍·城市的邂逅》(Begegnungen mit Menschen,Biichem,Stadten),出版于1937年,是一部回忆录式的散文集,收载各个时期的散文共38篇,内容比较广泛,记载人物的涉及凡尔哈仑、里尔克、罗丹、高尔基、凯恩茨、苏特纳等人,记载城市的有关于伊珀尔、贝拿勒斯、托尔斯泰的长眠地、纽约、巴西名城的描绘,记载书籍的有对于歌德诗集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论述,还谈到但丁、巴尔扎克、兰波等人的作品。碍于篇幅关系,本书只选译了17篇,内容也不再一一介绍了。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瞩目的是:在若干篇散文中洋溢着茨威格反法西斯、谴责战争、拥护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于本人碰上住房拆迁,一年多来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承蒙张黎、米尚志、绿原等同道鼎力协助,使这部《茨威格散文选》得以完成,谨在此向多位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7年9月16日中秋节 钱春绮识于上海大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