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怎么可能!
按时饮食?——我也想啊!
上健身房?——开玩笑吧?
这样的你还想要健康?
工作与健康,是不是鱼和熊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打拼,是不是一定要牺牲快乐幸福?除了在健身虏挥汗如雨,这世上有没有不费吹灰之力的健康秘方?
科学已经证实:冥想可以降低血压,缓和心跳;可以强化免疫系统,使人不易感冒;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脏病等致命疾病的概率;可以改善神经协调,让我们成为更有效率的思考者;可以促进DHEA荷尔蒙分泌,延缓衰老;更重要的是,冥想完全无副作用。快来看这本大卫·米契的《冥想》吧,放空自己,选择冥想!
这本《冥想》由大卫·米契著,主要内容是:
如果你总感到疲惫,在季节转换时,总是第一批患上流感;因背负贷款、忙碌的工作、复杂人际关系等生活压力而感到快喘不过气来;经历了感情或事业重创,渴望恢复心灵平和;希望提升专注力,更有效率、更积极地面对挑战;想摆脱安眠药等精神药物,回归生活本质;想要活得健康快乐,却总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而放弃尝试;那就赶快加入冥想一族吧!
这本《冥想》指导读者将冥想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人生。
不动脑的快乐养生法
近年来,科学发展让我们可以开始追踪思维活动的影响。许多知名大学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可度量、可观察且可重复的研究,这些研究无不证实了冥想的功效。本书第二、三章会归纳整理主要的研究,让你有动力开始冥想、坚持冥想、并因此改善生活质量。
当然,开始冥想一段时间后,你就不会在意科学研究了,因为你已经亲身体验了冥想的感觉有多棒,不做冥想的压力有多大。就好像我们不需要科学研究来说服我们,在酷夏午后畅饮凉品有多么舒服一样,一旦我们亲身体验过冥想的好处,临床原理似乎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不过一开始,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地激励我们,帮我们维持练习的热度。
如果要以几句话归纳科学证据,或许以下说法并不为过:如果冥想可以像胶囊一般服用,它可能会是史上最热卖的药品。还有什么疗程可以降低血压、缓和心跳、有效抗压,又不会有任何副作用?什么东西不仅可以强化免疫系统,使人不容易感冒或伤风,还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脏病等致命疾病的概率?什么可以改善神经协调,逐渐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让我们成为更有效率的思考者?什么可以促进DHEA(唯一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延缓衰老?什么可以成为癌症与其他疾病的有效辅助疗法(这项功能太重要了,我将另辟一章单独探讨这个主题)?而以上只是一些对身体的效益而已。
至于精神方面,科学家已证实,冥想可以促进大脑左前额叶皮质区的活动,这一区域和快乐与放松有关,有助于减少我们的社会在抗忧郁与抗焦虑药物上的惊人用量。冥想可让人更专心,刺激伽玛波(出现更高层级思考与见解的认知状态)。冥想可以帮我们体察周遭的一切,包括他人的心情与感受,也可以增加我们的热情、活力与生活乐趣。
值得在一开始提出的是,“冥想”二字涵盖的做法与技巧相当多元,它们各有各的目的与重点。我们会在第五章中详细说明,探讨多种不同的冥想类型。
总而言之,这些对冥想进行的有力的、积极的、全面的评估,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如果现在还没有开始,应该快点加入冥想的队伍!
有趣的是,这反过来说也对。如果我们想快一点过充实、圆满与快乐的生活,冥想是驱动我们突飞猛进的燃料。养成冥想的习惯不仅可以使我们找到让绩效飙升的力量,还可以让我们在忙碌的作息安排中发现新意与美感。有了创造内心宁静和客观意识的能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愉悦,也能更有效地达成工作目标。
我的亲身经历
经科学证实的冥想功效虽然重要,但本书不只是谈实验室的实证研究,我也会分享我个人的案例。如果听起来有点传教的意味,那是因为冥想确实是个深得我心的主题。
我的生活步调匆忙,学冥想已经14年了。从一开始坐在垫子上没几分钟就坐不住,到如今早上做完一小时的冥想后还希望再继续下去,原本毫无专注力的我,如今已大为改善。论起我现在与10年前生活状态的差异,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也曾是烦躁不已的中层主管,享受生活的时间很有限。如今我的工作时间减少,赚得却更多,还有闲情投入让我感到充实的事务,例如撰写本书。
即便如此,我并不是要大肆宣扬我冥想的功力。冥想在很多方面就像健身或学乐器一样,不管练得多好,永远都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较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基准。
值得一提的是,要从冥想受益,不需要每天练上一个小时、过刻苦的生活,或从隐居山林一个月开始,即使只是席地冥想几分钟,只要经常进行,也可以马上感受到日常状态有明显的不同。 另外,我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各大宗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推介冥想,本书主要是为匆忙的人所写,不分宗教信仰。本书的重点不是在信仰体系上,而在于改善身心健康。不过,宗教概念对有些读者来说可能有帮助,因此我会适时提起这些概念。
有宗教信仰的读者可能也很想知道如何将冥想融入宗教信仰中,我想高勒基金会(The Gawler Fotmdation)的创办人、奇迹般地战胜癌症从而帮助数千位癌症患者也摆脱病痛的伊恩·高勒(Ian Gawler)给出的建议最适合送给这些人了。他说:“有些人担心冥想可能和他们的信仰相冲突,但一般经验显示,冥想反而更能强化他们的宗教信仰,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
身为藏传佛教徒,我会引入个人信仰中丰富的冥想式内容。《冥想》一书的重点虽然不是谈佛教,但我衷心希望读者们可以和我一样,从本书中找到通过冥想大幅改善生活所需的细节与知识。P4-7
锻炼内在的力量,就从冥想做起
在忙碌的行程中,收到出版社的邀稿推荐,本来想拒绝的。但是一看标题,再翻看内容,的确有很多很棒而且很实用的建议,于是决定抽空看过一遍,并且写序推荐。
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走了六、七年,我一直深信打坐是基本功。很多灵性的理论,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因为我们都缺乏内在的力量。而内在的力量,也就是内在的肌肉,要如何锻炼呢?就是要从打坐开始。
本书很清楚地举证了冥想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安舒的好处,并且列举了好几种冥想的方法,让各种根器的人,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打坐。
而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它告诉我们如何将冥想的工夫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本书兼具理论和实际,深八又浅出,实为初八门学习禅坐的人的最佳指南。
而我自己,在这条路上摸索了各式各样的禅修方法,但是~直未能好好地养成静坐的习惯,每次也是三十分钟不到就草草了事。今年春节我回台度假,碰到了黄庭禅(http://www.htz.org.tw),终于找到了最适合我的静坐方法,现在一坐一个小时都不是难事。
所以,在此我特别鼓励所有对灵性成长或静坐冥想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方尝试各种方法,但是基本的原理其实都一样。而这本小书提供了详细而精准的指导,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好好去实践和体会。
(张德芬,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去年12月,我收到苏格兰老友寄来的电子邮件,以为是圣诞贺卡与她的全家福,但打开邮件却看到了与我的想象截然不同的消息。玛丽和她的先生葛兰特与我年岁相仿,12月初,玛丽因身体疲累去看医生,医生不是开方帮她安度年节,而是帮她验血并做其他检验。检查后没几天,她得知自己罹患无法开刀治疗的癌症,能活过圣诞节就算万幸了。
获知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的几周,我常想起玛丽和她的家人。毕竟,她不该四十几岁就这样逝去,留下心力交瘁的先生与两名稚子。就玛丽而言,她留下的还不只这些,她是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其作品在英国本土与国际上都颇受欢迎,丰富了很多人的生活。
玛丽于一月过世,当时除了通过电子邮件在精神上予以支持外,我想我不是她的友人中唯一想到以下问题的人:万一我也被告知类似的病情,我会有什么反应?万一今年12月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
我当即决定撰写《冥想》。想写这本书已经好一段时间了,却不知怎的迟迟没有动笔。我决定,万一我也像玛丽那样,我希望能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即便只是一些人觉得有价值。
所以,我想衷心感谢的第一个对象是玛丽,还有葛兰特,他面对整个过程表现出的诚挚勇敢令人动容。没有他们,这本书可能依旧是我档案柜里的一个概念而已。
我也想诚挚地谢谢和我一起冥想的伙伴,他们一直很鼓励我写作。而路易丝、苏珊、里查德、朗达、谢丽尔、伊奈克一直大方地向我提出建议,帮我阅读手稿,耐心纠正我在名词与动词词性上所犯的混淆错误。我也要要特别感谢玛格·希伊,谢谢她不仅帮我审稿,还不辞辛劳地规划许多冥想机会,让我和其他的冥想伙伴受益良多。
我非常感谢Allen & Unwin出版社的发行人伊丽莎白·威斯,她从一开始就看好我的写作,并始终那么支持我。
当然,要不是有我的冥想老师莱斯·希伊(Les Sheehy),我不会开始写这本书。多年来,莱斯的智慧与热情帮我修身养性,助我树立明确的目标,那是我年少时未曾想能达到的境界。我只希望我至少能将他带给我的启迪的一部分传递出去,作为对他的恩情的一点回馈。
最后,我想感谢我亲爱的太太柯雅拉(Koala),她一直劫持我冥想,陪伴我度过起起伏伏的写作生涯。
张德芬
我特别鼓励所有对灵性成长或静坐冥想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多种方法,但是基本的原理其实都一样。对此.这本小书为你提供了详细而精准的指导,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好好去实践和体会。
《曼陀罗》杂志(Mandala Magazine)这本精简、幽默、充实的好书,为好奇者与怀疑者揭开冥想的真相。作者先是概要说旦fl了冥想对身心的益处,接着以轻松好读的基础章节,帮你开启惊喜之旅。米契就像一位熟练的讲师,提供有用的建议,帮你衡量进度,避免一些最常见的冥想陷阱,对初学者来说特别实用。而比较有经验的冥想者也可以通过本书,再次坚定投入这项美好修炼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