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问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李硕主编《正说中国》的初衷。
《唐代(梦回千年的盛世气象)》为其中一册,强大与繁荣是这个时代的标签,唐朝,被世界公认为当时最强盛、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代(梦回千年的盛世气象)/正说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硕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问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李硕主编《正说中国》的初衷。 《唐代(梦回千年的盛世气象)》为其中一册,强大与繁荣是这个时代的标签,唐朝,被世界公认为当时最强盛、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内容推荐 《唐代(梦回千年的盛世气象)》简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约在6000年前,中原地区就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的平等体系被打破。据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了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但延续到东周时代便逐渐解体。秦朝统一各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自汉朝起则以文官政治主治国家,直至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中国乃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之国家。其时欧洲人民尚处于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于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唐王朝,是中国版图和文化真正的奠基人。 《唐代(梦回千年的盛世气象)》由李硕主编。 目录 大唐盛世 李渊建唐 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武后称制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末农民起义 王仙芝黄巢起义 朱温篡唐 文学艺术 瑰丽多姿的诗文化 光耀千古的艺术成就 思想文化 韩愈与《原道》 唯物思想家柳宗元 唐修八史 刘知几和《史通》 鼎盛一时的佛教文化 科学技术 繁荣帝国的文化技术 国家学校中的科学 占星术和天文学 朝廷重视的医学 试读章节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的作为奠定了新的统一王朝强大昌盛的基础。这个成就是在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取得的。 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迫使唐初君臣时时刻刻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蹈亡隋的覆辙?他们的答案是:剥削须有节制,特别是徭役不可太重。 太宗曾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du)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历史上没有过不兴徭役的皇帝,但是唐太宗毕竟懂得徭役不可太重,太重了,农民一起来,自己的统治就会垮台。 魏征对他说: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比喻,唐太宗记得很牢,曾用以训诫太子。他听得进这话,因为它完全符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隋亡的事实,他深深感觉到人民反抗的烈火是可怕的,不是武力镇压得了的。 于是他决心不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是它完完全全是统治阶级的政策,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制定的,不是从好心肠产生的。 唐太宗懂得:要执行这条政策,必须注意“纳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从隋亡得来的教训。隋炀帝不愿意听到农民起义的消息,虞世基投其所好,隐匿军报,结果国破家亡,君臣俱死。魏征举此为例,告诉唐太宗一条重要的道理,叫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赞赏他的意见,始终比较注意纳谏,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杰出封建帝王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注意纳谏,注意节制徭役,都是事实,然而封建地主阶级对“贞观之治”的美化,却完全是着意的夸大。 《旧唐书·太宗本纪》、《资治通鉴》都说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判死刑的只有29人,东至于海,南至五岭,都夜不闭户,出门的人不必带粮食,可以“取给于路”。《贞观政要》说得更具体,“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ling)圄(yu)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至于旅行者的粮食问题,“人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真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乌托邦了! 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过这样的事实。 贞观元年(627年),关中饥荒;二年天下蝗灾;三年又发了大水。这几年中间,老百姓穷得卖儿卖女,流亡道路。贞观四年,天下大熟,流亡的农民才得还家。这是喘息方定的时候,怎么会一下子便富庶得不得了呢? 两年之后,魏征还描绘过中原萧条的景象。他说:从伊水、洛水往东,直到泰山、黄海,烟火零落,极目望去,到处都是荒原野草。贞观六年是这副样子,四年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还需要注意,唐太宗的节制徭役,是勉强地去做的,因此他常常会有违反这条政策的举动。这里按照年代次序,举几个例。武德九年(626年)初即位时,要点身材壮大的未成年人当兵,经魏征力争而止。贞观四年,修洛阳宫,张玄素谏阻,说:“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chuang)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当时,他听了不免心惊,暂时停役。然而到了五年,不仅修了洛阳宫,还修了仁寿宫(九成宫)。六年,魏征指出:“比来营缮(shan)渐多”,可知那时的徭役并不算轻。十一年,马周上疏,说当时多营不急之务,百姓怨嗟(jie),批评太宗不像贞观初年那样“俭以息人”了。贞观十三年,魏征上《十渐不克终疏》,引太宗本人的话,“百姓无事则骄逸(yi),劳役则易使”,并指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十六年,太宗下令:今后有自己伤残手脚以避劳役的,“据法加罪,仍从赋役”。据说此风起自隋末,贞观中遗习尚存,所以下令禁止。以上两条,一言一行,最能暴露唐太宗的阶级本性,并且说明常有徭役较重的情况,不过不像隋末那样严重而已。 贞观末年,人民的赋役负担,还有继续加重的趋势。二十二年(648年)修玉华宫,“所费以巨亿计”。充容徐惠见连年用兵,营缮相继,宫廷习俗也颇奢华,上疏谏劝,说“人劳乃易乱之源”,尽管雇人做工,也“不无烦扰之弊”。至于剑南(四川)百姓,因为造侵略高丽用的船只,负担沉重,到那年已经发展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了。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贞观时的实际情况是:农民的赋役特别是徭役负担,有时比较轻,有时比较重,但重的时候也没有达到使再生产无从进行的程度。 P12-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