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问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李硕主编《正说中国》的初衷。
《商朝(刻在甲骨上的文明)》为其中一册,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进入信使阶段。
《商朝(刻在甲骨上的文明)》简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约在6000年前,中原地区就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的平等体系被打破。据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了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但延续到东周时代便逐渐解体。秦朝统一各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自汉朝起则以文官政治主治国家,直至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商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甲骨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而商代的青铜器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商朝(刻在甲骨上的文明)》由李硕主编。
相土作乘马
契大约在夏禹建国前就死去,他的儿子昭明根据畜牧业部落的特点,也和其他游牧部落一样“逐水草而迁徙(xi)”,找水源丰富、草木茂盛的地方去生活。他听说北方有平坦的大草原,于是就带着本族人和马、牛、羊等畜群,离开了蕃地寻找合适于居住的地方。他们跨过黄河以后,沿着占河水北行,走到了古泯水和石济水流经的一片叫砥(di)石的地方(在今河北石家庄南,邢台以北),看见这里不但地势平坦,而且水源很丰富,尤其是有长满茂盛青草的大片草原,最适于放牧。于是就在这里居住下来。由于在砥石有丰盛的水草,使得畜群繁殖增长很快。虽然这时期夏王朝已经建立,黄河流域各氏族、部落都臣服于夏,但是许多氏族、部落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已过渡到奴隶制阶段,有的开始了两极分化,产生了阶级。各氏族、部落间掠夺财富、扩大土地的兼并战争仍然频繁出现。商族处在向奴隶制过渡阶段,也臣服于夏王朝,但是势力还不大。
砥石地处北方,昭明在那里发展了大量的畜群,成为一个很富有的氏族,引起周围一些氏族、部落的垂涎(xian),发生侵扰的行动。所以在昭明死后,他的儿子相土又率领着商氏族赶着畜群回到了老根据地商。
相传“相土作乘马”,就是相土发明用马来驮运东西和拉车子。用马来驮运和驾车,必须把马驯服并加以训练,而这种马,用群放散养的办法是不行的,相土就改变了饲养方法,这就是“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殷人之王”就是指的相土,皂是喂牛马的槽(cao),牢就是关牧畜的圈。设立了用槽喂、用圈养牛马的方法。所以相土回到商地以后,就改变了过去游牧的生活,开始定居畜牧,同时也开始了农业种植。使用马作运输工具,逐渐地促使农业生产在商族活动地区得到发展。有了比从前多的牲畜和粮食作基础,商族的势力也就一天天的发展壮大起来。相土为商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夏朝初期,由于王位的争夺,发生了夏启与有扈(hu)氏的战争,后来又有“征西河、诛武观”的事,对于各方的氏族、部落也无力顾及。相土利用夏启死后,即位的太康失政,夏王朝无力对东方诸侯控制的时机,加快发展了商的势力,扩大土地的范围。虽然在砥石地区,因远离商族的根据地,无法迅速发展势力而遭到其他氏族、部落的侵扰,可是回到商地以后,原有的商族各部落就很快地聚积起来,听从相土的领导。而中原地区长时间的处于混乱中,又给相土造成了使用武力向东方地区发动兼并战争的机会。
但是从商代的后人,春秋时宋国国君祭祀他们的祖先时,歌颂其祖先功绩的乐歌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这样的颂词来看,可能其势力已经到达黄海之滨,而且还征服过沿海地区或海岛上的部落。若是按这句诗的意思来看,“烈烈”是形容很威武的样子,“海外”是形容四海之外,应当是指海边或海岛,“截”是斩杀的意思。就是说,相土是很威武的,率领了军队征伐到了海边和海岛,取得了胜利。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