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动静之水/天地人生态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牛正寰//周瑛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优美的语言,以情感的感触,以科学的精神,以务实的态度、市场化的眼光进行写作。以中国几十个山水景点为例子,跳出生态写生态,超越自然写生态,抛开学术写生态,围绕人文写生态,叙述方式新鲜别致,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天·地·人生态丛书是一套学科涵盖广泛的人文生态读本,内容基本包含了人与自然方面的主要内容。整套丛书要求可读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兼顾,侧重于探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叙述方式新鲜别致,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以独特的视角,以优美的语言,以情感的感触,以科学的精神,以务实的态度、市场化的眼光进行写作。跳出生态写生态,超越自然写生态,抛开学术写生态,围绕人文写生态。

目录

第一辑 江河源

溯洄而上

江河的母亲

离开家园

站在沱沱河大桥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走近祁连冰川

渭水之源

第二辑 大地的眼睛

纳木错

羊卓雍错

拉姆纳错

羊八井

青海湖

褡裢湖

赛里木湖

喀纳斯湖

天池

月牙泉

第三辑 城市明珠

二分明月在扬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

太湖烟波

1972年的昆明湖

昆明的两个湖

玄武湖之变迁

第四辑 水向西流

最美的伊犁河

宁静的拉萨河

欢快的年楚河

倒淌河的懊悔

黄河有时也会向西流

第五辑 水的声音

羊湖水库静悄悄

高原春之声

雪落无声

听壶口瀑布

第六辑 说水

关于水

伤河

一条清清的埝渠

汉字里的“水”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记得是怎样得知了山南有拉姆纳错。在众多高原湖泊中,它很小很小,但却有无比神奇的魔力:虔诚的信徒在湖水里,可以照见自己的前世、现世与来世。因此它的声名不亚于四大圣湖。仅凭这几句话,我就心动了。

去山南吗?按照旅行社的线路,可以花一天时间,也可以花三天时间.最远可抵桑耶寺。如果走马观花,那只是旅游意义上的旅游:跟上旅行团,走一走,看一看,再听导游“口吐莲花”讲解一番,也算自己又见识了西藏一个最值得见识的地方。但是,仅仅“见识”一下,而后在同别人聊天时说:哦,山南嘛,我去过那里。岂不是太轻佻浅薄了吗?山南的内涵岂是三天之内就能领略得了的!而我在考虑要不要去山南时,可供我支配的时间只有两天。

山南,是指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以泽当镇为中心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区。它是西藏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地区,也是藏文明的发祥地。就自然条件来讲,由于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的夹峙,使得这儿雨水丰沛,气候较之藏北、藏西温暖湿润。雅鲁藏布江流经山南中部河谷平原,一改上游时的湍急流速,水流舒缓,江面开阔。河谷两侧山地,顶端是雪峰冰川,高处是牧场,山腰是森林,谷底则是肥沃的农田。雪峰冰川、牧场森林、田园农舍,使得山南的自然风光,壮美与秀美兼具,雄伟与旖旎并存。就人文来讲,吐蕃王朝自山南兴起,有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块农田、西藏最早的佛殿昌珠寺,还有公元7—9世纪吐蕃王朝时期的藏王陵墓群。

更不能忽略的是拉姆纳错。

在藏传佛教中,它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湖泊。这个地处加查县境内、群山环抱中的高原湖泊,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与藏北的纳木错相比,不到纳木错的一千九百分之一;与羊卓雍错相比,也不到羊卓雍错的六百分之一。可在藏民的心目中,它的神圣并不亚于那两个圣湖。拉姆纳错也是西藏的圣湖。

没有人不相信,它是班丹拉姆女神灵魂的寄托处。这个传说口口相传,在藏民中不知流传了多少世多少代。

班丹拉姆,汉语的意思是吉祥天女。这几个字样出现在我们汉族人眼前,脑海中定然会同时对应出现一位婀娜多姿、气韵飘逸的神仙姐姐。出乎意料,她在藏传佛教中却是一位最著名的黑护法神。火红头发倒竖,愤怒三目圆睁,表情狂躁凶猛,身板宽大强健;右手挥一根饰有金刚的檀木杖,左手持一只盛满人血的头盖骨碗,戴头骨花环,系毒蛇腰带,骑青骡坐骑,青骡坐骑上挂满尸体。在西藏的大大小小寺院里,少不了班丹拉姆的壁画塑像,最著名的是在大昭寺、桑耶寺、白居寺,虽然衣饰不尽相同,形象却大致一样。公元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专请班丹拉姆坐镇该寺三楼的护法神殿,做大昭寺护法女神。她不仅护佑着大昭寺,也保护着拉萨城。藏传佛教中有这样一位仪表威猛、法力强大的女神,是否透露出入类早期母系社会的特点——女性对当时社会的意义?相对照,汉族文化中的女神,也符合汉族男权的社会形态——柔弱的女性就定位在远离血腥、格斗和权力的位置。

班丹拉姆女神现身时仪表威猛且法力强大,那么,她的灵魂又会是什么样?人的灵魂是无形的,神的灵魂想必也是无形的。那1平方公里的湖水,处处隐着女神的灵魂;那飘荡在湖面的水汽,隐着女神的灵魂;湖边的水草里有女神的灵魂,生长水草的泥土里也有女神的灵魂。拉姆纳错于是就具有了神性。拉姆纳错,藏语的意思就是“圣母湖”。

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是圣湖开光的时间。那些赶在此时到达圣湖的朝圣者,只要虔诚地向湖中凝望,就能看到圣湖为他(她)显示出的前世、现世、来世的各种景象。也有人肯定地说,即使不是在圣湖开光的那天,只要你足够虔敬诚心,一天、两天、三天……地凝望湖面,终会有你想看到的三世情景出现。所以,从藏历四月中旬以后的三个多月,前往圣湖的路上,总会有不辞辛劳的朝圣者;而在圣湖岸边,也总有虔诚的信徒跪望着湖心水面。它,早已成为无数善男信女探求命运的宝镜。

圣湖观影,让拉姆纳错的神秘居众湖之首。

《喇嘛王国的覆灭》,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藏学家M.c.匿戈尔斯坦所著。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了寻找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转世灵童的传奇。1935年夏天,摄政王热振活佛朝拜拉姆纳错圣湖,其他人什么都没有看到,热振活佛却看到一座有三层松耳石顶和一个金塔似的屋顶寺庙,寺庙东面有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对面一座光秃秃的山顶上一座蓝屋顶的小平房。这些都作为预兆,黔成了寻找转世灵童的重要指示并且应验。  圣湖观影是寻找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的重要宗教仪轨,始自二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灵童,都是在圣湖的启示下去寻找,而每代达赖喇嘛,都要去圣湖朝拜一次。

之所以“去圣湖朝拜一次”而不是数次,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通往圣湖的路途太过艰险。

不知历代达赖喇嘛是如何走过这段旅程的。即使在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条件下,从拉萨至拉姆纳措,往返至少也得7天。先到磊泽当,而后到达距泽当1 28公里的加查县。这一段可乘客运班车。拉姆纳错距加查县城30多公里,如果有车可乘的话,向北转往崔久乡,在满是尘土覆盖了石块的土路上,颠簸20公里,便可到达琼果杰寺。这里,就是去拉姆纳错汽车能够到达的终点了。之后,将有近1 5公里的山路等你徒步行走。当然,你也可以租一匹马骑到湖边。现在海拔已升至4500米以上,山路沿丝波绒曲上游还在不断升高。有垂直百米的山峰陡立眼前,行进时,人从马鞍滚落而不必大惊小怪。某些路段,需要人牵着马匹步行,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地,每走一步,你都会听到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路,在山谷间如羊肠般盘旋。15公里,小小的两位数路程,竟要人用7个小时去行走!

以公里数理解距离,在这JL#I不可靠。假若你乘过由旧金山直抵上海飞越太平洋的波音747,那么,在这儿对距离的判断就会更加糟糕。

网络写手“蛋白质”在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你猛得过我蛋白质,再考虑去拉姆纳错吧,嘿嘿。连续5天的高海拔徒涉行军,除非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否则,拉倒吧。”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也只有两天时间。 我基本可划归为无神论者。无神论者不相信前世、来世;无神论者肯定不会在圣湖观到任何影像,神秘的拉姆纳错只好留在我的幻象中。

这是无神论者的软弱和悲哀。P051-055

序言

我们人类自己的根系,在诞生之初就扎根于生命的原始生态里。在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之后漫长的20亿年间,它始终存在于植物界。后来,它顽强地孕育了一次突变——出现了一个原始生物,它的构成像单细胞的其他生物一样。但不同的是,它有一张嘴,可以吞噬世界;它有纤毛,可以迁徙,可以狩猎。于是,在生命诞生20亿年之后,人类主宰世界的时期便在一片混沌中悄然开始了。

法国植物学家认为,生命的树干分裂为两个主要支干:诞生不久的动物支干和继续分叉的植物支干。而人类则是动物支干上最后长出的一根嫩枝。人类闯入生物演变的这个庞大进程中,是生物史上最重要的变故之一。

伴随着自然界的演进,到了创世之初的洪荒时代,人类与自然界怎样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命题,便开始在人类活动的所有地方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的生活、生产、繁衍等一系列活动日益严重地逾越了自然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类社会走向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紧迫。

在地球上众多人类活动区域,早期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早期人类尚无能力克服自然现象给整个生物界带来的灾难性突变,于是便产生了最为原始的祈祷和祭祀活动。几乎每一种自然现象的发生,都要引起人们的无限惊悸和巨大恐慌,比如日蚀、月蚀、泥石流、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以及地震、洪涝、疾病等等。人们更多地把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与神鬼作怪联系在一起,于是,许多以祛邪和祭天地神灵为主要内容的原始舞蹈和宗教产生了。这大约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原始的自然科学了。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一步步提高。譬如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知道了钻木可以取火,结网能够捕鱼。一些捕到的猎物暂时吃不了,还可以豢养起来,让它们繁殖。一些作物的种子埋在地里,不但可以长出幼苗,还可以开花并结出果实。原始的牧业、农业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萌芽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便从神秘的宗教中渐渐分离出来,分门别类地开始了对自然界的研究和探索。这就是人类理性地认识大自然的开始。

沿着这一轨迹,人类逐渐从蒙昧中走了出来。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各种自然因子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发生作用。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这些影响人类与 生物生存、发展的因素,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按照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来理解,便是:“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首先讲的就是阴阳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其基本观点就是世间万物既是相生的,又是相克的;看似独立的,却是依存的。一旦背离了事物 自身发展的规律,导致阴阳失和,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就会出现自然灾害。这个“道”,在今天看来,可以理解为是指“天之道”、“人之道”、“地之道”和“宇宙之道”的“大道”。因此,我们说的“天地人”生态是一个广义的生态概念,它远远超越了自然生态的内涵。它既指自然生态,也指人文生态、社会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生态”概念。中国那部不朽之书《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内容,说的也是这方面的道理。事实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最早就发萌于((周易》,后来又在孔孟、老庄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的主旨就是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自然界的内在精神就是生态平衡、和谐共处。孔子主张人类要爱护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君赐生,必畜之。”孟子则一再地明确自己的“爱物”思想,告诫人们不要用过密的网捕鱼,砍伐树木要选择适宜的季节。宗教中讲的“万物有灵”,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生命,都有存在的合法权。只有保护自然,自然界才能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种资源。后来,这些思想又被无数后来者加以继承和完善,并明确主张把仁爱从人类自身扩大到自然界,把植物当做我们生命之源来看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以,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先让万物有生存的良好条件;人在爱自己的同时,要爱他人和万物。这就是古代朴素的生态伦理观,也是当今世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世界自然宪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生命的每一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了使生命的所有形式都得到这种尊重,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准则的支配。”事实上,这样的规章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这是一个没有约束力的软弱的章程。这样的章程,不应该只是写在纸上的,而应当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科学一定要创新,要发展,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但不能顾此失彼。人这个高级动物原本来自自然。自从掌握了劳动工具,具有思维和创造能力,人类在技能日益高超、规模日益扩大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没有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自然,也即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人类早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因为蒙昧无知,可以原谅的话,那么,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呢?是理性的蒙蔽还是欲望的泛滥?19世纪以来,人口、现代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增长,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工业和现代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日趋严重。现实的压力和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把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结合起来重新审视和考虑,一种遵循天地人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观便成为全人类的共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第一次提到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西方国家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中国于1 984年4月成立了生态学研究会,除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外,还涉及基础工业、加工工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建设、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域管理和宏观管理等领域。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环境之间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一直是人们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追求社会进步的大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建设的灵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地球上不仅仅生活着人类,这个巨大的球形家园,也是其他千万种生物的栖息之地。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地毁灭着地球。这些毁灭性行为,包括对地球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对其他物种生存空间毫无理由的侵占,对各种能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种群自身无节制的急速膨胀等等。

入与自然应当怎样和谐相处?如何发现自然规律,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大课题。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紊乱,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些貌似合理实则行破坏之实的行为,如过度采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使水源涵养量下降,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过度的放牧和开垦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大,水源枯竭;过分追求农作物高产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矿山的无序开采及其粗放加工,造成土壤和水源严重污染;大量排放热量和二氧化碳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引起的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在整个非洲,在中国北方,一处处被沙漠吞噬的村庄、大面积沙化的土地、渐渐枯竭的河流,已经做了最好的说明。

数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放肆的傲慢态度。进入20世纪,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又一大环境问题。许多城市长时间被烟雾笼罩。在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地面照片中,许多城市因被浓烟覆盖而从地面上“消失”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臭氧的过量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迫使南极冰川大面积融化,巨大的冰盖正在全线后撤,喜马拉雅山的雪线以每年数公里的速度上升。目前,世界上40%的人口严重缺水,全球12%的鸟类和25%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的捕捞已经导致将近三分之一的鱼类种群永远消失了……物种的不断减少,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海水淡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日趋严重,艾滋病的蔓延、疯牛病的肆虐以及SARS的出现,已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任何一方面发展不合理、不协调,就会影响另一方面的发展。不尊重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不管它表面上多么喧闹和辉煌,从根本上来讲,却没有任何持续性可言。它的暂时辉煌必将让后来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生命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没有它们,人类的生命在地球上不仅显得孤单,而且注定没有前途。现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什么潜在的危机问题。人类必须学会按自然规律谋发展,向和谐要发展。要保护人类,首先得保护大自然;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人与自然之间只有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没有孤立的发展之理。相互依存、共同 繁荣才是硬道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天下不和谐,说明我们在研究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所 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今天提出这个命题,讨论“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等问题,就是想让有识之士来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献计献策。基于此,甘肃省新闻出版界策划选题,组织作者编撰、出版了这套“天·地·人生态丛书”,期望本丛书能以鲜活生动的事例,通俗流畅的文字,精美传神的图片,把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深奥道理传达给读者,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和谐是美,是自由。

和谐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周德详

二00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后记

《动静之水》写完了,从来没有写过这种类型的文章。不是纯文学性的随笔散文,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小品,是二者的结合。不敢冠以创新,算是一种尝试吧。也许会有读者喜欢,也许会有人说它是四不像。我们的出发点,是尽量将人文与自然糅和在一起,将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人文思考以文学的形态表现,以求文章达到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的融合统一。出发点不会有错,但好的动机是否有好的效果,还得读者来评判。

水、阳光、空气,是生命赖以存活的最基本条件。三种自然界物质,唯水声、色、形、态俱全,这就又满足了人类特有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这套“天·地·人生态丛书”中,我们很自然也很荣幸地选中了“水”这个主题。

不谦虚地说,文字的使用,是我们这些人文工作者的优势;也并非谦虚地说,自然科学知识的欠缺,是我们不可掩饰的弱点。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努力学习的过程,学习我们所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科学基本知识。即便如此,还是难免有不少谬误之处,我们诚恳地期待着专家、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是因得到了不少同志、同行的扶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全体编辑人员严格的把关、指导和精心编排;衷心感谢兰州商学院郝励女士、扬州大学孙军女士、兰州炼油厂皇甫玉成先生、民进甘肃省委张稚良先生、嘉峪关市国税局姜百虎先生、云南大学外语系刘婷婷同学、兰州.商学院广告学专业郭翎同学以及我们的朋友大饼、阿甘热情无私地提供了本书所需的部分图片。

向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师长、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