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之一。读史点亮人生,励志改变命运。本书将为你揭示我国历史上卓有功绩的大汉帝王——汉武帝的传奇一生。该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青少年来说绝对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武帝传(励志精编版)/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海//王玉儿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之一。读史点亮人生,励志改变命运。本书将为你揭示我国历史上卓有功绩的大汉帝王——汉武帝的传奇一生。该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青少年来说绝对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汉武帝荣登帝位,是做人的成功;汉武帝稳固权位,是理智的结果;汉武帝开疆拓土,是雄心的延伸;汉武帝开创盛世,是志向的运营。本书将向你介绍汉武帝辉煌中充满杀伐之声的争议人生。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做人的水准 吞日得子,王夫人借梦造势 三岁习文,小“猪儿”不同凡响 七国之乱,替罪羊晁错被诛 觊觎帝位,借母爱梁王越礼 人小鬼大,有孝心能谦能让 见事不明,栗夫人因妒生怨 两小无猜,长公主有意结亲 刘彻定亲,黄金屋欲藏阿娇 争夺后位,栗夫人不得人心 明争暗斗,王夫人借风起浪 第二章 理智掌控命运 欲得反失,栗妃遭贬太子废 刘武争位,竹篮打水一场空 册封太子,几家欢乐几家愁 兼收并蓄,高徒有幸遇名师 崇尚儒术,贾谊身后遇知音 梁王病逝,尘埃落定众心安 学骑遇险,顽皮太子豪侠情 前夫闹事,政治婚姻化险情 少年雄心,不爱美人爱江山 第三章 在斗争中前进 景帝“谢幕”,少年天子登舞台 太后积威,汉武帝委曲求全 独尊儒术,董仲舒进献三策 戏弄侏儒,东方朔诙谐多智 设立太学,不拘一格选人才 外戚干政,羽翼未丰待时机 迎娶阿娇,汉武帝用情不专 “略输文采”,天子风雅好大赋 创办乐府,采得东南西北风 豪气逼人,“按刀武士”真英雄 平定东南,大帝从此执虎符 第四章 雄才大略 田王结盟,窦太后阴魂不散 同病相怜,两豪士忠肝义胆 误会丛生,丞相失约埋祸根 小事不忍,灌夫“打狗”欺主人 田鼢告状,同朝相煎何太急 灌夫骂宴,冲动从来是魔鬼 打击诸侯,主父偃成牺牲品 小事化大,大侠郭解成冤鬼 弄巧成拙,金屋阿娇进冷宫 以情代法,诸侯王横行不法 人心不足,淮南王自取灭亡 恃宠而骄,岂知伴君如伴虎 第五章 平定匈奴 匈奴侵边,烽火连绵数十年 改革军制,刀枪里面出政权 先礼后兵,和亲只为待时机 兴师有名,铁腕君王剑出鞘 将熊一窝,王恢怯战遭败绩 四路出击,卫将军一枝独秀 收复失地,移民设郡固边防 不辱使命,大汉声威播西域 大胜匈奴,卫青官封大将军 别具慧眼,成就少年冠军侯 弱冠“战神”,霍去病誓灭匈奴 一战功成,“漠北从此无战事” 良将辞世,功高可待成追忆 第六章 威服四海 和亲交好,张骞出使乌孙国 平定两越,中华版图显雏形 威加海外,万方乐奏有朝鲜 远征大宛,汗血宝马惹祸端 苏武牧羊,持节北海傲风霜 良将已逝,再征匈奴无战果 李陵变节,殃及迂直太史公 最后一战,武帝终息黩武心 第七章 晚年悔过失 专家治国,桑弘羊大显身手 改革币制,“中央银行”固国基 盐铁专营,国富民安相辅成 均输平准,两法实施天下富 亲身治水,因势利导人胜天 修订历法,天象牵动天子心 老而多疑,迷信神仙用小人 太子含冤,幸留子嗣在民间 “轮台罪己”,人之将死言行善 立子杀母,宫廷政治染血腥 余音:功过自有人评说 试读章节 明争暗斗,王夫人借风起浪 一天黄昏,刘彻跟宫里的孩子们玩完,匆匆地跑了回去。晚饭后,王夫人叫他再读读圣人之言。他无精打采地拿起书来,王夫人见状非常生气,责备了他几句。 过了一会儿,王夫人觉得不对,一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显然是病了,连忙吩咐侍女去请御医。御医来看了以后,说:“胶东王受了风寒,没什么要紧的。我开了些药,吃下去,发出汗来,病就好了。” 侍女从宫里的药库取来药,煎好,让昏沉沉的刘彻喝了下去。刘彻躺在床上休息,王夫人陪在他床边。到了半夜,一摸刘彻的额头,还是滚烫滚烫的,她着急了,于是就差人请来姚翁。 姚翁很快就来了,他看了一眼躺在床上两颊绯红喘着粗气的刘彻,露出一丝怪异的表情,对王夫人点点头,没有言声,从怀里掏出一张黄色的字符,示意周围的人退远点。他双目紧闭,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时高时低。在几盏摇曳的灯光下,他的脸部忽明忽暗,神色令人害怕。几个侍女不由地挤在一起,只有王夫人不动声色。因为王夫人已经想到要利用这次机会来整倒栗妃了,心中不禁一阵窃喜。 只见姚翁拿着一把短剑跳了起来,他伸出手,将那张黄色字符高高吹向空中,然后一剑劈去,将那张字符劈成两半,然后长长吐了一口气,稍稍过了一会儿,姚翁才回过神来。 一个侍女去将地上两半的字符捡起来,不料一看就惊叫起来,又丢到地上。原来她看到,在字符被剑劈开的边沿,有一道隐隐的淡红的血迹。 姚翁平静地说:“不要怕,妖魔已被我砍倒。刘彻皇子命中大富大贵,妖人嫉恨,但只要找到什么人在为妖魔指路,一切就好解决。” 王夫人似乎非常着急地问:“那该怎么办?” 姚翁若有所思地说:“待我将这道字符烧掉,看看能否显现出来。” 说话间,姚翁将两片半张字符放进火炉,很快字符就燃烧了起来,火焰发出一种奇异的青色光。姚翁凝神看了许久,才缓缓对等在一边的王夫人说:“有人要加害刘彻皇子,用的是一种小小的巫术。” 王夫人异常急切地问是什么巫术,如何才能破除。 姚翁向四周看看,王夫人说只管直言无妨。于是姚翁神秘兮兮地说:“从刚才烧字符的灰烬来看,在这问屋子的正西方,有一股邪气招引恶魔进来,它是使皇子致病的根源。在这屋子的西方,一棵大榆树下,埋有一尊人形的东西,就是招引灾祸的根源,只有将它取出来,才能消灾除祸。” 王夫人看看滴漏,已是下半夜了,她吩咐两个侍女拿一把小铁铲,悄悄去了西方的那棵大榆树下。 这时刘彻已经醒来,他出了一身汗,看上去精神好多了。御医说的没有错,刘彻就是受了伤寒,但是母亲却要抓住这个机会,陷害栗妃,将这个最大的敌人搬倒。 不多一会儿,两名侍女神色慌张地进来,其中一名侍女从怀里掏出一尊巴掌长的小东西。姚翁接过一看,是一尊小砖人,小砖人比较粗糙,但还是有鼻子有眼睛。姚翁说:“找到了,这就好了。” 王夫人恨恨地说:“这是谁干的呢?谁的心肠这么歹毒,要害我的儿子。” 这时姚翁看到窗口已经泛亮,带着那个小砖人告辞走了。王夫人再三道谢,送到了大门口。 第二天一早,刘彻起床就嚷着肚子饿,吃了好多东西,然后就要出去玩。可是王夫人不让他出门,刘彻只好呆在家里。 过了一个多时辰,只见长公主带着阿娇来了。长公主一进门,就大声问:“我的刘彻没事吧?” 刘彻说他早就没有事了,但是母亲不让出去玩。 刘彻就和阿娇在屋内玩起了游戏。 王夫人一把拉住长公主的手:“刘彻一点小病怎么惊动你出来了。” 长公主关切地说:“这病不是小事,昨天夜里难道没事?你可不要瞒我,今天一早我就知道了,这事可不能随便让它过去。” 王夫人故作生气地说那些小丫头们多嘴,忘了叮嘱一声,她们就满世界去嚷嚷了。事实上,王夫人还巴不得全宫中的人都知道呢。这样一来,人们都会把这件事算在栗妃的头上。 很快这件事让景帝知道了,他马上来看望刘彻,看到刘彻没事才放下心来。 景帝又专门找来姚翁,详细了解那天夜里的情况。姚翁一五一十地对他讲,还把那个小砖人带去给景帝看。恰巧长公主也去找景帝,在景帝面前说了栗妃一顿坏话。栗妃即使是皇上最为宠爱的妃子,但还架不住被人们这么说来说去,最终使景帝对她失去了信心。 又过两天,刘彻碰到了哥哥刘荣,刘荣对刘彻说:“我母亲这几天很难过,有人说她用巫术来害你,这可是冤枉她。我母亲虽然有时脾气不好,可是那种事她是不会做的。” 刘彻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刘荣说:“这不怪你,我们都是孩子,不清楚大人们的事,我只是替母亲感到委屈。昨天父皇来了,脸色很不好看,跟我母亲讲了几句话,母亲一气之下顶了他几句,气得父皇拂袖而去,临走对我也瞪了一眼……”说着两行眼泪从他的脸颊上落了下来。刘彻更加莫名其妙了,不知如何是好。 刘荣问他听说过小砖人的事没有。刘彻说不太清楚。刘荣说:“他们说在大榆树下挖出一个小砖人,是我母亲埋的,这完全是瞎说。我告诉你,几天前的傍晚,那个老先生要听我背书,我没有背出来,就偷偷溜到外面。那时天快黑了,我看到那大榆树下有个人蹲着,过了一会儿就走了。我当时想他在干什么,就走过去查看,但是那儿什么也没有。那个人我没看太清楚,但那背影像姚翁。” 刘彻只觉得一阵凉意从脚底升上来。他不知道母亲要干什么,因为以前自己生病的时候,有时比这次还要重,也没有请姚翁来,可是这次为什么会是这样子。 两个小孩子,还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件事之后,在皇后的竞争道路上,栗妃更加被动,还连累了儿子刘荣。王夫人的这种暗中使用的手段,在刘彻的心中留下了痕迹,后来的阿娇也曾使用过这样的手段对付卫子夫,刘彻一气之下就把阿娇给打入了冷宫。也许皇宫里面的明争暗斗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报应的,所以,后来的刘彻因为此还失去了自己最得意的皇子,这是后话了。 P24-28 序言 汉武帝刘彻,字通,景帝中子,母王美人。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卒,终年七十一岁。 刘彻四岁受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景帝死后即位,时年十六岁,改元建元,创帝王建年号之始。武帝承“文景之治”的成果,开汉代大发展之端。他以“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剥夺百余侯爵之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此外,他严刑法,任酷吏,建立察举制度,改革税法,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他采纳大商人孔仅和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盐铁官营,又治黄河,兴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他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基础。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但开辟了名扬古今的“丝绸之路”,也将中国先进的文化播洒到全世界,命司马相如深入邛、笮等地,遣军灭南越九郡,统一了今两广地区,任用卫青、霍去病远击匈奴,平定了北方多年的战患,为今日中华疆域奠定了基础。凡此种种,使武帝时的汉代空前强盛。汉武帝晚年祈神求仙,徭役繁重,劳民伤财;死前有所觉悟,下诏自责。开古代帝王省身自责之先河。武帝死后葬茂陵,谥日“世宗孝武皇帝”。 汉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其业绩深深熔铸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族之名,即来源于汉武帝以银河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汉武帝时代的疆土,从闽粤琼崖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此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 时间早已将是非成败冲刷得干干净净,功过也自有定数,读者在看完本书之后,也许不会找到历史的答案,但是也会有回肠荡气、心胸扩张的感觉吧。在这个无风无浪的时代,让我们去历史中寻求崇高和壮美,也探求历史的规律,领悟人生的真谛。 后记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从汉代开始对他的评价就存在争议。司马迁的《史记》对武帝的认识似乎掺人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不可避免的时代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论汉武帝不同于司马迁。他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也就是说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是基本肯定的。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班固肯定汉武帝还不够周全,说他“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主要从道德角度出发,说“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清吴裕垂在《历朝史案》中针对司马光的话指出:“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竞以议和误国。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 也就是说,汉武帝的用兵虽然带来了民生凋敝,但是总比宋代一位退让导致亡国好吧? 清代吴裕垂评汉武帝就比较全面了。他说,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震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了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予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当代历史学家翦伯赞描述汉武帝说:“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是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绝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当代学者何新认为,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是一个弘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由武帝问策于董仲舒的话可以见出其胸怀见识:“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武帝所问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据何在?就是君王为什么得以成为统治者?为什么会朝代更迭?天地之间的灾异为什么而发生?人寿的长短、人性的善恶是根源何在?如何教化?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谷丰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乐幸福? 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根本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足见其视野广阔。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所深思的不是一时应变的策略,而是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他晚年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诫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所以何新对汉武帝时非常推崇的。当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央视迅速窜升至收视率第一时,汉武帝和汉朝顿时成为学界民间的热门谈资。 首先是汉武帝功过几分的问题争议甚烈。 《炎黄春秋》杂志主编吴思认为汉武帝过大于功,过与功四六开,甚至是三七开。仅就汉武帝最大的业绩攻击匈奴来讲,吴思认为,从战争的效果看,国内民生凋敝,外患并未根除。汉武帝的铁血政策未必是最佳方案。同样的效果,以代价更小的方式完全可以达到,比如修长城。 对于汉武帝生平形成的“精神遗产”,吴思认为:精神遗产,看怎么说。打仗可以看成精神遗产;修长城,那不也是精神遗产吗?再比如清朝,睦邻友好,邻国有困难时伸出援手,两利,双赢,那不也是精神遗产吗?三种精神遗产,哪种更好?为什么非要打呢?难道说,我们的祖先把匈奴打到欧洲,然后祖先的手下败将再把欧洲灭得灰头土脸,这个才更好? 有人觉得缺了汉武帝的霸道,中华民族会因此少了一种激烈情怀。确实,宋朝的软弱和晚清民国时期当权者的退却让人痛心疾首。可是吴思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老百姓不应该为这种帝王的霸道感到自豪。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朴民认为,汉武帝功劳大,错误也多。文帝景帝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武帝则是弄个乱摊子,让别人来收拾。不过黄朴民指出,汉武帝在诸多内外方略中,选择了一个短期有利有弊、长期影响深远的方略。一方面,汉武帝时代,汉朝确实具备了主动出击的经济实力。汉高祖时期,天子的车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将相外出乘牛车。汉朝屡屡受害于匈奴,却只能选择和亲。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策已经具备了多种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武帝的决策无不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条件,换一个皇帝,决策也许就完全不同于汉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学对汉武帝的影响也很大。公羊学是儒家中与法家结合得比较紧的学派,它讲究的是“大一统”、“尊王”,还有就是“大复仇”。所谓“大复仇”,就是后代对于先辈的耻辱,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复仇。 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汉朝的盛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不要说张骞、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就连社会底层也不乏郭解这样的“豪侠”,连司马迁这种黄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怀天下,锐气逼人。那是中国人精神锋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绝不仅有汉武帝一个英雄——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汉武帝是具有世界情怀的中国人,所以他才得以从文化心理上、从基本疆土上确立了中国人是中国人。后来历史沧桑,我们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来越少了。 撇开功过几分的争论,学者们客观评述了汉武帝一生重大业绩对历史的影响。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指出,汉武帝时代,在中国的疆域中,农耕区域基本定型,一直到现在都差不太多。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夺取了适合农耕的河西走廊。如果没有河西走廊,中国的疆域就不会发展到中亚。岭南,汉初实际上难以控制,汉武帝时代重又回到中央政权控制之下。中国历朝历代都追求“大一统”,这些地方不统一进来,就不能算完成了标准意义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基础。儒家适合中国农业社会。汉武帝完成了儒家作为权威的意识形态的制度化。 汉武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政府结构也影响深远。汉武帝时代的“内朝”、“外朝”制度,后世基本沿袭,变化不大,比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等。 汉武帝确实有穷兵黩武的一面。反击匈奴,却把军队打到了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用追求和平来解释。汉武帝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获得封侯的机会就发动战争,这是无可隐讳的非正当私人动机。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把专制集权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聚敛财富。事实证明,这些政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流民四起,人口减半。 另外,汉武帝还梦想长生不老,导致骗子纷至沓来,搅扰朝政。晚年刚愎自用,性情叵测,儿子被逼死了,夫人也被逼死了,后来谁被他任命为丞相。就会感到大祸临头,还有人哭着不肯做丞相。 所以葛剑雄认为汉武帝有点像秦始皇,不过他和秦始皇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晚年有所反思,颁诏罪己,息兵休养,顺利交班。 《帝国兴替启示录·汉·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指出,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大汉帝国才在最深的层面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 汉帝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郡县制。虽然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萌芽,在秦朝已被正式推行,但郡县制是在汉朝开始完善,并第一次真正扎下了根。今天的西方国家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标志是没有世袭,没有宗法血缘,国家机器向全民开放。汉代的众多寒门士族走向政坛,或者以其思想影响时事,显示了汉朝政治的进步。 著有《汉武帝传》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生明先生指出汉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它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收复了北匈奴占领的秦朝故土,统一了两越,其领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东北部分区域外,几乎包括现在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超过前朝秦朝一倍之多。尽管此后政治上的分裂和统一又反复了多次,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整合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似有贬义,但是对于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其实也是表述了非常的敬意。大汉帝国统治的前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治人才。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 当然,学者们也指出,汉武帝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像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汉武帝的业绩和作为深深熔铸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族之名,即来源于汉武帝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汉武帝时代的疆土,从闽粤琼崖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此后两千年问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在汉朝统治期间取得的领土和确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自己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 这正是大汉王朝的光荣所在。而汉武帝处于这一辉煌朝代的顶峰。他在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俯视着他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伟大民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