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康熙传(励志精编版)/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文彩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之一。读史点亮人生,励志改变命运。本书将为你揭示中国千古一帝,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清朝盛世皇帝——康熙大帝的传奇一生。该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青少年来说绝对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康熙八岁登帝位,能够坐稳江山,他不是依靠祖上余荫,而是依靠御人行权的帝王术,以及庄敬自重的好习惯。在内乱迭起、外患频仍的乱局中,他在痛苦中忍耐,在忍耐中等待,在等待中蓄积力量,终于抓住时机,反守为攻,一举扫清朋党,肃清二藩之乱,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进而施展政治才华,开创了[康熙盛世]。本书将为你讲述一代杰出帝王康熙大帝的生平故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生在皇家不自由

英主降生,自幼失母爱

遭遇天花,皇子脱大难

好学上进,养成好习惯

愿为明主,小儿有大志

八岁登基,嫩肩担重任

第二章 少年天子

四臣辅政,傀儡小皇帝

换地风波,鳌拜欺幼主

权臣跋扈,功臣遭惨祸

御门听政,少主斗权臣

欺君犯上,鳌拜有野心

智擒鳌拜,收回统治权

整肃吏治,清扫腐败风

三藩之乱,江南燃战火

运筹帷幄,康熙剿叛军

第三章 打造一统江山

沧桑台湾,饱受分裂苦

平定叛军,重用姚启圣

施琅挂帅,一举收宝岛

展界开海,经济大发展

边疆分裂,出兵准噶尔

四路会战,大胜噶尔丹

多伦会盟,伐兵先伐交

御驾亲征,大战昭莫多

兴建寺庙,抚慰蒙古族

册封班禅,安定大西藏

第四章 打击侵略者

狼子野心,沙俄侵边境

欺人太甚,得寸又进尺

军民一心,打击侵略者

收复失地,初战雅克萨

严阵以待,二战雅克萨

义正辞严,缔约尼布楚

第五章 开创一代盛世

重视农业,推广新技术

奖励垦荒,发展生产力

减免赋税,百姓沾雨露

赈济灾荒,放权地方官

爱民如子,皇恩感人心

不受蒙蔽,潜心治黄河

险遭不测,“御血石”传奇

第六章 思想开放

修史编书,功德传后世

重用洋人,修订新历法

洋为中用,慎待传教士

思想开放,康熙爱科学

尊儒贬佛,修建孔子庙

振兴教育,改革科举制

拉拢文人,感动老秀才

结交文士,浓浓师友情

兴文字狱,历史留污点

第七章 伟大的人格

正人正己,以身作表率

扶正压邪,废止“舍身崖”

仁义治国,谨慎用刑法

广开言路,采用密奏制

教子从严,两度废太子

后记

试读章节

四臣辅政,傀儡小皇帝

顺治驾崩、康熙登基后,二十七天的“国丧”期很快就过去了,全国上下、文武诸臣脱下丧服。随着时光的流逝,清政府逐渐在新的体制中稳定了下来。

在弥留之际,顺治帝不仅指定了太子之事,而且,在染上天花之后,他想了很多,尤其是自己即位初年,摄政王多尔衮专政独断的局面。他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将政权揽到自己手中。如今,自己即将即位的小皇子才八岁,一定要想个办法杜绝再度出现某个亲信大臣专政的局面。

为此,他临终前和孝庄皇太后一起秘密商议了为避免摄政王再次专政独断的措施:废除皇室宗亲长辈摄政的制度,进而实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成员的大臣辅政体制。

最后,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后选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个异姓大臣为辅政大臣。这种制度规定:凡一切涉及军国大事,首先由四大臣议定后,必须奏请太皇太后裁决而行。

这四位大臣虽然都是满人,但却都不是宗室子弟,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异姓的非亲王。

这四位大臣曾经在先帝灵位前共同宣誓,他们要让顺治帝明白:他们四人一定会团结忠诚、生死与共,衷心辅佐朝廷政务,不以公谋私、不计较个人怨仇、不在朝廷众官员之问挑拨离间、不受贿赂、不结党营私,誓死要以自己的忠心报答先皇的信任。

誓词虽然这样说,然而,历史并非是这样的振振之词所写就的。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所面对的四位辅政大臣,远不是如他们自己所宣誓的那样可靠:鳌拜虽然战功显赫,但是居功自傲,处处专横,盛气凌人;索尼是三朝元老,虽然忠心耿耿,威望较高,但是年已老迈,他不想过多过问朝中之事;遏必隆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遇事没有主见,逆来顺受,只知道依附强者。他对专横霸道的鳌拜只是惟命是从,此外别无他策;而稍有棱角的苏克萨哈虽然不怎么买鳌拜的账,有时敢和鳌拜唱对台戏。但他根本不是鳌拜的对手,终于在日后被鳌拜借故置于死地。倒是鳌拜,随着康熙帝的年岁惭长,越来越无法扼制自己的专权、篡位之心。

顺治帝驾崩之后,康熙帝毕竟年纪还太小。因此,众大臣根据宋代太后临朝听政的先例,主张让孝庄皇太后“垂帘听政”,掌管皇权。但孝庄皇太后并无意于揽权,更无意做女皇,所以,她断然拒绝了“听政”的建议。

孝庄太皇太后处处为大清江山着想,一心辅佐皇孙,让玄烨在实践中增长治理国家的才干是她的心愿。自从自己的这个孙儿降生后,祖母便亲自为之选择乳母和保姆,以保证孙儿健康成长。孝庄皇太后为孙儿设计的教育方案,不言而喻,是以培养皇帝接班人为目标的。玄烨八岁即位后,孝庄皇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

直到皇孙登上皇帝宝座后,太皇太后也从未减轻自身的负担。因为在实际上,从顺治帝病危后,她就已经开始掌管起了一切重大的朝政。这个事实在许多事情中都可见一斑,如顺治帝的遗诏经她过目发布;四大臣辅政体制经她同意确立;辅政时期,这位太皇太后还可直接发布谕旨,指导政务……

所以,顺治帝驾崩后仅七八天,大清王朝便又确立了一个新的统治核心,这个统治核心以太后为中心,以顺治帝的遗诏为根据,让异姓旧臣当大任,而只留给亲王、贝勒监督的份。这样,四个辅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皇帝政权。但真正把持政权的还是孝庄皇太后。以前孝庄曾扶持顺治帝渡过辅政时期,在朝廷诸王大臣中享有一定威望。

同以前的亲王摄政相比较,四大臣辅政的办法,体现的是太皇太后、年幼皇帝和四大臣的集体统治。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诸王干政,保护皇权,使皇室的权力不至于过分集中,没有哪个人能够专权。并且能够使太皇太后在实际上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

此时此刻,在诸多的皇孙中,小康熙帝真正成了祖母最得宠、最疼爱、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掌上明珠。祖孙俩的话题已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行走坐卧须如何努力、如何有规矩的旧话;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国平天下已成了祖母时刻叮咛、训诫的主要内容。

在玄烨刚刚即位的时候,她便告诫他说:“做皇帝啊,必须深切领会‘得众则得国’的道理,只有使众百姓安乐富庶,国家的统治才能巩固……”

有一次康熙帝临朝,孝庄太皇太后当着众官员的面,问康熙帝有什么愿望,康熙帝毫不犹豫地答道:“惟愿天下民兴,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朝中众官听之,都很高兴,不由叹赞道:治国理家、天下太平、奠基大业就始于此。

当然这种回答是出自皇子身边施教者的授意,还是皇子天真随意的应对,已很难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康熙皇帝自幼立志、治理国家。

异姓大臣辅政比起亲王摄政似乎是不容易出现专权的局面的。当时顺治帝六岁即位,由他的两个叔叔,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济尔哈朗代理朝政,极易侵犯皇权。特别是多尔衮,处处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甚至一切国家大事均由他一人裁决,一切政令也都出自他一人之手,顺治皇帝名存实亡,直至多尔衮死后,顺治方能掌握实权。而异姓功臣辅政则不同,他们与太后及皇帝之间除君臣关系之外,还有旗主和旗员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他们的力量能够牵制宗室诸王,自己却不能直接干预政事,也不敢轻视太皇太后和皇帝而擅自专权。

在职能上,摄政王能够代行皇权,能一人自主处理国家大事。而辅政大臣的职能仅为佐理政务,与幼帝共同理政。这样可以使康熙帝逐步成长到能在某些问题上发表见解,起一定的决策作用。

为防止个人专断,孝庄太皇太后还在四大辅臣之间确立了协商一致的原则,明文规定:“凡欲奏事,共同启奏”。这样则可以有效地防止诸王干政朝政,维护皇权。

因此,在辅政的初期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大多数值得肯定,辅政时期所制定的许多有益的政策措施,如“革除内宫十_二衙门,恢复内务府”、“重设理藩院”、“停止圈地”、“修改《逃人法》”等等,这些政策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族贵族之问的矛盾。

由于年纪幼小,玄烨还是难逃傀儡皇帝的命运。从登基大典举行过后,每次临朝,小康熙帝都坐在高高的御座上,在不绝于耳的“万岁”声中俯视着群臣叩拜如仪。但他还不能理解朝臣讨论的军国大政。他更多地是在礼仪官的引导下,主持礼仪性的活动。一般政务仍由四辅臣处理,重大政务由四辅臣奏报请示太皇太后裁决。

然而,顺治皇帝做梦也不会想到,喜欢专权的人不只是宗室诸王,异姓功臣一旦有机会也照样如此。鳌拜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压制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另一方面,他在朝中广结党羽。慢慢地,当时的六部尚书差不多都是他的心腹死党。就连宗室诸王,也都惧怕鳌拜的淫威,遇事不敢有异议。

面对这种情况,慢慢懂事的康熙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虽然对鳌拜很有成见,但一时也拿他没有办法。随着岁月的流逝,康熙帝和鳌拜的矛盾越来越大。

但总的看来,康熙帝时期实行的辅政制度,表面上看是四大臣辅佐政务,实际上他们代行着皇帝的权力。虽然,任何国事必须由四辅臣集体讨论决定后,共同向皇帝上奏,个人是不能上疏或朝见皇帝的。但是凡是由四辅臣已定的或未定的国家要事,都以“辅臣称旨”名义,或是谕令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与各部院和地方督抚定议奏上,或是命他们执行,不得违抗。

所以,当此之时,大清王朝实际上是由四辅臣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年幼的康熙帝不过是一个傀儡皂帝而已。

P16-21

序言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上自周秦,下至明清,沧桑世事、兴衰难料。多少帝王君主如走马转灯,或昏庸、或贤明、或淫暴、或仁德……千秋功罪,自有评说。

本书介绍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他是末代王朝清室迁都北京后的第二代皇帝。

康熙帝(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庙号圣祖,“康熙”是他称帝的年号。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景仁宫,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福临去世,由八岁孩童玄烨继承皇位,改第二年为康熙元年(1662年)。顺治帝临终时,接受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七日,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康熙帝利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擒拿了一直想专权的四大辅臣之一——鳌拜,打击了专制分子,终于于康熙九年开始真正的亲政时期。

康熙帝执政期间,除内扰、平外患、薄赋轻徭、发展生产、重人才、惩不法……正因为康熙帝采取了积极的治国措施,使得康熙帝在位期间的社会出现繁荣景象,被后人们称为“康熙盛世”。康熙帝一生的功绩难以胜数:

首先,他平定内乱,铲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汗噶尔丹的叛乱,使国家统一;

其次,他抗击沙皇,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与霸占;

再次,他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六次南巡,了解民情吏治;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同时,他还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会见的场所。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的巡察蒙古,安抚西藏;

第四,他不仅自己勤于政务,而且好学敏求、编史修典、发展文化、改革教育。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拉拢和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设立了南书房制度,还亲建孔子庙并题词。

同时,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等书籍。

此外,为发展生产,康熙帝还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清)等考核制度。

一个人的一生有对有错、有功有过,康熙帝也不例外,他也有保守和落后的一面。康熙帝在收复台湾后开放了海禁,这是好事。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偏爱朱熹理学,而佛学受到了抑制;此外,康熙帝在位期间还发生过庄廷钱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文字狱事件。

康熙帝一生三次立太子。1674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皇次子胤仍为太子,但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为争夺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帝仍无法容忍太子的谋害自己之举,三年后二废太子。最终在1722年临终时传位给皇四子胤稹。

康熙帝相貌奇伟,额高脑大,“双耳垂肩,声若洪钟”,自小就好学不倦,四书、五经、正史、野史、天文、地理、算学、诗词……无所不读,直至劳累吐血……他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后记

法国派往中国的传教士白晋在中国传教期问目睹了康熙帝的言行。他于1697年回国后,向路易十四上奏折说道:我在中国有幸接触到一位伟大人物,使我大开眼界,这是我曾经在法国以外做梦也未见过的。这个人和陛下一样,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受到大臣们的爱戴,同时这个人更具备与帝王相称的坦荡胸怀,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民心皈依;他治民修身同样严谨,受到本国人民及邻国人民的崇敬。从其宏伟的业绩来看,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是位实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

白晋在中国仅仅几年的时间,就了解到了康熙帝的诸多优点。而且,白晋在给法国路易十四的奏折中一再提到,康熙帝是他所知道的自占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康熙帝自八岁登基,至六十九岁病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问最长的皇帝。对此,康熙帝本人也非常得意,他晚年在回忆往事时曾经说:自秦始皇登位至今,“在位久者,朕为之首。”

康熙帝没有说错,不仅仅是在当时,就整个中国的封建君主时代来说,他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执掌大权以后,确实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和辛劳,开创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的第三个盛世。

康熙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筹帷幄、披坚执锐。以加强中央集权、缓和民族矛盾、鼓励开荒、发展生产为己任,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国家的统一事业。

康熙帝在位期问,采取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他改革中央领导机构、加强集权、收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制沙皇、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一生,在一次又一次平定国内叛乱和反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他对勇敢与怯弱、忠诚与背叛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他将自己从小对军事战略的研究用于实践。他从小就熟读《孙子兵法》等古代兵家名著,从而能够在擒拿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时,从容组织指挥。他虽然没有亲临前线,但他每天在北京的皇宫里审阅大批的战报,对战争进程作出十分具体细致的布置。

还有康熙的三次亲征噶尔丹,最后终于将其消灭,更显示了康熙帝的军事才能。  

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康熙帝争取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尤其是吸纳汉族的上层分子参与政府管理,这一措施,从中央到地方都限制了满族贵族的一部分权力。缓解了民族矛盾,并以实际行动开展了对汉族和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团结工作,选拔更多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知识分子到政权机构中来。

康熙帝治国,不忘体察民情,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康熙帝微服私访的脍炙人口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康熙帝的六次南巡,不畏艰苦,更是体现了康熙帝执政为民的思想。

同时,康熙帝在出巡的过程中,还经常住在汉族官僚家中,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减轻甚至免除地方的一部分赋税等等。这些措施,相当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问的隔阂,康熙帝的苦心可见一斑。

为了拉拢文人,采取各种办法争取知识分子为清朝服务,康熙帝于1678年设立“博学鸿词科”,这一科又被称为“博学鸿儒科”,为的是拉拢明末遗贤,以吸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参政。

康熙帝设馆修史,编订丛书,重视教育,改革考试制度,一贯崇儒重道,培养人才。

他还到各地搜寻人才,以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意愿。

为了选拔官吏,康熙帝不惜重金,在设博学鸿词科后的体仁阁考试中,康熙帝为赴京考试的人员准备了优厚的待遇:发给他们往返路费、衣食费、柴炭银等。

在考试过后,康熙帝不辞劳累,亲自阅卷,录取精英人才,分配“入史馆,纂修明史”。

对于当时还有的一些忠于明朝的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李颐等拒绝赴试的人士,康熙帝经多方面争取无效后,最终采取宽容态度,不予追究。虽然康熙帝时期曾有悲惨的文字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被康熙帝大赦的明末文人远远超过被惩治之人。

尤其是关中学者李颐,明亡后不受招举,被官吏强行抬到西安,他绝食六日,表示抗议,只好送他回去。

直到1703年,康熙帝出巡至西安,希望接见这位大学者,李颐托病不见。康熙帝又提出要看他的著作,李颐只好派儿子带着自己的著书去见康熙帝。康熙帝明知李颐是在躲着自己不见,却没有怪罪李颐,反而对李颐的儿子称赞李颐“读书守志,可谓完节”,并亲题“志操高洁”的匾额赐给李颐。 

康熙帝重视人才、重视洋为中用、重视历算之学,使康熙年问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科学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等,他们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璀璨的明珠,也是封建文化中闪耀光芒的群星。他们的出现,是与康熙帝的重视才学、重视教育的宽广胸襟有密切关系的。

康熙帝曾经亲自学习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善于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对于新知识,康熙帝不盲从,而是采取用实践检验真理的做法,为了明断历法之争,康熙帝派人实地测量。为了修治黄河、淮河的工程,他亲自勘察地形,测量水文,提出意见。 

对于我国地形图的绘制,以及西医学中的人体解剖等,康熙帝同样感兴趣。

此外,康熙帝还多次下令,并组织力量,访求遗书,编纂出版各种书籍,整理封建文化。如《明史》的编修,和《古今图书集成》的出版,《康熙字典》的编写,成为我国历史上对文化的一大贡献。尤其是康熙帝时期,组织大批人力编辑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大篇,每大篇中又分出各种门类,将当时能看到的各种图书分门别类集印于此,内容丰富,检阅方便,是我国古代继《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书。

康熙帝还坚持先品后学的教育原则。他在提倡汉族的封建文化,奖励和选拔学问渊博之士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看人必先看他的品德,其次才是才学。如果品德不好,纵有才学,又有何用?这种教育原则也是康熙帝任用官吏的标准。康熙帝的这种任用官吏的标准是针对封建统治机构中官吏腐败不堪的情况提出来的。它对澄清吏治,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国侵略,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对于许多官吏的渐渐变坏的趋向,康熙帝曾指出:有些当官的开始很好,后来变坏了。有些当官的,官职卑微时好,升迁后就变了,始终如一的人是不多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康熙帝一生,时刻不忘改革吏治。

康熙帝的勤奋一生,直至1722年冬,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作为一代君主,康熙帝在长达六十一年的统治时期中,中国形成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强大的统一国家,有效地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在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文化的同时,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康熙皇帝的一生,虽然也有文字狱的过失,但那是由于政治家和皇室基业的原因,是所有封建君主共同的心理使然。总的来看康熙帝的一生,他的那些过失,比起他那些辉煌的业绩,也是可以谅解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