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介绍了对大气环流的季节性调整和天气气候特征等方面对梅雨期的确定标准和对50年来疑难梅雨期的划定,并对近十年来各具典型的梅雨特征进行了较仔细的分析、论述,本书可供气象台站预报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天气、气象专业师生等参考,也可供有关省、市的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业务人员参考。
“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地域和时-空特征的天气现象,是东亚大气环流南春到夏过渡季节中的产物,也是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的一个阶段。鉴于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甚大,因此梅雨天气年际之间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本书应用50年的梅雨资料,在1996年南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江淮梅雨》的基础上,着重对大气环流的季节性调整和天气气候特征等方面对梅雨期的确定标准和对50年来疑难梅雨期的划定,以及对近十年来各具典型的梅雨特征进行了较仔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作者40多年的预报实践对梅雨预报的思路、观点、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气象台站预报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天气、气象专业师生等参考,也可供有关省、市的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业务人员参考。
序
前言
1 梅雨期的确认和划定依据
1.1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省、市(包括中央气象台)划定梅期的标准
1.2 国内有关学者对确定梅雨期的观点和依据
1.3 对长江中下游省、市和学者确定梅雨期标准的辨析
1.4 江苏省气象台划定梅期的依据分析
1.5 江淮梅雨期确定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标准
1.6 50年入、出梅环流调整日与入、出梅日期确定
2 历史上疑难梅期的分析与确认
2.1 1954年入梅日的分析
2.2 1974年春雨与梅雨的辨析
2.3 1987年入梅日的确认
2.4 1991年入梅期分析
2.5 1973年出梅日的确认——夏雨与梅雨的辨析
2.6 1980年出梅期的确定
2.7 1956年出梅日的分析
2.8 关于所谓“空梅”的分析
2.9 对2002年梅期划定的讨论
2.10 关于二段梅雨的确认
3 江淮梅雨的气候概况
3.1 梅雨期内若干天气气候特征的统计
3.2 入、出梅期的分析
3.3 梅雨期雨日、暴雨日、梅期总雨量、梅期阴雨间歇及出现高温日等的统计分析
3.4 梅期前后的环流特征
——副热带高压脊线演变特征分析
3.5 梅雨强度指数及其周期分析
3.6 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旱、涝梅雨期降水特征分析
4 近十年来,各具特征的梅雨分析
4.1 1994年江淮地区持续高温干旱的环流
4.2 1996年长梅和涝梅的剖析
4.3 1997年江淮梅雨分析
4.4 1998年梅期长江中下游盛夏洪涝环流特征分析
4.5 1999年早梅、长梅,大涝的环流特征分析
4.6 2000年江淮梅雨的分析和中期预报着眼点
4.7 2003年梅期环流特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后的异常高温
4.8 2005年江淮梅雨期分析
5 江淮梅雨预报分析系统
5.1 系统研制的设计思路
5.2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和功能
5.3 系统设计时应用的理论和原理
5.4 系统设计的预测和判断流程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