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新教育文库我的教育故事
分类
作者 张菊荣//焦晓骏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是由“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第一人”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主编的“新教育文库”丛书的第一个系列,共5本,它们是《走在教育的路上》、《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麻辣学生酷老师》、《守望高三的日子》和《魔法作文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月推出。

  这是一套真正的中国的“教育叙事研究”。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独特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丛书真实记录了发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育故事。

本书为新教育文库我的教育故事之《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整部书稿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感恩的纯真情调,作品的情愫绵而不缠,表达得激情飞扬。率直、纯真的感情流露是这本书最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这本书的情感基调。打开书本,我们可闻听到字里行间彰显出来的、作者们因有意外收获而发出的兴奋喜悦的尖叫之声,这是他们在教坛长期耕耘后,发现了教育在线这个巨大的可以昭示各自个性的虚拟空间而发出的欢呼。

内容推荐

当教育与网络“触电”一位身处穷乡僻壤的农村教师,在应试教育中拼杀了十几年,在高呼“素质教育”却只实施“应试教育”的闹剧中,糊里糊涂地消磨了自己的宝贵的青春,这使他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产生了一种绝望和彻底的厌倦,而在“教育在线”这个网络平台上的一次偶遇,令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他庆幸自己遇上了网络,遇上了“教育在线论坛”,这个平台为他的教育事业开了一扇新的门,让他呼吸到了更自由更清新的空气——张菊荣、焦晓骏编著的《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一书向我们讲述了一群与网络结缘的教师在“教育在线论坛”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一些发生在“教育在线”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书将内容分成了五大板块,分别从五个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在线论坛”的成长与发展。“触网时节”讲述人们与“教育在线”触电时的美丽瞬间;“燃情岁月”见证了“教育在线”成长的足迹;“在线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人生风采;“缘分天空”让天南地北的人们走在了一起;“你评我说”,为“教育在线”的成长护航。虽然在网络中,虚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这个论坛中发生的故事却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所有小故事的背景都是基于苏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发起推动的“新教育实验”。借助网站推广新教育实践是一种“低成本扩张”的革新举措,它悄悄地改变着教育的内核。新教育实验引发了一场教育界的震动,影响像涟漪一般蔓延开来,《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美妙的涟漪记录了下来。书中一位教师曾这样评价“教育在线论坛”:“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片枫林。”网络平台内容的丰富性足以让每一个浏览者驻足观赏,汲取自己所需。“外在的成绩只是枫树上的几片叶子。我最能感受到的是自己内心年轮成长的声音。”

一个网络论坛带给教师的不仅是表面上教育成绩的变化,还有自己内心的微妙波动。这里的故事,有的出自名人手笔,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网友所述,从文字上讲,有的是大手笔写小文章,有的却甚至比较稚嫩。但这里的故事,原本不是用笔写的,原本不是用键盘来打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用心谱写的,所以需要用心来阅读。用心阅读,我们就会读懂什么是成长,我们就会感受激情,感受生命。教育在线,一个网络平台,让处在天南海北,互不相识的人们走在了一起。网络是虚拟的,但故事是真实的:一群走在教育实验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是如何通过网络来实现他们的创新的。在“教育在线”,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教鞭,一改平日里呆板的书卷气,还原一个放松的自我。

《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一书把一个网络教育论坛的成长过程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总结了网络论坛发展中的得失,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文字资料。教育与网络联姻,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喜事,更是一件幸事。它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的作者们来自教育系统的四面八方,他们任教的教学科目多种多样,执教的学校各具特色。他们的情感表达也体现出一种纷繁多彩的特质,一种别样的自在感,因为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这种既专业又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他们的作品内容既相对统一又不拘一格,作品的情感色彩多彩而不芜杂,样式多样而不零乱。可以说,全书的情感脉络就沿着教育在线给出的一条线性规律而延伸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美。说这本书新鲜,就在于它繁而不闹的情真意美。

整部书稿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感恩的纯真情调,作品的情愫绵而不缠,表达得激情飞扬。率直、纯真的感情流露是这本书最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这本书的情感基调。打开书本,我们可闻听到字里行间彰显出来的、作者们因有意外收获而发出的兴奋喜悦的尖叫之声,这是他们在教坛长期耕耘后,发现了教育在线这个巨大的可以昭示各自个性的虚拟空间而发出的欢呼。一如《教育在线,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结尾所说:“来到在线,是个偶然,更是个美丽的邂逅。因为来到这里,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遇;因为来到这里,我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因为来到这里,有这么多的同行者一路搀扶;因为来到这里,我的生命写满了无言的感动……”作者们都很坦率,也很实在,他们从内心喜欢教育在线。教育在线给他们以机遇、友情、搀扶和感动,他们感到欣慰,感到知足,感到被肯定与承认后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喜悦。于是,作者们纵情地歌唱起来了,情感在浑然不觉中真实地流露开来。看看文章的名字就清楚了:《教育在线,我的绿色家园》、《教育在线,我亲爱的朋友和导师》、《教育在线,我的至爱》、《我的金鞭子——教育在线》、《教育在线,一泓教育的清泉》等等,作者们无不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来写他们眼中的这个网站。

《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的新鲜,还体现在作者们深刻地挖掘了自己对教育在线情感的另一面,即对自己平时在教学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作了一次大转换:从无私教诲而被感恩的对象,变成为因在教育在线获得超越自身的谥美的歌者。歌声一如既往地飞扬着,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读者。因为,他们“原想捧起一簇浪花”,可网站却给了他们“整个海洋”;他们“原想撷取一枚红叶”,可网站却给了他们“整片枫林”。

目录

触网时节

 我与教育在线论坛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教育在线与我

 教育在线,你不断“逼”着我修改年度计划

 教育在线,绿色生命园

 触摸日子

 我与在线这一年

 2003,我的教育在线年

 网络伴我成长

 教育在线,你已走进我生命的历程

 触摸日子

 我与在线这一年

 2003,我的教育在线年

 网络伴我成长

 教育在线,你已走进我生命的历程

 痛失三个月零三四

 我,一个平实的教育行者

 活力的源泉

燃情岁月

 构一道新的教育航海线

 教育在线,我亲爱的朋友和导师

 不再遗憾,我与教育在线的故事

 教育在线,我的绿色家园

 粉红色的回忆

 我与教育在线这一年

 教育在线,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

 网络,改变着我

 网事乐悠悠

 我的E网情深

 我欣喜,我感动

 教育在线,我的至爱

 “改变”在教育在线

 写给行走在线的日子

 教育在线,一泓教育的清泉

 割舍不断的情缘

 爱你不容易——教育在线千帖回顾

 我的金鞭子——教育在线

 把根留住

 版主工作周年感怀

在线人物

 睿智幽默的卢志文 

 冯兄卫东

 相知相契的高子阳

 温润如玉——“溪桥”印象

 缘,妙不可言——初识窦桂梅

 我听夫子讲语文

 让我感动的网友们

 我所品尝到的第一口普洱茶

缘分星空

 又是梅雨纷飞时

 三月南行记

 网络促我成长

 昨晚,我泪不能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新教育实验矣

 我的网友会

你评我说

 教育在线,撑起教师心灵的天空

 教育在线,中国教育需要的精神

 教育媒体形象变革的真正开始

——写在教育在线周年纪念的日子

 为教育在线喝个彩

 一个网站的震荡波

附:教育在线网站大事记

永远的教育在线(代后记)

试读章节

网事乐悠悠

我有三乐:教书、教研和上网。教书,是我的立身之本;教研是我的业余爱好;上网则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的网史不长,只有两年。但上网给我带来的乐趣多多,这里仅说其三:

乐在与网友交流,与同行切磋。我是一个遇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课余时间,常常追忆往事,对自己上过的课、做过的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有没有更好的形式、更好的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问得多了,思考得多了,便形诸文字,在网上发表。记得去年3月9日,我把自己平时思考所得撰写成论文《教育:游戏(下)》一文,贴在教育在线论坛。不到半天,就收到几个电子邮件,认为我对教育的思考“观点新,有道理”,“遗憾的是没看到上篇。”我当即把上篇也贴上去。不到半小时,他们又发来邮件,对我的观点表示赞同。在接下来的日子,邮件不断,我与网友们、同行们对有关教育与游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广泛的交流。不仅如此,我在其他网站干脆申请了一个名为“教育游戏”的讨论交流网页,专门讨论有关教育、游戏、兴趣、素质等等问题。有时,我们还约定时间,在网上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交谈,大家各抒己见,还附注表情。常常是夜深人静,人们已经进入梦乡时,我们却还在教育园地里天南海北,共同述说着“教育夜话”,真正是废寝忘食。有一次,竞不知不觉聊到天亮。好在第二天是星期六,否则将影响工作。是教育在线网站,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又有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新朋旧友。

乐在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去年暑假,因为写文章,需要查阅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目录。在大城市,获取这类信息轻而易举,渠道多得很。但在我们这偏远的小山村,却困难重重。乘车到60多里远的县新华书店一打听,新书竟还没有到。怎么办?关键时刻,又是网络帮了忙。7月9日,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中发了一封求助信。网友告诉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有这方面的资料。按照他们所提供的网址,我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中的“中学语文”栏目,果然,看见右边贴着几篇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说明及目录的资料。我欣喜异常,当即下载、保存。有了这些资料,文章很快便完稿,不久就见诸报端。

乐在文章被刊用。去年,我在教育在线网站制作了个人专辑,并经常在论坛发布教育、教学论文和随笔。有一些文章,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纷纷发表评论。一些杂志,看到我在网上发的文章,也纷纷向我约稿,并寄来样刊,希望我投稿。比如广东的《师道》杂志等,就向我寄来了样刊,邀请我投稿。今年3月,《河南教育》杂志的一名编辑,看到我发在个人专辑中的《试析学校教育中的泛德育现象》一文后,给我发来短信,表示该杂志有意刊登这篇文章……这些,对我这个平时喜欢爬格子的人来说,无疑是福音。因为写稿容易投稿难,投稿容易用稿难。现在居然有刊物向我约稿,这还不是天大的喜事?         P104-105

序言

2004年5月30日,上海《新民晚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新教育实验”,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年初,自马加爵事件之后,各界关于应试教育的诘问已追溯到“人的教育”的缺失上。敏感于3亿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层面的“新问题”,人们开始反省我们的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理工,轻人文”;继而,中央下文要求“关心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防止“各种消极因素”侵袭未成年人。

在我们为政府启动道德教育行动喝彩的同时,有一群人更有百般滋味在心头。早在两年前,他们便已在民间启动了一场所谓的“新教育实验”,在苏州,羔燃星星之火,现今已蔓延到中国的半壁江山。这些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的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救赎中国的教育弊端。有教育界人士称,倘若“新教育实验”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将有望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

而在不久前,《南风窗》记者也这样评论我们这些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朋友:

他们用他们的行为艺术,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一群拥有教育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

我们从不否认自己身上带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我知道,在这样一个缺少理想的时代,能够拥有理想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能够把这群拥有理想的人聚集起来,更是多么的困难。正是“教育在线”创造的平台,让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正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的空间,让我们这些追梦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剧场”。

去年,我们编辑出版了“教育在线文库”的“教育话题”、“教育随笔”、“教育报告”、“走进中学生”系列。这四个系列的21本图书,为我们的网友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其中许多作品,如《中国教育缺什么》、《基础教育再把脉》、《义务教育谁买单》、《如诗如画》、《享受教育》、《细数阳光》等,都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现在,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正式举起“新教育”的旗帜,用文库的形式全面记录“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之路,记录“新教育实验”的精彩。“新教育文库”将出版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我的教育故事”,主要是记录发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真实的教育故事的著作。第二个系列是“我的教育随笔”,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重要的行动:师生共写随笔。在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同时,鼓励参加实验的老师们坚持写自己的教育随笔。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他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为了写得精彩,他们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如果真正做到坚持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必然会形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必然会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个系列是“我的教育实验”,主要是探索新教育理论,总结“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的著作,如《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与崇高对话——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等。

为了给参加“新教育实验”的老师留下自己前行的踪迹,为了让“新教育实验”留下探索发展的精彩,“新教育文库”首先问世的“我的教育故事”和“我的教育随笔”两个系列将非常高兴地与大家分享这些精彩的故事。其中,“我的教育故事”是教师的个人专题故事,如陈晓华老师的《守望高三的日子》、苏静老师的《麻辣学生酷老师》、管建刚老师的《魔法作文营》、张菊荣和焦晓骏老师的《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等;“我的教育随笔”主要是数百名中国教师、“新教育人”共同撰写的教育梦想故事、人生情感故事、课堂情景故事,记录他们的理想、追求、收获、遗憾、感悟。这些故事,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叙事研究”,是新教育的“行动研究”。我们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记录一些老师的生活,记录“新教育实验”的历史,它同时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案例教学”的教材,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参考。

我们更加希望,读过这些故事的朋友和老师们,也能够拿起你们的笔,从今天开始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历史,记录属于你们自己的精彩。我们同时欢迎你们加盟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参与我们的教育论坛;欢迎你们登录“教育在线”(www.eduol.cn)

后记

永远的教育在线,永远的教育故事!

这里,每天每日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心动的故事。

所以,出版这样一部以“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为内容的书,其实是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编这样的一部书实在是太容易了,因为在线故事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之精彩令人怦然心动;编这样的一部书又实在是太难了,因为在线故事的生成实在太迅速,在线故事的更新可以说是“分新秒异”,当你叙写着故事,当你飞快地敲击出新篇的最后一个文字的时候,又有着多少新鲜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2003年12月,网站管理员在教育在线发起了征稿启事,长篇短章,顿时应者云集。2004年5月下旬,我接手编稿,其间已经过了近半年,但应征稿件火热依旧。——其实,这是一次没有截稿日期的征文,因为在教育在线,精彩故事不尽期!

将故事大致分为“触网时节”、“燃情岁月”、“在线人物”、“缘分星空”、“你评我说”几类,只是为了编稿的需要,其间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但无论是漫步人生,还是情怀抒写,甚至在线评说,都是用真实的故事来言说的。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全面介绍、剖析教育在线的王军老师的《教育在线,撑起教师心灵的天空》之外,应征稿中的一些“长文”因篇幅限制而忍痛割爱了。

这里的故事,有的出自名人手笔,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网友所述;从文字上讲,有的是大手笔写小文章,有的却甚至比较稚嫩。但这里的故事,原本不是用“笔”来写的,原本不是用键盘来打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用心谱写成的,所以需要用心来阅读,用心阅读,我们就会读懂什么是成长,我们就会感受激情,感受生命!

最后,我还是要提醒您:当这本喷香的小书送到您的案头的时候,当你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教育在线,不知又发生了多少故事了!

永远的教育在线,永远的教育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讲述中国教师自己的故事,感动中国教师的精彩人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

真正的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教师成长档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副校长——李镇西

在这里,您会看到中国教师的梦想故事、情感故事、课堂故事,看到他们行走的足迹,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