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成吉思汗(骑马横越蒙古大草原)/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英)提姆·谢韦仑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即铁木真,蒙古开国君主。他坚毅勇敢,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统一蒙古各部,率子孙们南征北战,东征西伐,征服了当时所知世界的三分之二的领土,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功业震古烁今。本书就带你骑马追踪成吉思汗西征的足迹,探究人类历史的野蛮与文明,重塑蒙古人民心中这个永远的英雄!

内容推荐

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目不识丁,青年时代亡命天涯,欲成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征服的土地远远超过拿破仑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治下的土地,南起南亚,从黄海之滨一直延伸到欧洲边缘。

本书所叙探险考察活动,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丝路计划的一部分。1990年,提姆·谢韦仑和他的团员们洒脱地展开旅程,跨越渺无人烟的蒙古草原。旅程的起点,是成吉思汗尊为圣山的不儿罕山。在《寻找成吉思汗》中,蒙古帝国的崛起与西征的传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谢韦仑的文笔流畅,贫瘠但美丽的蒙古风情,跃然纸上。作者观察犀利、风趣内敛。外加贯穿全文的好奇心,创作出了这部旅游文学的杰作。

目录

行万里天涯路念天地之悠悠——《旅游和探险经典文库》序 葛剑雄

致谢词  001

第一章  马年  001

第二章  核心  019

第三章  秘史 035

第四章  牧民 055

第五章  不儿罕山 071

第六章  三项竞技 089

第七章  启程 105

第八章  备马百匹 125

第九章  横越杭爱 141

第十章  养牛区 161

第十一章 曼陀罗寺 18l

第十二章 真人西游 201

第十三章 猎鹰 213

第十四章 厉疫 229

第十五章 萨满  247

第十六章 永恒象征  267

试读章节

创意遭到剽窃

这是一个阴沉、凄凉的9月早晨,10点整,旅行社的巴士把我放在乌兰巴托的中央广场,扬长而去。旅行团的成员同意让他们的客座讲师放一天假。站在人行道上等我的,是一个穿着时髦、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约四十五岁,长相看起来很顺眼,有一头倔强不屈的铁灰色乱发,他的举止安详、修饰刻意,典型中央政府官员的模样。他就是阿乌博德。自我介绍时,一口迟疑的破英文,跟我的俄文有得拼。阿乌博德的头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路计划蒙古国家委员会秘书。我们并肩走到空荡荡的广场东侧,广场中央是蒙古英雄苏赫巴托尔(Sukhebaatar)的雕像,这位“铁斧英雄”骑在一匹雄赳赳、气昂昂的马上。苏赫巴托尔是蒙古新的英雄形象,也是苏联用来强行镇压成吉思汗印象的样板。20世纪20年代,他只是个贫穷的牧民,因为把一份向苏联求救的机密文件藏在马鞭的把手里送到苏联而声名大噪。他的遗体经过改葬,现在部分残骸竟然能在广场尽头的乔巴山纪念堂中占有一席之地。乔巴山纪念堂是俄罗斯红场列宁墓的缩小版,依样葫芦,了无新意。

阿乌博德带我在乔巴山纪念堂的周边兜了一圈,好好端详它的仿古典回廊,再参观国家歌剧院,之后才领我走进办公塔,这是乌兰巴托市中心最高的建筑,有许多国际艺文团体都在这里栖身。我们上到八楼——国际蒙古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Mongolian Studies)。他的桌上有一份薄薄的档案夹,他说,这就是蒙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调查丝路的计划。我瞥了那份文件一眼,这绝对是剽窃,整段整段的句子都似曾相识,这是长春真人旅行计划的窜改版,是我五个月前寄到乌兰巴托的。名称当然换过了,原订的行程是追寻中国长春真人的行迹,从北京直抵兴都库什,但是在这份计划中,却是建议由一个蒙古小组,从蒙古中央地带出发,沿着中古时代的商旅旧道,前往法国。

这样赤裸裸的剽窃,在我心里倒不觉得有冒犯之处。他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修正:骑马横越蒙古高原,这可能更具地方色彩一点。我不知道阿乌博德打算跟谁合作,不确定哪些人有本领横越六千英里欧亚大陆,这趟旅程比我原先规划的长春真人之行,要长上百分之四十。不过,问题不大。这是我在蒙古自由行的绝妙良机,我不用再跟着旅行团了,我现在有蒙古朋友做伴,可以跟他们一起追溯湮没的历史。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开放。

阿乌博德向我解释,他和他的朋友想组织一支探险队,丝路委员会也给了他们一小笔钱;但是,他们缺乏国际联系,使得计划出不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如果我能跟他们一块去,沿路可以帮他们摆平一些疑难杂症——比如说,替他们打交道,要求别国政府让他们通行;弄些强势货币,沿途花用;还有帮他们从西方弄一批蒙古找不到的旅游装备。此外,有一件事情,他不好说出口,但我也料想得到:他希望我能谅解他们剽窃我的创意,把我递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案,改成一份以蒙古为核心的新计划。我很快地判断一下现在的处境,想到我可以跟蒙古人并缰驰骋,过传统的游牧生活,用最原始的方法长途旅行,二话不说,马上就决定把长春真人之旅的案子束之高阁。如果,阿乌博德在蒙古境内,能证明他们有长程旅行的实力,往来穿梭的外交手腕,也有足以撑到法国的坚忍毅力,那么,我的建议就能协助他们完成梦想。而且,我很喜欢他们要我扮演的角色——我不必亲自组织或是领导远征队,只需从旁观察、记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补给,像是睡袋、底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尽量随意安排细节,展开蒙古式的长征。P10-12

序言

行万里天涯路念天地之悠悠——《旅游和探险经典文库》序

                      葛剑雄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原始时代的人类生产能力极其有限,生存能力低下,只能经常性地、无目的地迁徙。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大量自觉与不自觉的探险经历。可惜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或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民族,也没有留下早期的探险记录。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的踪迹东至山东半岛,西至今甘肃,北至今内蒙古,南至湘江流域。如果将此记载看成一个以黄帝或其部落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活动的话,其中应该有不少探险事迹,只是当事人未必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虽有而未留下记载。

不过从《山海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人并非没有探险,也不是完全没有记录。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年代的看法分歧很大,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其中包含的原始资料则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山海经》所记述的地理空间基本不超过今国界,但涉及的范围却相当广阔,自然包括了不少境外的奇闻趣事,其中总该有得于记录者直接的经历。从这一意义上说,《山海经》是中国早期探险记录的汇编。如果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渺,那么在内地,甚至沿海发现的和田玉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将产于昆仑山的玉石运到数千公里之外,其中肯定有不少探险故事。

《穆天子传》尽管未必是周穆王的经历或当时的记载,但至少反映了先秦时代中原人对西方的向往。而其中记录的内容,也或多或少显示了当时人的地理知识和丰富想像。昆仑山、西王母被神化,固然与人们的愿望有关,但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说明当时的人还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精神和物质财富。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尽管游踪有限,但从他的作品中却不难看出他的探险精神。

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一统大业的秦始皇,虽然正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体制,却是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旅游和探险爱好者,对自己统治范围以外的地方也有浓厚的兴趣。在灭六国后,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全国性的巡游,最终死在途中。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批方士扬帆远航,虽然他们始终没有为秦始皇找到不死药和神仙,却由徐福完成了一次至少有数千入的大规模移民。

汉武帝时代的开疆拓土一度激活华夏诸族的外向意识,被誉为中国第一探险家的张骞,正是奉武帝的政治使命,尝试联络已迁至中亚的月氏夹击匈奴,才意外取得“凿空”——通西域的伟大成果,将中原人的足迹远推到大宛、乌孙、大月氏、大夏、康居、安息、身毒等地(今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所了解的地理知识范围更大。而武帝本人也步秦始皇后尘,在国内广泛巡游,并且特别钟情于边境和海滨,显示了他对外界的强烈向往。

但秦始皇、汉武帝式的帝王从此成为千古绝响,随着中央帝国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展,由皇帝到臣民,对境外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因素考察,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汉朝至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疆域最辽阔的国家。特别是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朝鲜、越南等政权都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直到明治维新时还无法望中国的项背。太平洋、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欧亚大草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直到16世纪西方的远洋船接近中国之前,还没有外来势力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北方的牧业民族虽然曾不止一次成为军事上的征服者而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虽然中国的人口在12世纪突破1亿,17世纪突破2亿,19世纪突破4亿,但完全可由本国出产的粮食供养。除少数奢侈品外,中国的物产中心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对外贸没有依赖。所以当英国向乾隆皇帝提出在北京设立常驻贸易代表时,理所当然地被断然拒绝,除了体制上从无先例外,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儒家的“夷夏之辨”和“五服”学说,更加深了这样一种观念:天下再也没有比中国更文明富裕的地方,除了华夏诸族和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外,其他都是蛮夷之邦和要荒之地。

长期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国人自然失去了向外寻求财富和文明的动力,更不会想到要到境外去旅游或探险。就是在汉唐盛世,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也只是敞开大门让境外的人进来,而不是同时允许甚至鼓励自己的臣民走出去。在外贸发达的唐宋时代,外贸商人也主要来自外国。当西方商人已经敲响中国的大门时,明朝的反应是“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以至福建沿海的商人只能采取武装走私的手段而成为“海盗”,甚至雇佣日本武士形成“倭寇”。尽管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远达西亚、东非,却连完整的档案都没有保存下来,更没有像哥伦布那样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众多的人口、发达的文化极不相称的一个现象,是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现存的有关境外的记录都是非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副产品。例如,张骞、《中天竺国行记》作者王玄策、《真腊风土记》作者周达观、(《西域行程记》作者陈诚、《异域录》作者图理琛是外交官,《佛国记》(《法显传》)作者法显、宋云、《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是往西域取经的虔诚佛教徒,(《经行记》的作者杜环是怛罗斯之战的俘虏,《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作者李志常是奉召谒见成吉思汗的道士丘处机的随员。他们的记载往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或惟一的,如《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今阿富汗境内巴米扬大佛的描述,不仅证实了大佛建造于公元7世纪,而且还给今人提供了附近另有一尊卧佛的重要信息。要是没有《真腊风土记》对吴哥城的记载,这座古城也许会继续掩埋在热带丛林中。这些记载的产生和保存也有偶然性,如玄奘返国后就要翻译佛经,要不是唐太宗专门下令,就不会撰写《大唐西域记》。《岛夷志略》作者汪大渊或许是例外,他是因“好游”才多次出国的,不过他有幸搭乘外国商船,否则就只能梦游或卧游了。

真正的异数是徐霞客,他是惟一称得上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人物,并且留下了具有非常高地理学成就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但他的成就得益于一系列特殊因素:科场失意使他不得不绝意功名,富裕的家境使他能有充足的旅费,能干的母亲使他无家累之忧,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使他能在旅途享受不少公费或私人接待,友人中的名流使他的著作能在身后流传,现代地学家丁文江的发现和表彰使他的地理学成就得到肯定和发扬。只要缺少一点,或许就没有今天大家了解的徐霞客了。不过徐霞客的足迹没有超出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范围,连西藏也没有到,更不可能出国探险,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具备实施探险的能力。至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想查清黄河的源头,在那里建一座供吐蕃商人与内地贸易的城市,并设立转动站,下令都实与阔阔出两人率队考察。他们于当年四月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启程,四个月后到达河源,冬天返回。此后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记)),将黄河的正源确定在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对黄河最上游的水文、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的记录已相当具体准确。乾隆四十七年(1781),阿弥达受命探寻河源,以便就地祭祀河神。这次的探险将黄河正源定在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郭勒,即卡日曲,与1978年青海省政府组织的考察结果完全一致。这证明中国长期缺乏探险传统、中国人不能去境外探险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现实的需要。  反观世界上一些航海、探险发达的国家,探险的范围广、产生探险家多的民族,无不有其深远的传统和迫切的需要。例如,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无不以对外贸易为致富手段,以对外殖民和扩张为立国之本,其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本土一般幅员不广、资源匮乏、耕地有限,甚至连水源都不足。而穿越地中海的航行并不困难,海外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后,阿拉伯、西欧、北欧一些国家致力于航海和外贸,大批航海家、探险家不顾艰险寻找环球航路,发现新大陆,也无一不是出于国内的生存压力和扩张需求,无不以夺取土地、奴隶、黄金、木材、矿产、市场、要塞、殖民地为目的。连早期的南极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是为了猎杀企鹅获取制皂的油脂,出售海豹的皮肉牟利。但是正是这样卑鄙邪恶的目的,促成了新大陆和南极的真正“发现”,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也在一些国家和民族中形成了探险的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职业探险家,包括一些纯粹出于人文和科学目的的真正的探险家应运而生,有的不惜为之献身,成为人类的骄傲,他们的记录和著作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拥有优势或长处,也不可能始终先进,所以都必须向其他国家或民族学习。应该承认,直到今天,中国的探险事业还比较落后,中国人在世界范围的探险还很有限。2000年我参加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去长城站期间,就受到很大的震动。当然,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地球的两极、全球所有的高峰、五大洲、七大洋都已留下了当代中国人的足迹,在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探险家指日可待。但历史无法重复,了解人类以往的探险经历和经验不可或缺。而且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以往探险家记录的现象有的已永久消失,只能从他们的书中领略了。

重庆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旅游与探险经典文丛”,其着眼点显然正在于此。该文丛融探险、考古、文学、文化人类学于一体,既勾勒探险家们多姿多彩的极限生涯,也凸现积极向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重绘人类文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发展图景。该文丛预计推出三辑,首辑推出的十本新书中,有20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典海尔达尔的《孤筏重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复活节岛的秘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冷战时期的涉险名作《俄罗斯纪行》,有勘探成吉思汗古老帝国秘密的冒险旅行《寻找成吉思汗——骑马横越蒙古大草原》,有复原名著《白鲸记》惊险氛围的《寻找白鲸记》,有追溯著名探险家维迪亚生平足迹的《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等等。稍后即将推出的二、三辑,预计会在继续关注名家名著的基础上,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探险方式的独特性,在提炼个人探险经验的前提下.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多种多样,更真切全面的描绘出来。

至于这些探险记涉及范围之广泛,记载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惊险,描述之细致传神,只有读过的人才有体会。无论是为了科学研究,积累知识,还是为了陶冶性情,欣赏休闲,都会开卷有益。与一般读者相比,我的游踪或许较广,但我自知对这套书中涉及的地方,大多是这辈子都到不了的。2001年从南极返回途经智利时曾想去复活节岛,因多种原因未去成,不知今后是否再有机会?好在第一辑中就有(《复活节岛的秘密》一书,多少能够弥补我的遗憾。

2005年6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