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后资本主义社会/德鲁克经典著作书系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美)彼得·F·德鲁克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管理大师德鲁克对90年代和21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作的预测。德鲁克在书中指出,每隔几百年,西方社会便经历一次剧变;而现在又一场剧变正在发生。他不仅清晰地描述了这一系列剧变,而且以“激光一般犀利的”笔触透过纷繁的表象,揭示出诸次剧变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并主要围绕当前这场变革,深入阐释了组织的新功能、知识经济以及生产率在社会与经济中的优先地位。

内容推荐

本书对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行了透彻与深刻的分析,展现了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经济、企业和政治。同时,这些分析也解释了我们如何从一个基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组织作为基本结构的社会。

目录

序言 变革

 后资本主义社会与“受雇的经营者”当家

 向知识社会的转变

 民族国家再见吗

 第三世界的潜力

 行动的时刻:社会和知识

导读 后资本主义社会已来临

 后资本主义社会与知识

 运用知识于知识

 知识人与管理人

第一部分 社会

第一章 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

 一、知识新义

 二、现代工业革命与简·奥斯汀的社会

 三、生产力革命

 四、管理革命

 五、从统合知识到专门知识

第二章 组织的社会

 一、组织的功能

 二、组织“异形”

 三、组织的特征

 四、组织作为“启动器”

 五、受雇者的社会与带着工具跳槽

第三章 劳动力、资本及其未来

 一、劳动力还是一项资产吗

 二、需要多少劳动力和哪些劳动力

 三、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

 四、退休基金资本主义

 五、公司的权力

 六、让管理有责任

第四章 新劳动力的生产力

 一、什么样的团队

 二、专注本职,排除杂务

 三、重组组织

 四、外包论

 五、新阶级冲突

第五章 以责任为基础的组织

 一、对与对冲突

 二、什么是社会责任

 三、权力与组织

 四、从命令到信息

 五、从信息到责任

 六、让每个人成为贡献者

第二部分 政体

第六章 从民族国家到万能国家

 一、民族国家的吊诡与以帝国之名

 二、万能国家的维度

 三、保姆国家

 四、作为经济控制者的万能国家

 五、财政国家

 六、冷战国家

 七、日本特例

 八、万能国家成功了吗

 九、政治分肥国家

 十、“成功冷战”的失败

第七章 跨国主义、区域主义和地方主义

 一、金钱无国籍

 二、信息无国籍

 三、环保需要跨国化

 四、消灭恐怖主义

 五、武力管制与人权监督

 六、新现实:区域主义

 七、回归地方主义

 八、寻根的需要

第八章 政府需要反败为胜

 一、军事援助无用论

 二、哪些经济政策需要放弃

 三、要专心做什么

 四、一半成功:超越保姆国家

第九章 重建民间社会

 一、外包的需要

 二、爱国心不嫌多

 三、社区意识

 四、工作共同体的失落

 五、公民自愿者与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分 知识

第十章 知识、知识经济学和知识生产力

 一、知识经济学

 二、知识的生产力差异

 三、资金的生产力差异

 四、管理要求

 五、只要连贯

第十一章 有绩效的学校

 一、日本是如何做的

 二、新能力的要求

 三、学习要怎么学与全A学生

 四、融入社会的学校与职位通行证

 五、学校伙伴

 六、有绩效的学校

第十二章 知识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

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年当中,资本主义与科技征服了全球,创造出一个世界文明。在这段期间,无论资本主义或技术改良,都不是新生的现象(在此之前,早就有了),而且无论是在东方或是在西方,这些也都已经是很平常、持续发生的现象。它们之所以予人新生之感,乃是出自它们传播之快、涵盖之广(包括文化、阶级、地理诸层面)使然。正因传播快、涵盖广,资本主义才转变成“现(近)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体制”,技术改良则转变成现(近)代“工业革命”。

这场大变动是由知识意义的剧烈改变所推动的。无论是在西方或在东方,在这之前,知识一直被视为“道”(being),但一夕之间,知识就变成“器”(doing)。这也就是说,知识变成一种资源、一种实用利器。知识原本一直被视为属于个人层面的东西,当时却变成属于社会层面的东西。

在这场大变动的头100年,即第一阶段当中,知识被用来改良生产工具、流程和产品,结果就产生了工业革命,但同时也产生了马克思所说的“疏离”、新阶级与阶级斗争,以及相伴的共产主义。在第二阶段当中,也就是大约从1880年到二次大战这段期间,知识有了新的意义,被应用来解决工作的问题,这就引发了“生产力革命”。这场持续75年的革命,让无产阶级变成中上等收入的有产阶级。

最后阶段则始于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知识开始运用在“知识”本身之上,持续到现在。这就引发了“管理革命”。除了资本与劳动力之外,知识现在很快也成为一项生产要素,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项。若说我们这种社会是“知识社会”,可能还言之过早(也一定太过轻率),直到现在,我们所有的不过是一种“知识经济”罢了。但不管如何,我们这种社会铁定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论是在东方或西方,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资本主义,都是持续发生的现象。不论是在东方或西方,都曾经有早期的技术发明与改良,且其传播速度相当快,因而造成的技术变迁,就跟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的任何一个技术发明一样剧烈。资本主义与科技最后250年的发展,最独特的特质在于传播速度之快、涵盖层面之广,不是以前所能企及的。不像早期所有形态的资本主义只是社会的一环,现代资本主义本身就是整个社会。而且从1750年到1850年这100年当中,现代资本主义逐步扩散到整个西欧和北欧,在50年内遍及全世界,不像早期的资本主义一直局限在地方范围当中。

早期的资本主义都一直局限于少数团体。贵族、地主、军人、佃农、专业人士、工匠,甚至工人,几乎都未曾接触过。现代资本主义就不同,所到之处,很快就会渗入并改变所有的团体。

从13世纪起,新工具、新流程、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科技”,传播速度之快,就连现代发明也没有几个能比得上。就拿眼镜来说,眼镜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270年左右英国圣方济会修士罗杰·培根(Roger Bacon)的光学实验,当时是作为老年人阅读之用,到了1290年,传到法国亚威农(Avignon)天主教王朝,1300年,传到开罗伊斯兰教王朝,还不到1310年,就传到了中国元朝。19世纪所有的发明中,只有缝纫机与电话这两样东西的传播速度,才及得上13世纪的发明。

但是早期的技术变迁,几乎毫无例外都局限在一种工艺或一种运用范围内。培根发明的眼镜,直到200年后,也就是16世纪初,才有第二种运用方式:近视眼镜(原本是用作老花眼镜)。陶工转盘(wheel)的原理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经在地中海世界被广泛利用,家家都有用来烹饪、储水、腌食的陶器。然而,一直要到1000年,陶工转盘背后的原理才有了另一种应用:用在纺织机上。

同样的,古希腊时代的风车是拿来当玩具用,一直到公元800年左右,风车才有新的应用构想,被当成真正的机器,也就是可以完全“自动”的机器;再过300年之后,也就是1100年以后,才实际应用在船只航行上。在此之前,船只航行主要是靠人力划桨,有时也利用风力来推动船只前进,不过那也只是一种辅助罢了,而且,风要吹对了方向才行。帆推动船只的原理就跟风车推动的原理一样。人们很早就知道,需要想个办法,无论风吹哪个方向,都能使船只前进。但一直要到1100年以后,法国北部、低地国家等精于航行地区的人,才想到可以应用风车原理来推动船只前进。然而,过了好几百年,一直都没有人想到,可以应用风车原理来抽水、碾麦,也就是说,应用到陆地上去。

然而,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明通常立即就应用到各种领域上,横跨所有我们想得到的技术与工业,而且很快就被视为“科技”。

P3-5

序言

变革

西方历史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次大变革。我在《管理新现实》(1989年)一书中称此为“时代分水岭”。短短几十年内,社会自行重组其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与政治架构、技术和重要部门等。50年后,又重现了一个新世界。此时出生的新世代已无法想象过去祖、父辈成长的时代面貌了。

如今我们就处于这样的变革中。这场变革孕育了“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

13世纪也曾发生这样的变革。当时欧洲世界一夕之间转向以新兴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而由商人、工匠组成的行业公会(guild),则是新兴的社会支配团体;长途贸易复苏,,而哥特式新建筑风格则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品味;锡耶纳(Sienese)画派兴起,发源于意大利中部城市,代表人物为杜乔(Duccio);回归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运动出现;城市大学取代遁世的修道院,成为文化中心;新起的道明会与圣方济修会肩负传教、授业、解惑的使命;几十年内,但丁就舍弃拉丁文改用方言写作,从而创造了“欧洲”文学。

200年后又发生另一次大变革。从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版印刷术(1455年)到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1517年)的60年中,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开花结果;古希腊精神重现;美洲新大陆被发现;西班牙创建步兵团,是罗马军团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随着解剖学的重新发现,产生了科学研究;西方世界开始广泛运用阿拉伯数字。我再强调一次,生在16世纪20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祖、父辈以往生活的世界的。

1776年则是再下一场大变革的发端。这一年美国独立,瓦特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自此以后到滑铁卢战役的40年中,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工业革命等现代所有的“主义”一一出笼。在这段期间,第一所现代大学创建(柏林大学,1809年),教育开始普及。犹太人势力兴起,到了1815年,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银行集团的“金权”已凌驾于王权之上。总之,这40年产生了新的欧洲文明。在这个时代成长的人们,根本想象不到祖、父辈以往的生活样貌。

20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处于新的大变动之中。这场变动不再局限于西方社会与西方历史。事实上,这场变动的一个基本方向即是:不会再有真正的“西方”历史或“西方”文明,只有世界历史、世界文明,但后两者都已经“西化”了。对于这场变动的起源有两种争议,一说是第一个非西方国家——日本在6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强权,一说是计算机普及,使得信息成为世界运转重心。我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的《美国退伍军人法案》(G.I.Bill of Rights)是关键。这项法案资助退伍返乡的军人上大学,如果早30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施的话,这种做法绝对会被视为毫无意义。这个法案本身及其对退伍军人的惠助,正是我们迈向“知识社会”的指针。未来的历史学家极可能视此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

很明显,我们正处于变动的过程中。假如历史有指引作用的话,那么我们知道这场变动将持续到20lO年或2020年,而且变动的影响力已扩及当今的政治、经济、社会与道德诸领域。20世纪90年代的人同样对其祖、父辈(例如我这一代)所生长的世界不得其解。

1455年起的变革,使西方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近代。50年后,在哥白尼的《短论》(Cbmmentaries,1510~1514年)、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Prince,1513年)、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重现《创世纪》(1510~1522年)情景和翠登廷会议(Tridentine Council,16世纪30年代展开)之后,天主教重建运动陆续出现,人们才了解变革的真义。

美国独立后展开的变革,也到60年后,经过托克维尔(Tocqueville)《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1835~1840年)的出版,大家才开始分析、理解变动的含义。

在我们迈进新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中,想提早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当然言之过早。所以这本书是要用较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正在失落的年代。用较新、较有利的观点来看已存事物,可能会有令我们极度惊奇的收获。

现在就预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未来面貌,当然是冒险之举。如果只是要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新问题、症结何在,我相信我们已掌握若干可能性,也有能力描绘许多领域无法运作的情景。绝大多数情况下,事物的“答案”总要到未来才能水落石出,但我们现在就可以肯定,现有的价值、信仰、政治观、世界观、社会经济结构与体系,到未来世界时一定会重组,变化之大,非我们现代人所能想象。

目前有些基本改变已经出现,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新社会一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其最关键的资源必是知识。这也就表明,这个新社会非是一个“组织社会”(a society of organization)不可。在政治上,我们已经从有400年之久的主权国家转变成多元政治体系,国家已不再是唯一的政治整合形态。“后资本主义政体”是跨国、跨区域、跨地方的政治单元,而且在体系中相互竞争。这些现象都已经发生了,所以才能加以描述,这也正是本书的目的。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管理学泰斗近年来最发人深思的一部著作。

——《旧金山纪事报》

如此卓越的视野和洞察……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知识社会”正如何从地缘政治到工作场所改变我们世界和生活每个方面的最好著作。

——罗萨贝斯·M·坎特,哈佛商学院

德鲁克对当今及未来工作社会的趋势与力量的洞见,不仅令人着迷与富有指导意义,而且不可不被重视。

——沃尔特·B·里斯顿,花旗集团前董事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