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康德/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志民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康德的哲学思想已深深扎根在人类精神的沃土良田之中,成为现代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哲学家中流传着一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成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本书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向大家介绍了康德的生平、著作和思想发展,以及他的哲学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自由人。

目录

导论/1

1 生平、著作和思想发展/6

1.1 康德和哥尼斯堡/6

1.2 家庭、学校和大学/8

1.3 家庭教师和最初的学术论著/11

1.4 硕果累累的大学教师和优雅的硕士/13

1.5 通向“批判哲学”之路/23

1.6 “批判哲学”的建构与发展/28

1.7 晚年的精神探求/42

2 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58

2.1 社会环境和时代风云/59

2.2 思想渊源/65

3 批判哲学的前期发展/77

3.1 康德的早期形而上学/82

3.2 康德思想酝酿发展的10年/88

3.3 返回形而上学/98

3.4 沉默的10年/103

4 我能够认识什么/109

4.1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109

4.2 科学知识/128

4.3 形而上学批判/170

5 我可以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189

5.1 康德的目的、道德和宗教/189

5.2 善良意志/195

5.3 职责和爱好/197

5.4 职责和规律/199

5.5 绝对命令/203

5.6 作为目的本身的理性存在/210

5.7 意志自律/213

5.8 目的王国/215

5.9 作为绝对命令的可能性条件的自由/216

5.10 实践理性的公设、自由、至善理念、灵魂不死、上帝和一般的公设理论/219

5.11 康德论宗教/228

6 美学和目的论/233

6.1 判断力的中介功能/233

6.2 美的分析/243

6.3 崇高的分析/247

6.4 纯粹审美判断力的演绎/250

6.5 艺术和天才/252

6.6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258

6.7 美作为道德善的象征/259

6.8 目的论判断力/260

6.9 目的论和机械论/266

6.10 自然神学和伦理神学——人是目的/270

6.11 《判断力批判》的意义/272

7 康德哲学和现时代/274

7.1 对康德哲学的最初接受和批判/274

7.2 德国唯心主义/277

7.3 新康德主义/281

7.4 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其他流派/287

7.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康德哲学/289

7.6 康德和后现代思潮/292

结论/306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311

丰要参考书目/315

后记/321

试读章节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第一次全面提出了人类的主体性问题。他在晚年曾写到:“在纯粹哲学的领域中,我给自己提出的长期工作计划,就是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2.我应该作什么?(道德学);3.我应该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4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20多年来我每年都要讲授一遍。”①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终其一生所探讨的是人的问题、人的自由和使命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整个“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人的自由直观),伦理学(人的自由意志),目的论(人的自由感受),非常突出地提出了人的问题,人类主体性的问题。

康德认识论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即他说的“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康德认为,人的任何知识的发生过程首先以意识表现为“时间意识”这个事实为出发点,然后通过主体能动性的三种综合,即“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像中再生性的综合”和“认识中概念的综合”而形成的。他认为,对象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杂多的感性表象,感性本身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这要靠想像力。想像力把它们联合起来而归属给概念,只有概念才使综合成为统一。他说:“一般杂多的联结,永远不能通过感官得来,从而不包含在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中。一切联结,不管我们意识与否,都是知性的一种活动,一般可名之为‘综合’。在一切观念里,联结是唯一不能由对象给予的。由于综合是主体的自我能动性的活动,所以,它除由主体自身外不能执行。”①因此,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由知觉、想像、概念而认识对象,能由直觉、想像、概念的综合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对象,完全是由于主体意识中有一种所谓的主动的统一性将它们联结综合起来的缘故。对象的统一来源于构造它们的主体意识的综合统一性。这个意识的统一性就是“统觉”、“本源的综合统一性”、“我思”,即自我意识。因此,康德认为,知识的“一切必然性都以一个先验的条件为基础。

P306-307

序言

迻译、阐扬“西学”,并因而构筑对“中学”的另一视角,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如果把佛教、耶教的引入也考虑在内——可谓历史悠久,意义非常;而自鸦片战争以降,其于中国人精神生活和物质文明的作用尤为举足轻重,关乎国运。

如今,中国与西方已不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单就中国这方面而言,“西方”早就内化作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有机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纯粹的文化“中国”概念,只能是自慰自欺的幻觉。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西方同时即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特殊的省察和解剖。

我们不否认一个国家的思想是其国民的集体创造,但少数思想巨子则当视为其思想创造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丛书选择性地研究个别的西方思想家,而实际上由此将导人对整体的西方思想的了解和批判。

我们曾经是,现在仍然是西方思想的受惠者。在新的千年里,我们期待着能够比我们的祖先更多地惠泽西方,贡献于世界。不过,眼下最迫切的应是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我们深信,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是为序。

《西方思想家研究》

丛书编委会

1999年3月

后记

1991年初,我参加了我的博士生导师王玖兴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德选集编译》的工作,这是我研究康德哲学正式开始的时间。以前当然也看了一些关于康德的书,但并未下决心作点什么。到目前为止,《康德选集编译》原定的6卷,已有2卷全部完稿,估计1999年能出版。

1996年末,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陈民众先生和编辑罗佳鑫先生的推动下,我和金惠敏、李秋零决定编一套《西方思想家丛书》。康德当然是首选人物,而我也就顺理成章地要写《康德》一书了。

这时已是1997年了,我作了一些准备,要动手写《康德》一书。此时我收到了德国研究联合会(D.F.G)的邀请到德国作短期学术访问。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既可以收集一些最新的资料,又可以亲身体验德国的社会、文化氛围。1997年6月到8月我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并在德国各地以及西欧各国进行了旅行考察,这段经历给我的印象极深,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这里,我要感谢慕尼黑大学的w.Vossenkuhl教授,巴伐利亚科学院的E.Fuchs博士,他们在各方面给我以无私的帮助,使我的学术访问工作得以完成。我还要感谢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赖贤宗先生在生活和工作上给我的关怀和照顾。

回国后,在收集的国内外材料的基础上,开始了紧张的写作工作。历时一载余,始得完成。望着写成的稿子,心里感慨万千。摆在面前的这部书稿并未达到自己的要求,只能说是一个综述,真知卓见不敢妄论,真正开创性的工作还有待今后的努力。但是,我相信,这本书还是能给读者一点启迪和帮助的。

最后,感谢陆俊、姜素兰的大力帮助和大冰、二宝的劳动!

程志民

1998年5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