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把郑玄视为一个经学家,更视为一个思想家,着力挖掘其隐藏在注易背后一整套完整的易学思想,力图按其固有的易学思想的逻辑体系,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探讨郑玄易学天道观和人道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的象数思想和易学史观。进而又以哲学诠释理论审视郑玄象数、义理兼顾训诂的易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郑氏易学的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其易学的地位、影响和现代价值。力图再现郑氏之本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易郑氏学阐微/当代易学研究丛刊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林忠军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把郑玄视为一个经学家,更视为一个思想家,着力挖掘其隐藏在注易背后一整套完整的易学思想,力图按其固有的易学思想的逻辑体系,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探讨郑玄易学天道观和人道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的象数思想和易学史观。进而又以哲学诠释理论审视郑玄象数、义理兼顾训诂的易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郑氏易学的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其易学的地位、影响和现代价值。力图再现郑氏之本义。 目录 序一/刘大钧/l 序二/吕绍纲/1 上编周易郑氏学阐微 第一章“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的社会背景/3 一、从清议之风到党锢之祸/3 二、农民运动兴起和汉代帝国大厦岌岌可危/5 三、经学鼎盛与危机/7 四、今文经沉沦与古文经的兴起/14 五、象数易学兴盛与式微/19 第二章“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人生轨迹/36 一、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成从奉手有所受焉/37 二、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39 三、显誉成于僚友德行成于已志/4l 第三章易学渊源与著述/45 一、访圣贤求真义 学无常师/45 二、齐百家通群经 著述宏富/48 第四章郑玄易学天道观/5l 一、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5l 二、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59 三、阴阳之气与物之兴衰/63 第五章明天道的象数思想/73 一、卦气说/73 二、爻辰说/95 三、易数说/108 第六章效法天道的人道思想/121 一、从天地之道推及人君道德行为/126 二、从天道推及圣贤君子之道/129 三、从天道推及夫妇之道/13l 第七章易学史观/139 一、易之起源/139 二、三易说/142 三、《周易》成书/149 第八章重象数义理兼顾训诂的易学诠释方法/157 一、郑玄对《易传》以象解经方法发展/16l 二、以史治《易》和以礼注《易》的义理方法/188 三、训诂释辞方法/20l 第九章论郑玄易学价值/210 一、郑玄易学是对两汉易学的总结和整合/210 二、郑玄易学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217 三、郑玄易学的现代价值/22l 下编周易郑氏注通释 一、上经/229 二、下经/302 三、系辞上/369 四、系辞下/394 五、说卦/418 六、序卦/430 七、杂卦/435 附 录 一、易赞/439 二、《周易郑氏注》序跋选录/440 主要参考论著/454 后记/459 试读章节 三、经学鼎盛与危机 从学术上看,郑玄生活在经学由繁荣而转向衰落的时代。汉初,由于长期战争,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急剧衰败,人民流离失所。如《汉书·食货志》所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从秦朝灭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以“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思想内容,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为统治者所倡导,黄老之言占据支配地位而流行。然而,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力空前强大,出现了“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的繁荣景象。强大的社会和经济需要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政权,更需要独一无二、强有力的思想意识形态。原有的黄老之术已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天人之学的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崇尚儒家,定儒学为官学,建太学,立博士,明经取士,刺激学者研习儒学。因而以儒家经典为对象、以诠释为形式、以阐发儒家微言大义为内容的经学适应政治需要而兴起,居于显赫的地位。武帝之后,其他帝王皆效法之。如甘露三年(前51),宣帝在石渠阁“诏诸儒讲五经异同”,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尺度。东汉光武帝爱好经术,下诏广泛收集图书,修建太学,立五经博士,使天下四方学士云集京师教授经学。明帝即位,正坐讲经,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又为功臣、外戚子孙另立校舍,挑选高能,以授其业。章帝效法宣帝开展对经学的讨论,“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用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掺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不仅如此,习经可以晋身入仕。汉初不任儒者,武帝始任治《春秋》的公孙弘为丞相,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元、成、光武、明、章袭之,宰相公卿之位未有不用读经者。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和功利驱使,至汉末经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汉书·儒林传》云: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是对当时西汉经学繁荣的真实写照。而在数量方面,学习经学人数东汉又胜于西汉,如皮锡瑞所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前汉末已称盛,而《后汉书》所载,张兴著录且万人,牟长著录前后万人,蔡玄著录六千人,楼望诸生著录九千余人……比前汉为尤盛。”①P7-8 序言 林忠军出书让我写序,我高高兴兴地写了,这岂不怪哉!其实不怪。山东大学刘大钧那一拨人和吉林大学金景芳这一拨人,虽然象数义理两派分明,但是我们的关系一向和谐,犹如水乳交融。金老在世时,大钧先生常来信问寒问暖。金老对他们也很赞赏,多次私下对我说:“山东大学易学搞得很好。论综合实力,人家比我们强。刘大钧这人人品文章都不错,至少不比我们差。”后来我把金老的意思,在公开场合由衷地表达了出去。况且忠军兄这人我很佩服。论年龄他是后生,论学问我们是比肩。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齐鲁小子,十年前就当了《周易研究》的重要负责人,挑了大梁。而后出了一部两卷本的大部头著作《象数易学发展史》,为人所称道。而人又是那样谦和恭谨,彬彬有礼。他出书让我写序,我感到荣耀。 但是想到他写的是郑玄易学,我又有点发怵。怕这序我写不到当处。多年来郑玄这个人物一直在我头脑里打转转。金老生前一再嘱咐把郑玄研究明白。南京大学的匡校长当年主持百名中国思想家评传时,郑玄评传当场指名叫我搞。我拖了两年没搞出来,后来推给别人,听说别人至今也没交卷。因为郑玄真正博大精深、群经注遍,无经不通,是个重量级人物,把郑玄研究明白,尤其郑玄易学,谈何容易! 接到忠军兄的书稿,我第一感觉是惊讶,看完书稿两遍后,感觉是舒服。我暗自思忖,这书若调整一下角度,不就是郑玄评传吗!南京大学思想家中心到处寻人不得,如今人就在郑玄老家山东冒了出来。真是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决心把忠军兄推荐给他们。 忠军兄这书写得很好。好处很多,它把一个博大精深、千头万绪的郑玄写得全面透彻。在易学这一块,则方方面面,条分缕析,清楚、到位。这些无须我细讲,读者看书自然明白。 但是,我必须指出以下几点,提请读者诸君特别注意。 第一,本书消除了对郑玄的一大误解,还郑玄一个公平的评价。李鼎祚《周易集解·序》说:“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这句话千年来促使人们形成对郑玄一大误解,以为郑玄治《易》只讲象数不及义理。其实不然,忠军兄准确地解开了这个疙瘩。他说:“郑则多参天象,是指与王弼易学比较而言,郑玄治《易》偏重于参天象的象数。据此人们认为郑玄治《易》偏于象数而疏于人事,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郑玄易学既注重参天象的象数,又注重含人事的义理。一方面他不能摆脱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由《易传》之‘观象系辞’推导出以象数治《易》的方法,进而夸大之,在《易传》取象不足的情况下,极力借助于爻辰、互体、爻体、五行等,参杂以天文历法数学知识注《易》。另一方面,他看到专以象数治《易》存在的问题。《周易》系辞除了观象以外,还与文字、社会、历史等人事相关,单用象数的方法揭示其意义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人文方法加以诠释。”这样判断郑玄易学,才是公允的。 由全书的论述看,论对后世影响,郑玄的义理方法与其象数方法相比,毫不逊色。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郑玄的义理方法与后世的义理学有本质的区别。郑玄的义理方法,义理是在训诂学的视野下,关注的是《周易》经传固有的人事,旨在诠释《周易》本义。魏晋以后义理之学则是以笺注为形式,通过解读《周易》经传,体悟圣人之意,阐发具有哲学意义的义理。 过去我们一味地批评郑玄易学只用象数不顾义理,是因为我们误解了郑玄。忠军兄讲明白了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它告诉我们,郑玄解《易》方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仅用一两种方法,而是象数、义理、训诂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易学史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单独完成解释易学的全部任务。而做到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对于易学家来说,几乎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学力和时间不足以支持他做到这一点。而郑玄特殊,他有渊博的学问,有博览群书的毅力,有整齐百家之志向,有不守师法家法,广采众说的胆量。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郑玄是个天才。不然的话,短短七十多岁的一生,又多次遭遇战火、政治动乱,怎么会遍注群经,经经都有出类拔萃的建树呢? 天分是无法学习的。但是天分之外的东西则人人可为。最重要一点,对于我们今日之学者来说,如何不守门户之见,不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如何“同人于郊”、“同人于野”,是应该能够办到的。 第三,这本书对于时下的学风,能起到镇静剂的作用,可能压一压浮躁的势头。当今易学界急功近利,崇尚虚华,追求时尚名词,滔滔讲述大道理的,渐多,能够沉下心来老老实实读几本书,抠一抠原典字词句的,越来越少。这绝对不是好现象,长此以往,我们的易学是要断代的。忠军兄此书把一个活生生的郑玄端给我们看了。郑玄易学旁征博引,一言一事,必参伍考订,辨析异同,这种严谨学风,尤其值得今人借鉴。多一点朴实,少一点浮躁,正是当今应该大力提倡的。 第四,本书讲郑玄易学,长处短处分明,读者借鉴容易。郑玄易学的长处所讲是清楚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融象数、义理、训诂为一体综合解《易》的正确方法;(二)不拘家法师法,广采博取的宽厚态度;(三)严谨朴实的好学风。至于短处,讲得也很清楚。郑玄遵循《易传》“观象系辞”、“观象玩辞”的原则,但是和汉代其他易学家一样,实行起来未免过头,他坚信《周易》经传每一字词,非圣人随意而作,皆源于象,极力张扬象数的作用。象不足,则象外生象,因此其《易》注往往有附会曲解,不符合作《易》者原意的毛病。这个问题本书已明确点到,读者留意就是了。 忠军兄作《周易郑氏学阐微》,我唠叨了以上杂言碎语,共勉之。是为序。 吕绍纲 2005年4月于长春东朝阳胡同寓所 后记 郑玄是两汉最著名的经学家、易学家,《周易注》是他的封笔之作,对当时和后世的训诂学、易学乃至整个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隋唐定王弼易学为一尊,郑玄易学趋向式微,而亡逸于南北宋之间。幸有宋王应麟,明胡震亨,清惠栋、丁杰、张惠言、孙堂、袁钧、孑L广林、黄爽等扶微起废,搜集散见于经史子集注疏之佚说,从而郑氏《周易注》大略重显于世。又清人惠栋作《易汉学》、张惠言作《周易郑氏义》、陶方琦作《郑氏小学》,民国曹元弼作《周易郑注笺释》,今人胡自逢作《周易郑氏学》、吕凯作《郑玄谶纬学》、丁四新作《郑玄易学研究》(博士论文)等,以不同方式对郑玄易学做过的探索,对我们今天阐发郑玄易学大义有开拓之功。但是,这些研究更多是阐述郑玄易学体例和解读其易注(丁四新博士论文除外),而对于郑玄《周易注》背后所蕴藏的哲学或易学思想及其体系却很少涉及。有感于此,鄙人不自量力,撰写了《周易郑氏学阐微》,试图论前贤之未及,以冀抛砖引玉。 自初涉郑氏易学,至今已达十余年。1992年前后撰写《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时,首次涉及郑玄易学,郑玄象数易学写成后,首先以《郑玄易学述评》为题发表在1993年《周易研究》第1期。1996年申请“郑玄《周易注》校释”获得山东省古籍整理委员会通过而立项。但忙于撰写《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故郑玄《周易注》的整理注释工作未能作为重点不问断地进行下去。直到1998年《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出版后,才把全部精力转移到郑玄《周易注》的整理注释。1999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姜广辉先生邀请,参加由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经学思想史”,承担了象数易学部分,其中包括郑玄易学。2000年,周易研究中心正式被确立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课题又以“郑玄易学研究”列为基地易学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当时已完成了郑玄《周易注》校释初稿。由于鄙人承担了基地“历代易学名著整理和研究”重大项目,研究重点放在《易纬》上,“郑玄易学研究”临时被搁置。《易纬》为郑玄所注,通过整理和解读《易纬》使鄙人更加熟悉了郑玄的易纬学。《易纬导读》完成后,才集中精力研究郑氏易学,在这个时期先后发表了《郑玄易学天道观》、《郑玄易数哲学》、《郑玄与两汉易学》等系列有关郑玄易学论文。将论文整合,就是姜广辉先生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三十八章《郑玄易学思想的特色》。 正当郑玄易学脱稿之时,海内外诠释学研究由微而著,愈燃愈烈,成为学术界新的热点,受其影响,鄙人阅读了有关西方诠释学原典著作和国人关于中国诠释学研究论著,并试图运用诠释学理论重新审视和修改《易学方法》部分,从而形成了拙作中《重象数义理兼顾训诂的易学诠释方法》。2003年上海博物馆藏楚竹简《周易》出版,楚简《周易》中许多不同的文字和独特的符号震撼了易学界,比较《周易》版本、解读其独特符号、辨析其疑难文辞,成为学界又一亮点。鄙人如饥似渴拜读濮茅左先生整理的楚简《周易》释文,对比今本和楚竹简本,并结合海内外学术界关于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对郑玄《周易注》解说部分作了修改和补充。至2004年11月,终于完成了郑玄易学的修改工作。书稿完成,却未感轻松,唯恐出现大的纰漏和错误,尤其关于郑玄易学文字训释部分。在撰写此部分时,虽然使用笨拙办法、花费很大气力去查阅《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及其前贤文字学和易学训诂研究成果,但训诂学毕竟不是鄙人所长,每每想到这些问题总感到惶恐不安。故拙作完成后请保贞兄指正,保贞兄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又同年12月我们举办了出土文献会议,借会议期间拜读了参会有关易学训诂学文章,尤其拜读了刘大钧教授、廖名春教授关于楚简《周易》研究的大作,受益匪浅。会上还就文字训诂问题也请教了何琳仪教授、杨端志教授、濮茅左研究员、韩自强研究员等专家,从而完成了拙作的修订工作。拙作完成后,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吕绍纲教授仔细审读了全部书稿,并欣然为拙作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童力军先生为拙作出版付出艰辛劳动,对于诸位先生厚爱,鄙人感激不尽,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林忠军于山东大学 2005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