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沈恺伟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作者简介
于是,著名作家、翻译家。著作有《查无此人》《六翼天使》《一只黑猫的自闭症》《荒城孤读》等。译有《失落的秘符》《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传记》《黑暗塔Ⅶ》《杜马岛》等数十部文学作品。
目录
你为什么还在这儿杨樱
自序
第一章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只不过再待一年式生活
骑着挎斗摩托探索中国
泡泡圈
第二章
第一次听闻家族的故事
寻根
第三章
在几种职业间横跳
西递古镇的婚礼
《上海小笼包指南》前后
在上海的第十年
第四章
1900年,被困在京城的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的岁月成了历史
第五章
牛油果阿姨与啤酒阿姨
上海的最后一代手工锅匠
关于拉面,我懂得很多
美食是最好的借口
第六章
是的,我们从来不谈这个
再给我一些时间
尾声
后记
附录
序言
我没打算待这么久。打
一开始,我就没打算来。这
是一个意外。没错,说起本
人家族的渊源,我与中国的
关联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但当时的我一无所知。
没错,那么多年前,我还曾
天真地以为自己不会卷入蓬
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大潮,那
时的我只是个在香港找工作
的年轻厨师。
甚至等我来上海后也这
么想。那时正赶上2005年
夏天的一场台风,我以为自
己大概会待一年,也许更短
。一年过去,第一份合同到
期续约——我不想续约,也
没签字——我满心以为自己
会潇洒地离开,骑着那辆挎
斗摩托车,从中国的一个角
落移动到另一个角落,然后
回到迈阿密,管它哪家店,
总有一个厨房会留用我。
那都是18年前的事了,
可我还在这里,在上海。我
叫沈恺伟(Christopher
St.Cavish)。当了10年专业
厨师之后,现在的我还是个
作家,写作是我的第二份职
业。
有些事,我始终守口如
瓶。其实心里一直都明白,
我早晚会讲出来的,但时机
永远不对。我一度把私人生
活屏蔽在写作之外,只写和
美食相关的内容,绝口不提
家族故事,不让任何人知道
。我觉得讲这段往事有点自
吹自擂的意思,但凡我了解
了个中细节,肯定会想讲给
别人听,所以我索性不去想
。要忽略眼前的生活就难多
了,但我已把黑暗的情绪、
苦涩的感受都咽下肚了,只
愿能把它们全部忘光。美食
写作很有限定性,严格来说
就是写餐盘里的东西,仅此
而已。我坚定地捍卫这一原
则。
但写了很多年的主观评
论后,我开始厌倦用第一人
称“我”。我想探索新的方式
去表达观点:谈论的还是老
话题,但写法要换新。于是
,我揣着一套卡尺和一只电
子秤,去了陋室小笼包店。
结果,我完成的这个艺术项
目/另类餐厅指南在网上迅
速扩散,在电视、广播、报
纸和社交媒体上成为热议的
话题,我也因此收获了几个
重要的好朋友,情谊至今仍
在。
那阵子,我在写作时彻
底剥除了第一人称的主观性
,但奇特的是,那反而给了
我一种自由,能让我在字里
行间展现更多的自我。在中
国写文章、当编辑10余年后
,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新鲜的
写作声音。这一次,我把自
己放进了故事,不再只写白
色餐盘里的食物—一确切地
说,除此之外,别的一切都
成了我书写的对象。
那时,我跟访一对手工
打造炒菜铁锅的兄弟已有10
年了,还在区区几公里外新
结识了一位锅匠。我把做《
上海小笼包指南》时认识的
摄像师也拉人了伙,这位摄
像师一直在找新素材,我们
就又开始合作,拍摄3位锅
匠的故事。兄弟俩拒绝在镜
头前开口,但另一位孤独的
锅匠却非常乐意有人听他讲
述过往的一切。生活不易,
他讲了15分钟的坎坷往事就
忍不住哭了。
他的妻子发现我们在上
海的老巷子里拍摄,而她丈
夫的脸上布满泪痕时,大发
脾气,把我们赶跑了,这让
那个可怜的锅匠觉得很丢脸
。她说,外人不会想了解他
的问题,他们家的悲剧只是
他们自家的事。我们制作了
一段视频,发布了,我还写
了一篇关于上海市中心消失
了的锅匠的文章,尤其写了
那位被骂了的锅匠。那是关
于“人”的故事,是从偷偷摸
摸的采访中收集到的——我
们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那与我通常写的东西有着天
壤之别,却更接近某些慢慢
开始指引我写作的想法,以
及我对人生的大哉问:我们
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在哪
些方面又很不同?这其中有
多少归结为文化的不同,又
有多少归结为天然的人性?
在食物的背后有哪些“人”的
故事?
几年前,“小鸟文学”找
到我,邀我为这个崭新的文
学APP写文章,我问他们是
怎么找到我的,我能为他们
提供什么文章。他们说,是
锅匠的故事打动了他们。我
主要在网上写作。只要按下
发布键,一篇文章就从我手
中离去,进人互联网空间,
通常就这样结束了。我很少
得到反馈,也不知道那些文
字最后会出现在谁的眼里。
但是锅匠的故事引发了我的
共情,事实证明,也引起了
其他人的共鸣。
“小鸟文学”给了我一个
空间,让我讲出生活里发生
的故事,关于普通人的悲喜
交集、善恶兼有的故事;而
且,用另一种语言发表这些
故事带来一种匿名感,能让
我放心地讲述个人的秘密。
新经典文化出版方给了我更
大的空间,让我不再忽视家
族渊源,终于推动我去挖掘
祖辈在北京的人生细节,去
发现他们忍受了什么,以何
为重,那般艰辛是为了怎样
的理想。这本书披露了我多
年来一直让自己不去触碰的
那些秘密。
导语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一个老外的上海十八年。
出身中产家庭,放弃稳定生活,怀着“冒险”精神,于2005年来到上海。从24岁到40+岁,他在最好的年纪闯进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以“局外人”的率真与好奇,探寻着日渐被我们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80年代有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90年代有何伟的《江城》,本书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他游走在老城厢的窄巷,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生活,用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16个月评测数十家上海小笼包店,与上海各路角色聊天;他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几乎去过所有的省份,寻觅、倾听、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后记
工作日的下午,北京,
我坐在祖先建立的教堂里。
原有的八角形深色木顶还在
,耸升在我的头顶。教堂里
万籁俱寂,只有一个女人在
前面的长椅上静静地哭。这
是我外祖父以及他的祖父每
周日做礼拜的地方,他们在
中国的生活就是围绕这栋建
筑进行的。它看上去依然是
100年前的照片上的模样。
这座教堂是洛瑞家族的传教
士们,在一个多世纪前建造
并使用的,这儿就是他们的
家园。中国,就在厚重的木
门外,感觉很遥远。
阳光照亮了朝西的彩色
玻璃窗。从我坐的地方看过
去,窗上刚好显露出圣母玛
利亚从摇篮里抱起小耶稣的
画面。
我不知道这个女人为何
在此饮泣。我不知道她为什
么选中星期四下午来与上帝
交心默谈。教堂里的光线暗
下来,又随着云层掠过而变
亮。风吹过时,屋外大树的
沙沙声掩盖了她的哭声。
现在,风静了,蓝衣服
的女人也寂静无声了。肯定
发生了一些事,但那是她和
上帝之间的事。昔日卫理公
会的大院里如今尽是新建筑
。亚斯立堂的牧师是北京人
。他们现在每周一次用朝鲜
语为住在首都的东北朝鲜族
人传教。传教所用的语言不
同了。礼拜堂的力量一如往
昔。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
在院子里坐坐,沉浸到那种
气氛里,或是赖在昏暗的小
教堂里的长椅上,遥想那支
早已消失在时光中的传教士
队伍,想象他们怎么会用俄
亥俄州的生活换取远赴大清
帝国的历程,在中国的首都
为宗教奉献一生,再想象他
们把度假的地点从伊利湖畔
改到了北戴河的海边。
有一次,我坐在院子里
,和另一个到此闲逛的路人
攀谈起来,他听我说了家族
往事后,信誓旦旦地说他可
以帮我把“祖宅”要回来——
当然,要付出一笔代价。当
年归属于卫理公会传教所的
几处住宅得以保留,还没为
北京站西街或火车轨道让路
而被拆除——如今,那些火
车轨道已以弧线穿过那些旧
居的中心地带。
到了2021年,还剩两栋
房子,空空荡荡,严重失修
,只由一名保安看守,他对
个中历史一无所知。带有绿
色边饰和高耸烟囱的两层楼
房矗立在原址上。白色的小
楼已失去了原本A字形的屋
顶,被整体抬起,搬移了几
百米,轰然坐落在另一片土
地上。它们属于谁?它们会
变成什么样子?我遇到的每
个人似乎都不知道答案。好
几年里,教会里的业余房产
经纪人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
,询问房子的情况。我总是
对他说,不是的,那两栋房
子不是我的。它们属于过去
。随它去吧。
我花了很多时间试图解
开我对洛瑞家族的复杂情结
。我既感钦佩,又有几分难
堪,既有嫉妒,也有别的主
观判断,羡慕的同时还有一
大堆其他情绪。
海勒姆·洛瑞和我抵达中
国时的岁数一模一样,但我
们的动机却有着天壤之别。
24岁时,他已是退伍军人和
牧师,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把一生的命运交到上帝手中
。他很可能被派往非洲或南
美,因为卫理公会在那儿也
有许多传教士。但只有去中
国,那个时机才算恰到好处

这个国家——传教士眼中
的“头等大奖”,聚集了最多
数量的“等待耶稣拯救的灵
魂”——刚刚开始向外国传
教士开放,哪怕是迫不得已
的。毋庸置疑,那必将是一
次大冒险,但对于洛瑞夫妇
的使命来说,冒险只能算次
等体验。
他们一到目的地就着手
建立翻版——照着美国的原
版,建起他们熟悉的世界:
有宽敞门廊、前院草坪的美
式住宅,可以进行《圣经》
学习的教堂,教会医院和主
日学校。从照片看,北京卫
理公会大院俨如从俄亥俄州
的某个场景中截取出来的,
街道宽阔,两层小楼整饬有
序。至少在一开始,他们不
是因为向往中国而来,而是
为了“拯救”中国。
时光荏苒,状况势必有
所改变,他们对这个国家的
热爱也会随之增长;他们忍
受了战乱、疾病、强烈的排
外情绪、清帝政府的崩溃,
以及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他们是可以返回美国的。
但他们选择了留下,一直坚
守到最后。我的祖辈的遗骨
就埋在北京的某个地方,在
老城墙的西边;埋藏在他们
为之奉献一生的城市里。哪
怕别人走了,海勒姆和帕提
尼娅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我开始自己的冒险时,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那与
海勒姆经历的开埠有着本质
性的区别。在我到来的前几
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
织,这一次,这个国家选择
了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与世界
其他国家开始交往。中国的
经济引力越来越强大,把越
来越多的想法、职人和货物
从世界各地吸引过来,被引
入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丰富多
样。
我对这些浑然不知。我
只是喜欢香港就来了。当时
我也24岁,生活的首要追求
是快乐和冒险,这与海勒姆
的责任感截然相反。我很幸
运,出生在美国中产阶级家
庭,是个持有蓝色护照的白
人,就凭这几个因素,我貌
似就有了选择的自由。我选
择了当厨师,因为我喜欢下
厨做美食,而非为了拯救任
何人,或让自己的生活有更
宏大的意义。要说打仗,我
只会在高级餐厅厨房露一手
,虽然美国当时正在伊拉克
打仗,但我不想和那场战争
有任何瓜葛。倒不是说我对
精彩页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
2005年,我在一个炎热的夏夜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酒店派了一辆车来接我,我跟着司机走进夜色,完全不知道我们要往哪儿去,不知道我接下去一年的生活会走向何方。我们走向车的那段路上,潮湿、滞重的空气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我只带了一只小行李箱,有一份厨师的活儿在等着我,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对上海一无所知,对中文一无所知,讲真,对大部分事物都一无所知——当时我24岁,驶出机场的那一路上,我也几乎一无所见。
夜很黑,高速路边没什么灯光,下高速驶入小路后,两边的灯光甚至更稀疏了。
15分钟后我才搞明白:机场不在市区附近。
2000年初,身为年轻厨师的我以背包客的方式游历了东南亚,还顺便去香港探望了家姐。她的客户开着黑色奔驰来接我们,停在一家又脏又破的火锅店前。荧光灯亮得刺眼,男人们吞云吐雾,餐桌笼罩在香烟的烟雾里,端上桌的活虾被插在竹扦上,眼看命数将尽却那么生猛,拼命地摆动腿脚。
别的夜里,我们登上九龙的玻璃幕墙摩天楼,窝在时髦餐厅的座椅里,沉浸在18楼俯瞰到的中环夜景之中。白天,我们去扫外贸尾单,在旺角吃炸云吞。
我爱死香港了。既不是彻底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彻底的中国文化。香港个性独特,是一种“第三类文化”。感觉特别新鲜,我想在那儿闯荡一下。迈阿密让我厌倦了,从小到大混过的城郊让我腻味了,在从未到过亚洲的厨师们手下学做亚洲美食也让我烦透了。我想直捣黄龙。
前一年,我曾试图去利马,但没办成;我在南美洲挨了整整3个月,想家想得要命,最终还是放弃了。以后再试试吧。香港不错。我说,有朝一日我要待在这里。坐在车里,驶出机场30分钟后,我开始紧张地检索自己所知的有关上海的稀少信息,基本上只能归结为8个字:城市很大,灯火通明。
去过香港后,我回到迈阿密,琢磨着怎样才能跨过大半个地球找到一份工。那时候的互联网还很低级,厨师们又整天待在厨房里,不会泡在网上。
在佛罗里达就没问题。我挑中了迈阿密最好的餐厅,找了个大清早,走进餐厅的后巷,找到了厨房后门,敲了门。开门的是个魁梧的意大利男人,问我想干吗。“找工作。”我说,“我想和主厨谈谈。”30多岁的行政主厨来了,显然正在忙什么事,却被我打断了。“我想在这里工作。”我说。他歪了歪脑袋,打量我。“我可以不收钱。”我主动提出这个建议。他想了想,叫我第二天再去。我就这样找到了一份工。
我不是那家餐厅里最优秀的厨师——连边儿都挨不上——但我很有自信:免费工作几天后,餐厅肯定会正式雇用我的。我还是挺棒的。果然,他们第二天就雇我了。后来,我在那儿干了3年厨师的活儿。
所以,我暗自揣测,如果我没法联系到半岛酒店的主厨,那就使出杀手锏:直接杀到他的后门,主动提出免费打工。这一招屡试不爽。我卖掉了在迈阿密骑的摩托车,处理掉不太多的几件家什,和亲朋好友告别。我要再试一把。
问题在于:半岛酒店的后门并不通向厨房,而是酒店数百名员工的入口,而且设有摄像头监控。我到香港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件事,时差还没倒过来,昏头昏脑,有点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回到廉价青旅,另做打算。照我的想法,我只需要见到主厨,自我介绍,他显然就能看出来我的天资禀赋,当场就会把我招入麾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免费打一阵子工。但我需要面对面地见到主厨。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9:23:43